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格生物医药(02565)

搜索文档
港股异动 | 派格生物医药-B(02565)涨超7%再创新高 PB-119上市注册申请已获受理 国内商业化即将落地
智通财经网· 2025-09-01 02:53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派格生物医药-B(02565)股价涨超7% 高见38.66港元创上市新高 收盘涨5.84%报38.04港元 成交额1889.28万港元 [1] 中期财务业绩 - 公司取得其他净收入人民币17.8万元 研发开支2629.4万元 每股亏损0.25元 [1] 产品研发进展 - PB-119新药上市申请(NDA)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预期不久将在中国商业化 [1] - 成功构建覆盖6款针对慢性疾病领域的在研药物管线矩阵 [1] 公司战略定位 - 核心战略聚焦代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治疗 [1] - 多款候选药物兼具"同类首创"(FIC)与"同类最优"(BIC)双重价值潜力 [1] 未来运营预期 - 上市后将产生上市公司经营相关成本 [1] - 财务表现将因药物开发状态、合作时间表、监管批准及商业化进程在不同期间波动 [1]
派格生物医药-B(02565):邹醒龙已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
智通财经· 2025-08-26 13:41
人事变动 - 陈婉梅辞任派格生物医药联席公司秘书 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职务 自2025年8月26日起生效 [1] - 邹醒龙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 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 自2025年8月26日起接替陈婉梅 [1] - 黄一峰继续担任另一名联席公司秘书职务 维持公司治理架构稳定性 [1]
派格生物医药-B:邹醒龙已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
智通财经· 2025-08-26 13:35
人事变动 - 陈婉梅女士辞任联席公司秘书、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 自2025年8月26日起生效 [1] - 邹醒龙先生获委任为新任联席公司秘书、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 自2025年8月26日起接任 [1] - 黄一峰先生继续留任另一名联席公司秘书职务 维持现有管理架构稳定性 [1]
派格生物医药-B(02565.HK):邹醒龙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
格隆汇· 2025-08-26 13:33
公司人事变动 - 陈婉梅辞任公司联席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职务 [1] - 邹醒龙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 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 自2025年8月26日起生效 [1] - 黄一峰继续担任另一名联席公司秘书职务 [1]
派格生物医药-B发布中期业绩,研发开支2629.4万元 已成功构建覆盖6款针对慢性疾病领域的在研药物管线矩阵
智通财经· 2025-08-26 13:23
财务表现 - 其他净收入人民币17.8万元 [1] - 研发开支2629.4万元 [1] - 每股亏损0.25元 [1] - 预期财务表现将在不同期间内波动 [1] 研发管线进展 - 构建覆盖6款针对慢性疾病领域的在研药物管线矩阵 [1] - 核心战略聚焦代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治疗 [1] - 多款候选药物兼具同类首创与同类最优的双重价值潜力 [1] 商业化进程 - PB-119的NDA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 [1] - 预期将于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商业化PB-119 [1] - 上市后将产生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的相关成本 [1] 战略布局 - 于美国及中国推进技术创新、产品管线及业务营运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 - 通过持续创新为未来市场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1]
派格生物医药(02565) - 变更联席公司秘书、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及豁免严格遵守上市规则第...
2025-08-26 13:22
人员变动 - 陈婉梅自2025年8月26日辞任联席公司秘书等职[2] - 邹醒龙自2025年8月26日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等职[2] 资格豁免 - 撤销黄一峰自2025年5月27日起三年联席公司秘书资格豁免[7] - 新豁免黄一峰自2025年8月26日至2028年5月26日担任该职资格规定[8]
派格生物医药(02565)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6 13:1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为9213.5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5433亿元人民币收窄40.3%[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9367.2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5549亿元人民币收窄39.8%[4]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总亏损为人民币93.7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155.5百万元减少39.7%[44][45] - 经调整净亏损(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2025年上半年为人民币51.1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67.8百万元减少24.6%[48] - 2025年上半年经营亏损9213.5万元人民币同比收窄40.3%(2024年同期为1.5433亿元)[86] - 每股基本亏损改善至0.25元(9361.8万元/3.7亿股),去年同期为0.42元(15536.7万元/3.67亿股)[9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研发开支为人民币26.3百万元[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研发开支为人民币64.0百万元[30] - 研发开支2025年上半年为人民币26.3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64.0百万元减少58.9%[50] - 管理开支2025年上半年为人民币61.3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91.3百万元减少32.9%[51] - 股份为基础薪酬开支在研发中减少人民币22.3百万元,在管理中减少人民币22.8百万元[50][51] - 研发开支2629.4万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9.0%(2024年同期为6403.8万元)[86] - 以股份为基础付款开支达4257.2万元,较去年同期8766万元减少51.4%[95]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金融工具净收益大幅下降至152.3万元,较去年同期328万元减少53.6%[93] - 汇兑亏损显著扩大至153.2万元,去年同期仅0.3万元[9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 - 经营活动所用净现金2025年上半年为人民币78.0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106.2百万元改善26.5%[53]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264.5百万元,较期初人民币28.4百万元增长832%[53] - 融资活动所得净现金2025年上半年为人民币228.8百万元,主要依赖股权融资[52][53] - 投资活动所得净现金2025年上半年为人民币86.8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9.0%[53] - 经营活动所用净现金为人民币78.0百万元,同比减少26.6%(2024年同期为106.2百万元)[54] - 投资活动所得净现金为人民币86.8百万元,同比增长18.9%(2024年同期为73.0百万元)[55] - 融资活动所得净现金为人民币228.8百万元,主要来自上市募集资金(2024年同期为7.8百万元)[56]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至人民币264.5百万元,较2024年末28.4百万元增长831.3%[57] - 总资本开支为人民币0.2百万元[6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资产、债务和权益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末的2.1836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8335亿元人民币,增长75.6%[5] - 公司总权益从2024年末的5747万元人民币大幅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6045亿元人民币,增长353.3%[5] - 公司流动负债从2024年末的1.5767亿元人民币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1254亿元人民币,减少28.6%[5] - 借款总额降至人民币75.1百万元,较2024年末100.0百万元减少24.9%[58] - 资产负债比率降至32.3%(2024年末为176.6%)[59] - 租赁负债增至人民币9.0百万元,较2024年末1.5百万元增长500%[6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至26.4529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为2.8392亿元)[87]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降至6818.5万元人民币(2024年末为15.3655亿元)[87] - 净资产增至26.0449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为5.747亿元)[88] - 归母公司股东权益增至25.5223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为5.219亿元)[88] - 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投资减少至5323.1万元,较期初1.39亿元下降61.6%[102]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减少至3587.2万元,较期初5639.4万元下降36.4%[104] - 计息借款减少至7505.9万元,较期初1亿万元下降25%[105] - 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增加至1329.7万元,较期初824.7万元增长61.2%[101] - 新增使用权资产955.9万元用于办公楼租赁[100] - 持有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建设银行2000万元(公允价值2139万元)+恒丰银行3000万元(公允价值3184万元)[66] 核心产品PB-119进展 - 核心产品PB-119(维培那肽注射液)于2025年5月22日进入国家药监局发补审评阶段[6] - 公司预计PB-119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NDA)[7] - 核心产品PB-119用于T2DM的新药上市申请于2023年9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获批上市[13][15][18] - PB-119于2025年5月22日正式进入国家药监局发补审评阶段[17] - 公司计划在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核心产品PB-119在中国大陆市场正式上市[41] - 公司核心产品为PB-119[111] 核心产品PB-119适应症扩展计划 - PB-119用于肥胖症的Ib/IIa期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于2024年6月完成[13][16] - PB-119与基础胰岛素的联合疗法III期临床试验计划于2026年在中国启动[13][16] - PB-119与SGLT-2抑制剂的联合疗法III期临床试验计划于2026年在中国启动[13][16] 其他管线产品研发进展 - 公司已构建覆盖6款针对慢性疾病领域在研药物的管线矩阵[6][12] - 公司管线中有三款候选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一款已获得IND批准[12] - PB-7184用于超重或肥胖症的IIb期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在中国启动,III期跨国试验预计2026年启动[13] - PB-7184用于NASH的中国II期临床试验IND预计2025年下半年提交[13] - PB-1901用于OIC的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在中国启动[13] - PB-7226用于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I期临床试验计划2026年在中国启动[13] - PB-2309(GLP-1/GIP/GCG三受体激动剂)IND申请预计2025年在中国提交[13] - PB-718已完成美国健康受试者I期临床试验并显示良好安全性和疗效,并完成中国肥胖患者Ib/IIa期临床试验受试者随访[22] - PB-1902计划于2025年在中国启动治疗OIC的II期临床试验[24] - PB-722计划于2026年启动治疗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I期临床试验,2027年启动II期临床试验[25] - PB-2301计划于2026年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治疗T2DM、NASH和肥胖症的IND申请[26] - PB-2309计划于2025年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治疗T2DM、NASH和肥胖症的IND申请[28] - PB-722于2023年5月获得国家药监局IND批准,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批准的治疗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候选药物[25] - PB-1902已完成两项I期临床研究,显示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PK和PD特性[24] - 公司正推进两个早期研发项目计划提交IND申请[42] 公司战略与业务聚焦 - 公司专注于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重点开发2型糖尿病、肥胖症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疾病疗法[11] - 公司专注于慢性疾病领域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40] - SGLT-2负责重新吸收肾小球过滤葡萄糖的80-90%[119] - SGLT-2是肾脏葡萄糖重吸收的主要协同转运蛋白[119] 商业化准备与策略 - 公司无商业化规模生产设施,完全依赖CDMO合作伙伴进行生产[3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尚无任何商业化产品[32] - 公司已终止2024年9月签订的PB-119商业化合作协议,正在协商新安排[38] - 公司计划通过合作方而非自建销售团队进行商业化推广[32] - 公司已完成PB-119上市前策略规划及定价策略制定[34] - 公司核心推广素材及患者支持体系已准备就绪[35] 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 - 公司拥有83项专利和专利申请,其中核心产品相关专利13项及专利申请15项[39] - 研发团队中多数成员具备10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从事候选产品改良超过13年[29] 融资与资金使用 - 全球发售净筹得款项约2.318亿港元(相当于人民币2.126亿元)[81] - 核心产品PB-119商业化及适应症扩展分配资金1.067亿元人民币占净所得款项总额50.2%[81] - 主要产品PB-718进一步开发分配资金7330万元人民币占净所得款项总额34.5%[81] - 其他管线候选产品研发分配资金1130万元人民币占净所得款项总额5.3%[81] - 首次公开发售募集资金约2.76亿元人民币(3.01亿港元)[106] - 派格生物H股于2025年5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112] 公司治理与结构 - 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由Michael Min XU博士兼任未按守则分离职责[77] - 审计委员会确认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期财务业绩符合会计准则[79] - 公司董事长为Michael Min XU博士[117] - 公司执行董事包括Michael Min XU博士和王小军女士[118] - 公司拥有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18] - 公司H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112] - 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中国杭州[117] - 公司于2008年5月13日在中国注册成立[111] - 公司于2020年12月30日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11] - 公司报告期间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112] 人力资源与运营 - 雇员人数降至58名(2024年末为64名)[68] 风险因素 - 公司自成立以来产生大额净亏损且未来可能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76] - 公司业务高度依赖PB-119的成功获批及销售[71] - 临床药物开发周期漫长且耗资巨大结果存在不确定性[71] - 公司候选药物可能因安全性或疗效问题导致开发延迟或失败[71] - 公司依赖第三方合作生产候选药物存在供应链风险[76] - 公司可能无法通过知识产权为候选药物获得足够专利保护[71] 其他事项 - 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80] - 公司不派发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73]
生物科技股多数下跌,云康集团跌超14%,腾盛博药跌超8%
格隆汇· 2025-08-19 07:29
港股生物科技股表现 - 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普遍下跌,歌礼制药-B跌幅最大达15.06%,最新价15.51港元,总市值149.46亿港元 [1][2] - 云康集团下跌14.18%,最新价2.3港元,总市值14.29亿港元 [1][2] - 派格生物医药-B下跌9.15%,最新价31.76港元,总市值122.58亿港元 [1][2] - 腾盛博药-B下跌8.3%,最新价2.21港元,总市值15.9亿港元 [1][2] - 中国抗体-B下跌7.49%,最新价3.21港元,总市值43.71亿港元 [1][2] - 嘉和生物-B下跌7.08%,最新价4.46港元,总市值23.47亿港元 [1][2] - 思路迪医药股份下跌6.06%,最新价7.91港元,总市值20.42亿港元 [1][2] - 泰格医药下跌5.73%,最新价54.25港元,总市值467.11亿港元 [1][2] - 加科思-B下跌5.69%,最新价8.12港元,总市值64.04亿港元 [1][2] - 药明巨诺-B下跌5.14%,最新价5.72港元,总市值23.82亿港元 [1][2] - 三叶草生物-B下跌5.13%,最新价0.74港元,总市值9.6亿港元 [1][2] - 君实生物下跌4.69%,最新价34.54港元,总市值354.62亿港元 [2] - 昭衍新药下跌4.38%,最新价23.14港元,总市值173.43亿港元 [2] 生物科技公司市值变动 - 泰格医药总市值最高达467.11亿港元,但股价仍下跌5.73% [2] - 君实生物总市值354.62亿港元,股价下跌4.69% [2] - 昭衍新药总市值173.43亿港元,股价下跌4.38% [2] - 中慧生物-B总市值201.25亿港元,股价下跌4.39% [2] - 歌礼制药-B总市值149.46亿港元,股价跌幅最大 [2]
港股生物科技股多数下跌,云康集团跌超14%,腾盛博药跌超8%
格隆汇APP· 2025-08-19 06:10
港股生物科技股整体表现 - 港股生物科技股多数下跌 涉及歌礼制药 云康集团 派格生物医药 腾盛博药 中国抗体 嘉和生物 思路迪医药股份 泰格医药 加科思 药明巨诺 三叶草生物等公司[1] 个股价格变动情况 - 歌礼制药-B股价下跌15.06%至15.51港元 总市值149.46亿港元[2] - 云康集团股价下跌14.18%至2.3港元 总市值14.29亿港元[2] - 派格生物医药-B股价下跌9.15%至31.76港元 总市值122.58亿港元[2] - 腾盛博药-B股价下跌8.3%至2.21港元 总市值15.9亿港元[2] - 中国抗体-B股价下跌7.49%至3.21港元 总市值43.71亿港元[2] - 嘉和生物-B股价下跌7.08%至4.46港元 总市值23.47亿港元[2] - 思路迪医药股份股价下跌6.06%至7.91港元 总市值20.42亿港元[2] - 泰格医药股价下跌5.73%至54.25港元 总市值467.11亿港元[2] - 加科思-B股价下跌5.69%至8.12港元 总市值64.04亿港元[2] - 药明巨诺-B股价下跌5.14%至5.72港元 总市值23.82亿港元[2] - 三叶草生物-B股价下跌5.13%至0.74港元 总市值9.6亿港元[2] 其他相关个股表现 - 宜明昂科-B股价下跌4.76%至12.81港元 总市值52.18亿港元[2] - 君实生物股价下跌4.69%至34.54港元 总市值354.62亿港元[2] - 中慧生物-B股价下跌4.39%至51.15港元 总市值201.25亿港元[2] - 昭衍新药股价下跌4.38%至23.14港元 总市值173.43亿港元[2]
港股异动 | 派格生物医药-B(02565)再涨超15%创上市新高 GLP-1板块热度升温 公司内在价值有望加速释放
智通财经网· 2025-08-18 06:13
公司股价表现 - 派格生物医药-B(02565)股价再涨超15% 高见37港元创上市新高 截至发稿涨14.5%报36.64港元 成交额2599.96万港元[1] 行业催化因素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获批MASH新适应症 引发GLP-1板块热度提升[1] - 中国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糖尿病群体 预计2030年达1.64亿人[1] - 中国超重人群规模庞大 预计2030年达2亿至2.5亿人[1] 公司研发管线 - 公司专注于慢性病创新疗法研发 旗下共有6款在研药物[1] - 4条管线与GLP-1类药物相关 适应症主要针对肥胖、超重及糖尿病领域[1] - 核心产品PB-119为GLP-1受体激动剂 用于减重领域且最具商业化潜力[1] 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制药巨头与本土企业关键战略高地[1] - 公司有望通过差异化创新能力和BIC属性核心品种维培那肽重塑国内T2DM治疗市场格局[1] - 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将加速公司内在价值实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