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球网资讯
icon
搜索文档
首款三折叠手机领衔,三星三大突破性设备月底齐发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08:36
产品发布计划 - 公司计划于本月晚些时候推出三款新型高端设备 包括首款三折叠手机Galaxy Z TriFold 首款XR头显代号"Project Moohan"以及AI眼镜Galaxy Glasses [1] 三折叠手机规格 - Galaxy Z TriFold配备6.5英寸屏幕和近10英寸可折叠屏幕 可实现从手机到全尺寸平板电脑的形态转换 [2] - 该设备搭载骁龙8 Elite芯片 提供高达1TB存储空间 后置三摄像头系统设计与Galaxy Z Fold 7类似 [2] XR头显战略布局 - XR头显由三星与谷歌和高通合作开发 旨在与苹果Vision Pro头显展开直接竞争 [2] AI眼镜技术配置 - Galaxy Glasses搭载高通骁龙AR1+ Gen 1芯片 集成内置摄像头 麦克风和扬声器等硬件模块 [2] - 该设备支持照片和视频拍摄功能 并通过内置AI助手实现实时问答交互 [2]
“AI+”全面提速,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经济新动能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06:27
政策与市场驱动 - 国务院部署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 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1]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 人工智能成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力量 [1] - 人工智能有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为中国经济增长释放新潜力 [1] 行业应用渗透 - 人工智能加速向千行百业渗透 数博会超过60%参展企业带来AI+产品服务方案 [2] - 海光信息上半年净利润首次突破10亿元 因AI大模型产业需求增长 [2] - 工业富联二季度AI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60% 展现强劲增长势头 [2] - 睿创微纳等企业表示人工智能算法显著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 算力基础设施 - 中国算力总规模达302EFLOPS 稳居世界第二 [2][4] - 国家发改委持续发放人工智能券降低创新成本 加速技术普惠 [4] - 华为在贵安等地建设超大规模算力中心 提供稳定高性能算力服务 [4] - 国家数据局强调加速算力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 消费领域影响 - 人工智能与消费提质深度融合 激发新消费潜力推动智能经济核心产业增长 [5] -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快速普及 构建全场景智能交互环境 [5] - 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催生新产品新业态 [5] - 消费是人工智能+影响总需求核心路径 推动需求结构向体验化个性化情感化演进 [5] 未来展望 - 预计未来十年中国AI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5] - 乐观情景下2035年中国AI市场规模有望达36.63万亿元 [5] - 算力基础设施投资呈现全链条多层次长期化特征 蕴含广阔投资机会 [5]
特斯拉“剧透”Cyber SUV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04:07
产品规划 - 特斯拉在宣传视频中展示Cyber SUV模型 回应消费者对全尺寸SUV产品线的需求 [1] - 公司曾放弃开发该尺寸SUV 因资源集中于自动驾驶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 [2] - 美国市场对SUV和跨界车存在强烈偏好 公司需开发兼具吸引力与实用性的车型满足需求 [2] 市场策略 - 特斯拉可能将Cyber SUV车型推向市场 以安抚持续呼吁该产品的粉丝群体 [2] - 公司采用在宣传视频中展示开发项目的做法 此前发布新款Model Y改进时也曾使用类似策略 [2] - 目前特斯拉尚未对Cyber SUV车型量产作出任何正式承诺 [2]
通用汽车公开其月球车电池技术:可抵御零下203°C极寒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04:07
技术合作与研发 - 通用汽车与NASA合作研发月球车电池技术 首次披露技术细节[1] - 公司为月球车提供动力电池 车辆底盘和悬架组件 并负责牵引控制与电子转向功能[2] 电池技术特性 - 电池系统采用高镍正极材料 具备容错功能 部分电池故障时系统仍可继续工作[2] - 设计包含额外加热元件和相当好的隔热性能 可抵御零下203°C极端低温[2] - 电池系统使用寿命达3万公里 是前代产品的1000倍[2] - 电池可在月球环境下持续运行长达10年[2]
苹果FastVLM视觉语言模型开放试用:视频字幕生成速度可提升85倍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04:07
公司技术发布 - 苹果发布视觉语言模型FastVLM 并已在Hugging Face平台开放访问 [1] - 模型提供近乎即时的高分辨率图像处理能力 [2] - 视频字幕生成速度提高85倍 [2] - 模型体积比同类产品小3倍以上 [2] 技术性能表现 - 用户可在浏览器内加载轻量级FastVLM-0.5B版本 [2] - 在16GB M2 Pro MacBook Pro设备上加载耗时数分钟 [2] - 加载完成后可准确识别用户外貌 房间环境及周边物体 [2] 技术应用优势 - 模型在浏览器本地运行确保数据不离开设备 [2] - 支持完全离线运行模式 [2] - 轻便性与低延迟特性特别适合可穿戴设备应用场景 [2] - 在辅助技术领域展现显著应用潜力 [2]
超长基线、超高空间分辨率 我国探月“爱神”LOVEX新进展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01:55
系统构建与技术突破 - 成功构建国际上首个月球轨道VLBI系统 所有在轨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性能指标全面满足设计要求[1] - VLBI专用载荷设备由上海天文台牵头 联合国内多家航天电子技术单位共同完成研制 包括X波段低温接收机 被动氢原子钟 变频和数据采集后端等关键组件[2] - 系统搭载于鹊桥二号中继星平台 采用4.2米口径X波段天线 固存和S/Ka波段通信系统等设备[1] - 实现512MHz全带宽观测 数据速率达到2Gbps 为所有空间VLBI系统中观测带宽最宽[5] - 在太空任务环境中首次实现对原始VLBI数据的机载存储 并首次将高精度被动氢原子钟用于空间VLBI系统[5] 观测能力与科学价值 - 月地基线空间VLBI网具有38万千米超长基线 为目前最长的干涉基线[1][5] - 2024年10月18日首次在0.37倍地球直径的投影基线上探测到类星体AO 0235+164的干涉条纹[5] - 2025年1月23日在5.5倍地球直径基线上实现512MHz全带宽观测 数据质量显著提升[5] - 具备探测亚毫角秒尺度结构的能力 为超高分辨率射电天文学开辟新的可能性[1][5] - 系统工作在X波段(深空通信频段) 实现了空间-地球基线上首次对深空探测器的VLBI测量试验[5] 工程应用与战略意义 - 成功对地月L2点的嫦娥六号轨道器进行精密定轨 展示精确航天器跟踪能力[5] - 作为嫦娥七号任务的科学组成部分 体现我国在空间科学仪器研发和天文观测技术的创新能力[1][5] - 是世界上第四个运行的空间VLBI项目 且是第一个由一个国家独立完成的空间VLBI系统[5] - 鹊桥二号中继星于2024年3月20日发射 目前运行于近月点300公里 远月点16万公里的稳定轨道[2] - 随着数据收集继续和科学分析进展 有望提供对天文环境的深入了解并为未来深空探测能力提升作出贡献[7]
美媒:中国对AI有着不同愿景,或许更明智
环球网资讯· 2025-09-01 23:01
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对比 - 美国投入数十亿美元并消耗大量能源追求通用人工智能(AGI)以实现超越人类思维的突破 [1] - 中国专注于开发实用、低成本的人工智能工具以提高效率和市场推广 坚持面向应用的发展方向 [1] - 中国人工智能模型已应用于农业领域 例如为农民提供作物轮作建议 [1] 技术应用与行业策略 - 美国科技公司开发大量实际人工智能应用 但行业以自主发展为主 [2] - 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并积极拥抱开源模型降低成本 [2] - 中国人工智能通过开源和经济性优势走向全球 促使硅谷企业效仿此模式 [2] 技术愿景与市场反应 - 美国科技巨头认为超越人类思维的机器将带来科学革命并开辟新研究领域 [2] - OpenAI发布的GPT-5未达预期 首席执行官承认推出过程不顺利并警示投资泡沫风险 [2] - 硅谷部分巨头开始认同中国路径 认为过度追求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美国落后 [3]
吴伟:中国科技崛起吹响AI平权的号角
环球网资讯· 2025-09-01 22:53
中国AI行业全球影响力提升 - 多位中国企业家与学者入选2025年度全球AI影响力榜单 包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DeepSeek CEO梁文锋、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等[1] - 中国上榜者数量显著增加且背景多元 涵盖领导者、创新者、塑造者和思想者等类别[1] - 中国AI产业快速发展并不断靠近国际舞台中心 反映全球技术格局"去地理化"扩散趋势[1] 开源技术推动行业变革 - DeepSeek开源技术路径增强AI行业开放性与参与性 为建立包容性全球技术格局贡献中国经验[1] - 开源生态帮助企业以极低成本开发衍生模型 阿里通义实验室开源超过200款模型且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0万个[1][4] - 中国开源模型Qwen2、Qwen2.5入选斯坦福报告2024年最具代表性AI模型[4] 东南亚AI市场快速发展 - 东南亚数字经济规模预计2030年达2万亿美元 其中AI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800亿美元[2] - 新加坡推出国家AI战略2.0并与OpenAI合作设立亚太中心 马来西亚发布AI治理指南并吸引字节跳动等投资[2] - 印度尼西亚制定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蓝图 预计2030年AI为印尼经济贡献3660亿美元[2] 人才格局变化 - 美国顶级AI研究机构中中国人才占比38% 高于美国本土的37%[3] - 美国STEM领域对中国学者签证收紧加速海外人才回流 中国本土直培与人才回流战略显现成效[3] - 中国现存AI相关企业超442万家 2025年新增50.5万余家[3] 技术竞争力提升 - 中美大模型综合性能差距从2023年17.5%骤降至2025年0.3%[4] - 中国在开源生态建设和垂直领域应用形成独特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4] - 政策支持从要素驱动向系统赋能转变 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双轮驱动[3] 创新生态建设 - 中国AI产业以顶层政策为锚点 坚持自主创新和长期主义发展范式[3] - 发展模式以共建共享为核心 兼顾效率与包容 为全球科技领域提供中国案例[4] - 通过系统性技术突破打破外部垄断 从根本上瓦解技术霸权架构[2]
美媒:逐梦星辰,中国不断发展的太空外交
环球网资讯· 2025-09-01 22:53
中国太空探索进展 - 太空活动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 涵盖从政府到商业实体的多个领域 业务范围从发射卫星拓展到建设新空间站等各种航天活动[1] - 过去20年实现多次重大里程碑突破 包括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 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1][2] - 全面建成运营空间站"天宫" 并推进在月球上建立长期运行研究基地"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计划[2] 太空外交合作 - 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2] - 国际月球科研站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5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合作[2] - 合作范围包括联合开展太空活动 涵盖政府战略 地缘政治环境和科学进步等多重因素[1]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1] - 商业航天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太空导航和探索行动 并寻求与其他企业 机构和国家开展合作[2] - 继续开展太空探索和太空外交活动 定位自身在太空外交与协调领域的关键角色[1][2]
环球问策| 拧紧AI生成内容“安全阀” 今日起新规落地实施
环球网资讯· 2025-09-01 10:33
AI生成内容风险与治理 - AI生成虚假内容引发广泛担忧 例如AI生成兔子视频获得上亿播放量后被发现是伪造[1]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深度伪造欺诈造成财务损失超过2亿美元[1] - AI生成内容风险包括谣言传播 名人形象伪造带货和换脸拟声诈骗[1] 《标识办法》监管框架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施行[1] - 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 图片 视频等内容必须进行显性或隐性标识[7] - 平台需对上线内容进行审核 对未标识内容添加风险提示[7] AI技术缺陷分析 - 大模型本质是基于数据训练的概率生成模型 通过统计规律进行文本组合而非真正理解[3] - 训练数据质量问题 算法架构局限性和训练目标与人类偏好对齐不足导致错误信息产生[3] - AI"幻觉"缺陷催生大量虚假内容 降低网络信息质量[3] 治理体系构建 - 形成技术+法律+伦理三维治理路径 未来将出台技术标准和完善立法[8] - 平台将采取全流程审核机制:事前审核+事中监测+事后处置[8] - 引入AI生成内容检测技术 技术合规成为必需品[8] 标识技术体系 - 显式标识以文字 声音 图形等可感知方式呈现[7] - 隐式标识通过技术措施在文件数据中添加 不易被用户感知[7] - 显隐双标体系提供可落地 可追溯 可持续的技术路径[8] 鉴伪技术发展 - 主流鉴伪技术包括跨模态一致性检测和生成端标记与取证端鉴别[4] - 视频鉴伪面临帧率变换 压缩 剪辑等操作破坏原始特征的挑战[4] - 未来将融合文本 人像 场景 音频等多维度实现跨模态校验[9] 平台治理现状 - 平台对AI内容进行人工审核并通过合规办法把关[5] - 存在标识要求未形成体系 未传达至具体发布者的问题[5] - 合规性审核存在一刀切现象 声明AI生成的内容反而受限[5] 用户权益保障 - 遭遇侵权可依据《民法典》《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维权[10] - AI换脸涉嫌侵犯肖像权隐私权时可拍照录屏取证并通知平台删除[10] - 购买AI伪造名人带货产品可向生产者 销售者或平台经营者主张责任[10] 技术发展前景 - AI鉴伪技术将在技术深度 广度及生态协同上取得突破[9] - 结合微表情 眼球运动等生理特征与语音图像内容实现毫秒级伪造识别[9] - 企业将重点发展AIGC虚假信息的主动防御和主动检测技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