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森松国际(02155)
icon
搜索文档
森松国际(02155.HK)拟8月28日举行董事会会议批准中期业绩
格隆汇· 2025-08-18 09:09
公司财务安排 - 董事会会议将于2025年8月28日举行 [1] - 会议将审议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中期业绩 [1] - 考虑建议派发中期股息(如有) [1]
森松国际(02155) - 董事会会议日期
2025-08-18 08:47
会议安排 - 董事会会议将于2025年8月28日举行[3] 业绩相关 - 会议将考虑及通过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中期业绩及发布[3] 股息事项 - 会议将考虑建议派发的中期股息(如有)[3] 公告渠道 - 公告可于公司网站及联交所网站浏览[4]
森松国际(02155.HK)8月18日收盘上涨13.09%,成交1.9亿港元
金融界· 2025-08-18 08:25
市场表现 - 8月18日港股收盘,森松国际股价上涨13.09%至10.54港元/股,成交量1865万股,成交额1.9亿港元,振幅14.16% [1] - 最近一个月累计涨幅25.95%,今年以来累计涨幅117.59%,显著跑赢恒生指数25.97%的涨幅 [2] 财务数据 - 2024年12月31日财报显示,营业总收入69.48亿元,同比减少5.6%;归母净利润7.37亿元,同比减少12.72% [2] - 毛利率29.5%,资产负债率40.78% [2] 行业估值 - 工业工程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6.89倍,中值3.08倍;森松国际市盈率14.58倍,行业排名第54位 [2] - 可比公司市盈率:中国航天万源0.32倍、谊砾控股0.39倍、亿都(国际控股)0.89倍、北京控股环境集团3.06倍、同景新能源3.08倍 [2] 公司业务 - 公司定位为全球领先的核心设备、工艺系统和数智化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覆盖设计、制造、安装及运维全链条 [3] - 业务聚焦化学反应、生物反应和聚合反应领域,提供模块化工业装置及数字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联合研发、工艺优化等增值服务 [3]
港股概念追踪 | 7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大增25.2%! 内外需共振下工程机械景气延续(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8-07 23:33
行业销售数据 - 2025年7月挖掘机销量17138台,同比增长25.2%,其中国内销量7306台同比增长17.2%,出口量9832台同比增长31.9% [1] - 1-7月累计销售挖掘机137658台同比增长17.8%,其中国内销量72943台同比增长22.3%,出口64715台同比增长13% [1] - 7月工程机械月开工率56.2%,同比下降6.72个百分点,但月平均工作时长80.8小时环比增长4.58% [1] 内需市场动态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项目总投资1.2万亿元,设备工器具费用占比17~18%,直接拉动超2000亿元设备需求,其中工程机械等设备需求超1000亿元 [2] - 该项目土方量超5亿立方,需大型挖掘机、装载机、矿卡等设备,高原作业环境将推动大型化、电动化、智能化设备需求 [2] - 基建项目如雅江水电开工推动内需复苏,8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目标2027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50% [3] 海外市场表现 - 工程机械出口目的地亚洲占43%、欧洲占20%、非洲占13.5%、南美洲占11%,"一带一路"地区占出口总量近五成 [3] - 中东市场中国企业新增订单占比达40~50%,主机厂海外利润占比超80%,印尼、南美、非洲等区域景气度影响显著 [3][4] 公司业绩与战略 - 中联重科25Q1营收121.17亿元同比+2.92%,归母净利润14.10亿元同比+53.98%,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内需弹性显著,土方机械等新兴板块持续拓展 [6] - 三一国际1Q25收入58.76亿元同比+14.6%,归母净利润6.35亿元同比+23.2%,海外宽体车和大矿车增长良好,产品迭代推动长期成长 [6] - 森松国际主营工业核心设备及数智化工厂解决方案,覆盖化学、生物等领域工艺系统及模块化工厂交付 [7]
港股概念追踪 机械工业数字化再迎利好 机构看好2025年工业AI的加速渗透(附概念股)
金融界· 2025-08-04 00:07
政策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50% 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培育不少于200个优秀场景化解决方案 [1] - 目标到2030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基本完成一轮数字化改造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60% 建成不少于5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1] 产业投资布局 - 武汉投控集团联合长江证券和东湖高新区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 [1] - 湖北科投牵头建设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集合动作训练场、数据采集场、应用实践场和人才培养基地功能 [2] - 创新中心旁规划生态智能工厂 支持入驻企业进行前期调试和小规模生产 [2] 技术发展路径 - 工业数字化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质量和灵活性 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 属新型工业化范畴 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2] - 人工智能加速工业端技术创新 在研发端提供辅助设计 在执行端提升机器人智能渗透率 [2] - 工业数字化推动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 [2] 行业前景分析 - 工业软件具备空间广阔、渗透率低、国产化率低、技术壁垒高等特点 行业护城河极深且前景广阔 [3] - 工业大模型应用从单一环节向垂直行业多场景覆盖拓展 有望形成知识智能、业务智能、具身智能和体系智能产品形态 [3] - 工业AI预计2025年加速渗透 重塑生产制造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 [3] 相关企业动态 - 创新奇智完成AInnoGC工业大模型技术升级 通过蒸馏DeepSeek-R1提升AInno-75B推理能力 保持工业知识理解和低成本私有化部署优势 [4] - 森松国际主营工业核心设备、工艺系统和模块化工厂解决方案 应用于化学、生物和聚合反应领域 [4] - 中联重科强化高空作业机械全球化服务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推动服务模式升级 [5]
港股概念追踪 | 机械工业数字化再迎利好 机构看好2025年工业AI的加速渗透(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8-03 23:24
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政策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50%,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培育不少于200个优秀场景化解决方案 [1] - 到2030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提升至60%,建成不少于5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骨干企业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1] - 武汉投控集团联合长江证券、东湖高新区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1] 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集合动作训练场、数据采集场、应用实践场和人才培养基地功能,为产业化提供支持 [2] - 创新中心旁边规划建设生态智能工厂,入驻企业可进行前期调试和小规模生产,为大批量量产做准备 [2] 工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 工业数字化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灵活性,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2] -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重要应用领域,AI将加速工业端技术创新,如在研发端提供辅助设计,在执行端提升机器人智能渗透率 [2] - 工业软件具备空间广阔、渗透率低、国产化率低、技术壁垒高等特点,工业数字化本质是对工业领域知识的沉淀,行业护城河极深 [3] - 工业大模型应用正从单一环节向垂直行业多场景拓展,未来将形成知识智能、业务智能等产品形态,推动制造业全面数字化、智能化 [3] 相关公司动态 - 创新奇智(02121)完成AInno-75B工业大模型技术升级,通过蒸馏DeepSeek-R1提升推理能力,保持对工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低成本私有化部署优势 [4] - 森松国际(02155)专注于工业领域核心设备、增值服务和数智化工厂解决方案,业务涵盖设计、制造、安装及运维 [4] - 中联重科(01157)在海外服务板块强化本地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高空作业机械服务模式升级 [5]
森松国际(02155) - 截至2025年7月31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劵变动月报表
2025-08-01 08:33
公司信息 - 公司为森松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证券代号02155[1][2] - 公司于香港注册成立,“法定股本”概念不适用[1] 股份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31日,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245,419,000,库存股份为0[2] - 本月已发行及库存股份数目增减均为0[2] 其他 - 呈交者为西松江英,职衔为董事及获授权代表[6] - 证券发行等已获董事会授权批准并依规进行[5]
港股公告精选|中国碳中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资约100亿元 康耐特光学预计中期盈利增长逾30%
新浪财经· 2025-07-07 11:59
公司要闻 - 中国碳中和与北京中宏蓝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总投资额约100亿人民币 合作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及新能源产业领域[2] - 康耐特光学预期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加不少于30% 主要由于高折射率产品及功能型产品销量增长强劲 产品组合带动平均售价上升[2] - 山东墨龙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0万元-1300万元 同比下降92.36%-94.12%[2] - 中广核电力前6月总上网电量约为1133.60亿千瓦时 同比增6.93%[2] - 东风集团股份前6月累计汽车销量为82.39万辆 同比降约14.7%[2] - 金涌投资与AnchorX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备忘录 推动相关稳定币应用场景开发[3] 房企销售情况 - 雅居乐集团前6月合同销售金额合计约51.7亿元 6月销售额约9.3亿元[4] - 弘阳地产前6月累计合约销售额为28.7亿元[4] - 时代中国控股前6月累计合约销售额约28.7亿元[5] - 融信中国前6月累计合约销售额约21亿元[6] - 合景泰富集团6月合同销售额6.53亿元 同比减少34%[6] 股份回购与收购动态 - 腾讯控股斥资5.01亿港元回购100.2万股 回购价494.4-502港元[6] - 友邦保险斥资3.77亿港元回购550万股 回购价68.05-69.15港元[6] - 汇丰控股以约3159万港元回购33.36万股 回购价94.5-94.85港元[6] - 波司登注销500万股已回购股份[6] - 复旦张江认购招商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 涉资9000万元[7] - 森松国际附属上海森松制药获3.3亿元增资扩股 附认沽期权[7]
森松国际(02155.HK):授出认沽期权
格隆汇· 2025-07-07 09:20
交易概况 - 森松国际旗下非全资附属公司上海森松制药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获得人民币3.3亿元战略投资 投资方包括中金启辰贰期(苏州)基金、中金启辰贰期(无锡)基金、苏州领航升级基金和福州平泰投资 [1] - 投资方以人民币3.3亿元认购目标公司新增注册资本人民币12,946,412元 目标公司注册资本从人民币86,309,407元增至人民币99,255,819元 [1] - 交易授予投资方认沽期权 满足条件后有权要求公司方按约定价格回购其持有的目标公司股权 [1] 股权结构变化 - 交易前森松国际直接和间接持有目标公司约85.09%股权 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降至约73.99% [1] - 本次增资稀释公司股权约11.1个百分点 但目标公司仍为森松国际控股子公司 [1] 目标公司业务定位 - 上海森松制药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专注于制药、生物制药、医美及快速消费品行业(包括化妆品、护理品、食品饮料等领域) [2] - 公司提供核心设备、增值服务及数智化整体工厂解决方案 覆盖上下游产业链 [2] 战略意义 - 融资资金将用于扩大目标公司产能并拓展上下游业务布局 [2] - 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目标公司治理结构并提升运营效率 [2] - 投资方将为目标公司带来战略资源和市场渠道支持 [2]
森松国际(02155)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16 08:30
公司报告发布 - 公司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报告[6] 公司资源分配 - 公司确保超70%的资源(人力与硬件产能)跨部门、跨赛道共享[8] - 公司投入约20%的工艺与研发资源参与下游客户新技术开发等[8] 公司制造基地进展 - 公司苏州常熟制造基地正式投产,已向海外交付超大容积生物反应器及全球首座模块化偶联药物生产装置[9] - 公司马来西亚制造基地扩建工作按计划推进,已多次向国际客户交付多批次产品[10] 公司智能化发展 - 2024年是公司AI元年,全面智能化、数据化的起点,积极接入国际领先AI平台接口赋能各部门[11] 公司管理层信息 - 公司执行董事西松江英60岁,拥有约34年压力容器行业经验,1985年7月获中国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及机械工程学士学位,2002年7月获中国中欧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4][15] - 公司执行董事平泽准悟41岁,在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方面拥有约17年经验,2008年3月获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商学学士学位[15][16][17] - 公司执行董事汤卫华55岁,拥有超25年压力容器行业经验[17][18] - 西松江英于2020年9月1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同时担任公司行政总裁等多个重要职位[14] - 平泽准悟于2020年9月1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同时担任公司财务总监[15] - 汤卫华于2020年9月1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负责监督公司生命科技业务板块运营[17] - 盛晔先生50岁,2020年9月1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负责监督集团能源材料业务板块运营,拥有约29年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经验[19][20] - 川岛宏贵先生54岁,2020年9月1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负责监督集团产能保障及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事宜,拥有约29年压力容器行业经验[21] - 松久晃基先生61岁,2020年9月1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担任董事会主席,在业务运营及企业管理方面拥有逾39年经验[23] - 陈远秀女士54岁,2021年2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财务和业务管理方面拥有逾30年经验[25][27] - 菅野真一郎81岁,2021年2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逾59年金融及银行业经验[29] - 于建国64岁,2021年2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超30年化工及环保行业经验[31] - 李凯纳40岁,2020年9月25日获委任为公司联席公司秘书,拥有超16年会计及财务管理行业经验[35] - 汤先生1991年6月获中国南华大学给排水工程学士学位,2007年7月获中国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23年8月获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正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19] - 盛先生1996年7月获中国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设备与机械学士学位,2012年7月获中国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2年12月获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高级工程师证书[21] - 川岛先生1993年3月及1995年3月分别获日本岩手大学冶金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2014年8月获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2] - 松久先生1986年3月获日本早稻田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4] - 陈女士1992年取得香港城市理工学院(现称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学士学位,是多个专业协会资深会员[27] - 陈女士2020年10月获香港特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2022年3月获颁《ACCA倡导者奖项(中国区)》[28] 公司股东回报与目标 - 公司通过派发年度股息及二级市场回购股份等方式让股东分享企业发展红利[12] - 公司目标是从“高端装备制造商”转化为具有全球快速交付能力的“产业整体工艺工程解决方案商”[12]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益为6,948,354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7,360,262千元人民币有所下降[38] - 2024年公司毛利为2,049,777千元人民币,与2023年的2,055,704千元人民币基本持平[38] - 2024年公司除税前溢利为911,254千元人民币,低于2023年的984,334千元人民币[38] - 2024年公司年内利润为729,881千元人民币,少于2023年的842,548千元人民币[38] - 2024年公司资产总值为8,908,333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8,932,076千元人民币略有减少[38] - 2024年公司负债总额为3,632,477千元人民币,低于2023年的4,541,467千元人民币[38] - 2024年公司资产净值为5,275,856千元人民币,高于2023年的4,390,609千元人民币[38] - 公司收益从2023年的约736.03亿人民币降至2024年的约694.84亿人民币,下降约5.6%[110] - 公司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约530.46亿人民币降至2024年的约489.86亿人民币,下降约7.7%[112] - 2024年销售成本总计4898577千元,较2023年的5304558千元减少405981千元,同比下降7.7%[113] - 2024年毛利约为2049777千元,较2023年的2055704千元降低约0.3%,毛利率增长至约29.5%[114] - 其他收入2024年约为117406千元,较2023年的85462千元增长约37.4%[123] - 销售及营销费用2024年约为164287千元,较2023年的175228千元下降约6.2%,占总收益比率约为2.4%(2023年同期:2.4%)[124] - 一般及行政费用2024年约为565118千元,较2023年的543143千元增长约4.0%,占总收益比率约为8.1%(2023年同期:7.4%)[125] - 研发费用2024年约为399241千元,较2023年的418149千元下降约4.5%,占总收益比率约为5.7%(2023年同期:5.7%)[126] - 财务成本2024年约为10448千元,较2023年的13291千元下降约21.4%[127] - 集团所得税费用从2023年的约141,786千元增长27.9%至2024年的约181,373千元,2024年实际税负约为19.9%,较2023年的约14.4%增加5.5%[128] - 集团贸易应收及合同资产减值损失从2023年回拨约861千元,增加约117,205千元至2024年的约116,344千元[129] - 集团净利从2023年的约842,548千元下降13.4%至2024年的约729,881千元,2024年净利率约为10.5%,较2023年的约11.4%下降0.9%[130] - 集团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从2023年的约1,143,066千元下降2.3%至2024年的约1,116,488千元[132] - 集团物业、厂房及设备从2023年的约2,105,463千元增长13.9%至2024年的约2,398,082千元[134] - 集团贸易及其他应收款从2023年的约1,499,372千元下降10.1%至2024年的约1,347,940千元[135] - 集团存货从2023年的约1,800,466千元下降55.7%至2024年的约797,243千元[136] - 集团合同负债从2023年的约2,290,334千元下降35.5%至2024年的约1,476,247千元[137] - 集团借款总额从2023年的约365,083千元下降41.3%至2024年的约214,185千元,资本负债比率从2023年的约8.3%减至2024年的约4.1%[138] - 集团2024年现金及银行存款余额约为2,595,448千元,较2023年增加约426,766千元,未到期理财产品金额约396,598千元,较2023年增加约337,449千元[139]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电子化学品收益80.92亿人民币,占比11.6%,同比增加4.6%;化工收益168.34亿人民币,占比24.2%,同比下降1.1%;日化收益23.51亿人民币,占比3.4%,同比下降36.9%;动力电池原材料收益121.83亿人民币,占比17.5%,同比增加6.5%;油气炼化收益62.98亿人民币,占比9.1%,同比下降35.2%;制药和生物制药收益158.63亿人民币,占比22.8%,同比下降28.8%;其他收益78.62亿人民币,占比11.4%,同比增加368.0%[111] - 电子化学品行业2024年毛利约180797千元,较2023年增加12897千元,毛利率从21.7%增长至22.3%[115][117] - 化工行业2024年毛利约503635千元,较2023年增加95685千元,毛利率从24.0%增长至29.9%[115][118] - 动力电池原材料行业2024年毛利约427011千元,较2023年减少51391千元,毛利率从41.8%下降至35.0%[115][120] 公司业务相关信息 -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技术输出、整体交付等,产品和服务涵盖工程和服务、先进制造等[44] - 公司企业战略是依据宏观环境变化对成长目标、资源、人才等进行规划,引导构筑和改善竞争优势[46] - 公司竞争优势正从提供价格优势迈向创造价值优势[47] - 公司经营策略发展为提供联合研发等个性化定制服务,向技术型输出和服务型制造模式发展[48] - 公司产品策略为MVP Solutions+,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49] - 公司核心设备MVP Machines包括生物反应器等多种反应器,报告期内推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高效能微通道反应器[50] - 公司致力于研发高附加值成套产品和解决方案,如应用于多行业的工艺系统[55] - 公司提供高度集成的系统性解决方案Plants,涵盖项目全流程[60] - 公司服务于新材料合成多行业,致力于材料合成技术工程化开发和应用[46] - 公司以非标定制为基础提供贴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48] - 一站式系统性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包括现代化生物制药工厂、日化产品工厂等[62] - MVP Solutions+以工艺包为技术载体、持续服务为上下游互动界面,有贴近客户需求等6点优势[63] - 工艺包通常指PDP,公司的工艺包还包括工程解决方案及现场开车服务[64] - 公司通过自研等手段在光伏原材料、锂电池原材料等4个领域拥有工艺包产品[65][67] - 持续服务输出为客户提供超越具体产品形式的服务,包括项目立项咨询等多种形式[65] - 公司以服务知名跨国企业中国项目为起点,为全球各类企业提供技术、产品与服务[66] - 公司底层技术源于对生物和化学反应的认知及工程化应用,涉及多专业学科[68] - 公司核心技术是将下游原创技术转化为工程产品和解决方案[69] -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健康”“绿色”“智慧”主题,为客户提供MVP Solutions+[69] - 公司基于“可持续”理念开发可再生能源生产装置等4类产品和技术[69] - 公司每年合作客户中约70%为老客户[81] - 个别市场占公司业务的比例从2021 - 2022年的约60%下滑到2023 - 2024年的不足30%[84] 公司海外项目历程 - 2002年公司承接首个海外项目,为中国首次根据PED规格向欧洲出口化工设备[70] - 2004年公司首次承接海外日化成套装备项目[71] - 2005年公司首次承接海外生物医药项目[72] - 2008年公司首次承接海外模块化生产装置项目[73] - 2011年公司首次承接海外新能源车用锂电池原材料项目(模块化生产装置)[74] - 2024年公司首次承接海外超大容积生物反应器项目(用途:人造肉培育)[75] - 2024年公司首次交付海外偶联药物(XDC)模块化生产装置[76] - 2024年公司首次交付全球首套生物质绿色甲醇生产装置[77] 行业市场需求预测 - 2025年交付18艘大型甲醇船舶后,马士基每年需要绿色甲醇75万吨,2030年和2040年分别达到500万吨和2000万吨,测算2030、2040年全球航运业绿色甲醇需求量分别约为0.34、1.37亿吨[90] - 至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量将增长至约5.28亿吨,约60%来自于电解水制氢,占全球电力供应的约20%,超30%的氢气用于合成氨和燃料[91] - 中国电力企业若将每年消耗煤炭量的10%转掺烧合成绿氨,将产生超2亿吨煤炭替代需求,相当于需要3.2亿吨以上绿氨,2023年全球氨产能仅约为1.939亿吨[91] - 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绿氨项目规划产能超1188万吨,开工率从2023年底约10%提升至约28%[91] - 效能提升对整体航空碳减排贡献不超5%,到2050年航空业碳中和情景下,SAF有望贡献航空领域高达65%的减排量[92] - 2025年起欧盟机场所用燃油须混掺2%的SAF,最晚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