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创新

搜索文档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新京报· 2025-09-20 02:48
核心观点 - 北京绒花(绒鸟)非遗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通过守正创新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 包括国际舞台亮相 设计创新和商业化探索 [2][3][18][19] - 绒花技艺拥有四百余年历史 起源于隋唐 兴盛于明清 是具备宫廷艺术背景的高超手工艺 [6][7] - 行业面临传承基数小和机械化替代局限性等挑战 但手工独特性与商业化结合构成可持续发展路径 [15][19][21] 传承人背景与成就 - 蔡志伟2002年师从第五代传人高振兴 2025年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学习过程强调"偷师"和自主琢磨 [10][13] - 作品《双孔雀》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银奖 《国色天香》《争奇斗艳》获2019年"工美杯"铜奖 [2] - 为2022年冬奥会制作"唐花飞雪"颁奖礼帽饰 21天完成近200朵绒花 首次使非遗技艺登上国际舞台 [8][9] 工艺特性与技术要求 - 核心工序包含拴拍子(做绒条) 刹活儿(修剪造型) 攒活儿(组合成型)共20道复杂流程 [14][15] - 手工染色需使用矿物染料 冬奥会调色要求"霞光红"需达到红而不艳的层次效果 [8][9] - 绒条工艺极限长度达30厘米 需保持粗细均匀和光滑饱满 突破传统小型化限制 [3][18] 历史渊源与文化地位 - 技艺起源于隋唐妃子饰花传说 明代形成产业 清代供宫廷使用 北京花市大街因绒花集散得名 [6] - 官方称谓"宫花"证实其宫廷艺术地位 区别于民间艺术认知 曾引领古代时尚风潮 [7] - 传统用途包括婚嫁凤冠 头饰等 现代应用扩展至时装 日常配饰等多元化场景 [18][19] 创新与商业化发展 - 设计创新包括开发耳环 胸针等现代配饰 与西装 卫衣 晚礼服等服饰搭配 [19] - 建立"教学-创作-销售"生态 通过新媒体平台招收50余名学员 实现手艺变现 [19] - 目标包括建立北京展示空间 全国布点体验 推动非遗商业化同时保持手工本色 [20][21] 国际推广与行业挑战 - 计划以四季花卉主题作品参加巴黎时装周 平衡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 [19] - 机械化生产存在精细度不足缺陷 手工独一无二性构成核心价值 [15] - 当前国际接受度有限 需通过文化符号转化提升全球认可度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