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

搜索文档
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6-08 23:32
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 -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综合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1][2] -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全球化开放和人力资本积累四大路径,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 [4] - 我国经济已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需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突破传统增长路径 [6][7]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 2024年Q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但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16.3%,显示新兴产业规模仍需扩大 [8] - 人工智能、无人机等领域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但传统产业(如房地产)结构调整仍压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8] - 民营企业是创新主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超92%,"新三样"出口中民企贡献超50% [10]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 制度创新需打通生产要素流动堵点,扩大开放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同时在高限制领域自主攻关 [9] - 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避免盲目招商导致资源浪费(如新能源汽车行业) [10] - 金融体系需提供全周期服务(股权、债权、保险),支持科技型企业并提高监管包容性 [11] 国际经验与历史路径 - 全球仅10余个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核心在于通过原创性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3] - 我国过去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模仿式创新实现增长,现需转向自主创新以应对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部环境变化 [5][6]
提振消费与企业经营双向驱动
中国青年报· 2025-06-08 01:12
消费与企业经营协同机制 -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企业作为供给主体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两者良性互动可释放14亿人口消费潜力并倒逼企业提升供给质量[1] - 通过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与企业经营的协同机制,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1][6] 消费与产业协同成效 -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累计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其中2025年申请量达322.5万份(报废更新103.5万份,置换更新219万份)[2] - 1-4月全国网上零售额44110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356亿元增长11.1%,占社零总额23.9%[2] - 电商平台通过算法驱动精准营销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数字技术帮助企业构建柔性生产体系实现按需定制[2] 数字化转型与流通体系 - 智慧物流体系通过数字技术整合配送资源优化流通路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提升消费体验[3] - 数字化变革构建"需求感知-研发设计-柔性生产-精准交付"全链条协同机制,推动形成消费需求导向的供给体系[3] 制度创新路径 - 1-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需从需求端、供给端、环境端、政策端全方位发力[4] - 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智慧零售、体验消费等新业态,培育绿色消费、健康养老等新增长点[4] - 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各类主体平等进入,探索产业链供地、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创新模式[4] 金融支持体系 -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展"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模式,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5] - 优化资本配置结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融资支持,探索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工具[5] 收入分配改革 -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促进消费市场扩容[6] - 初次分配建立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联动增长机制,再分配强化税收调节功能,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6]
南沙自贸片区这10年:从自动驾驶到跨境服务,场景驱动成创新秘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7 10:26
南沙自贸片区10年建设成果 - 南沙自贸片区10年来累计形成45项全国复制推广、136项全省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1][5] - 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从1098万标箱增长至2049万标箱,年均增速约100万标箱,2024年首次突破2000万标箱 [3] - 南沙港区已建成20个集装箱专用泊位,成为全国最大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和外贸集装箱干线港 [3] - 南沙港铁路于2021年开通,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 [3]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优化 - 国内率先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首创"微警认证"平台和"无证明自贸区",减免证明材料超5万份 [4] - 首创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每年可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约5000万元 [4] - 构建"N+4+2"粤港澳司法规则衔接机制,打造"港澳+国际"税费对接平台,带动港澳居民享受个税优惠1.2亿元 [7] - 建立湾区医疗体系,累计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11000余人次 [7] 科技创新与场景应用 - 2018年小马智行在南沙部署全国首支常态化测试自动驾驶车队 [6] - 2022年南沙成为广州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混行试点区,2024年打造国内首例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场景 [6] - 场景开放推动技术研发迭代,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关键支持 [6] 粤港澳融合与法律服务创新 - 全国首家粤港澳三地联营律师事务所金桥司徒邝律所成立,提供"一站式"跨法域服务 [7][8] - 联营律所业务从初期公证、婚姻继承咨询扩展到跨境商业纠纷、资本市场等专业领域 [8] - 律所参与立法咨询,香港和澳门律师提出的两条修订意见被全国人大采纳 [9] 未来发展路径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重点发展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 [10][12] - 构建国际数据流通枢纽,全面对接DEPA规则,打造亚太数字贸易枢纽 [12] - 建立碳金融体系,引领绿色供应链标准,抢占国际绿色贸易定价权 [12] - 发展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等新业态,提升离岸贸易能级 [12] - 定位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和高质量发展引擎 [11]
“三位一体”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06 21:4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展 - 自2022年4月《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以来,改革举措渐次落地,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跨境电商物流费用占比显著下降、平台互联互通突破性进展 [1] - 2025年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将准入限制"瘦身"近三成,"全国一张清单"初步实现经营主体登记与清单管理无缝衔接 [1] - 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已收集整改逾千条市场分割问题线索,组织废止和修订地方标准5500余项 [2] 制度体系与成效 - 规则统一、设施联通、监管协同、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区域间贸易更加顺畅 [2] - 全国首个跨省市前置货站在苏州启用,使当地企业国际物流成本降低近三成 [3] - 北京市开放1.8万个高质量公共数据集,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医疗设备等场景应用 [3] 现存挑战 - 招投标"玻璃门"、跨区迁移企业登记障碍等隐性壁垒仍普遍存在,数据要素跨区域共享技术标准不统一 [2] - 地方保护主义呈现新形态,如隐性补贴、差异化监管等"软干预"现象,抬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2] 未来突破方向 - **制度创新**: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及配套细则落地,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2] - **技术赋能**: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广电子证照跨域互认,构建全国统一商品追溯和质量认证体系 [3] - **治理协同**:完善"负面清单+信用监管"模式,建立跨区域联合惩戒机制,将市场分割行为纳入政务诚信考核 [3]
大连自贸片区13项创新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中国发展网· 2025-06-06 11:25
辽宁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推广 - 辽宁省政府面向全省推广自贸试验区第八批28项改革创新经验 涵盖政府职能转变 贸易便利化 产业转型升级 扩大开放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5个领域 [1] - 大连自贸片区13项经验入选 占比46% 位列首位 其中政府职能转变领域2项 贸易便利化领域3项 产业转型升级领域1项 扩大开放领域5项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领域2项 [1] - 政府职能转变领域7项经验 包括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主动披露便企平台等 [1] - 贸易便利化领域7项经验 包括"数智筛"海关税收智能分析 矿产品混配监管新模式 进口食品电子化互认等 [1] - 产业转型升级领域6项经验 包括半导体供应链关键原料数智监管创新等 [1] - 扩大开放领域6项经验 包括大宗商品国际运输船舶乘潮优先通关模式 进口大豆离岸现货交易 外贸企业信用贷惠企平台等 [1] -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领域2项经验 包括船舶载运大型锂电池类货物运输标准创新 新石化产品海运标准创新等 [1] 大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 - 大连自贸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推出系列标志性 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 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2] - 截至目前 已有9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114项创新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2] -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在更广领域 更深层次开展探索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推进制度型开放 [2]
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十周年成果发布!集聚港澳企业超3500家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04:13
南沙自贸区十年发展成果 制度创新成果 - 累计形成45项全国复制推广、136项全省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1] - 十大标志性案例包括商事登记确认制、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全国首个"无证明自贸区"等 [1][2] - 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在全国自贸区试点推广 [2] - 跨境电商出口退货新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自贸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2] 经济与产业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1139亿元增至2024年2301亿元,增长约1倍 [2] - 形成近2000亿元汽车产业集群,集聚超400家生物医药企业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8% [2] - 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 [2] 企业案例与新兴产业 - 小马智行2018年在南沙部署全国首支自动驾驶测试车队,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3] - 2024年打造国内首例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场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联动) [3] 粤港澳合作成效 企业与人才集聚 - 集聚港澳及国际商协会近90家、港澳企业超3500家 [4] - 15家青创基地入驻港澳台侨项目超1100个 [5] - 实施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153名港澳人才通过执业认定 [5] - 港澳居民平均税负下降超50%,累计享惠税额超1.2亿元 [6] 规则衔接与服务 - 设立广州首家粤港澳三地联营律师事务所(金桥司徒邝),港澳律师占比35% [5][6] - 落地"长者医疗券""港澳药械通"等政策,港澳居民免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7] 未来发展方向 战略定位与突破领域 - 重点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对接DEPA规则打造亚洲数据贸易枢纽 [8] - 推动企业出海合规梳理,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8] - 对标自贸港"五个自由便利"制度体系(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流动) [9] 产业与政策联动 - 推进"五港联动"(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 [10] - 利用"南沙金融30条"等政策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10]
南沙自贸片区将打造全球集中分拨中心,发展跨境电商中间贸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02:46
南沙自贸片区建设成果 - 南沙已建成全国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全国最大汽车滚装码头集群和全国最大临港物流商务区,成为全国车厘子、榴莲最大的海运进口口岸 [1] - 南沙将在贸易枢纽建设领域重点发展大宗商品、保税物流、国际分拨等业务,打造全球集中分拨中心,发展跨境电商中间贸易、海外仓以及建设跨境合作园区 [1] - 南沙全球优品分拨中心是外贸行业全国首个数字服务贸易平台,2022年入选全国服务贸易优秀案例 [3] - 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自贸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3] 经济与贸易发展 - 广东自贸试验区10年来累计形成77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占全国的1/4 [1] - 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6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超24% [1] - 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水上运输货物周转量约占同期全省的8成 [3] - 南沙综保区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评全国A类的综保区 [3] - "十四五"期间南沙口岸汽车出口年复合增长率约5倍,跨境电商业务进出口值稳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3] 产业与科技创新 - 广州市商务局支持南沙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生态 [2] - 南沙在全国首创打造全球数源中心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构建以"数据发布、数据控制、数据收益"为核心的数据制度,已实现13类融合应用场景 [4] - 天猫、唯品会、京东等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布局南沙,TEMU、SHEIN已在南沙布局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分拨中心 [3] 金融开放与跨境合作 - 南沙是全国首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交易额超过500亿美元 [3] - 跨境股权投资试点累计货币额度超300亿元,累计开立FT账户超9300户 [3] - 南沙推动与香港、澳门的合作走深走实,为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供经验 [4][5]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 南沙自贸片区建设十年累计形成超千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45项、136项分别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4] - 2017年南沙在国内率先启动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推动从"人工核准"向"智能确认"转变 [4] - 活动现场发布南沙自贸片区十大标志性制度创新案例,涵盖贸易、投资、民生、营商环境等领域 [4]
挥刃向内重塑“温州模式” 老工业基地如何从“新”出发?
中国新闻网· 2025-06-02 11:27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浙江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从传统汽配企业转型为智能制造排头兵,产品包括吸顶屏、三联屏、换挡面板等智能汽配新品 [1] - 温州通过"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如康奈集团的"新绿智能工厂"实现AI设计5秒生成鞋样和72小时定制交付 [3] - 红蜻蜓品牌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中国第一双运动皮鞋,提升国际竞争力 [3] - 温州传统工艺与先进制造结合,如3D打印定制鞋楦、机器人精密焊接、数字孪生瓯绣工艺 [5] 产业集群发展 - 温州电气、通信连接器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6] - 鞋服、眼镜与宠物用品产业协同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泵阀等六大细分行业纳入省级"新星产业群" [6] - 新能源产业形成"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布局,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目标2030年千亿级规模 [6] - 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眼脑健康、低空经济等新赛道,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6]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 温州建立"六位一体"服务体系,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体系50项制度成果和87项改革举措全国推广 [7] - 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使用超200万次,办事效率提升60%,"数据得地"机制为587家企业提供13511.7亩土地 [7] - 2024年温州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3.0元,较浙江省平均低2.1元 [7] - 温州连续两年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2023年全国地级市营商环境前十 [7] 经济发展成果 - 温州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2024年增长10.2%列浙江第一 [8] - 2024年落地超亿元产业项目339个、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40个,制造业投资增速13.7% [8] - 温州拥有规上工业企业932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71家,数量浙江前列 [8] - 连续三年获得"浙江制造天工鼎",2024年摘得金鼎 [6][8]
呼伦贝尔多维发力打造生态治理“北疆样本”
内蒙古日报· 2025-05-29 09:07
生态保护措施 - 呼伦贝尔市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执法震慑与生态修复多措并举,为2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林地湿地构筑立体化保护网 [1] - 强化顶层设计,将高质量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违法行为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定期研究部署 [1] - 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党政同责、全域覆盖",压实四级林草长责任,形成"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工作常态 [1] 执法与监管体系 - 构建"源头预防—动态巡查—联合惩戒"体系,整合林草、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提升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 [1] - 创新推出"领导干部—管护员"四级责任体系,实行24小时专班巡护和田间驻守,实现重点地块监管全覆盖 [1] - 运用无人机定时巡航和遥感影像比对,构建"天空看、地面查"立体监测网络,精准锁定违规开垦地块 [2] 执法成效与案例 - 今年以来全市毁林毁草毁湿行政立案640起,查处人员314名,移交公安机关涉嫌刑事案件63起 [2] - 分批次曝光毁林毁草典型案件,首批通报5起案例,通过遥感影像对比追溯2019-2023年间毁林行为并处罚 [2] - 设立"有奖举报"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敲门行动",发放告知书1万余份,设立"违法禁耕"警示牌 [2] 生态修复与治理 - 实施网格化巡护,严查超载放牧、禁牧区违规行为,同步推进"一地一档"生态修复管理 [3] - 对受损湿地开展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复湿方案,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 [3] - 组织专业人员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巡查检查,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与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紧密衔接 [3] 综合治理创新 - 7414名护林员、731名草管员担任"前哨员",对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监管 [2] - 从单兵作战到多部门联动,从典型案例曝光到全民共治,形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北疆样本" [3] - 推动牧区生产方式系统性变革,引导基层和农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3]
深业集团近十年首现亏损 新掌门王昱文“地产+”转型能否解局?
贝壳财经· 2025-05-27 07:37
近日,深业集团发布公告称,执掌集团12年的董事长吕华因年龄原因正式卸任,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昱文接任董事长。 对于这家深圳老牌国企而言,今年是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业绩能否扭亏的关键一年。都说"新官上 任三把火",那么,"新帅"王昱文能否助深业集团业绩脱困? 深业集团来到"十字路口" 据官网显示,深业集团是深圳"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11家市属国企之一,前身深业贸易有限公司于1983 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作为深圳市政府派驻香港代表机构和对外贸易活动经济实体,长期承担"窗口公 司"职能。 深业集团定位为"产城创新建设者,幸福民生运营商",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体化运作方式,现 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深圳控股和沙河股份,而且是中国平安等企业的主要股东,其业务覆盖20个 省、58个城市,累计开发项目197个、面积4567万平方米。 深业集团正是在前董事长吕华的手里,完成了从不到百亿资产发展到近两千亿资产的蜕变。2012年,吕 华接掌深业集团,彼时,深业集团的总资产规模不足100亿元,而截至2023年年末其总资产已经达到了 1925亿元。 在这一时期,深业集团依托深圳国资背景,抓住土地红利,打造了深业上城、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