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搜索文档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新京报· 2025-09-20 02:48
核心观点 - 北京绒花(绒鸟)非遗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通过守正创新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 包括国际舞台亮相 设计创新和商业化探索 [2][3][18][19] - 绒花技艺拥有四百余年历史 起源于隋唐 兴盛于明清 是具备宫廷艺术背景的高超手工艺 [6][7] - 行业面临传承基数小和机械化替代局限性等挑战 但手工独特性与商业化结合构成可持续发展路径 [15][19][21] 传承人背景与成就 - 蔡志伟2002年师从第五代传人高振兴 2025年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学习过程强调"偷师"和自主琢磨 [10][13] - 作品《双孔雀》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银奖 《国色天香》《争奇斗艳》获2019年"工美杯"铜奖 [2] - 为2022年冬奥会制作"唐花飞雪"颁奖礼帽饰 21天完成近200朵绒花 首次使非遗技艺登上国际舞台 [8][9] 工艺特性与技术要求 - 核心工序包含拴拍子(做绒条) 刹活儿(修剪造型) 攒活儿(组合成型)共20道复杂流程 [14][15] - 手工染色需使用矿物染料 冬奥会调色要求"霞光红"需达到红而不艳的层次效果 [8][9] - 绒条工艺极限长度达30厘米 需保持粗细均匀和光滑饱满 突破传统小型化限制 [3][18] 历史渊源与文化地位 - 技艺起源于隋唐妃子饰花传说 明代形成产业 清代供宫廷使用 北京花市大街因绒花集散得名 [6] - 官方称谓"宫花"证实其宫廷艺术地位 区别于民间艺术认知 曾引领古代时尚风潮 [7] - 传统用途包括婚嫁凤冠 头饰等 现代应用扩展至时装 日常配饰等多元化场景 [18][19] 创新与商业化发展 - 设计创新包括开发耳环 胸针等现代配饰 与西装 卫衣 晚礼服等服饰搭配 [19] - 建立"教学-创作-销售"生态 通过新媒体平台招收50余名学员 实现手艺变现 [19] - 目标包括建立北京展示空间 全国布点体验 推动非遗商业化同时保持手工本色 [20][21] 国际推广与行业挑战 - 计划以四季花卉主题作品参加巴黎时装周 平衡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 [19] - 机械化生产存在精细度不足缺陷 手工独一无二性构成核心价值 [15] - 当前国际接受度有限 需通过文化符号转化提升全球认可度 [19]
长鼓彩裙舞新姿(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6
核心观点 - 朝鲜族长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承人朴圣燮的推动下实现了从专业表演向大众普及的转型 通过教材编写 队伍组建和教学推广等方式促进了多民族参与和年轻化发展 [1][2][3] 传承发展历程 - 1978年起朴圣燮在图们市歌舞团从事舞蹈编导工作 1993年转任街道文化站长后组建首支老年长鼓舞队 初始条件艰苦仅11只长鼓且队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 [1][2] - 通过提炼节奏体系与简化技法 编创适宜不同基础的舞蹈 队伍年演出量超100天 获得多方支持购置服装道具 [2] - 2008年朝鲜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现从言传身教向教材化传承转变 [3] 创新传承方式 - 编写《朝鲜族长鼓舞击打培训教材》收录传统10种与新编15种击打演奏法 解决传统师傅传帮带模式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的痛点 [3] - 通过进校园 下乡村等多渠道推广 吸引多民族共同参与 表演形式从独舞扩展到双人舞 群舞等多样化形态 [3] 现状与成果 - 图们市年轻群体参与度显著提升 广场与舞台常见年轻舞者身影 队伍从朝鲜族为主发展为多民族共同参与 [3] - 传承人朴圣燮虽已退休仍每日排演并赴多地授课 持续推动长鼓舞在演奏 演唱 舞蹈三位一体层面的协调发展 [2][3]
文化中国行|烟盒舞:“跳动”里的活态传承
新华社· 2025-09-07 08:51
文化传承举措 - 利用非遗传习所及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彝族烟盒舞传承工作 [1] - 通过庭院剧场、节庆活动及交流演出展示非遗魅力 [1] - 30位代表性传承人常年活跃于传承一线 [1] 非遗项目背景 - 彝族烟盒舞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 [1] -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起源于彝族先民生产生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1]
云南皮影戏《腾冲往事》:指尖非遗再现抗战烽火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02:3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 腾冲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传承近七百年[2] - 传统皮影影人高度为30厘米 腾冲皮影创新性放大至80厘米形成"云南大皮影"独特流派[2] - 第六代传承人刘朝侃将全息投影 激光技术 4D体验融入表演 创作1.5米高荧光皮影人[1][2] 剧目创作与演出特点 - 创新剧目《腾冲往事》以1942年腾冲抗战历史为背景 讲述赵连长带队攻城抗日故事[4] - 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呈现抗战时期腾冲面貌 观众席配合飘雪 下雨 刮风及强气流模拟战场环境[4] - 2022年10月起每日演出4场 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过道站满观众 5岁儿童可专注观看50分钟全程[4] 传承体系与人才建设 - 刘家寨皮影历经六代传承:从黑白靠子上色 煤油灯改汽灯 到无影灯与字幕添加[2] - "00后"演员张枝忠大学毕业后加入剧团并成长为团长 其祖父为远征军成员[6] - 年轻团队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6]
全聚德旗下仿膳百年启新程:非遗魅力绽放 跨界盛宴贺华诞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8:45
品牌庆典与文化传承 - 公司举办百年庆典活动 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载体的独特魅力 [1] - 通过敬匾仪式彰显文化内涵 全体员工齐声朗诵品牌理念“仿天之膳 尽人之善” [2] - 举行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仪式 8位传承人集体亮相并展示5项烹饪绝活 [3] 历史沿革与业务发展 - 品牌始于1925年 1955年改为国营并定名仿膳饭庄 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4] - 1959年获老舍题写匾额 2017年参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工作午宴服务 [4] - 推出特惠3999元/席寿宴 每道菜品遵循严苛标准体现百年技艺精髓 [4] 产品创新与跨界合作 - 与同仁堂跨界推出联名养生酒“北京同仁堂四季酒——北海公园X仿膳饭庄百年纪念款” [4] - 仿膳茶社融合宫廷茶点与清代宫廷色彩 成为北海公园新晋打卡地 [5] - 推出“仿膳福饮”系列 结合宫廷元素与潮流饮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5] 文旅融合与业态升级 - 联合北海公园打造“非遗进园林”主题活动北岸吉市 设乡村振兴展区及老字号文创首发 [4] - 成立北海仿膳非遗研学社 提供宫廷糕点制作和古碑拓印等体验活动 [5] - 从单一餐饮品牌升级为文旅融合文化符号 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5]
【文化中国行】多地非遗馆暑期活动精彩纷呈
央视网· 2025-08-24 12:44
暑期非遗活动普及情况 - 全国多地非遗场馆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包括西安鼓乐演出 古琴 昆曲展演 剪纸 面塑技艺体验及陶瓷 扎染制作等互动项目 [1][3][5][7]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暑期举办近500场展演和体验活动 日均接待观众超13000人次 [3] -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45场"我来学手艺"体验活动 涵盖十余种传统非遗技艺且场场爆满 [5]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90场非遗展览和体验活动 日均接待观众超5500人次 [7] 非遗活动形式与特点 - 活动采用沉浸式体验模式 包含专家讲解 乐器体验 技艺教学等互动环节 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1][5][7] - 西安鼓乐以隋唐时期发源的典雅古朴演奏吸引青少年观众 演出后安排传统乐器体验环节 [1] - 扎染技艺因捆扎松紧差异使每件作品呈现独特性 儿童可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印染工艺 [7] - 长沙窑陶瓷体验活动中小朋友直接参与千年技艺传承 亲身体验制作过程 [5]
活字印刷技艺开启“职业认证”
人民日报· 2025-08-21 01:17
非遗技艺职业化转型 - 瑞安市举行木活字印刷术传承实践暨专项职业能力鉴定活动 推动非遗技艺从抢救性保护向可持续传承转型 [1] - 首次将传统技艺与职业能力鉴定结合 为学员开辟职业化道路 [1] - 学员通过鉴定后可获得国家认可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实现手艺向职业的正式转化 [1] 木活字印刷术文化价值 -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 [1] - 以该技艺为载体的"中国活字印刷术"于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木活字印刷不仅是手艺 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
“西北秦腔王”安万的快手奇遇记
央广网· 2025-08-19 06:50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平台致力于传统戏曲创新传承 日均近万场戏曲直播构筑非遗传承新场景 [9] - 打造"老铁梨园""新市井好角儿"等多个特色戏曲IP 为戏曲搭建创新多元舞台 [11] - 启动"老铁梨园"剧团扶持计划 通过流量扶持、内容指导、现金补贴、商业变现等行动助力戏曲剧团创新发展 [12] - 未来一年将至少帮助500个剧团创新发展 打造戏曲演出的第二个舞台 [12] 平台运营数据 - 秦腔创作者安万在平台粉丝达281.8万 入选平台2024百大主播 [5] - 安万直播表演秦腔互动折子戏《花儿进京》时在线人数持续保持10万+ [5] - 平台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98.2% 传统曲艺类覆盖率94% [9] - "艺术一夏"活动戏曲直播共10852场 累计直播总观看量达9亿次 [11] 线下活动拓展 - 平台发起"艺术一夏"活动 联合多种戏曲类型开展"戏曲下乡"惠民公益演出 [11] - 活动覆盖10余个县市110余场演出 串联戏曲等优质文化资源进乡村路线图 [11] - 线下演出活动座无虚席 戏迷情绪激昂 签名板写满粉丝祝福 [7] 行业影响与创新 - 短视频平台助力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地域限制 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用户 [9] - 创作者大胆融入多元化表演形式 使更多年轻人接受了解并爱上戏曲 [11] - 通过"短视频+直播"双轮驱动模式 打破直播间与舞台的界限 拓展非遗传承可能性 [12]
方寸间“显山露水” 福州软木画簪起坊巷风雅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02:13
行业历史与工艺特点 - 软木画是福州独有的民间工艺 以进口栎树木栓层软木为材料 通过精雕细镂制成立体景观 被称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 [1] - 工艺起源于1914年 由陈春润团队受欧洲圣诞卡启发创制 采用水松木薄片雕刻拼贴技术 堪称百年前的3D打印技术 [2] - 20世纪60-80年代为产业黄金期 产品曾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 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工艺品 [2][3] 行业发展现状 - 当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人 较80年代大幅减少 传统工艺市场萎缩导致传承困境 [2][3] -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有10余家旅拍店推出软木画主题写真套餐 [2] - 年轻从业者将软木画融入汽车挂件 服饰 头饰 小夜灯等实用场景 开发摆件 挂件等文创产品 逐步走进现代生活 [3] 传承与创新举措 - 传承人陈国弦培养百余位徒弟 吴芝生创立创作中心吸收10余位手艺人 并打破传统"师带徒"模式 在福建多所院校开设课程 [3] - 年轻从业者如旅意华侨郭丽开设"软木画馆" 将三山两塔 水榭戏台等福州元素浓缩于画框 推动文创产品商业化 [3] - 00后游客专程体验软木画头饰旅拍 18岁青年跨市拜师学艺 显示年轻群体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度提升 [2][3] 文化影响力与市场表现 - 演员赵丽颖佩戴软木画头饰引发风靡 带动旅拍圈消费热潮 在2025年暑期旅游高峰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体验项目 [1][4] - 作品涵盖《雪域天路》《福州古厝风光》《侗族新天地》等题材 方寸间呈现丛山数百里的艺术效果 [3] - 产品深受侨胞与外国友人青睐 享有东方艺术珍品第一奇画美誉 技艺传递被视为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 [2][4]
非遗手作店主制作点翠大蟑螂走红,前7月非遗相关企业注册涨超20%
企查查· 2025-08-08 06:08
行业规模与分布 - 国内非遗相关现存企业达16.36万家 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29.57% 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别占比16.04%和15.12% [1][2] - 超6成非遗相关现存企业成立于近3年 其中成立1-3年的企业占比35.58% 成立1年内的企业占比26.68% [1][3] 行业增长趋势 - 近十年非遗相关企业注册量稳定上升 2024年注册量达3.91万家同比增长6.73% [1][4] - 2024年前7月注册量达2.75万家同比增长23.81% 今年累计注册量已达2.82万家 [1][4] 市场消费特征 - 非遗消费人群中00后和90后成为主力军 Z世代为非遗注入新创意使行业焕发新生命力 [1] - 线上非遗手作店单月售出数百件产品 其中蟑螂主题作品销量占比达9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