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融云(06608)

搜索文档
百融云(06608)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5 08:43
收入表现(同比) -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人民币1,611.80百万元,同比增长22%[8][9] - 公司总收入由2024年上半年的人民币13.21亿元增长22%至2025年上半年的人民币16.12亿元[39][4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16.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0%[153] - 公司总收入为1,611,797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0%[184] MaaS业务收入表现(同比) - 模型即服务(MaaS)收入为人民币501.94百万元,同比增长19%[8] - 公司MaaS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至人民币5.0194亿元[20][21] - MaaS收入由人民币4.21亿元增长19%至人民币5.02亿元[39][40] - MaaS业务收入为501,94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184] BaaS业务收入表现(同比) - 业务即服务(BaaS)收入为人民币1,109.86百万元,同比增长23%[8] BaaS金融行业云收入表现(同比) - BaaS金融行业云收入为人民币856.96百万元,同比增长45%[8] - BaaS金融行业云收入为人民币8.5696亿元,同比增长45%[28][31] - BaaS金融行业云收入由人民币5.89亿元大幅增长45%至人民币8.57亿元[39][40] - BaaS金融行业云收入为856,957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4%[184] BaaS保险行业云收入表现(同比) - BaaS保险行业云收入为人民币252.90百万元,同比下降19%[8] - BaaS保险行业云收入同比下降19%至人民币2.529亿元[33][35] - BaaS保险行业云收入由人民币3.11亿元下降19%至人民币2.53亿元[39][41] - BaaS保险行业云收入为252,899千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6%[184] 其他收入表现(同比) - 其他收入总额为83,747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7%[187] 利润表现(同比) - 期内溢利为人民币201.22百万元,同比增长41%[8] - 期内溢利由人民币1.43亿元增长至人民币2.01亿元[39][50] - 公司期内溢利从2024年的人民币142,833千元增长至2025年的人民币201,224千元,同比增长40.9%[5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2.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9%[153] - 2025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201,224千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42,833千元人民币增长40.88%[166][168] - 除税前溢利为201,398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2%[192]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表现(同比)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溢利为人民币254.45百万元,同比增长29%[8][9]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溢利从2024年的人民币197,479千元增长至2025年的人民币254,449千元,同比增长28.8%[52]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EBITDA表现(同比)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EBITDA为人民币282.54百万元,同比增长16%[8]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EBITDA从2024年的人民币243,481千元增长至2025年的人民币282,539千元,同比增长16.0%[54]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率表现(同比)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率达16%,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9] 经营溢利表现(同比)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溢利为2.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1%[153] 毛利表现(同比)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1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3%[153] 毛利率表现 - 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在73%[43] 研发开支表现(同比) - 研发开支由人民币2.26亿元增加33%至人民币3.02亿元,占收入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至19%[39][4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为3.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5%[153] - 研发投入项下2025年上半年动用182.05百万元人民币,未动用款项从252.32百万元人民币降至70.27百万元人民币[137] 销售及营销开支表现(同比) - 销售及营销开支由人民币5.07亿元增加20%至人民币6.06亿元[39][48]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销售及营销开支为6.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153] BaaS相关保险经纪佣金及运营营销开支表现(同比) - BaaS相关保险经纪佣金及运营营销开支为704,602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5%[190] 员工成本表现(同比) - 薪酬成本总额从2024年的人民币421.78百万元增至2025年的人民币495.39百万元,同比增长17.5%[67] - 员工成本总额为495,385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189] 所得税开支表现(同比) - 实际所得税开支为174千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8.4%[192] 核心客户指标 - 公司核心客户数量达167家,同比增长1%[20][21] - 核心客户平均收入为人民币228万元,同比增长14%[20][21] - 核心客户留存率达98%,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20][21] 客户覆盖 - 公司累计服务超过8,000家机构客户,包括大部分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超过1,000家地区性银行[12] - 公司累计服务超过8000家客户,形成业务护城河[19] 技术能力与知识产权 - 公司自建MaaS云平台日均处理查询请求超3亿次,稳定性达99.999%[19] - 公司已取得461项专利及软著,覆盖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15] - AI VoiceGPT语义理解准确率大于99%[26] 保险业务表现 - 保险业务成交保费同比增长9%至人民币31.1879亿元[33] - 首年保费成交额同比增长5%至人民币20.0615亿元[33][35] - 续期保费成交额同比增长15%至人民币11.1264亿元[33][35] - 寿险保费继续率超90%[33] 绿色金融系统表现 - 绿色金融系统降低运营与管理成本约30%[29] - 绿色信贷筛查智能体回复精度达98%以上[29]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化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4年底的人民币739.23百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833.52百万元[57] - 公司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34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长12.8%[158]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33,518千元人民币,较期初778,392千元人民币增长7.08%[175] 现金储备变化 - 公司现金储备从2024年底的人民币2,917.94百万元略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2,895.78百万元[57] 金融资产变化 - 公司2025年6月30日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43.12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长183.4%[158] 资产净值变化 - 公司2025年6月30日资产净额为47.51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长5.0%[160] 权益总额变化 - 公司权益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4,526,650千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750,716千元人民币,增幅为4.95%[163] 资产负债比率变化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0.21改善至2025年6月30日的0.15[62] 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 - 经营活动现金净额由2024年上半年的-126,671千元人民币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的150,740千元人民币,实现正向流转[172] 投资活动现金流表现 -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为37,348千元人民币,主要由于购入投资4,508,511千元人民币及出售投资所得款项3,571,849千元人民币[172] 融资活动现金流表现 - 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53,885千元人民币,主要包含购回股份付款24,061千元人民币及租赁负债付款30,248千元人民币[175] 库存股变化 - 库存股金额从2024年末的-298,728千元人民币大幅减少至2025年中的-74,960千元人民币,降幅达74.91%[163][166] 保留溢利变化 - 保留溢利从2024年末的633,473千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中的823,737千元人民币,增幅为30.03%[166] 非控股权益变化 - 非控股权益由2024年末的9,571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中的13,877千元人民币,增长45.00%[163][166] 每股盈利表现(同比)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基本每股盈利为0.43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3%[153] - 公司2025年中期基本每股盈利0.43人民币较去年同期0.30增长43%[200] 加权平均股数变化 - 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从469905966股降至442648756股[200] 管理层战略与研发重点 - 公司将持续拥抱AI作为最高战略优先级,集中资源于生成式与决策式AI的迭代[37] - 公司研发侧重点提升语音机器人的多语言覆盖、情感识别及多Agent协作能力[37] 国家政策与行业趋势 - 国家设定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的目标[14] - 国家规划到2025年底算力规模超300EFLOPS[14] - 2024年以来中国大模型招投标项目数量与金额快速增长[14] 企业管治结构 - 公司主席与行政总裁由张先生一人兼任,偏离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71]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周浩任主席[77]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报告及未经审核业绩[77] - 企业管治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陈志武教授任主席[80] - 企业管治委员会确认不同投票权受益人于报告期间持续为董事会成员[83] - 企业管治委员会确认报告期间未发生上市规则第8A.17条涉及事件[83] - 企业管治委员会建议继续委聘当前合规顾问[84] 投票权与控制权 - 不同投票权受益人张先生通过A类股份控制公司约65.06%的投票权[69] - A类股份可转换为B类股份,转换后将占已发行B类股份总数的约18.62%[69] - A类股份在特定条件下需转换为B类股份[73] - 不同投票权受益人已遵守上市规则第8A.14/8A.15/8A.18/8A.24条[83] 主要股东持股情况 - 张先生通过信托及实益拥有方式持有73,234,312股A类股份(占A类股份100%)和38,226,303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9.72%)[86][88] - 王青女士实益持有3,500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0.001%)[86] - 覃璇女士实益持有141,250股B类股份(含108,250股奖励股份,占B类股份0.04%)[86] - HH BR-I Holdings Limited及其关联方持有37,631,065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9.57%)[88] - CRF Summit Investment Limited及其关联方持有28,170,780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7.16%)[88] - 新疆国新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44,571,580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11.33%)[88] - Wu Capital Limited及其关联方持有24,314,910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6.18%)[90] - TMF (Cayman) Ltd.作为受托人持有27,622,635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7.02%)[90] - 洪婧通过关联方间接持有35,559,711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9.04%)[90] - Tsing Young Holding Limited间接持有20,109,000股B类股份(占B类股份5.11%)[91] 股份回购情况 - 公司于2025年4月至6月期间回购3,274,500股B类股份,总代价25.78百万港元[129] - 2025年4月回购526,500股B类股份,每股最高价7.76港元,最低价7.39港元,总代价3.99百万港元[129] - 2025年5月回购2,137,000股B类股份,每股最高价8.27港元,最低价7.54港元,总代价16.84百万港元[129] - 2025年6月回购611,000股B类股份,每股最高价8.20港元,最低价7.66港元,总代价4.95百万港元[129] - 2024年3月至11月期间回购的25,313,000股B类股份已于2025年2月28日注销[129] - 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购回普通股支出23,769千元人民币并注销股份3,003千元人民币[166] 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使用情况 - 公司未动用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于2025年1月1日为436.63百万元人民币,2025年6月30日降至182.04百万元人民币[137] - 公司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为3,170.39百万元人民币,其中45%用于业务扩张,30%用于研发投入[137] - 公司预计于2026年12月31日前悉数动用未动用的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137] - 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项下2025年上半年动用72.54百万元人民币,未动用款项从184.31百万元人民币降至111.77百万元人民币[137] 税务优惠情况 - 研发加计扣除税务影响为10,401千元人民币[192] - 北京百融享有15%优惠所得税率有效期至2025年12月1日[195] - 百融至信享有15%优惠所得税率有效期至2026年11月29日[195] - 众联享有15%优惠所得税率有效期至2026年10月25日[195] - 北京百融2023至2024年盈利适用12.5%优惠税率至2025年6月30日[196] - 百融睿博2024年盈利申请0%优惠税率至2025年6月30日[196] - 香港附属公司首200万港元利润按8.25%税率超额部分按16.5%税率[197] - 集团2025年6月30日止无香港应税利润故未计提利得税拨备[197] 员工与研发团队 - 公司员工总数1,481人,其中研发人员843人占比57%[67] 2019年雇员持股计划情况 - 2019年雇员持股计划下未行使购股权总计4,501,188股,其中雇员参与者持有2,904,763股,服务供应商持有1,596,425股[98] - 2019年计划购股权行使价为每股人民币0.2元,归属期为4年,紧接行使日期前B类股份加权平均收市价为9.53港元[98] 2021年雇员持股计划情况 - 2021年雇员持股计划已于2024年6月21日终止,不再授出新奖励[99][100] - 2021年计划下张韶峰持有未行使购股权20,948,400股,行使价分别为9.602港元和13.8港元[101] - 2021年计划下郑威持有未行使购股权1,278,000股,韩奎芳持有337,500股,两人均于2025年6月26日辞任执行董事[101][104] - 2021年计划下雇员参与者未行使购股权总计15,662,500股,报告期间行使37,500股,失效243,500股[101] - 2021年计划购股权归属分期进行,例如2021年12月29日授出的分50%/25%/25%于2023-2025年归属[103] - 购股权公允价值采用二项模型计算,2021年授出批次公允价值区间为3.26-4.51港元[101][104] - 所有购股权计划合计发行股份上限不超过已发行股份30%[99] 2021年股份奖励计划情况 - 2021年股份奖励计划已于2024年6月21日终止,最高奖励上限为24,764,500股B类股份[106][107] 2024年股份计划情况 - 2024年股份计划授权限额为49,102,996股,占公司2024年6月21日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116] - 服务供应商分项限额为4,910,299股,占公司2024年6月21日已发行股本的1%[116] - 报告期内未根据2024年股份计划授出任何奖励[118] - 报告期内根据2024年股份计划向1名雇员参与者授出1,168,500份购股权,行使价11.276港元[119] - 2024年股份计划下可供授出的奖励股份总数:计划授权限额47,934,496份,
旗下榕树贷款被报道年化利率最高36% 百融云创未回应
中国经济网· 2025-09-23 06:21
产品信息披露问题 - 榕树贷款产品在微信小程序最显眼处仅显示最高借款20万元 年化费率未在醒目处标注 实际年化利率区间7.2%至36%仅以较小灰色字体显示在产品介绍界面最下方[1] - 榕树贷款官网借款明显位置仅显示最高可借20万元和千元借一天利息最低0.13元(年利率4.7%起) 未展示借款利率上限区间 用户贷款利率上限展示存在缺陷[3] 公司股权结构 - 榕树贷款运营公司上海迦数科技有限公司系百融云创全资子公司 产品资金来源方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同为百融云创全资子公司[1][2] - 百融云创为港股上市公司 股票代码06608 HK 旗下智能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榕树贷款于2017年上市[2] 公司业务概况 - 百融云创系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公司 应用大语言模型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机器学习 隐私计算和云计算等技术 通过模型即服务(MaaS)和业务即服务(BaaS)模式提供服务[2] - 公司产品与服务主要应用于银行 消金 保险 电商 汽车 物流 票务 能源和建筑等多个行业[2]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29.29亿元 同比增长9% 其中MaaS部分营收9.32亿元同比增长5% BaaS部分营收19.97亿元同比增长12%[2] - 2024年年内净利润2.66亿元 同比下滑21% 净利润率从13%降至9%[2]
都都控股(08250)收购32.2万股百融云-W股份

智通财经· 2025-09-22 13:09
收购交易 - 都都控股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越盛通过联交所公开市场收购32.2万股百融云-W股份 [1] - 总收购代价为335.7万港元 平均价格为每股10.43港元 [1] - 收购交易发生于2025年8月21日及2025年8月25日 [1]
都都控股(08250.HK)收购32.2万股百融云-W股份 总代价约335.7万港元

格隆汇· 2025-09-22 13:03
交易概况 - 越盛于2025年8月21日及8月25日通过联交所公开市场收购32.2万股百融云-W股份 [1] - 总收购代价约335.7万港元(不含交易成本) [1] - 平均收购价格约每股10.43港元 [1] 收购主体 - 收购方为越盛(都都控股关联方) [1] - 收购标的为百融云-W(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股份) [1]
都都控股收购32.2万股百融云-W股份

智通财经· 2025-09-22 13:03
公司投资活动 - 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越盛于2025年8月21日及25日通过联交所公开市场收购32.2万股百融云-W股份 [1] - 收购总代价为335.7万港元(不含交易成本) [1] - 平均收购价格为每股10.43港元 [1]
行业转型下的合规博弈?助贷新规倒计时,36%利率或再现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07:31
榕树贷款产品与运营模式 - 产品年化利率范围为7.2%-36% 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2] - 平台不直接放贷 作为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匹配其他资方出资[4] - 实际获批额度存在个体差异 以系统审核为准 利率因用户和资方不同而无统一标准[4] 百融云创公司背景与业务结构 - 榕树贷款背后贷款机构为广州数融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系百融云创全资子公司 注册资本2亿元[2][5] - 百融云创为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公司 通过MaaS和BaaS模式提供服务 2025年上半年收入16.12亿元同比增长22% 期内溢利2.01亿元同比增长41%[7][8][9] - BaaS金融行业云收入8.57亿元同比增长45% 占总收入53% 基于MaaS优势进行用户精准画像和分层 按促成信贷交易规模收取技术服务费[9][10]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与影响 - 新规禁止增信服务机构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变相提高费率 禁止通过双融担、捆绑会员费将综合利率推高至36%[11][13] - 商业银行需确保借款人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超过年利率24%部分可予调减[12] - 新规对双融担模式、会员制等擦边创新造成影响 或导致助贷机构不得涉足年化利率超过24%的业务[13] 行业合规转型趋势 - 权益类产品成为助贷机构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的方式 为维持利润而布局[14] - 新规落地后擦边高息模式难以为继 合规头部平台或迎更多机会 中小平台面临转型难题甚至被淘汰[15] - 行业洗牌已近在眼前 利率红线存在从严解读(上限24%)和从宽解读(上限36%但不受法院支持)的争议[13][15]
百融云创 六项上榜《IDC:中国 AI Agent 市场概览 2025》
新浪科技· 2025-09-17 08:14
核心观点 - IDC Market Glance中国AI Agent市场概览2025Q3中 百融云创同时入选行业大模型 智能体开发平台 金融 营销与销售 HR 法务六大维度 成为覆盖面最广的企业之一[1] - 公司展现从AI基础设施底座到垂直场景应用的全链路企业级AI能力体系 获得国际主流专业机构集中认可[1][3] - 企业级AI评判标准正从功能展示回归经营成效 百融云创通过平台化与服务化交付路径降低决策成本 实现可持续增长[7] 业务体系架构 - AI大模型提供基础设施底座 Agent开发平台作为链接模型与应用场景的中枢 形成"底座—中枢—应用"全链路覆盖[3] - 日均提供约1亿次模型服务 自研BR-LLM与"百融百工"企业级智能体操作系统均完成国家备案[9] - 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率超95% 累计310项软著/专利 业务覆盖金融 互联网 零售 通信 教育等行业[9] 核心竞争力 - 三大支点保证智能体落地:平台复利引擎通过统一开发记忆与编排摊薄边际成本 产品服务双轨降低接入门槛 开发协同平台支持多角色多场景协作[5] - 模型与知识体系围绕行业语料持续训练 强调从语言理解到业务执行的迁移能力[5] - 连接集成能力通过标准化接口对接CRM/ERP等系统 缩短从试点到规模化的路径[5] 应用场景覆盖 - 在金融领域实现授信风控与合规协同 在营销销售领域实现线索培育与销售协同 在HR领域覆盖招聘运营与培训赋能 在法务领域实现制度解析与流程协作[6] - 已服务8000+机构客户 落地场景包括智能客服与外呼 合同票据解析 反欺诈 理赔档案管理等[9] - 在多模态文档智能 Graph-RAG 智能体任务分解协同编排 端到端语音交互等方向持续研发[9] 发展战略 - 采取"样板-复用-放大"的增长节奏 在模型平台与典型行业领域同轴推进[8][10] - 坚持以AI驱动的组织进化 面向企业可持续的经营成效[8] - 平台化与服务化并行的交付路径 与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强调的从概念到运营 从单点到协同 从一次性项目到可持续增长三条主线高度契合[7]
AI驱动金融创新,百融云创以三大核心重构银行业务
环球网· 2025-09-17 08:07
行业趋势与挑战 - 全球近半数金融机构已启动大模型应用建设 [1] - AI在行业端落地面临投入产出失衡挑战 [1] AI落地关键路径 - AI价值判断需锚定KPI核心指标 真正辅助或承接部分KPI任务 [1] - 围绕三个核心流程重构业务逻辑:业务流程AI化 业务Know-how AI化 AI价值交付标准化评估体系 [1] 业务流程AI化实施 - 信贷业务全流程涵盖客户获取 反欺诈 信用审核 授信审批及贷后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 [2] - 规则明确标准化重复性强的业务可通过AI替代或辅助人工 实现全业务链条自动化与智能化 [2] 业务Know-how AI化核心 - 银行隐性业务规则 风险判断逻辑与客户服务经验构成核心竞争力重要基石 [2] - 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AI可理解的结构化形式 使模型具备资深从业者业务理解与判断能力 [2] - 实现需畅通经验提取 知识图谱构建 模型训练与迭代全流程 [2] AI价值评估体系 - 衡量标准应关注大规模真实业务场景稳定落地 而非算法精度等技术参数 [3] - 核心价值体现在降本增效 风险管控与客户体验提升等业务维度 [3] 行业解决方案创新 - 百融云创提出打造硅基人军团 让AI Agents像人类一样完成KPI [3] - 一站式贷后解决方案涵盖业务流程AI化 业务Know-how AI化 AI价值交付三大维度 [3] 银行业当前困境 - 银行业面临利率低 息差低 收益低 不良率高的三低一高困局 [3] - 贷后管理成为银行稳健经营关键环节 传统M1阶段启动委外催收模式面临挑战 [3] 技术应用突破 - AI驱动贷后解决方案突破传统人工作业不可能三角 [3] - 全面助力金融机构实现流程到能力 人效到成本的智能化升级 [3]
百融云目标价被大摩降至11.5港元 降两年每股盈利预测
中国经济网· 2025-09-11 06:45
盈利预测与评级调整 - 摩根士丹利将百融云2023年每股盈利预测从0.84元人民币下调至0.58元人民币 [1] - 2024年每股盈利预测从0.97元人民币下调至0.63元人民币 [1] - 投资评级从原有水平降至"与大市同步" 目标价从13港元下调至11.5港元 [1] 短期经营挑战 - 政策聚焦反诈骗导致电话线带宽减少 对AI语音GPT需求产生暂时性影响 [1] - 消费者贷款利率上限加强执法影响营销及分析即服务(MAAS)需求 [1] - 费率下调与高收益保险产品逐步退出形成持续负面影响 [1] 战略投资与长期竞争力 - 公司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承诺可能在短期内对盈利能力构成压力 [1] - 人工智能投资长远将有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 - 上半年业绩表现保持强劲态势但短期收入面临政策与零售信贷不确定性 [1]
大摩:降百融云-W评级至“与大市同步” 短期收入存不确定性 降目标价至11.5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10 03:47
盈利预测与评级调整 - 摩根士丹利将百融云-W今明两年每股盈利预测从0.84及0.97元人民币下调至0.58及0.63元人民币 [1] - 评级从原有水平降至"与大市同步" [1] - 目标价从13港元下调至11.5港元 [1] 短期业绩挑战 - 政策聚焦反诈骗导致电话线带宽减少 对AI语音GPT需求暂受影响 [1] - 营销及分析即服务需求受到消费者贷款利率上限加强执法影响 [1] - 费率下调与高收益保险产品逐步退出的持续影响 [1] 战略投资与长期竞争力 - 公司对AI的投资承诺可能在短期内为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1] - AI投资长远有助提升竞争力 [1] - 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但短期收入面临政策及零售信贷不确定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