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

搜索文档
美国农学大学生遇见中国农业大省
河南日报· 2025-06-09 23:36
农业交流与合作 - 来自美国15个州16所高校的22名农学专业学生访问中国农业大省河南,深入田间地头、参观高校农学专业、走访食品加工企业 [1] - 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展示了农作物育种、高产高效栽培、精准农业等方面成果 [1] - 美国学生对中国农业实践表示赞赏,认为中美农业运作模式和研究方式不同但可实现互补合作 [2] 农业技术与工程 -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标志性工程,通过两条内径7米的隧洞从黄河河床下穿过 [1] - 美国学生对中国水资源调配工程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高效执行力表示惊叹 [2] 农产品与品牌发展 - 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已居全球现制饮品企业首位,构筑了"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布局 [2] - 蜜雪冰城计划在美国开设门店,引发美国学生的强烈兴趣 [2] - 美国学生对中国特色品牌与美国当地原料结合的可能性表示期待 [2] 中美青年交流 - 中方计划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目前已实现1万余名美国青少年赴华交流 [2] - 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 [2]
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经济日报· 2025-06-09 21:5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念 - 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 不断丰富完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 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1] - 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内容 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1] - 根据各地区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路子 推动各区域合理利用自身禀赋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1] 区域发展具体成效 - 中西部地区经济比重有所提高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2] - 东北地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持续巩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 - 东部地区持续发挥创新带动作用 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 [2] - 京津冀地区2024年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 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 [2] - 长江经济带2024年生产总值63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47% 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2] - 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经济总量超14.5万亿元 以全国0.6%国土面积和6%人口创造约11%经济总量 [2] - 长三角地区2024年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约25% [2] 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党的领导 落实好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 [3] - 形成以城市群为纽带的增长动力源 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资金集聚效应 [3] - 依据各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深度合作 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结合 [3] - 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 完善配套政策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3]
经济随笔丨用中国经济的鲜活故事答高考作文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9 01:48
中国经济逐梦发展 - 温州姑娘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梦想是"能堂堂正正在解放北路上做生意" [2] - 宇树科技王兴兴专注于机器人领域,"机器人是我唯一想做的事" [2] - 华为任正非提出梦想"我们为理想而奋斗,我们的梦想是为人类服务" [2] 行业与企业韧性 - 外部经济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增强,部分外贸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承受巨大压力 [4] - 中国企业表现出较强韧性和调整能力,开拓新市场并向上升级转型 [5] - 行业和企业经历"第二次呼吸"现象,越过极点进入新阶段 [4] 区域与所有制协同 - 经济大省挑大梁,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7] -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7] - 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7] - 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 [7]
许维鸿:东北振兴“连锁效应”渐显
搜狐财经· 2025-06-08 22:37
东北经济整体表现 - 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前4个月同比增长7.6% 显著高于全国4.0%的平均增速 且高于东部1.3% 中部4.8%和西部5.3%的增速 [1] - 大连2025年有望成为东北首个GDP超过万亿的城市 显示区域经济持续向好势头 [1] - 东北经济是中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依存 [1] 地缘优势与对外开放 - 东北作为中国向北开放重要门户 在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和联通双循环中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2] - 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加速"向东转" 推动中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 地缘优势使东北获得经贸红利 [2] - 中俄沿边口岸呈现热闹繁荣景象 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内生性回升向好 [2] 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 - 东北拥有深厚产学研基础:哈尔滨军民融合产业 长春光学和汽车产业 沈阳火车和机器人产业 [4] - 过去十多年国内重大发明成果多出自东北高校及科研院所 但部分成果转化曾在其他地区进行 [4] - 随着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区域协调战略推进 东北获得持续关注投入 全面振兴具备更坚实支撑 [4] 文旅消费与特色产业 - 哈尔滨冰雪节及多地冰雪项目持续火爆 南方游客涌向东北体验独特文旅消费 [3] - 东北城镇化历史较长 拥有"黑土地"和冰雪季等独特地域特征 地方特色文化已具备产业化基础 [3] - 文化产业需要更多优秀产品供给 东北特色文化不仅能提供独特体验 还能创造丰厚经济价值 [3] 生产要素流动与城市吸引力 - 经济活力增强带动人才 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东北地区流动 [2] - 互联网时代居家办公等新方式便捷化 使东北城市吸引力再度显现 [2] - 东北铁路发展领先全国大部分地区 城镇化程度较高 拥有相对成熟的城市服务文化 [2]
2025年三线城市排名出炉:中山第3,邯郸第10,阜阳第14
搜狐财经· 2025-06-06 01:49
城市排名与格局 - 2025年《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发布全国70个三线城市活力榜单,中山市位列全国三线城市第3名,乌鲁木齐与兰州分列前两位,盐城、海口跻身前五 [1] - 邯郸市位列全国三线城市第10名,阜阳市位列第14名 [5][7] - 榜单由权威机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为中国城市发展梯队提供重要观察窗口 [1] 中山市发展分析 - 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依托深中通道加速融入大湾区核心圈 [3] - 制造业基础雄厚,涵盖灯饰、家电、五金、健康医药等领域,正进行智能化升级 [3] - 以"小而美、精而强"为发展路径,优美生态环境与"宜居之城"口碑持续吸引人才与资本 [5] 邯郸市转型案例 - 作为北方工业重镇转型代表,加速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改造 [5] - 积极培育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增长极 [5] - 凭借京津冀协同发展腹地区位优势,在区域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 [7] 阜阳市崛起态势 - 作为中部人口大市(超千万人口),正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和"市场红利" [7] - 农业根基升级,从"江淮粮仓"向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迈进 [8] - 交通枢纽优势明显,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辐射豫皖鲁地区 [8] - 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9] 三线城市发展特征 - 区域引擎作用突出,如赣州(江西南部中心)、宜昌(鄂西枢纽)、芜湖(安徽双核)等在省域发展中承上启下 [11] - 特色化发展路径清晰:文旅型(桂林、三亚)、产业型(柳州、淄博)、政策区位型(海口、银川) [13] - 承担双重角色:既承接核心城市群产业外溢(中山承接广深、盐城对接上海),又推动本土产业迭代升级(邯郸、阜阳) [13] - 构筑中国城市化最庞大活跃的基座,以贴近民生、发展弹性、地方特色重塑经济版图 [15]
以区域重大战略联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6-05 22:02
区域重大战略的核心意义 - 区域重大战略通过加强重点区域发展,推动多个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强化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极大优化了区域经济布局 [3] - 区域重大战略的协同联动能够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互补,优化完善区域发展格局 [3] - 区域重大战略承担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加强生态保护等重要使命任务 [3] 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成效 - 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新两翼"协同发力,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 [4]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4] -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4]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三地综合优势,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4] 区域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区域融合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化,强调打破区域分割,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与一体化发展 [7] - 区域融合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能够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率 [7] - 区域融合发展有助于缩小区域差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7] 区域重大战略的联动机制 - 加强区域重大战略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协同联动,发挥叠加效应 [8] - 通过交通、产业、政策等功能耦合,增强区域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 [8] - 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联动,促进东北、中部、西部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9] 区域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与区域壁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与分工 [10] - 发挥中心城市或城市群的"棋眼"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0]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 [12] -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13] - 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 [13] 国土空间治理与政策协同 -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 [14] - 健全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保障机制,适时更新修订相关法律 [14] - 细化专项政策,统筹不同区域重大战略的政策制定,加强政策协同 [14]
中部省份打造“新增长极”密码: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单核到多极的动态平衡术丨观城势·轻研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3:10
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现状 - 2024年中部6省会经济首位度:武汉35.2%、长沙28.7%、合肥26.7%、郑州22.9%、南昌22.8%、太原21.3%,武汉是唯一超30%的城市[3][4] - 人口首位度:武汉23.7%、长沙16.2%、合肥16.3%、郑州13.4%、南昌14.8%、太原16.0%,武汉是唯一突破20%的城市[3][4] - 武汉GDP达21106亿元(占湖北35.2%)、常住人口1381万(占23.7%),综合首位度领跑中部[4] 强省会战略实施与调整 - 中部五省曾明确推行强省会战略:安徽2006年要求合肥"提高经济首位度",山西2013年对太原实施土地/财政倾斜,江西2022年出台政策提升南昌首位度[6] - "十四五"期间武汉/长沙/太原经济首位度分别下降0.7/0.4/2.2个百分点,太原因"一煤独大"产业结构拖累跌至中部末位[7] - 郑州/合肥/南昌经济首位度逆势提升1.1/0.7/0.4个百分点,郑州汽车产业(新能源车产量+112.9%)和枢纽经济(进出口占全省67.9%)成关键驱动力[7][8] 多极化发展探索 - 湖北"一主两副"战略成效显著:襄阳/宜昌GDP均超6000亿,2024年升级为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协同发展[9][10] - 中部七省布局15个副中心:洛阳/南阳、岳阳/衡阳、芜湖、赣州、长治/临汾/大同获政策支持,但山西部分副中心GDP不足2500亿尚难形成辐射[10] - 四大都市圈获国家批复:长株潭/武汉/郑州/合肥都市圈加速基建联动,湖北推进9个离岸科创园,江西推动南昌都市圈"一枢纽四中心"建设[10][11] 区域发展模式转型 - 沿海省份经验移植:广东广佛同城、浙江杭甬"双城记"+温州"第三极"模式启发中部多中心发展[9] - 江西2024年新政体现平衡思路:既坚持"省会引领战略"优先做强南昌,又要求增强都市圈辐射力[12] - 河南连续三年强调提升郑州首位度,同时支持洛阳/南阳副中心建设,形成"省会引领+多极支撑"生态[12]
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6-03 03:23
区域协同发展 - 青岛与济南联动打造济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1] - 济青高铁实现"公交化"开行,促进双城资源要素流动,辐射带动周边县域经济 [1][11] - 两地行政审批服务局统一登记标准,企业可通过"云大厅"实现跨市注册,办理时间缩短至半小时 [3][4] 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 - 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布1200项技术解决方案,激活数字经济活力 [1] - 广饶县橡胶轮胎产业2023年工业总产值达887亿元,同比增长131%,14个在建项目投产后子午胎年产能将突破20亿条 [2] - 山东12县入选2024全国百强县,总数居全国首位,40个县域纳入高质量发展试点 [1][2] 重点产业动态 - 广饶国际橡胶轮胎展吸引50余家全球轮胎20强及世界500强企业参展,凸显产业集群优势 [1][2] - 烟台一季度GDP增速达6.9%,在万亿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形成青岛-济南-烟台经济三角支撑 [11] 跨区域合作 - 山东出台对接京津冀、长三角行动方案,推动"总部+基地"产业联动,深化科技、人才等领域协同 [8][11] - 鲁青对口支援活动中,山东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赴青海开展文化交流,强化区域协作 [7]
山西13部门联手推动承接制造业转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3 00:55
承接制造业转移政策 - 13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积极有序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推动承接制造业转移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政策目标包括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重点产业承接方向 - 能源材料产业推动能源与制造业融合协调发展并支持精细化工及高端日用化工产品发展 [1] - 装备制造业以智能煤机、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为重点承接关联产业 [1] - 电子信息产业以半导体、信创、算力、光伏为重点承接关联配套产业 [1] 产业布局策略 - 强调集中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并引导产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平台集聚 [1] - 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并鼓励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1] 产业转移合作模式 - 创新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和"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2] - 加快申建自贸试验区并通过国际合作产业园等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2] - 主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合作并承接日韩、东南亚地区产业转移 [2] 实施保障措施 - 从健全服务体系、强化要素保障和完善工作机制3方面形成工作合力 [2] - 优化产业承接政策环境推动承接制造业转移取得实效 [2]
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
新华日报· 2025-06-02 23:06
区域协调发展 - 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间建起快速新通道,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 - 中铁一局将优质高效建好国内最长的超大超深基坑地下高铁站,打造长三角铁路精品示范线 [2] - 南京海关推动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前置货站在苏州启用,联合开通多条跨境电商出口转关通道,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作 - 江苏产研院参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创新要素和资源流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发挥香港作为国际创新资源"桥头堡"的作用 [3] - 南京海关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联合开展长三角特殊物品风险评估,建立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 [3] - 红豆集团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推动"江苏智造"与"柬埔寨需求"双向奔赴 [4] 民生与对外合作 -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将推动苏伊产业协作向更深层次拓展,打造示范性产业合作项目,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帮扶力度 [4] - 中江国际集团推进巴新莫罗贝省芬莎芬乡村供水项目,首个村庄供水工程竣工并实现全面供水 [5] - 中江国际集团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石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古晋低碳枢纽"项目,共建国际示范级低碳工业园区 [5] 粮食安全与金融稳定 - 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坚持粮食购、储、加、销协同发力,完善省、市、县三级粮油储备体系,支持"水韵苏米"等粮食品牌建设 [6] - 江苏省委金融办将"一企一策"分类处置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金融风险,深入推进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6] 环境治理与安全生产 - 无锡水利系统计划完成太湖生态清淤任务425万立方米,加强太湖蓝藻监测预警和治理,深化13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治理 [7] - 江苏省港口集团建立安全数据统计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危险源、重大风险、重大隐患"三大数据库,推动新安健环管理数字系统全面上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