碳达峰碳中和

搜索文档
事关全国碳排放建设 重磅文件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25 15:41
碳市场政策工具定位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3][13][14] 全国碳市场建设目标 - 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3][13][15] - 到2027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3][13][15]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3][13][15] - 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3][13][15] - 到2030年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3][13][15] 碳排放配额管理 - 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4][16]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4][16] -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4][16]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以平衡市场供需 [4][16] - 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 [4][16] 金融机构参与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5][19] -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5][19] -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市场交易 [5][19]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5][19] 试点市场建设 - 鼓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等方面先行先试 [6][17] - 现有试点市场需按要求规范建设运行并助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6][17]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且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6][17] 市场覆盖范围扩展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7][8][16] -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等标准进行扩展 [8][16] 碳排放核算体系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9][20] -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9][20] - 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 [9][20] - 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关键参数月度存证 [9][20] 数据质量监管 - 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 [10][21] - 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10][21]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21] 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并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18]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包括开发、审定、实施及减排量核查 [18] - 倡导党政机关、企业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18] 碳金融产品创新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19] -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19] - 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 [19] 国际交流合作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24] - 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并推动技术、方法、标准国际互认 [24]
中办、国办重磅文件!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国证券报· 2025-08-25 15:41
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并设定2027年和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2][4][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等因素推进 [8] -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建立公开透明的配额管理制度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8]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并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8]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9]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 [10] - 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倡导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完善抵销规则并提高国际认可度 [10] 碳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11] - 扩展交易主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并逐步引入自然人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1] - 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完善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 开展价格跟踪评估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和操纵市场等行为 [11] 碳市场能力建设 - 推动建设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12] -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12]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完善核查技术规范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确保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 [12]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13] -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1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机构等公开排放、履约、交易等信息 并建立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13] 组织实施保障 - 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14] - 强化政策法规支撑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15] -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技术、方法、标准国际互认 [15]
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解读中办、国办《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新华网· 2025-08-25 15:03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题: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解读中办、国 办《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记者高敬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25日对外公布。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文件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 动。要准确把握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 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稳起步、稳运行 这位负责人表示,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国碳市场建设统筹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考虑企业承受能力 的同时,充分激发降碳内生动力,有力促进全社会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行 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不断显现。 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路线图 这份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提出了到2027年和2030年要实现的 主要目标。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 ...
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办、国办重磅文件对外公布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5 12:04
文 | 新华社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 见》对外公布。 这份意见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 要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 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这份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 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 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 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 价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2025年5月24日)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目 前,我国已建立 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和激励社会 自主减排 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为推动建设更加有效、 ...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办、国办重磅文件对外公布
新华网· 2025-08-25 11:30
新华社权威快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倾行场建设的意见》 8月25日对外公布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对外公布。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 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为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经党中央、国务 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这份意见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 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 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这份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 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国家能源局· 2025-08-25 11:24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4]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 扩大实施范围和参与主体 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4] - 到2027年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4] - 到2030年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的碳交易市场 形成合理碳定价机制 [4]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和碳排放特征 [5] - 建立公开透明配额管理制度 明确中长期控制目标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5] -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5]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稳定性 [5] - 统筹全国碳市场与地方试点市场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等方面先行先试 [6]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建立科学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7]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 加强全国碳减排资源统筹 [8] - 推动党政机关和企业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完善国际认可度 [8] 碳市场活力提升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碳排放权相关绿色金融产品 建立碳质押 碳回购制度 [9] - 支持银行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引入非履约主体和自然人参与交易 [9]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打击市场操纵行为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 [9] 能力建设与管理体系 - 建设全链条数字化碳市场管理系统 强化服务功能和数据安全 [10]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核算与报告指南 [10]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排放因子法核算体系 [10]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11] - 对核查机构实施资质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11]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12] 组织实施与国际合作 - 加强碳市场建设统筹协调 系统推进任务落地 [12]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13] - 参与《巴黎协定》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技术标准国际互认 [13]
刚刚,利好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25 11:00
碳市场建设总体目标 - 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3][12][15]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12][15] - 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 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3][12][15] -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 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3][12][15] 碳排放配额管理 -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4][17]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4][17]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4][17] - 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4][17] 市场参与主体扩展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5][19] -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5][19]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5][19] 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统筹 - 鼓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创新监管手段 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6][17]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6][17] - 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6][17] 行业覆盖范围扩大 -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7][16] 碳排放核算与数据管理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8][21] - 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关键参数月度存证[8][21] - 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 综合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9][22] 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针对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18]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全链条管理[18] - 倡导推动党政机关 企业 社会团体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18] 碳金融产品创新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19]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19] - 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 充分利用价格发现功能[19] 市场监管与风险防控 - 规范重大政策信息发布 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19] - 开展全国碳市场价格跟踪评估 推动形成合理交易价格[19]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 操纵市场等行为[20] - 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 防范履约风险[20] 能力建设与支撑体系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21]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21]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明确核查要点和要求 规范核查流程[21] 数据质量监管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22] - 地方生态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22] -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22] 技术服务机构管理 - 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22] - 加强碳排放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22] - 积极培育咨询服务 检验检测 审定核查等技术服务业[22] 信息披露与共享 - 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等及时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相关信息[22] - 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22] - 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 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22]
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办、国办重磅文件公布
第一财经· 2025-08-25 10:57
核心观点 - 全国碳市场建设目标明确 到2027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到2030年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市场体系 形成规则健全 价格合理的碳定价机制[1][5] - 政策工具定位清晰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最优化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3][4] 市场覆盖范围扩展 - 有序扩大行业覆盖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和碳排放特征 逐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6] - 统筹试点市场发展 现有地方试点市场需规范运行 鼓励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调节机制 创新监管和发展碳金融方面先行先试 为全国市场探索经验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市场[2][7] 配额管理制度完善 - 建立透明配额管理制度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 行业特点和低碳转型成本 明确中长期配额控制目标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6] - 优化分配方式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平衡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6] 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 加快方法学体系开发 针对可持续发展效益显著 社会期待高的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 强化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全链条管理[8] - 推动核证减排量应用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和社会团体在绿色供应链管理 大型活动等方面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完善抵销规则提高国际认可度[8][9] 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丰富交易产品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10] - 扩展交易主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自愿减排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10] 监管体系强化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 开展价格跟踪评估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和操纵市场行为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10] - 强化数据质量监管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核算与报告主体责任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12] 能力建设部署 - 完善管理体制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强化服务功能保障数据安全[11] - 加强核算报告管理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11] 组织实施保障 - 加强部门协作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政策支持 生态环境部加强统筹协调 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和监管指导[13] - 完善法规支撑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完善裁判规则体系[13]
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办、国办重磅文件对外公布
券商中国· 2025-08-25 10:55
政策核心目标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3]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并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 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3] - 碳市场定位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 旨在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并培育新质生产力[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及碳排放特征[4]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4]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并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4] - 统筹全国市场与地方试点市场 鼓励试点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调节机制及创新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市场[5]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强化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全链条管理[6] -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及社会团体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完善抵销规则并提高国际认可度[6] - 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8] 碳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及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8]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碳排放权相关金融活动[8]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8]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和操纵市场行为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8] 能力建设与监管体系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9] -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10]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遵循客观独立 诚实守信原则[11]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主体责任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12] - 对核查机构实施认证资质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培育第三方技术服务市场[1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 交易机构等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等相关信息[14] 组织实施与国际合作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16] - 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 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和制度衔接[16]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国际互认[17]
中办、国办重磅发布!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
证券时报· 2025-08-25 10:36
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3][5][7] - 全国碳市场建设分为强制减排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设定2027年和2030年阶段性目标 覆盖行业范围 交易主体和定价机制将显著扩大和完善 [3][7][12] - 政策工具包括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完善配额管理 发展自愿减排市场 提升市场活力以及加强能力建设 最终形成与国际接轨 规则统一 价格合理的碳定价体系 [8][10][12][13]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 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6] -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 有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和参与主体 [7] - 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到2030年基本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 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 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7]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推进 [8] -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 [8]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8]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 [8] - 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统筹全国市场和地方试点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创新监管手段 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9]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针对可持续发展效益显著 社会期待高 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 [10]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全链条管理 项目业主 审定与核查机构要恪守诚信原则 严格落实承诺事项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10] - 加强全国碳减排资源统筹管理 规范各类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10] - 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 社会团体等在绿色供应链管理 开展大型活动 履行社会责任 绿色低碳生活等方面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 [11] - 完善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 提高国际认可度 积极服务有关行业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11] 碳市场活力提升 - 丰富交易产品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 [12]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12] - 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 充分利用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 [12] - 扩展交易主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12] - 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规范重大政策信息发布 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 开展全国碳市场价格跟踪评估 推动形成合理交易价格 [12]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 操纵市场等行为 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 防范履约风险 [12] - 加强对碳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 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 法治化原则做好金融服务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12] 碳市场能力建设 - 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与全国碳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 有利于加强统一监督管理 权责清晰 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 [13]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强化服务功能 保障数据安全 [13] -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条件成熟后转化为国家标准 [13]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 [13] - 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器具配备 使用和管理 依法进行检定或校准 制定计量技术规范 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 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关键参数月度存证 [13]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明确核查要点和要求 规范核查流程 [13] -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严格遵循客观独立 诚实守信 公平公正 专业严谨的原则 对碳排放进行全面核实查证 确保审定 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13]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 [14] - 地方生态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 综合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14] -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 明确准入条件 行为规范和退出机制 [14] - 加强碳排放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积极培育咨询服务 检验检测 审定核查等技术服务业 定期开展评估 促进第三方技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打造更多国际性专业服务机构 [14]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 技术服务机构 金融机构等根据有关要求及时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相关信息 接受社会监督 [14] - 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 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 [14] 组织实施保障 -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意见贯彻落实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对碳市场建设运行的政策支持 [15] - 生态环境部要加强碳市场建设统筹协调 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估 系统推进任务落地落实 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和监管指导 形成工作合力 [15] - 强化政策法规支撑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相关立法研究 [16] -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依法开展相关领域检察公益诉讼 加大对碳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16] - 完善裁判规则体系 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履行碳市场行政监管职责 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 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制度衔接 [16] - 制定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完善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机制 提高资金清算效率 降低碳市场制度性交易成本 [16] -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公正转型 [17] - 加强国际磋商和对话交流 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 多渠道宣传我国碳市场建设做法和经验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