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资讯

搜索文档
“AI副驾”大幅提升脑机接口系统操控力
环球网资讯· 2025-09-08 02:09
这项成果意味着脑机接口从"能用"向"好用"迈出关键一步。以往的系统仅被动解码脑信号,用户需耗费 巨大心力完成一个简单操作,如同让瘫痪人士驾驶一辆复杂高级的车辆。而"AI副驾"技术的引入,实现 了"协同驾驶"。这一技术不仅能预判用户意图,还能主动优化动作路径,极大降低了操控的认知负担。 对于瘫痪人士而言,这不仅是效率提升几倍的问题,更是跨越了能否独立完成日常任务的分水岭。比如 精准移动光标打字、操控机械臂进食或整理物品,共享控制模式让AI成为了脑机接口领域的"智能助 手",而非冰冷的执行器。随着算法进化,未来甚至有望扩展至轮椅导航、智能家居联动等场景,实现 科技对残障人群的赋能,让"意念操控"真正走入真实生活。 脑机接口技术能让用户利用脑信号操控装置,但目前该技术时常会出现不准确也不可靠的情况。美国加 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团队此次研发了一个非侵入性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能通过电极读取脑活动并利 用机器学习优化行动操控力。该脑机接口有两个"AI副驾":一个能帮助引导计算机光标,另一个能利用 虚拟输入辅助机械臂任务。 在测试这个有"AI副驾"的脑机接口系统时,一位因脊髓损伤而腿部瘫痪的受试者在控制计算机光标的任 务中 ...
加拿大电动汽车强制令“急刹车”
环球网资讯· 2025-09-08 01:56
来源:环球时报 "零排放汽车的强制要求是'死了'还是只是'睡着了'?"加拿大广播公司6日以此为题报道称,加拿大总理 马克·卡尼上周五宣布,将推迟强制汽车制造商到2026年达到电动汽车最低销售水平的计划,可以解读 为这位新总理在气候政策上的又一次"退却"。美联社认为,该举措是"因为行业正在应对美国政府的关 税政策"。 据美联社报道,该强制令要求到2026年,加拿大销售的乘用车中20%是零排放汽车。卡尼表示,"由于 美国贸易政策的巨大变化,我们的汽车行业面临着极大压力。"电动汽车的销售比例要求增加了汽车制 造商的资金流动性问题,并带来显著的财务压力。加拿大汽车制造商协会及行业组织持续向政府施压, 呼吁重新评估该强制政策。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虽然从明年开始电动汽车的强制要求将暂停,但"到2030年电动车销量 占比达到60%,到2035年达到100%"的长期目标将保持不变。就在一个月前,加拿大能源和自然资源部 还宣布了超过2500万美元的33个项目,旨在改善电动汽车充电的便利性、推动脱碳货运以及开发中重型 卡车。 除了汽车行业,"加拿大正推出措施帮助受美国关税挤压的一系列重要行业。"美国《华尔街日报》5日 ...
不怕撞?大疆全景无人机谍照曝光 有穿越摇杆也有遥控器
环球网资讯· 2025-09-08 01:56
产品设计与功能 - 机身采用全包桨保设计 类似Avata系列 提高耐撞击能力和近距拍摄安全性[4] - 配备多目视觉避障系统 可能搭载激光雷达[4] - 采用全景镜头加可转动云台设计 镜头外观类似Osmo 360全景相机[6] 影像与传输技术 - 支持1英寸全景影像和8K高帧率拍摄[6] - 配备大疆O4图传系统 与系列无人机周边设备兼容[6] - 可采用穿越摇杆或普通遥控器两种操控方式 后者操控精度更高[6] 产品状态与市场预期 - 产品处于排产状态 试飞场景被曝光[2] - 配套设备包含无人机电池 飞行眼镜 穿越摇杆及带屏遥控器[2] - 若产品属实 预计将颠覆消费级无人机玩法与性能表现[8]
震撼“血月”!杭州钱塘江边,大批人熬通宵:拍到了!
环球网资讯· 2025-09-08 01:00
来源:钱江晚报 时隔近3年 我国再迎"红月亮"! 北京时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 上演了一次壮观的月全食 其中 8日02:12 是"血月"最圆、最红的巅峰时刻 钱报君的朋友圈 有很多朋友都在蹲月亮 9月7日晚上11点多,为了一睹月全食,杭州城市阳台上已经都是长枪短炮了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摄 错过等三年, 钱塘江边熬通宵,这轮"红月亮"刷屏 9月8日凌晨1点31分,"红月亮"进入最佳的观测窗口。 杭州城市阳台上,百余人围着天文望远镜、长焦相机的取景器,就为一睹月全食的面貌。"真的太酷 了,刷新人生新体验。"一名高中生兴奋地喊着,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看月全食,就算熬夜也值得。 "血月"。杨晓轩/摄 杭州市天文学会的会员拿来天文望远镜供市民们观测月全食。杨晓轩/摄 杭州市天文学会的会员们架起"长枪短炮",拿出专业级的天文望远镜供大家观看月全食。科普讲师还在 月光之下,带来一堂生动的天文课程,向大家讲述月全食的形成和"红月亮(血月)"的成因。 "我们从月亮升起的时候就来了,要把整个月全食过程都拍下来。"杭州钱先生用三脚架架好一台配着长 焦镜头的相机,来到钱塘江边拍摄。 杭州城市阳台上赏月全食的人。谢春晖/摄 9月7日深夜 ...
克服诸多新挑战,验证方案可行性,中国力推小行星防御计划
环球网资讯· 2025-09-07 23:24
中国小行星防御任务规划 - 中国正在规划通过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改变小行星轨道 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 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处实施撞击 目标改变轨道3到5厘米 使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内无法撞击地球 [3] - 任务分阶段实施:观测器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并获取特性参数 随后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全过程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观测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 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3] 小行星防御技术挑战 - 瞄准难度高:需在千万公里外撞击直径仅几百米的小行星 两者均处于高速运动状态(小行星速度达每秒数公里) 航天器需飞行数月甚至数年并持续修正轨道 最终误差须控制在几十米内 [5] - 效果预测困难:小行星内部结构未知 可能是实心岩石或松散"碎石堆" 前者可能导致撞击效果微弱 后者可能引发碎裂增加风险 轨道偏转效果难以精准预测 [5] - 观测评估复杂:撞击后需通过地面望远镜或伴飞探测器远程分析轨道变化 受数据传输延迟和宇宙环境干扰 准确计算毫米级每秒速度变化需大量时间和复杂运算 [5] 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体系构建 - 已启动近地小行星探测计划和小行星防御工程论证 2006年启动"近地天体探测计划" 2021年启动防御工程论证 2025年5月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目标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并对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 [6] - 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多口径搭配、多功能结合的地基监测网 包括紫金山天文台1米望远镜、冷湖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 "中国复眼"规划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 具备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与高精度成像能力 [7] - 形成以动能撞击为主的多技术处置能力:研制多种处置航天器和在轨评估航天器 建立防御任务库 针对不同尺寸小行星制定预案 实现"发现即有预案、风险即能应对" 并推动国际监测联动机制 [7] 小行星探测的战略意义 - 近地小行星存在直接威胁:联合国定义距地球轨道小于750万公里、直径超140米的近地天体具灾难性威胁 小行星撞击被列为人类生存二十大灾难之首 目前全球已发现逾3.6万颗近地小行星 [8] - 具重要科研价值: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 含有有机化合物的小行星可能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原料 对研究行星形成过程和生命起源至关重要 [9] - 蕴含经济资源价值: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及水冰等资源 其开发利用包括探测、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 是深空探测重要方向及未来太空经济的核心支撑 [9] 国际小行星防御进展 -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2009年起联合国外空委定期举办国际行星防御大会 2014年成立"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 中国于2018年加入咨询小组并参与相关活动 [10] - 美国NASA2022年成功实施DART任务:航天器撞击距地球1140万公里的小行星"迪莫弗斯"(直径160米)验证动能撞击可行性 欧航局"赫拉"航天器于2024年10月发射 对撞击后小行星进行深度探测 [11] - 日本在小行星采样领域取得突破:2003年"隼鸟1号"首次实现小行星采样返回 2014年"隼鸟2号"实现多次着陆撞击采样 取回5.4克样本发现氨基酸、液态水及有机化合物 [10] - 其他防御技术探索:包括"引力牵引器"方案(通过重型航天器引力拖拽小行星)及核装置引爆方案(通过冲击使小行星转向或碎裂) [12]
小卫星星座已具规模 “云遥一号”系列卫星预计明年底前发射90颗
环球网资讯· 2025-09-07 20:31
发射任务与星座建设进展 - 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云遥一号27星和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卫星和试验平台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 - 云遥一号27星为科学实验卫星,搭载遥感设备以开展在轨技术验证与业务化应用示范,为大气探测提供数据支撑[3] - 云遥一号系列卫星计划在2026年底前完成发射90颗,形成全球组网星座,截至本次发射前已有46颗卫星在轨运行[3] - 卫星发射后将进行平台和载荷的在轨测试,数据质量评估合格后推送给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系统及其他用户[5] 政策支持与行业导向 - 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促进商业气象小卫星发展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旨在以业务需求引导发展,构建以风云气象卫星为主、商业气象小卫星为辅的天基气象观测体系[8] - 气象部门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商业气象小卫星在气象防灾减灾、天气预报预警中发挥重要作用[6] - 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小卫星数据试用、评估、业务准入、推广应用的全链条管理流程,并发布了数据载荷发展建议[13] 商业气象小卫星的定位与优势 - 商业气象小卫星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方式灵活的特点,可通过星座组网提高单项要素的观测时空分辨率[14] - 商业气象小卫星以其“小、快、灵”的特点,可辅助风云气象卫星开展掩星等要素的探测,作为风云卫星观测能力的补充[12] - 商业气象小卫星有效补充了风云气象卫星在掩星探测方面的时空分辨率[18] 当前应用成果与规模 - 以天目、云遥为代表的商业气象小卫星星座已初具规模[16] - 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及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已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每日可提供4.5万条掩星廓线产品[16] - 掩星气象探测数据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台风监测预报等方面,这些产品通过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进入各项子业务系统[16][18] 国际背景与行业趋势 - 国际上商业气象小卫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涵盖掩星探测、微波探测、光学探测和主动雷达等多种类型[12] - 欧美多国均出台相应政策法案,推动全球气象卫星数据充分共享和利用[12] - 中国气象局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理念,向国际气象界宣传推广小卫星数据产品[13]
月亮为啥会“红脸”?“红月亮”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专家揭秘
环球网资讯· 2025-09-07 15:45
天象事件概述 - 月全食将于北京时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发生 我国全境可见全过程[1] - "红月亮"最佳观赏时段为9月8日凌晨1时30分至2时53分 持续近83分钟[3][5] - 此次月全食在大西洋东部 大洋洲 亚洲 印度洋 欧洲 非洲 太平洋西部和南极洲均可见[22] 月全食科学原理 - "红月亮"现象由地球大气层折射散射太阳光形成 波长较长的红光主导照射月面[10] - 颜色深浅受大气云量 尘埃和污染物含量影响 云量越大尘埃越多则月亮越红[12] - 全食阶段月球边缘可能呈现蓝绿色"青边" 因臭氧层折射淡蓝色光形成[12][14] 观测条件分析 - 月全食期间月亮地平高度较高 空地或阳台即可肉眼观测[5] - 偏食阶段因明暗对比达1万倍以上 肉眼难以察觉暗弱红光[17] - 观测可通过肉眼 望远镜 相机或手机进行[22] 天象罕见性评估 - 我国全境可见月全食全过程机会稀少 上次发生在2022年11月8日[20] - 下次全境可见全过程需等待至2028年12月31日至2029年1月1日 间隔超三年[20] - 2024年3月3日我国中部东部将出现"带食而出"月食 但非全过程[20]
九月进入“苹果月”,“果粉们”请记牢以下时间节点
环球网资讯· 2025-09-07 04:45
产品发布计划 - 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将于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举行 预计发布iPhone 17系列 包括超薄款iPhone 17 Air 同时亮相Apple Watch Series 11和Ultra 3 [1] - 新款AirPods Pro 3 TechWoven iPhone手机壳等配件有望登场 还有新的Apple Watch表带款式和颜色 [1] 软件更新安排 - 活动结束后开发者和公开测试用户将迎来iOS 26等系统的发布候选版本 [3] - 主题演讲中将公布iOS 26和其他软件更新的具体时间 包括HomePod和AirPods软件的新版本 [3] - iOS 26.0.1预计在9月底前发布 [3] 销售时间表 - iPhone 17 Air和iPhone 17 Pro将于9月12日开启预售 运营商提前推出以旧换新促销活动 [3] - iPhone 17 Air和iPhone 17 Pro将于9月19日正式登陆市场 预售商品将陆续送达客户手中 [3]
屏幕亮到刺眼?Apple Watch Series 11峰值亮度或达2000尼特
环球网资讯· 2025-09-07 04:45
苹果新品发布会 - 公司将于9月9日举办活动推出一系列新品 重点关注新款手表 [1] Watch Series 11产品升级 - 屏幕峰值亮度达2000尼特 显著超越前代产品 户外可视性增强 [3] - 表带和颜色选择调整 提供更多个性化搭配方案 [3] - 改进曜石黑配色型号的掉漆问题 提升产品品质可靠性 [3] Apple Watch Ultra 3技术突破 - 显示屏尺寸可能达到或超过1.92英寸 超越Watch Ultra 2 提供更震撼视觉体验 [4] - 搭载全新S11芯片 性能大幅提升 [4] - 支持5G RedCap连接和短信卫星通信功能 增强偏远地区通信能力 [4] 产品线覆盖 - 活动可能推出iPhone 17系列 Watch Series 11 Watch Ultra 3及新款Watch SE [3]
OpenAI预计2029年支出或达1150亿美元,背后原因几何?
环球网资讯· 2025-09-07 04:45
支出规划调整 - 公司预计到2029年总支出可能飙升至1150亿美元 较此前预期增加约800亿美元 [1] - 公司预计2024年支出将超过80亿美元 较此前预测多出约15亿美元 [4] 支出增加驱动因素 - 公司正积极开发自身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和设施 旨在减少对外部云服务器租赁的依赖 [4] - 公司预计2025年至2030年期间仅计算成本一项就将超过1500亿美元 [4] - 人工智能模型研发成本超出预期 需要大量数据、算力及专业人才支持 [4] 算力资源状况 - 公司持续处于算力供应紧张状态 算力短缺导致有更好模型无法提供 [4] - 公司需要更大规模GPU来扩展业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