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美人鱼”现身南沙群岛 生态恢复 “大鱼”又回来了→
央视新闻· 2025-08-20 19:24
儒艮重现永暑礁海域 - 2025年7月中旬以来,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1] - 儒艮是海牛目儒艮科唯一现存海洋物种,体长可达3米,对维护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具有关键作用[3] - 这是中国大陆沿海自2008年最后一次目击记录和2022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首次发现儒艮活体[3] 发现过程与科学意义 - 2025年7月8日首次发现"大鱼",后续一个月持续观测到其活动,8月2-3日近距离观测并采集影像资料[5] - 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儒艮,8月11日科研人员再次目击其活动[5] - 这是近30年来我国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首次有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5] 生态保护成果 - 永暑礁海域相继发现儒艮、玳瑁、绿海龟等保护物种,凸显岛礁生态系统独特价值[7] - 永暑礁形成的珊瑚礁、海草床、沙滩产卵场等丰富生境支撑了海洋生物栖息繁衍[7] - 这些发现证明了我国南沙岛礁生态岛礁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7]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 守好长江上游每一滴水 重庆构建治水“神经网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0 13:17
重庆"水"经济新业态发展 - 重庆依托水资源发展漂流、农家乐、民宿等亲水旅游业态,成为暑期游客新选择 [1][2] - 长江重庆段新增漂流项目,带动周边旅游配套产业升级 [2] - 退捕渔民转型开设特色餐馆,利用渔船老物件打造差异化经营 [4][6] 长江生态保护成效 - 重庆累计退捕渔民10489人,拆解渔船5342艘,实现长江干流重庆段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9] - 长江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二类,较2016年提升一个等级 [9] - 禁渔四年后鱼类物种增加58种,长江鲟等珍稀物种出现频率显著提高,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两级 [9] 排污治理体系 - 重庆建立15000+入河排污口监控网络,数百个隐蔽排污口需人工定期巡查 [13][15] - 船舶污水收集系统全面升级,年转运28万吨上岸处理,实现长江重庆段零直排 [17][20][22] - "巴渝治水平台"系统监控510条河流和1600家企业,AI大模型实现138个监测点位水质预测(精度>90%) [24][26] 化工产业绿色转型 - 涪陵白涛化工园区企业数量从26家增至60+家,工业废水日处理能力超3万吨 [28][30] - 园区形成7级产业链闭环,百元营收成本下降6%,规上工业产值从122亿元增至649亿元(年均增长23%) [32][34] - 综合污水处理厂出水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实现浑浊废水到透明清水的转化 [30]
地盘够大、生命摇篮、绿色肺叶、守护者联盟……多视角透视国家公园建设成就
央视网· 2025-08-20 09:24
国家公园建设规模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 [3] -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 三江源国家公园藏羚羊种群恢复超过7万只 [6]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数量增至70只 东北豹达80只左右 [6] - 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全国70%以上野生大熊猫 [6]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成为全球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种群 [9] -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 [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国家公园拥有大面积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 固碳释氧能力巨大 [9] - 提供水涵养、碳固定、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等优质生态产品 [14] - 对改善生活品质发挥重要作用 [14] 社会参与机制 - 优先选聘近5万名当地居民任生态管护员 [11] - 新的国家公园候选区将让更多人受益 [11] - 生态保护实现全民共享 老百姓直接间接受益 [15] 社会价值定位 - 国家公园是国家最美河山 提供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场所 [14] - 生态保护只有让全民共享才真正有意义 [15]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总书记和西藏的故事
新华网· 2025-08-20 09:21
基础设施建设 - 川藏铁路作为第二条进藏"天路"被多次部署建设 对国家长治久安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2] - 拉林铁路作为川藏铁路组成部分 开通四年累计运送旅客超395万人次 运输货物超127万吨[5] - 拉林铁路使林芝至拉萨通行时间从整整一天缩短至3个多小时[4] 生态环境保护 - 雅鲁藏布江水系被定位为生态脆弱的绿地绿肺 坚持保护为主的策略[6][8] - 西藏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以上 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13] - 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 造林超过100万余亩[13] 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 - 嘎拉村通过跑运输、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实现家庭年收入超30万元[16] - 八廓街呈现多民族商户"比邻而市"格局 形成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写照[17] - 玉麦乡从"三人乡"发展为爱国守边典范 获得"七一勋章"国家级荣誉[21][22]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十个必须" 将生态保护列为第一要务[9] - 202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1] - 通过川藏铁路建设、生态保护、民族团结三大维度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2][9][16]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加强生态修复,带动多元业态发展 “颜值”提升 “价值”递增(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20 08:28
生态保护措施 - 推行禁牧休养、植被修复、强化环境监管执法等举措,精心守护赛里木湖 [2] - 2012年起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环湖禁牧面积累计达42.5万亩 [3] - 协调替代草场解决200多户牧民转场难题,实施人工种草、围栏管护缩短草场自然恢复周期 [4] - 草场植被覆盖率超95%,较禁牧前提升35%,亩均产草量至少增加50公斤 [4] - 实施赛里木湖生态保护项目,涵盖沟道治理、岸线加固、生态修复等 [7] - 入湖溪流科学布设梯级挡水堰减缓流速促进泥沙沉降,取缔所有环湖捕鱼点 [7] - 污水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湖区绿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7] 生态环境改善 - 赛里木湖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部分区域达Ⅰ类标准 [7] - 一度难觅踪迹的雪豹、北山羊等珍稀野生动物时常现身 [4] - 从船上往下看十几米深的水底沙石纹理清晰可见 [7] 旅游产业发展 - 2021年5月赛里木湖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8] - 截至8月18日景区接待游客576.19万人次同比增长12.39% [8] - 生态旅游催生湖畔丰富多样的业态,为牧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 [8] - 定期为牧民定制培训课程包括旅游服务规范与礼仪、普通话沟通技巧等 [8] - 观光马队旺季时月收入3万多元 [7] - 湖畔小卖部单日营业额过千元 [2]
我国治沙有多牛?西北大漠变身“菜篮子” 蔬菜直销粤港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0 08:20
中国生态修复与治沙成就 - 中国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 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25% [1] - 甘肃武威举办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 埃及 伊拉克等36名官员技术人员参与学习光伏治沙等技术 [1] - 培训班已举办41期 培训1000多人次 涉及亚非拉美中东欧等59个国家 [2] 沙漠农业与产业发展 - 甘肃民勤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蔬菜2000斤/亩 订单销售价5元/斤 年产值达2000万元 [2] - 产业园流转土地1万亩 建成380公里环绿洲锁边林草带 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2][3] - 新疆和田应用"沙膜"生物技术种植苜蓿 亩产达600公斤 年收3-4次 可供1000只羊全年饲料 [3][4] - "沙膜"技术推广至新疆内蒙古等地超3万亩 企业投入资金1亿多元验证技术可行性 [3][4] 防护林建设与粮食增产 - 辽宁昌图县建设21万亩农田防护林网 形成872块500×500米方田 保护95%耕地(400万亩) [5][6] - 防护林堵住141个风口 固定500多个流动半流动沙丘 粮食总产量自2019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 [6] - 治沙后昌图县亩产从72公斤提升至当前水平 彻底改变风沙刮走种子的减产局面 [5][6] 国际技术合作与认可 - 埃及研究员称赞光伏治沙为"双赢典范" 约旦官员认定中国为防沙治沙领域引领者 [1] - 埃及农业专家表示将从中国实践经验中获益 计划在埃及推行成功经验 [2] - 中国治沙技术通过国际研修班向59个国家输出 培训内容涵盖植被恢复 生态保护与沙产业融合 [1][2]
高质量发展在一线·小城宝藏|山林藏珍馐 寻菌正当时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8
行业分析 - 南华县野生菌产业已从单纯采售升级为深度体验的生态旅游模式,包含亲子研学、菌子宴制作等多种玩法[2] - 当地建立科学防控体系保障游客安全,包括毒菌辨识宣传、村规民约划分主产区及重点管护措施[1] - 2024年南华县野生菌交易量达13833.5吨,交易额超19亿元,形成生态保护与农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链[2] 公司运营 - "菌向导"职业群体规模近千名,旺季单日可带3-4批游客进山采菌,推动旅游收入增长[2] - 冷链物流系统每日将松茸、羊肚菌等发往国内外市场,包括跨境电商渠道[2] - 高标准建成17片野生菌科技示范基地(8140亩),实施6个保护区(202.6万亩)及两项地方采集标准[2] 产品发展 - 松茸产量与质量逐年提升,得益于科学采摘和促繁措施(如禁止采摘幼小菌子)[2] - 开发菌类研学课程,通过图鉴观察、村民教学等方式增强体验感[2] - 菌子宴工坊实现"现采现烹"模式,强化在地化消费场景[2] 数据表现 - 野生菌品类超300种,松茸、牛肝菌等为主力品种[1][2] - 2024年交易量13833.5吨(同比未披露),交易额19亿元[2] - 保护区面积达202.6万亩,科技示范基地8140亩[2]
中企在红海投建“珊瑚小屋”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0 03:40
项目概况 - 沙特红海旅游项目占地2.8万平方公里 覆盖200多公里海岸线和90座岛屿 计划2030年完工时拥有50个酒店、1000多座住宅和1个国际机场 [1] - 中国港湾承建并实施十多个子项目 包括岛屿疏浚回填、海滩砂铺设、酒店桩基、栈桥浮码头及岛屿连接桥等工程 [1] 生态保护技术 - 创新设计直径两米的"珊瑚小屋" 采用环氧树脂增强钢筋骨架 表层使用硅酸岩及藻类提取物手工精塑外敷涂层 为珊瑚生长提供理想基质 [1] - 半圆形结构开设圆形"窗户"模拟真实珊瑚礁生态环境 便于海洋生物自由出入 [1] - 已投放上百个珊瑚小屋用于修复红海生态 该区域拥有世界第四大珊瑚礁生态系统 [1] 企业合作与认可 - 红海全球公司质量经理认可中国港湾团队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特别提到现场工人"像建造自己的房子一样"投入建设 [2] - 项目遵循业界最严格生态环保标准 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1][2] - 中交四航局参与项目实施 中方企业通过生态保护举措展现企业担当 [1]
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日报· 2025-08-20 00:26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国家公园建设遵循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 [1] - 实现全民共享是未来五年关键课题 需通过低门票和特定群体免票政策降低体验壁垒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凭借生物多样性优势和旗舰物种情感纽带 具备推进全民共享的天然条件 [2] 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 - 自然教育存在课程零散和缺乏系统规划问题 需通过科学方法设计跨学科生态体验场景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发立体关联教育资源 整合动物迁徙、气候水文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产品呈现 [2] - 科普馆采用沉浸式互动和差异化展陈 需结合运营思维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统一 [3] 社区协同与产业发展 - 国家公园建设核心为发展命题 需推动公园与周边社区协同实现可持续保护 [5] - 唐家河中蜂科普馆融合文旅、文创交易与自然教育 成为多功能社区发展平台 [5] - 青川县投放超12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管护员补助、基础设施提升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5] 经济效益与转型成果 - 青川县国家公园周边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农户占比达45%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 [5] - 宝山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及山地运动 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 [5] - 通过全国性营销渠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 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5]
【省气象局】陕西气象助力秦岭保护修复纪实
陕西日报· 2025-08-20 00:18
生态保护成效 - 秦岭陕西段生态优良区域占比达99.4% 植被指数达监测以来最大值[2] - 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历史平均下降45% 大气环境显著改善[2] - 构建地空天一体化监测体系 积累37TB气候生态数据集[2] 科技应用与产业支持 - 气象部门研发11大类63种精细化服务产品 覆盖生态农业与气候康养等领域[2] - 布设梯度网格气象监测站 建成木耳气象智能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3] - 搭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 促成23家企业获批2.1亿元气候价值贷[3] 防灾减灾体系 - 创新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三合一调度指挥平台 整合10个部门350类数据[4] - 平台实现防汛救灾一张图指挥 精准组织撤离保障人员安全[4][5] - 2024年汛期成功应对5条河流6次洪峰和2次超警戒洪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