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防务(300008)

搜索文档
全资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法院冻结 天海防务:因收购资产后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纠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3 13:51
收购案背景 - 天海防务2015年6月12日以非公开发行5000万股股票及支付现金6.57亿元方式收购金海运100%股权,总交易对价13.55亿元 [1] - 金海运当时净资产公允价值仅1.71亿元,交易溢价率高达1659.31% [1] - 高溢价收购基于对金海运原管理团队预测未来业绩持续增长的信任,超出净资产部分11.84亿元确认为商誉 [2] - 双方签订《盈利承诺补偿协议》,原股东承诺2015-2017年金海运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87亿元 [2] 纠纷起因 - 2015-2017年间天海防务多次要求金海运原管理团队提供实际经营情况被拒绝 [3] - 2018年金海运净利润仅328.75万元,远低于原管理团队预测的1.67亿元 [3] - 上海证监局2022年7月29日认定金海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虚构游乐设施贸易业务,虚增2017年度净利润3946.44万元 [3] 法律诉讼进展 - 2024年1月天海防务以支付补偿款合同纠纷为由起诉金海运原管理团队,索赔3756.11万元 [3] - 2025年2月法院一审判决支持天海防务索赔3756.11万元,但被告方已上诉 [3] - 2024年3月天海防务追加诉讼,以商誉损失为由索赔1.72亿元,案件待开庭 [3] 最新动态 - 2025年4月3日天海防务公告全资子公司金海运部分银行账户资金被泰州市高港区人民法院冻结 [1] - 冻结原因涉及2016年收购后历史遗留问题纠纷,金海运原管理团队申请财产保全所致 [1]
天海防务(300008) - 关于全资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的公告
2025-04-03 08:45
账户冻结情况 - 金海运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申请冻结13708485.30元,实际冻结190791.78元[2] - 冻结系2016年收购后历史遗留问题纠纷,原管理团队申请财产保全所致[3] - 申请冻结资金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0.71%[4] 影响及应对 - 未对公司日常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4] - 公司将依法维权,争取解除冻结,密切关注进展并披露信息[6][7]
研判2025!中国船舶制造行业政策汇总、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02 02:00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船舶工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发展提速,2024年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行业呈现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格局相对集中 [1][11][21] 船舶制造行业相关概述 - 船舶制造行业是现代综合性和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为多领域提供技术装备,是我国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 [3] - 船舶可按船体材料、航行区域、动力装置等多种方式分类 [3][4]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动船舶制造行业发展,促进智能化、绿色化 [4][6] 船舶制造行业产业链 - 智能船舶行业上游包括原材料供应和关键零部件与设备,中游是船舶制造行业,下游是军事和民用应用领域 [7] - 钢材因高强度和良好韧性被广泛用于船舶关键部位,我国钢材产量稳定增长保障船舶制造原材料供应 [9] 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我国船舶工业保持稳定向好态势,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新接订单量占全球总量74.1% [1][11] -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船舶制造工艺优化推动船舶工业发展,出口量不断提升,2023年完工出口船34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承接出口船订单66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4.1%;手持出口船订单130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 [13] 船舶制造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格局相对集中,头部企业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央企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梯队企业包括江苏扬子江集团有限公司等,第三梯队为中小企业 [15] -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上半年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营业收入344.46亿元,同比增长22.39% [17] - 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10.1%;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61.7% [18] 船舶制造行业发展趋势 - 绿色化是未来造船业发展方向,企业需加大环保技术投入,研发生产符合环保标准船舶 [21] - 智能化是船企转型升级必由之路,可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2] - 国际化是重要趋势,中国船舶企业需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23]
天海防务(300008) - 关于为子公司保函事项提供反担保及子公司为孙公司提供担保的公告
2025-03-31 10:15
担保事项 - 公司拟为大津重工向国贸海畅提供不超1065万美元反担保,折合人民币约7644.78万元[3] - 佳美海洋拟向中行申请不超1000万元综合授信,大津重工提供不超1000万元连带责任保证[4] - 公司2024年度可使用对外担保总额为31亿元[5] - 2艘5200DWT多用途杂货船保函总金额1065万美元[14] - 公司向国贸海畅为子公司提供担保事项提供反担保,单条船保证责任最高不超造船合同下向船东开具有效保函金额的1.1倍[16] - 江苏大津重工为江苏佳美海洋工程装备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最高本金金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17] 财务数据 - 大津重工2024年9月30日资产总额280907.36万元,负债总额188042.12万元,净资产92865.24万元[8] - 大津重工2024年1 - 9月营业收入197562.95万元,净利润11222.75万元[10] - 佳美海洋2024年9月30日资产总额33589.96万元,负债总额25986.77万元,净资产7603.19万元[12] - 佳美海洋2024年1 - 9月营业收入11392.13万元,净利润328.74万元[12] 担保金额统计 - 截至公告日,公司累计对下属各子(孙)公司已生效美元担保金额为7987.10万美元,欧元担保金额为8431.80万欧元,人民币担保金额为122862.75万元[18] - 总计已生效对外担保金额折合人民币约为245931.78万元(以2025年3月31日汇率折算,不含本次担保),占公司2023年12月31日经审计净资产的127.35%[18] - 本次担保合同生效后,总计对子公司已生效对外担保金额折合人民币约为245931.78万元,占公司2023年12月31日经审计净资产的127.35%[18] - 截至公告日,公司累计对外担保(不含子公司、孙公司)金额为0[19] - 无逾期担保金额、涉及诉讼的担保金额及因担保被判决败诉而应承担的损失金额[19]
国防军工行业资金流出榜:光启技术等15股净流出资金超5000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3-31 09:38
市场整体表现 - 沪指3月31日下跌0.46%,申万行业中4个上涨,通信和家用电器涨幅居前,分别为0.58%和0.37%,电力设备和国防军工跌幅居前,分别为1.94%和1.81% [1] - 两市主力资金全天净流出404.09亿元,5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入,公用事业净流入3.11亿元居首,钢铁净流入2.83亿元次之 [1] - 26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电力设备净流出58.32亿元居首,机械设备净流出53.11亿元次之,电子、非银金融、计算机等行业净流出较多 [1] 国防军工行业表现 - 国防军工行业下跌1.81%,主力资金净流出21.75亿元,行业139只个股中22只上涨,115只下跌,1只跌停 [2] - 行业资金净流入个股31只,其中6只净流入超千万元,亚星锚链净流入2297.86万元居首,中科海讯和奥普光电分别净流入2166.41万元和1527.88万元 [2] - 行业资金净流出个股中15只净流出超5000万元,光启技术、景嘉微、天海防务净流出居前,分别为2.45亿元、1.37亿元和1.31亿元 [2][4] 国防军工行业资金流向明细 - 资金流入榜中,亚星锚链、中科海讯、奥普光电分别以2297.86万元、2166.41万元、1527.88万元位列前三 [2] - 资金流出榜中,光启技术、景嘉微、天海防务分别以2.45亿元、1.37亿元、1.31亿元位列前三 [4] - 中航重机跌停,跌幅9.99%,净流出资金9586.30万元 [4]
天海防务(300008) - 关于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的公告
2025-03-26 09:45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以500万元自有资金设立全资子公司隆海特装[2] - 隆海特装2025年3月25日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3] 其他新策略 - 设立隆海特装为满足经营需要、优化资源配置[4] 未来展望 - 短期内隆海特装对公司财务和经营成果无重大影响[4]
天海防务(300008) - 关于为子公司提供担保及接受子公司担保的公告
2025-03-24 09:16
业绩数据 - 2024年1 - 9月公司营业收入234056.73万元,净利润7797.37万元[8] - 2024年1 - 9月佳美海洋营业收入11392.13万元,净利润328.74万元[6] - 2024年9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417552.60万元,负债总额213686.57万元,净资产202372.18万元[8] - 2024年9月30日佳美海洋资产总额33589.96万元,负债总额25986.77万元,净资产7603.19万元[6] 融资担保 - 佳美海洋售后回租融资金额为5000万元,公司担保租金总额(含租息)5337.75万元[2] - 公司向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申请不超8000万元综合授信,大津重工担保最高债权额不超16000万元[3] - 公司及下属子(孙)公司2024年度可使用对外担保总额为31亿元[3] - 《保证合同》保证金额为5337.75万元,保证期间自主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满三年[9][10] - 《最高额保证合同》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12] - 大津重工为公司提供担保的保证最高本金金额为16000万元,主债权本金最高限额为8000万元[13] 担保情况 - 截至公告日,公司累计对下属各子(孙)公司已生效美元担保金额为7987.10万美元,欧元担保金额为8431.80万欧元,人民币担保金额为117525.00万元[14] - 截至公告日,总计已生效对外担保金额折合人民币约为240627.85万元,占公司2023年12月31日经审计净资产的124.61%[14] - 本次担保合同生效后,总计对子公司已生效对外担保金额折合人民币约为245965.60万元,占公司2023年12月31日经审计净资产的127.37%[14] - 截至公告日,公司累计对外担保(不含子公司、孙公司)金额为0[14]
天海防务(300008) - 关于全资子公司设立子公司并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的公告
2025-03-24 09:16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全资子公司大津重工以5000万元设立子公司大津南通,持股100%[2] - 大津南通注册资本5000万元,2025年3月19日成立[3] 未来展望 - 设立大津南通为开拓新业务,加强船海工程实力[6] - 大津南通经营有宏观经济等风险[6] - 大津南通成立后纳入合并报表,短期无重大影响[6]
天海防务(300008)3月24日主力资金净流入8444.78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3-24 07:29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2025年3月24日收盘价7.6元 单日上涨9.35% [1] - 换手率29.37% 成交量483.76万手 成交金额35.08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8444.78万元 占成交额2.41% 其中超大单净流入7168.17万元(占比2.04%)大单净流入1276.61万元(占比0.36%) [1] - 中单资金净流出3342.36万元(占比0.95%)小单资金净流出5102.42万元(占比1.45%) [1] 财务表现 - 2024年三季报营业总收入23.41亿元 同比减少1.94% [1] - 归属净利润7665.25万元 同比减少14.17% 扣非净利润7466.17万元 同比减少11.41% [1] - 流动比率1.476 速动比率1.266 资产负债率51.18% [1] 公司基本情况 - 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 总部位于上海市 属专业技术服务业 [2] - 注册资本172802.9133万元人民币 实缴资本172802.9133万元人民币 法定代表人占金锋 [2] - 对外投资32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71次 拥有8条商标信息及196条专利信息 获8项行政许可 [2]
天海防务(300008) - 300008天海防务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318
2025-03-19 01:14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主营业务包括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及建造、特种无人船艇和水下安防等,与深海科技相关 [2] - 海洋工程船舶装备擅长,如饱和潜水支持船可搭载水下机器人到深海作业,1800吨风电安装船可到深海作业 [2] - 防务装备板块围绕海洋开展业务,水下安防装备是系统集成,包含电子阻拦、水下声呐等装置 [3] - 船舶设计和建造具备系统总成能力,可搭载和应用各类深海装备,在深远海洋领域装备有优势 [3] 新能源领域应用 - 船舶替代能源有LNG、甲醇、氨、氢、电等,LNG动力发展较早且成熟,远洋船舶主要替代燃料有甲醇、氨燃料 [4] - 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重量、成本等方面优势不大,远洋运输充换电不便,会增加运输成本,船用电池成本高,在远洋船舶使用少 [4] - 公司设计建造国内首艘120TEU电动船舶用于短途航运,长途运输面临技术挑战和需配套充换电设施,大规模推广电动船舶需适应和发展 [4] 产能与营收情况 - 公司重整后营业收入从5亿增长到30多亿,营收主要来自船舶设计建造业务,收入规模与产能有关 [5] - 生产基地包括自有大津重工、合作租赁泰州口岸船厂、拓展南通建造基地,以中小型船厂为主,产能相对有限 [5] - 公司以轻资产扩张为主,重资产投入持谨慎态度,因未来新扩张产能投产可能影响市场格局 [5][6] 国际政策与发展战略 - 美国301调查拟对中国运营和建造船舶出台限制政策,增加市场不确定性,但全球海运成本可能推高,贸易需求长期存在 [7] - 中国造船业优势巨大,新接订单量占全球市场70%以上,美国造船成本高,新兴市场发展造船业需较长周期,短期内无法替代中国 [7] - 造船由贸易、换船周期、环保规范等驱动,船龄较长船舶更新和低碳化需求客观存在 [7] - 公司未来基于研发设计优势,关注智能化、低碳化趋势,带动海工、运输船舶建造,打造特种无人船艇业务,推动水下安防及应急救援业务 [8] - 公司围绕海洋深耕主业,拓展市场及业务,谋求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提升管理能力,实现降本增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