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汉邦科技(688755)
icon
搜索文档
前6月7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均选择上市标准一
搜狐财经· 2025-07-01 23:25
上市企业数据 - 2025年前6月上交所、深交所及北交所共计新增51家上市企业,合计募集资金373亿元 [1] - 科创板新增7家企业上市,合计募资56.19亿元 [1] 科创板上市企业详情 - 影石创新(688775.SH)于2025年6月11日上市,实际募资19.38亿元,承销保荐费用1.58亿元,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高盛(中国)证券、中金公司 [1] - 汉邦科技(688755.SH)于2025年5月16日上市,实际募资5.01亿元,承销保荐费用3728.91万元,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 [1] - 胜科纳米(688757.SH)于2025年3月25日上市,实际募资3.66亿元,承销保荐费用4394.48万元,主承销商为华泰联合证券 [1] - 海博思创(688411.SH)于2025年1月27日上市,实际募资8.61亿元,承销保荐费用6647.22万元,主承销商为申万宏源证券、中泰证券 [1] - 兴福电子(688545.SH)于2025年1月22日上市,实际募资11.68亿元,承销保荐费用8207.55万元,主承销商为华英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天风证券 [1] - 思看科技(688583.SH)于2025年1月15日上市,实际募资5.69亿元,承销保荐费用4607.44万元,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 [1] - 赛分科技(688758.SH)于2025年1月10日上市,实际募资2.16亿元,承销保荐费用2528.30万元,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 [1] 科创板上市标准 - 7家科创板企业均选择第一套上市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且满足净利润或营业收入条件 [1] - 具体标准为: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1]
今年以来科创板股首发募资金额达79.01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6-27 09:54
科创板新股发行概况 - 截至6月27日,今年以来科创板累计有7家公司发行新股,累计募资金额达79.01亿元,单家公司平均募集资金11.29亿元 [1] - 募资金额分布:超10亿元的有3家,5亿元至10亿元的有3家,5亿元以下的有1家 [1] - 屹唐股份为募资金额最多的科创板公司,首发募集资金达24.97亿元,主要用于半导体高端集成电路装备研发等项目 [1] - 影石创新募资金额19.38亿元,主要用于深圳研发中心建设和智能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建设 [1] - 其他募资金额较多的公司包括兴福电子(11.68亿元)、海博思创(8.61亿元)、思看科技(5.69亿元) [1] 发行价格与市盈率 - 已发行的科创板股平均首发价格为21.73元 [1] - 发行价最高的是影石创新(47.27元),其次是思看科技(33.46元)、汉邦科技(22.77元) [1] - 发行价较低的有屹唐股份(8.45元)、胜科纳米(9.08元) [1] - 发行市盈率范围在6.14倍至51.55倍,平均值30.03倍,中位数26.35倍 [2] - 发行市盈率最高的是屹唐股份(51.55倍),有2家公司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均值(占比28.57%) [2] 地域分布 - 已发行的科创板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市(2家)、江苏省(2家)、湖北省(1家) [2] - 募资金额排名居前的地区:北京市(33.59亿元)、广东省(19.38亿元)、湖北省(11.68亿元) [2] 公司发行详情 - 屹唐股份(代码688729):发行价8.45元,市盈率51.55倍,募集资金24.97亿元 [2] - 影石创新(代码688775):发行价47.27元,市盈率20.04倍,募集资金19.38亿元 [2] - 兴福电子(代码688545):发行价11.68元,市盈率40.46倍,募集资金11.68亿元 [2] - 海博思创(代码688411):发行价19.38元,市盈率6.14倍,募集资金8.61亿元 [2] - 思看科技(代码688583):发行价33.46元,市盈率23.00倍,募集资金5.69亿元 [2] - 汉邦科技(代码688755):发行价22.77元,市盈率26.35倍,募集资金5.01亿元 [2] - 胜科纳米(代码688757):发行价9.08元,市盈率42.64倍,募集资金3.66亿元 [2]
汉邦科技: 汉邦科技:第一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决议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0 11:00
监事会会议召开情况 - 第一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5年6月17日以现场方式召开,会议通知于2025年6月12日通过通讯方式送达全体监事 [1] - 会议由监事会主席郁万中召集并主持,应出席监事3人,实际出席3人 [1] - 会议召集、召开和表决程序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 [1] 监事会会议审议情况 - 审议通过《关于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已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的议案》 [1] - 置换资金总额为5,654.80万元,时间距募集资金到账不超过6个月 [1] - 置换行为不影响募投项目实施,未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符合《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等法规要求 [1] 表决结果与信息披露 - 议案表决结果为3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 [2] - 具体事项详见同日刊登于上交所网站及指定媒体的公告(编号2025-009) [2]
汉邦科技: 汉邦科技:关于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鉴证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20 10:58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2,200万股,发行价每股22.77元,募集资金总额50,094万元 [5] - 扣除承销和保荐费用3,728.91万元后募集资金为46,365.09万元,实际扣除保荐承销费3,602.64万元(含税)后募集资金46,491.36万元 [5] - 募集资金于2025年5月13日汇入公司交通银行账户,保荐承销费增值税203.92万元同日汇入 [5] - 扣除其他发行相关费用3,297.74万元后,募集资金净额为43,067.35万元 [5]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情况 - 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募集资金项目总投资额68,888.57万元,原计划投入募集资金59,842.36万元,调整后实际投入43,067.35万元 [6] - 募集资金净额低于原计划投入金额,公司通过董事会决议调整募集资金投入金额,不足部分将通过自筹资金解决 [6] -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包括年产1000台液相色谱系列分离装备生产项目、色谱分离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年产2000台(套)实验室色谱分离纯化仪器生产项目 [6] 自筹资金预先投入情况 - 截至2025年5月13日,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集资金项目金额4,643.38万元,占总投资比例6.74% [7] - 其中色谱分离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自筹资金投入431.95万元,占该项目总投资比例1.59% [7]
汉邦科技(688755) - 汉邦科技:关于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投项目及支付发行费用的鉴证报告
2025-06-18 09:48
募集资金情况 - 公司发行2200万股A股,发行价每股22.77元,募集资金50094.00万元[11] - 募集资金净额为43067.35万元[11] 募投项目投入 - 截至2025年5月13日,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投项目4643.38万元[14] - 年产1000台液相色谱系列分离装备生产项目总投资19302.91万元,自筹投入980.24万元,占比5.08%[15] - 色谱分离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7109.62万元,自筹投入431.95万元,占比1.59%[15] - 年产2000台(套)实验室色谱分离纯化仪器生产项目总投资22476.04万元,自筹投入3231.19万元,占比14.38%[15] 发行费用情况 - 发行费用总额(不含税)7026.65万元,自筹预支1011.42万元[16] - 承销及保荐费用(不含税)3728.91万元,自筹预支330.19万元[16] - 审计及验资费用(不含税)1928.87万元,自筹预支478.87万元[16] - 律师费用(不含税)792.45万元,自筹预支169.81万元[16] - 发行手续费及其他费用(不含税)43.40万元,自筹预支32.55万元[16] 会计师事务所信息 - 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备案日期均为2020/11/02,共27家[21] - 安永华明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证书编号公布[21]
汉邦科技(688755) - 汉邦科技: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已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的核查意见
2025-06-18 09:48
募资情况 - 公司获准首次公开发行2200.00万股A股,发行价22.77元/股,募资50094.00万元,净额43067.35万元[1] 项目投资 - 年产1000台液相色谱系列分离装备项目拟投入募资13891.92万元[3] - 色谱分离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投入募资12999.88万元[3] - 年产2000台(套)实验室色谱分离纯化仪器项目拟投入募资16175.55万元[3] 资金置换 - 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投项目4643.38万元,将等额置换[4] - 公司以自筹资金预先支付发行费用1011.42万元,将等额置换[5]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自筹资金总额为5654.80万元[10] 发行费用 - 承销及保荐费用3728.91万元,自筹已付330.19万元[6] - 审计及验资费用1928.87万元,自筹已付478.87万元[6] - 律师费用792.45万元,自筹已付169.81万元[6]
汉邦科技(688755) - 汉邦科技:关于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已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的公告
2025-06-18 09:46
募资情况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2200万股,发行价22.77元/股,募资总额5.0094亿元,净额4.3067354603亿元[1] 项目投资 - 年产1000台液相色谱系列分离装备生产项目投资1.930291亿元,拟投入募资1.389192亿元[3] - 色谱分离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投资2.710962亿元,拟投入募资1.299988亿元[3] - 年产2000台(套)实验室色谱分离纯化仪器生产项目投资2.247604亿元,拟投入募资1.617555亿元[3] 资金置换 - 截至2025年5月13日,公司自筹资金预先投入募投项目4643.38万元、支付发行费用1011.42万元,拟置换5654.80万元[4][6][7] 审议情况 - 2025年6月17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使用募资置换自筹资金议案[8] 机构意见 -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公司预先投入及支付费用情况如实[11] - 保荐机构对公司使用募资置换自筹资金无异议[12]
汉邦科技(688755) - 汉邦科技:第一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6-18 09:45
会议相关 - 第一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5年6月17日现场召开[2] - 会议通知于2025年6月12日送达全体监事[2] - 会议应出席监事3人,实际出席3人[2] 资金置换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自筹资金总额为5654.80万元[3] - 置换时间距募集资金到账不超6个月[3] 议案表决 - 《关于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已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的议案》表决结果为3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3]
汉邦科技(688755) - 汉邦科技: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5-06-18 09:45
会议信息 - 汉邦科技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25年6月17日召开[2] - 会议通知于2025年6月12日送达全体董事[2] - 会议应出席董事9人,实际出席9人[2] 议案相关 - 审议通过使用募集资金置换自筹资金的议案[3] - 该议案表决结果为9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3] 报告意见 -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专项鉴证报告[3] - 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出具核查意见[3] 公告编号 - 使用募集资金置换自筹资金事项公告编号为2025 - 009[3]
基石资本张维:从影石创新赚35倍,还谈了比亚迪、小米...
和讯· 2025-06-17 09:53
影石创新投资案例 - 影石创新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超700亿元,创始人刘靖康成为中国最富有的"90后"之一 [1] - 2019年基石资本投资时面临四大争议:细分市场小、竞争格局差、估值过高、"两头在外"风险,但最终以1亿元以上额度投资 [1] - 投资决策核心逻辑:产品从玩具向消费级升级潜力(类比大疆)、团队能力验证、财务数据支撑(2018年营收2.6亿元/利润1800万元) [1][7] - 产品差异化体现在全景/防抖/自拍杆隐形等痛点解决,Nano产品实现"即拍即得"技术突破 [7] - 创始人刘靖康兼具技术极客与商业思维,专注百亿规模/高毛利市场避免与巨头直接竞争 [8] 投资策略与行业选择 - 投资重心转向硬科技/生物医药/新兴产业赛道,因A股上市退出通道更通畅 [2][30] - "只投人不投赛道"理念调整:早期可投赛道(如AI/具身智能),成长期需精选团队 [23] - 汽车行业投资逻辑:规避整车制造,布局智慧驾驶/芯片/座舱等上下游,看好华为/小米及改制传统车企 [11][13] - 具身智能领域已投资智元机器人/自变量机器人等,认为当前技术尚处"半拉子工程"阶段 [22] - 消费电子企业成功关键:持续定义产品能力(非单款爆品)、硬件迭代与深圳供应链优势 [19][20] 企业价值判断标准 - 伟大企业需符合世界主流价值观,如华为《基本法》确立的组织体系与研发投入 [35][36] - 员工持股比例反映企业家分享精神,过度集中股权被视为负面信号 [24] - 财务数据非核心指标但需验证商业模式可行性(如影石创新3年实现盈利) [7] - 技术门槛评估:传菜机器人需全流程自动化才具投资价值,简单传送带方案被否定 [21] 资本市场观察 - 注册制实际执行比审批制更严苛,呼吁扩大上市门槛包容性 [3][34] - A股市场缺乏1亿美元以下市值公司,壳资源溢价扭曲资源配置 [33] - 投资退出依赖IPO通道,导致消费/文化类企业被系统性低估 [30][31] 行业竞争分析 - 新能源汽车竞争类比格兰仕价格战,核心在规模效应与供应链效率 [9][10] - "内卷"本质是技术解码后的产业规律,道德评判被过度放大 [12] - 滴滴估值被低估(千亿市值),场外因素压制其真实价值 [14] - 比亚迪年利润达300-400亿元,代表中国汽车工业集成能力 [16] 产品定义方法论 - 持续成功企业需系统能力:市场洞察/产品定义/营销协同,非单点技术突破 [20] - 硬件能力构建依赖产业集聚(如影石创新迁址深圳获得供应链优势) [19] - 发现痛点与低成本解决需并行,硬件创新难度高于软件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