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近地小行星探测
icon
搜索文档
克服诸多新挑战,验证方案可行性,中国力推小行星防御计划
环球网资讯· 2025-09-07 23:24
中国小行星防御任务规划 - 中国正在规划通过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改变小行星轨道 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 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处实施撞击 目标改变轨道3到5厘米 使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内无法撞击地球 [3] - 任务分阶段实施:观测器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并获取特性参数 随后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全过程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观测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 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3] 小行星防御技术挑战 - 瞄准难度高:需在千万公里外撞击直径仅几百米的小行星 两者均处于高速运动状态(小行星速度达每秒数公里) 航天器需飞行数月甚至数年并持续修正轨道 最终误差须控制在几十米内 [5] - 效果预测困难:小行星内部结构未知 可能是实心岩石或松散"碎石堆" 前者可能导致撞击效果微弱 后者可能引发碎裂增加风险 轨道偏转效果难以精准预测 [5] - 观测评估复杂:撞击后需通过地面望远镜或伴飞探测器远程分析轨道变化 受数据传输延迟和宇宙环境干扰 准确计算毫米级每秒速度变化需大量时间和复杂运算 [5] 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体系构建 - 已启动近地小行星探测计划和小行星防御工程论证 2006年启动"近地天体探测计划" 2021年启动防御工程论证 2025年5月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目标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并对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 [6] - 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多口径搭配、多功能结合的地基监测网 包括紫金山天文台1米望远镜、冷湖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 "中国复眼"规划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 具备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与高精度成像能力 [7] - 形成以动能撞击为主的多技术处置能力:研制多种处置航天器和在轨评估航天器 建立防御任务库 针对不同尺寸小行星制定预案 实现"发现即有预案、风险即能应对" 并推动国际监测联动机制 [7] 小行星探测的战略意义 - 近地小行星存在直接威胁:联合国定义距地球轨道小于750万公里、直径超140米的近地天体具灾难性威胁 小行星撞击被列为人类生存二十大灾难之首 目前全球已发现逾3.6万颗近地小行星 [8] - 具重要科研价值: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 含有有机化合物的小行星可能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原料 对研究行星形成过程和生命起源至关重要 [9] - 蕴含经济资源价值: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及水冰等资源 其开发利用包括探测、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 是深空探测重要方向及未来太空经济的核心支撑 [9] 国际小行星防御进展 -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2009年起联合国外空委定期举办国际行星防御大会 2014年成立"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 中国于2018年加入咨询小组并参与相关活动 [10] - 美国NASA2022年成功实施DART任务:航天器撞击距地球1140万公里的小行星"迪莫弗斯"(直径160米)验证动能撞击可行性 欧航局"赫拉"航天器于2024年10月发射 对撞击后小行星进行深度探测 [11] - 日本在小行星采样领域取得突破:2003年"隼鸟1号"首次实现小行星采样返回 2014年"隼鸟2号"实现多次着陆撞击采样 取回5.4克样本发现氨基酸、液态水及有机化合物 [10] - 其他防御技术探索:包括"引力牵引器"方案(通过重型航天器引力拖拽小行星)及核装置引爆方案(通过冲击使小行星转向或碎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