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化工稳增长路线图:严控新增炼油产能,瞄准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9:35
行业政策目标 - 石化化工行业2025-2026年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5%以上 [2] - 2024年行业增加值占工业14.9% 增速6.6%较工业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 [2] - 炼油 乙烯 合成树脂等20多类基础化学品产能居世界首位 [2] 行业发展挑战 - 基础有机原料市场竞争加剧 高端精细化学品供给不足 [3] - 国内需求增速放缓 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制约行业发展 [3] 科技创新部署 - 支持电子化学品 高端聚烯烃 高性能纤维等关键产品攻关 [3] - 推动涂料 染料 农药等大宗产品提质升级并向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型 [3] - 优化化肥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计划管理 完善产运储销贸一体化调控体系 [3] 投资与转型措施 - 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合理确定乙烯 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4] - 制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 健全标准体系 [4] - 开展"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 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大模型 [4] 新兴市场拓展 - 推动合成树脂 涂料 轮胎等企业与建筑 汽车 船舶用户建立长期合作 [5] - 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特种工程塑料在新能源 低空经济 人形机器人领域应用 [5] - 推进绿氨 绿醇在船用燃料市场应用 完善绿色产品认证 [5] 载体建设与国际合作 - 开展化工园区竞争力 智慧化水平分级评价 [6] - 推动化工园区与国家级经开区 高新区创新协作和产业联动 [6] - 稳妥推进海外油气 钾等资源开发利用合资合作 开拓新兴市场 [6]
研报掘金丨浙商证券:福莱新材估值水平相对较低,首予“增持”评级
格隆汇APP· 2025-09-26 09:25
公司业务转型与技术突破 - 公司从单一涂布材料商向基膜+涂层+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商转型 [1] - 2024年成功开发高性能柔性传感器材料 实现产品从传统产业向科技领域跨越 [1] - 2025年上半年建成首条柔性传感器中试产线 具备批量供货能力 [1]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进展 - 相继推出第一代和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产品 实现代际升级 [1] - 新产品具备真柔性 全曲面 三维力三大核心特性 [1] - 集成材料 结构设计 算法等多模态感知系统 [1]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为国内功能性涂布复合材料龙头 市占率领先 [1] - 在柔性传感领域具备较为广泛的客户基础和量产能力 [1] - 产业化进度领先可比公司 估值水平相对较低 [1] 技术应用与市场前景 - 柔性传感器推动人形机器人智能感知技术应用 [1] - 电子皮肤是实现具身智能的关键环节 [1]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扩张期 [1]
肇民科技(301000) - 2025年7月1日- 9月2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26 09:20
公司业务与核心竞争力 - 核心竞争力为出色的精密注塑生产能力 涵盖模具开发 生产过程管控和品质检验 [4] - 专注于汽车发动机周边 传动系统 制动系统核心功能结构部件及高端厨卫家电核心功能部件 [4] - 产品采用PA PPS PEEK等工程塑料或特种工程塑料 实现以塑代钢 以塑代铜 [4] 市场战略与业务拓展 - 未来战略聚焦拓展汽车(含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家电精密零部件市场份额 [4]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专注热管理模块 三电系统和空气悬架系统精密零部件开发 [5] - 计划直接配套主机厂并积极开拓家电国际市场 [4][5] 产能与项目进展 - 新建项目年产八亿套新能源汽车部件及超精密工程塑料部件 [6] - 项目位于上海金山区 土地面积10912187平方米 [6] - 预计2026年建成 具体投产时间根据工程进度确定 [6] 新兴领域布局 - 公司与客户共同开发人形机器人精密零部件新品 [5] - 受保密协议限制 具体合作信息未披露 [5] - 新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存在不确定性 [5] 投资者交流概况 - 2025年7月1日至9月25日共举行13场投资者交流活动 [2][3][4] - 参与机构包括国泰基金 华西基金 天风证券 瑞银证券等46家机构 [2][3][4] - 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邵雄辉 董事会秘书肖俊等高管 [4]
建发致新:目前没有医疗脑机接口和人形机器人这方面研发费用投入的记录
格隆汇· 2025-09-26 09:01
业务模式 - 公司在手术机器人产品方面仅执行分销活动 不从事研发和制造[1] - 无医疗脑机接口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费用投入记录[1] 研发投入方向 - 现有研发经费主要投向医疗器械流通数字化领域[1] - 具体投资方向包括业务系统 数据平台和SPD信息系统等数字化基础设施[1]
建发致新(301584.SZ):目前没有医疗脑机接口和人形机器人这方面研发费用投入的记录
格隆汇· 2025-09-26 09:01
业务模式 - 公司在手术机器人产品方面仅执行分销活动 不从事研发和制造 [1] - 无医疗脑机接口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费用投入记录 [1] 研发投入方向 - 现有研发经费主要投向医疗器械流通数字化领域 [1] - 重点投资业务系统 数据平台和SPD信息系统等数字化基础设施 [1]
924一周年!146位基金经理收益翻倍!张璐、郑巍山等领衔!
搜狐财经· 2025-09-26 08:59
市场表现 - 自"924"行情以来权益市场全A涨幅均值高达80% 慢牛格局凸显[1] - 1989位股票投资基金经理在"924"行情一周年期间实现53.21%的收益均值 其中146位实现翻倍以上收益[1] 百亿以上规模基金经理表现 - 184位百亿规模基金经理收益均值为56.05% 全部实现正收益 其中13位实现翻倍收益[1] - 永赢基金张璐以203.05%收益位居第一 管理规模154.44亿元[5] - 银河基金郑巍山以143.49%收益位列第二 管理规模174.69亿元 重仓半导体与AI芯片[6] - 鹏华基金闫思倩位列第三 股票投资占比94.59%[3] 50-100亿规模基金经理表现 - 191位该规模基金经理收益均值为58.40% 其中23位实现翻倍收益[7] - 景顺长城农冰立以165.53%收益夺冠 管理规模85.12亿元 持仓分散覆盖AI与消费龙头[10] - 富国基金孙权与博时基金肖瑞瑾分列二三位 股票投资占比分别为86.04%和92.77%[8] - 2024年冠军基金经理雷志勇以140.85%收益上榜 管理规模50.26亿元[10] 20-50亿规模基金经理表现 - 360位基金经理收益均值为55.22% 其中31位实现翻倍收益[11] - 德邦基金雷涛以172.03%收益居首 管理规模36.89亿元 重仓AI科技产业链[15] - 永赢基金王文龙与易方达基金武阳分列二三位[12] - 知名基金经理金梓才以156.81%收益位列第四 管理规模43.18亿元[15] 10-20亿规模基金经理表现 - 309位基金经理收益均值为54.09% 其中18位实现翻倍收益[16] - 永赢基金任桀以239.88%收益夺冠 管理规模11.91亿元 重仓人工智能方向[19] - 德邦基金陆阳与中航基金韩浩分列二三位[17] - 任桀代表产品永赢科技智选混合A成立以来收益达243%[19] 5-10亿规模基金经理表现 - 244位基金经理收益均值为52.55% 其中14位实现翻倍收益[20] - 诺德基金周建胜以179.19%收益居首 管理规模5.01亿元 重仓AI科技股[24] - 长盛基金代毅与安信基金陈鹏分列二三位[22] - 周建胜为科班出身 具有华为等科技企业从业背景[24] 0-5亿规模基金经理表现 - 700位基金经理收益均值为49.88% 其中47位实现翻倍收益[25] - 中信建投冷文鹏以261.14%收益居首 管理规模2.86亿元[29] - 信达澳亚刘小明与中加基金李宁宁分列二三位[26] - 冷文鹏代表产品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成立以来收益173.62%[29]
中鼎股份:目前公司的橡胶产品已经完成配套 轻量化骨骼已经向客户送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08:46
产品布局 - 公司通过子公司安徽睿思博和星汇传感在关节总成、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力觉传感器等产品上完成产业布局 [2] - 橡胶产品已完成配套 轻量化骨骼已向客户送样 最终实现机器人关节总成产品生产制造 [2] 业务发展 - 公司及子公司与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提升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领域核心优势 [2] - 公司与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意向合作协议 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布局 推进机器人本体智造及代工业务发展 [2]
中鼎股份:目前公司的橡胶产品已经完成配套,轻量化骨骼已经向客户送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08:39
公司产品布局 - 通过安徽睿思博公司、星汇传感等子公司在关节总成、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力觉传感器等产品上完成产业布局 [1] - 橡胶产品已经完成配套 轻量化骨骼已经向客户送样 最终实现机器人关节总成产品的生产制造 [1] - 与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意向合作协议 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布局 推进机器人本体智造及代工业务发展 [1] 战略合作进展 - 与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通过战略合作提升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领域核心优势 推进市场布局 [1]
有研粉材(688456.SH):有研发计划持续开发MIM、3D打印等工艺用铜粉及其他高导热材料
格隆汇· 2025-09-26 07:44
公司研发与产品布局 - 公司有研发计划持续开发MIM、3D打印等工艺用铜粉及其他高导热材料 [1] - 产品面向各工业领域强散热需求场景 目前未直接用于人形机器人热管理模块 [1] - 公司将高度关注市场需求并拓展相关应用领域 [1] 人形机器人行业散热需求 - 人形机器人系统散热是重要问题 智能化发展对传感器/芯片/控制器/执行机构散热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1] - 高导热材料及MIM、3D打印等加工方式有望在散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 高性能材料和高精密度加工方式是结构散热技术门槛 [1]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 - 作为新兴产业 人形机器人处于市场机遇与技术挑战并存期 [1] - 随着技术迭代更新 预测市场规模将迎来快速增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