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

搜索文档
时尚与反时尚的……
环球网· 2025-09-19 05:20
来源:智通财经 《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美] 弗雷德·戴维斯著,熊亦冉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版,216页, 58.00元 美国社会学家弗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1925-1993)的《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Fashion, Culture, and Identity,199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熊亦冉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于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所研究的现象与今天的时尚文化潮流的变化固然会有很多差异,但是从研究方 法、理论模式和问题意识的维度来看,仍然有其并未过时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其中的时尚与反时尚的政 治社会学思考。 实际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质性"与"意义"既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议题。从面对经验事实是进入研究 的第一步,但是如何面对经验事实却与研究者的目的、研究者本人的背景有紧密联系。因此,从面对事 实到在"面对"中发现与"质性"和"意义"相关的问题意识,是对研究者的重要考验。以日常生活为中心, 以人的本性与行为的关联为中心,把理论阐释与社会学调查结合起来,这是关于质性研究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意义"的问题,恐怕还要同时借助于对" ...
李公明︱一周书记:时尚与反时尚的……政治社会学思考
新浪财经· 2025-09-18 03:49
《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美] 弗雷德·戴维斯著,熊亦冉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版,216页,58.00元 美国社会学家弗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1925-1993)的《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Fashion,Culture, and Identity,199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熊亦冉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 所研究的现象与今天的时尚文化潮流的变化固然会有很多差异,但是从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问题意识的维度来 看,仍然有其并未过时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其中的时尚与反时尚的政治社会学思考。 作者在该书的扉页上写着:"谨献给赫伯特·布鲁默(1900-1987)/从他那里我获得了勇气,去认真对待那些被美国 社会学界认为无聊且轻浮的话题。"这位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 物,他是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的学生。米德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布鲁默继承了米德社会心理学 思想,并于1937年首创了"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这个术语。 ...
平等的幻象
虎嗅· 2025-09-06 06:22
在《社会正义谬误》这本书中,作者托马斯·索维尔尝试打破这一迷思,他以大量历史事实、统计数据与跨文化比 较指出:哪怕在机会完全平等的条件下,人类的结果也几乎不可能平等。原因不在于歧视或偏见,而在于千差万 别的环境、历史、文化、地理甚至气候因素。 "平等"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议题。无论是教育、就业还是资源分配,"机会平等"常常被奉为实现社会正义的金 科玉律。我们习惯于用"代表比例"来衡量一个组织、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公平程度——如果女性在科技行业 占比低,那一定是性别歧视;如果某些种族在高层职位中"缺乏代表",那必然是系统性偏见在作祟。 然而,这种看似无可辩驳的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 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结果意义上的"平等",反而可能牺牲真正的公平与效率。 "机会平等"不等于"结果平等" "就算一个社会能提供平等的机会,也就是能以同一套标准评判每个个体,背景各异的人也未必想做同 样的事,更不用说花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同种技能与特长了。"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却常被忽略的事实。即使所有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想跑的方向、愿意付出的努力、 所能依靠的资源也截然不同。例如,在美国职业体育中,黑人运动员在篮球中占比极高,而冰球 ...
人文县域经济学的新“乘数效应”探析
搜狐财经· 2025-08-21 06:36
文章核心观点 - 提出人文县域经济学的新"乘数效应"理论 将文化要素视为核心生产要素 通过其渗透性、创新性和品牌赋能能力 激发县域经济潜能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综合价值倍增 [1][2][4] 理论框架革新 - 传统凯恩斯乘数聚焦物质资本和短期收入-消费循环 新乘数以文化要素为初始变量 通过价值赋能-创新链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3][4] - 文化要素作为"触发性投资" 包括历史遗产、民俗风情、红色基因等资源 其作用机制打破同质化货币流假设 强调区域文化独特性带来的不可替代竞争优势 [3][4] - 产出目标从GDP单一维度扩展至经济质量、文化魅力、社会和谐、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 形成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4][12] 微观维度作用机制 - 文化赋能土地资源 通过注入历史叙事使物理空间产生品牌溢价 如古镇古村地租和旅游吸引力实现乘数级跃升 [7] - 文化提升人力资本 将传统技艺(如木雕、刺绣)通过教育传承转化为稀缺技能 工匠价值远超普通劳动力 [7] - 文化引导资本流向 社会资本优先投资具文化IP的领域(如民宿集群、非遗工坊) 获得经济利润与文化品牌双重回报 [8] - 文化驱动技术创新 需求场景(如VR还原历史、区块链版权保护)推动技术应用 数字文创产业成为典型代表 [8] - 微观乘数公式表现为:新价值产出 = (土地 + 劳动力 + 资本 + 技术) × 文化赋能系数 该系数大于1且随文化渗透深度增加 [8] 中观维度作用机制 - 人文+农业融合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园等业态 使亩产收入实现乘数增长(如浙江安吉案例) [9] - 人文+制造业融入设计美学与文化符号 推动代工贴牌向品牌转型 产品价值提升显著(如紫砂壶价值可达普通茶具千百倍) [9] - 人文+旅游业通过IP挖掘打造沉浸式体验(如演艺、节庆)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提升人均消费 突破门票经济局限 [10] - 人文+数字产业利用平台传播文化内容 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如贵州蜡染电商) 形成流量乘数循环 [10] - 中观乘数核心为"融合催化" 打破产业边界构建根植于地方文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产值、就业容量及抗风险能力数倍 [11] 宏观维度作用机制 - 经济高质量发展乘数体现为增长方式转向创新驱动 创造绿色GDP与可持续GDP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倍增 [12] - 精神文明繁荣乘数表现为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同步 增强居民文化认同与凝聚力 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12] - 共同富裕实现乘数依托文化资源普惠性 带动广泛就业创业(如民宿经营、手工艺制作) 缩小城乡收入与文化生活质量差距 [12] - 社会治理优化乘数通过文化认同增强社区凝聚力 结合乡规民约与现代法治 降低治理成本并形成韧性治理模式 [13] - 生态绿色发展乘数汲取"天人合一"传统智慧 引导县域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使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如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13] 实践路径与政策支持 - 需开展文化资源普查 挖掘独特文化IP作为"初始投资" 通过科学评估确定最具开发潜力的核心文化因子 [14] - 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 建设博物馆、非遗工坊、文创街区等载体 利用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实现文化活化 [14] - 出台政策鼓励跨界融合 培育复合型人才与创意企业 构建"人文×"产业生态圈以释放产业链乘数效应 [14] - 优化营商环境与品牌营销 保护知识产权并吸引社会资本 通过新媒体叙事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经济吸引力 [15] - 创新体制机制 将文化发展纳入政绩考核 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及文旅贷等金融工具 建立居民利益共享机制 [16]
精明中产,开始退坑始祖鸟
36氪· 2025-08-11 13:35
品牌定位与市场表现 - 始祖鸟2024年营收突破20亿美元,成为亚玛芬集团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品牌[10] - 公司定位为"运动奢侈品",通过"Better Bigger Lower"策略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开设旗舰店,如上海2400平方米的"始祖鸟博物馆"[24] - 国内定价显著高于海外市场,顶级硬壳Alpha SV售价8200元,Beta LT 5400元,较2019年前价格翻倍[22] 消费群体变迁 - 核心用户结构呈现1:2:7分布:10%追求个性者、20%专业群体、70%随大流非户外人群[13] - 一线城市专业户外爱好者流失现象明显,转向巴塔哥尼亚、攀山鼠等小众品牌[8][19] - 主力消费群体转变为"中年男性,不运动但有钱"及年轻人为社交货币购买顶配产品[14][15] 产品策略与竞争环境 - 2024年产品平均涨价20%-30%,Solano Hoody软壳夹克从3000元涨至4000元[22][24] - 推出无LOGO的Veilance系列瞄准高端商务人群,同时发力鞋类与女性市场拓展[39][42] - 面临Montbell等"平替"品牌竞争,日本市场4件Montbell产品总价仅相当于国内1件始祖鸟软壳[2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户外功能性服饰部门增速从2023年45%降至2024年36%,2025年预期进一步放缓至20-22%[31] - 中国市场呈现"去中心化"趋势,攀山鼠、猛犸象等专业品牌分食高端市场[44][46] - 本土品牌崛起,凯乐石从"平替"升级为威胁,伯希和通过明星效应冲击中端市场[46] 文化营销转型 - 从LV联名营销转向深耕户外文化,启动"世界级岩场计划"培育攀岩用户群体[37][39] - 中国攀岩爱好者数量10年增长50倍至50万人,为专业市场提供长期支撑[39] - 社交媒体热度减退,海淘群活跃度下降显示消费热潮趋于理性[30]
学历通胀的时代:大专开局,如何翻身
虎嗅· 2025-08-03 12:48
学历贬值与就业现状 -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历史峰值,较2016年增长超60% [1] - 2024年16~24岁青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超过21% [1] - 清北毕业生应聘街道办、硕士竞争高校宿管等"大材小用"现象普遍化 [2] 销售岗位价值重估 - 销售岗CIER指数长期低于1.5,远低于互联网/金融行业(5-10)的竞争烈度 [8] - 贝壳平台顶尖10%房产经纪人年收入超30万,显著高于普通白领 [8] - Netflix纪录片显示多数白手起家企业家早期从事过销售工作 [10] 销售行业转型趋势 - 2015-2023年销售岗位要求"行业专业知识"的比例从32%升至67% [14] - 特斯拉销售需掌握新能源政策、充电网络等专业领域知识 [14] - 装修行业案例显示客户决策关键从"热情度"转向"专业增量"提供能力 [15] 销售职业核心能力 - 专业型销售需具备产品/行业/客户需求三重洞察力 [9] - 布尔迪厄理论指出"文化资本"形成的专业溢价是成交关键 [16][17] - 沟通力、判断力、抗压能力等软技能难以被AI替代 [18] 销售职业发展优势 - 销售行业遵循"一万小时定律",能力具备跨行业迁移价值 [21] - 一线销售出身的创业者更易精准捕捉市场需求 [22] - 直接交易属性使收入与个人努力呈明确正相关 [8][20] 行业选择策略 - toC销售领域存在低门槛翻身机会,toB销售需依赖资源壁垒 [32] - 信息平权时代传统"忽悠式"销售模式已失效 [12] - 汽车/医疗/教育/家装等高决策成本领域更需专业型销售 [14]
纳瓦尔的“谎言”
36氪· 2025-07-21 07:56
纳瓦尔成功哲学的核心观点 - 纳瓦尔构建了一套关于财富和成功的现代福音 承诺通过杠杆、责任感和特定知识实现不靠运气致富 但这套理论简化了成功要素 忽略了运气、结构性优势和历史偶然性的决定性作用 [1] 个人背景与初始优势 - 纳瓦尔1974年出生于印度新德里 9岁移民美国 获得优质教育机会 包括纽约斯塔夫桑特高中和达特茅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学位 [3] - 其人生起点被描述为"卵巢彩票" 移民背景和教育资源为后续成功奠定基石 若缺乏这些初始条件即使有天赋也难以发挥 [4] 时代与地理机遇 -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科技革命爆发 纳瓦尔在技术浪潮黄金时期投身创业和投资 [5][6] - 1999年共同创办口碑网站Epinions 获顶级风投4500万美元融资 2010年共同创立天使投资平台AngelList 早期投资Twitter和Uber等独角兽公司 [8][10] - 硅谷作为全球创新与资本密集中心 提供幂律分布的财富机会 极少数项目取得超常成功 环境极大提高遭遇黑天鹅机遇的概率 [8][10] 风险投资行业的运气本质 - 风险投资行业系统化利用运气 遵循幂律法则 极少数超常成功项目贡献大部分回报 [12] - 采用杠铃策略:大部分资金分散押注高风险初创 60-70%无回报 20-30%获1-5倍回报 约5%获10-100倍收益 [13] - 天使投资平台研究表明 仅不到1%项目实现22倍以上回报 绝大多数项目回报较低 依赖极少数成功投资撬动整体回报 [14][15] 优绩主义与社会资本 - 纳瓦尔哲学强化优绩主义 将成功归因于个人选择、思维模型和执行力 忽略社会系统对优势的复制 [22][23] - 文化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学历和主流文化熟悉度 社会资本指人脉网络 两者共同决定资源获取机会 [27][29] - 教育系统表面公平 实则奖励优势家庭的文化资本 精英家庭孩子习性契合学校规范 占尽教育竞赛先机 [31] 个人努力与运气关系 - 纳瓦尔理论实质是提升个人能力以最大化利用运气 通过打造个人品牌、掌握独特知识和善用杠杆增加运气表面积 [36][38] - 构建反脆弱个人系统 面对冲击能受益 在机会来临时具备驾驭能力 本质是尽人事以待天命 [39][40] 理论局限性与误导性 - 纳瓦尔成功方程式剔除关键变量如天时、地利和概率 将系统性概率问题伪装成个体能力问题 [42][43] - 该理论使赢家将幸运误读为德行 滋生精英傲慢 同时使普通人将平凡归咎于愚钝 陷入自责焦虑 [43]
艺培之“疾”
虎嗅· 2025-07-15 07:07
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语义不断扩张:它不仅指向分数与能力,还承载人格养成、审美培育与创造力 的理想寄托。 艺术教育一度是"素质教育"的象征,也曾承载着家庭在阶层跃升之外的另一重想象,一种更完整、不被 过度功利化的成长路径。然而,这种多元教育观正在悄然收缩:当不确定性成为主旋律,家庭、学校、 资本与政策系统开始默契地收回那些"当下看不出用途"的教育投入。艺术教育,往往是最先被收回的那 一项。 在今天的教育语境中,艺培正逐渐成为"最不急用"的部分。一些家长暂停兴趣班,机构压缩招生,教室 空了一半,但话语仍在重复:"孩子要全面发展""不能只会考试"。变化不在于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而在 于它们是否还值得坚持。在"分数、路径、兑现"的优先级排序中,艺术越来越难自证其"价值"。 当教育重新退回"路径分配""技能兑现"的基本功能,艺术教育便必须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它能否"证明 自己有用"?如果不能,它只能学会适应一种新的生存逻辑。"备案""白名单""差异化生存"成为行业热 词,小红书上"艺培转型""艺培转让"浏览量突破250万,"艺培等于易赔"成为从业者间的自嘲。而这一 切,在2025年暑期的市场体感中,愈发清晰。 过去10年 ...
看见“不可见社会”,善恶报应的观念依然有价值
第一财经· 2025-06-13 03:13
社会分层与教育机制 - 教育作为分群机制隔离不同社会阶层,如微信群成员因教育背景差异形成互动壁垒[1] - 自主招生实际是"优势者更优秀"机制,农村学生比例从1978年20%降至接近0,面试标准依赖家庭文化资本投入[2] - 文化资本代际传递形成隐秘特权,包括书籍、全球旅行等实物投入及价值观等无形熏陶,内化为子女竞争优势[2] - 学业评价体系由文化精英制定,家庭优势通过"素质选拔戏法"转化为个人表现,本质是出身择优[3] 精英阶层再生产 - 牛津剑桥录取存在阶层壁垒,中上阶层白人男性竞争压力小,入学前已掌握精英文化话语体系[4][5] - 名校身份成为社会评价通行证,"牛桥生出自牛桥人"现象显示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阶层亲和性[5] - 校友网络形成"任人唯贤基础上的任人唯亲"机制,名校身份直接转化为职业机会优势资本[6] 社会互动与评价体系 - 不平衡互动体现为"跷跷板模型",权力资源差异导致善恶报应不对称[7] - 主流价值气场形成精神约束,即便未受惩罚的作恶者仍承受心理压力[8] - 社会评价决定个体存在价值,维护善恶报应信念是维持公序良俗的基础[8] 人性认知与成长路径 - 精英成长存在阶段性特征,初期野心与急功近利是普遍现象[10] - 认知境界提升路径需经历从"长戚戚"到"坦荡荡"的转化,包含对人性复杂面的包容[9][10]
“二代”们到底在跟谁抢岗位?
虎嗅APP· 2025-05-09 10:47
二代现象与行业竞争格局 - 二代主要指通过权钱背景获得捷径的群体,与中等偏上能力的普通人形成直接竞争,天赋极高或极低人群受影响较小 [3][4] - 二代集中在稳定运行的传统行业(如石油、房地产、航运),回避需要创新的领域(如互联网、自媒体、技术研发) [6][8] - 美国百年豪门多分布于传统行业,硅谷创业者多为白手起家或中产背景,印证二代与创新行业的低重合度 [4][6] 存量市场与背景优势 - 存量行业(如体制内、传统基建)晋升更依赖背景资源,增量行业(如早期土木工程)曾提供快速上升通道 [8][9] - 稳定行业存在"文化资本"优势,高情商、社交能力强的二代更易成为领导心腹或通过联姻获取资源 [7][9] - 董小姐案例显示医疗等传统行业可通过长期家族规划培养接班人,互联网等变化快的行业难以复制该模式 [6][13] 透明化机制与社会监督 - 公示制度显著提高二代违规成本(如公考、警察招录的"逢进必考+公示"模式减少萝卜岗) [11][15] - 社交媒体时代群众监督形成威慑,董小姐事件中公示材料从晋升依据转为问责证据体现机制有效性 [13][14] - 社会进步推动透明化不可逆,40年前国企岗位世袭制被淘汰显示公权力传承的民意底线 [16][17] 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 - 技术型人才在非技术导向公司(如重关系的传统企业)易被边缘化,需匹配行业特性 [5][9] - 存量环境提供确定性但需容忍二代挤压,部分从业者主动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领域 [9][17] - 土木行业从"三总五项"到背景优先的转变,印证行业周期对人才晋升路径的重构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