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生物(300138)

搜索文档
A股工业大麻概念股上涨,福安药业涨15%,莱茵生物10CM涨停,晨光生物涨超6%!特朗普考虑将大麻重新归类为危险性较低的药物
格隆汇· 2025-08-12 01:59
市场表现 - A股工业大麻概念股集体上涨 福安药业涨幅15.02% 莱茵生物涨停10.05% 晨光生物涨6.38% 德展健康涨4.39% 顺灏股份涨3.65% 康恩贝涨3.25% [1] - 板块内多只个股年初至今涨幅显著 顺灏股份累计上涨182.80% 德展健康上涨44.41% 晨光生物上涨66.51% 亚太药业上涨140.00% [2] - 总市值分布呈现差异化特征 康恩贝市值达120亿元 天士力市值246亿元 德展健康94.79亿元 顺灏股份90.42亿元 [2] 政策动向 - 特朗普在筹款晚宴中表示拟将大麻归入低危险性药物类别 单场活动筹款金额达每人100万美元 [2] - 美国最大大麻公司之一Trulieve首席执行官公开支持政策调整 主张扩大医用大麻研究范围 [2] - 政策若实施将显著简化大麻流通流程 潜在提升数十亿美元产业盈利水平 [3]
晨光生物:公司及子公司无逾期对外担保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11 11:43
担保情况 - 公司及子公司累计决议对合并报表范围内主体融资担保总额为250,000万元 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80.40% [1] - 已签订协议担保额度为108,725万元 本次担保情况变动前已签订协议担保余额为113,725万元 [1] - 公司及子公司无逾期对外担保情况 [1]
晨光生物(300138) - 关于子公司归还银行借款暨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的进展公告
2025-08-11 08:32
担保变动 - 莎车晨光提前归还5000万元借款,公司减少相应担保义务[2] 担保总额 - 公司及子公司累计决议对合并报表范围内主体融资担保总额为250000万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80.40%[3] 已签额度 - 已签订协议担保额度为108725万元,变动前为113725万元[3] 专项担保 - 决议为新疆晨光及其子公司提供担保总额205000万元,已签协议担保额度94225万元[4] 担保情况 - 公司及子公司无逾期对外担保情况[4]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
经济日报· 2025-08-10 07:38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1998年河北曲周县五金厂转型进入植物提取行业,最初生产辣椒红素[3] - 2003年建成首条自主辣椒生物提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0吨干辣椒[4] - 生产线持续升级至日加工能力2000吨,业务扩展至天然色素、香辛料、精油、甜味剂等多类产品[4] 技术创新 - 通过集成农业和食品加工设备创新开发植物提取生产线,如使用蔬菜脱水设备处理辣椒[4] - 耗时8年攻克番茄皮籽"干法提取"番茄红素工艺,实现废弃物高值化利用[5] - 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亿元/年,拥有440多项专利和5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 人才战略 - 建立26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进660名本科以上人才[7] - 为博士生徐美利组建团队研发甜菊糖苷提取技术,年创收超2亿元[8] - 任命博士吴迪负责叶黄素提取研究,发现新型"植物抗生素"提取物[8] 产业链布局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西部建设10家加工厂[9] - 推广万寿菊种植使农户亩收益从600元提升至2000-3000元[9] - 实施"五统一分"机制保障原料质量,带动辣椒、番茄等作物种植[9] 行业地位 - 多项植物提取产品销量全球领先,番茄红素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4][5] - 天然色素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新兴领域,公司通过持续创新占据制高点[5]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
经济日报· 2025-08-09 21:56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卢庆国秉持"天道酬勤"信念,以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推动植物提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1] - 1998年从五金厂转型进入辣椒红素提取领域,当时国内无规模化企业且技术空白[2] - 2003年建成首条自主设计的辣椒提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0吨干辣椒,后通过设备迭代提升至2000吨/日[3] - 业务范围从单一辣椒红素扩展至天然色素、香辛料提取、精油、甜味剂等多类产品[3] 技术创新 - 采用跨行业设备集成创新:蔬菜脱水设备用于辣椒烘干、农业选种机用于籽皮分离、面粉加工设备用于磨粉[3] - 耗时8年攻克番茄皮籽"干法提取"番茄红素工艺,实现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并衍生番茄籽油等副产品[4] - 甜叶菊提取技术首创甜菊糖苷与绿原酸联产工艺,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获农业农村部2023年十大新技术[7] - 万寿菊花深加工突破叶黄素提取工艺并发现新型"植物抗生素"提取物[7] 研发体系 - 建有26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拥有200余名高层次技术人才[6] - 年研发投入约1亿元,累计获440多项专利和5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 - 实施"事业+待遇"双留人机制:建设人才公寓、创新中心,提供科研成果提成奖励[6] - 引进660名本科以上人才,典型案例包括天津大学博士徐美利团队和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吴迪[7] 产业链布局 - 创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西部建立10家工厂带动辣椒、万寿菊等种植[8] - 推行"五统一分"农企联营机制:统一标准/种苗/技术/防治/保险,农户分散种植[8] - 万寿菊种植使农户亩收益从600-700元提升至2000-3000元,实现农企双赢[8][9] - 原料基地战略将种植环节作为"第一车间",保障原材料品质与供应稳定性[9]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 ——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
经济日报· 2025-08-09 21:5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1998年的五金厂转型进入植物提取行业,最初生产辣椒红素并逐步扩展到天然色素、香辛料提取、精油和天然甜味剂等多类产品 [3][5] - 2003年自主建设第一条辣椒生物提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0吨干辣椒,随后产能逐步提升至2000吨 [4] -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番茄红素从番茄皮籽中提取,突破传统番茄酱提取工艺,同时将副产品转化为油和饲料 [5] 技术创新与设备研发 - 创始人带领团队通过集成非行业设备(如农业选种机、饲料生产设备等)改造出首条辣椒提取生产线 [4] - 番茄红素"干法提取"技术研发耗时8年,实现从废弃物中高效提取并综合利用 [5] - 累计投入研发资金约1亿元/年,拥有440多项专利和5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6] 人才战略与科研平台 - 公司建立26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660多名本科以上学历人才 [6][7] - 通过改善科研环境(如建设创新中心、人才公寓)和提升待遇(科研成果提成)解决早期人才流失问题 [6] - 引进高端人才如徐美利博士(甜菊糖苷提取技术带头人)和吴迪博士(叶黄素工艺突破者),其技术成果分别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和发现新型提取物 [7] 原料基地与联农模式 - 在西部地区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五统一分"机制带动10万亩万寿菊等作物种植,农户亩收益提升至2000-3000元(原为600-700元) [8] - 原料基地布局10家深加工工厂,覆盖辣椒、番茄、棉花等作物,实现农企双赢 [8][9] 行业地位与核心优势 - 天然色素行业技术依赖性强,公司通过持续创新从行业"门外汉"发展为技术领先者 [5] - 香辛料超临界提取等生产线技术升级推动产能几何级增长(40吨→2000吨/日) [4] - 植物提取装备迭代速度显著,"一年上几个台阶,几年上一层楼" [4]
研判2025!中国菊粉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供需现状、进出口贸易、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市场需求旺盛,每年均需大量进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7 01:39
行业概述 - 菊粉是一种天然水溶性膳食纤维,属于果聚糖家族,广泛存在于菊科植物和天门冬科植物中,按聚合度可分为短链、天然和长链三类 [2] - 菊粉具有膳食纤维和益生元的双重营养功能,对控制血脂、降低血糖和改善肠道健康有显著效果,契合健康消费趋势 [1][11] - 2009年5月菊粉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产业正式启航,同年8月举办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推动行业进步 [4] - 2018年10月国家发布菊粉及相关产品国家标准报批稿,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4] - 政府高度重视菊粉产业,出台扶持政策,地方政府通过产业规划和产业基金支持发展 [4] 市场规模与供需 - 2024年中国菊粉需求量达1.82万吨,市场规模达4.5亿元,但产量仅1.65万吨,需大量进口弥补缺口 [1][11] - 2024年菊粉进口量达4720吨,同比增长46.07%,进口额1373.56万美元,同比增长48.93%,进口均价0.29万美元/吨 [13] - 进口主要来源地为智利(671.52万美元)、比利时(551.86万美元)、荷兰(140.71万美元) [13] - 2009-2019年间市场需求量以年均15%增速发展 [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菊芋、菊苣等植物种植与采集及加工设备 [7] - 中游为菊粉生产加工环节 [7] - 下游应用包括食品、保健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7] - 食品饮料为最大消费市场,占比超70% [9] - 2025年1-5月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营业收入8944.9亿元(同比增长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企业营业收入6647.3亿元(同比增长2.7%) [9]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外领先企业包括Beneo(比利时/智利生产基地)、Sensus(荷兰)、Cosucra(比利时) [15] - 国内代表企业包括晨光生物、重庆骄王、青海威德、山东益得来、内蒙古维你好、辽宁启康等 [15] - 维乐夫(2011年成立)为国内知名菊粉品牌,建立菊粉生产线,2017年成立食品研究院专注膳食纤维解决方案 [17] - 英纽林专注于菊粉为基础的天然复合益生元产品开发 [17] 代表企业分析 - 重庆骄王为高新技术企业,主营菊粉、菠萝蛋白酶等产品,通过ISO9001/14001/22000、FSSC22000、BRC等认证,拥有多项菊粉生产相关专利 [18][19] - 山东益得来专注菊芋产业链创新17年,进行种源筛选、育种种植和精深加工,培育出优质天然果聚糖 [20] 发展趋势 - 菊粉将结合现代食品技术开发更多功能性食品和饮品 [22] - 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如开发特定功效药品和护肤产品 [22] - 更多企业进入将加剧市场竞争,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成本控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22] - 需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22]
农产品加工板块8月5日涨0.98%,*ST中基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出960.38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8-05 08:30
板块整体表现 - 农产品加工板块当日上涨0.98%,领涨个股为*ST中基(涨幅5.07%)[1] - 上证指数报收3617.6点(上涨0.96%),深证成指报收11106.96点(上涨0.59%)[1] - 板块内主力资金净流出960.38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3683.66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4644.04万元[2] 个股价格表现 - *ST中基收盘价3.52元,成交量34.93万手,成交额1.22亿元[1] - 晨光生物涨幅2.43%至13.49元,成交12.00万手,成交额1.60亿元[1] - 中粮糖业涨幅2.14%至10.01元,成交23.43万手,成交额2.34亿元[1] - 下跌个股包括一致魔手(跌幅0.89%至36.95元)和国投中鲁(跌幅0.52%至19.27元)[2] 资金流向分布 - 中粮糖业获主力净流入1247.21万元(占比5.34%),但游资净流出1668.93万元[3] - 华资实业主力净流入1076.98万元(占比11.70%),散户资金净流出815.17万元[3] - *ST中基主力净流入416.57万元(占比3.42%),游资与散户均呈净流出状态[3] - 金龙鱼主力净流入348.23万元(占比2.50%),游资净流入435.28万元(占比3.12%)[3]
农产品加工板块8月1日跌0.71%,安德利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6703.38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8-01 08:28
板块整体表现 - 农产品加工板块当日下跌0.71%,领跌个股为安德利(代码605198)[1] - 上证指数下跌0.37%至3559.95点,深证成指下跌0.17%至10991.32点[1]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6703.38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入3143.72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3559.66万元[2] 个股涨幅表现 - 晨光生物(300138)涨幅2.21%居首,收盘价13.43元,成交量15.81万手,成交额2.13亿元[1] - 国投中鲁(600962)上涨1.61%至18.98元,成交6.63万手,成交额1.25亿元[1] - 喜华股份(603182)上涨1.35%至14.31元,成交1.92万手,成交额2726.61万元[1] - 索宝蛋白(603231)上涨1.12%至17.17元,成交1.83万手,成交额3147.97万元[1] - 双塔食品(002481)上涨0.75%至5.35元,成交7.36万手,成交额3925.01万元[1] 个股跌幅表现 - 安德利(605198)下跌6.60%至48.39元,成交5.23万手,成交额2.57亿元[2] - 道道全(002852)下跌5.61%至11.45元,成交36.41万手[2] - 一致魔手(839273)下跌2.13%至37.28元,成交1.85万手,成交额6965.65万元[2] - ST朗源(300175)下跌1.19%至5.00元,成交4.02万手,成交额2022.67万元[2] - 中粮糖业(600737)与冠农股份(600251)均下跌0.51%,分别报9.74元和7.87元[2] 资金流向特征 - 板块呈现主力资金净流出态势,净流出规模达6703.38万元[2] - 游资与散户资金呈净流入状态,分别净流入3143.72万元和3559.66万元[2] - 金健米业(600127)成交额达1.35亿元,成交量19.47万手,为当日成交最活跃个股之一[2]
晨光生物:公司将持续推进棉籽类业务独立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7-31 12:12
公司业务特点 - 棉籽类业务呈现大宗商品属性 收入体量大但波动性强且毛利率低 [1] 公司战略方向 - 持续推进棉籽类业务独立发展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