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球问策| 拧紧AI生成内容“安全阀” 今日起新规落地实施
环球网资讯·2025-09-01 10:33

AI生成内容风险与治理 - AI生成虚假内容引发广泛担忧 例如AI生成兔子视频获得上亿播放量后被发现是伪造[1]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深度伪造欺诈造成财务损失超过2亿美元[1] - AI生成内容风险包括谣言传播 名人形象伪造带货和换脸拟声诈骗[1] 《标识办法》监管框架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施行[1] - 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 图片 视频等内容必须进行显性或隐性标识[7] - 平台需对上线内容进行审核 对未标识内容添加风险提示[7] AI技术缺陷分析 - 大模型本质是基于数据训练的概率生成模型 通过统计规律进行文本组合而非真正理解[3] - 训练数据质量问题 算法架构局限性和训练目标与人类偏好对齐不足导致错误信息产生[3] - AI"幻觉"缺陷催生大量虚假内容 降低网络信息质量[3] 治理体系构建 - 形成技术+法律+伦理三维治理路径 未来将出台技术标准和完善立法[8] - 平台将采取全流程审核机制:事前审核+事中监测+事后处置[8] - 引入AI生成内容检测技术 技术合规成为必需品[8] 标识技术体系 - 显式标识以文字 声音 图形等可感知方式呈现[7] - 隐式标识通过技术措施在文件数据中添加 不易被用户感知[7] - 显隐双标体系提供可落地 可追溯 可持续的技术路径[8] 鉴伪技术发展 - 主流鉴伪技术包括跨模态一致性检测和生成端标记与取证端鉴别[4] - 视频鉴伪面临帧率变换 压缩 剪辑等操作破坏原始特征的挑战[4] - 未来将融合文本 人像 场景 音频等多维度实现跨模态校验[9] 平台治理现状 - 平台对AI内容进行人工审核并通过合规办法把关[5] - 存在标识要求未形成体系 未传达至具体发布者的问题[5] - 合规性审核存在一刀切现象 声明AI生成的内容反而受限[5] 用户权益保障 - 遭遇侵权可依据《民法典》《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维权[10] - AI换脸涉嫌侵犯肖像权隐私权时可拍照录屏取证并通知平台删除[10] - 购买AI伪造名人带货产品可向生产者 销售者或平台经营者主张责任[10] 技术发展前景 - AI鉴伪技术将在技术深度 广度及生态协同上取得突破[9] - 结合微表情 眼球运动等生理特征与语音图像内容实现毫秒级伪造识别[9] - 企业将重点发展AIGC虚假信息的主动防御和主动检测技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