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行星防御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为什么要去撞击小行星
人民日报· 2025-09-21 23:47
小行星探测与防御行业现状 - 太阳系中存在数十亿颗小行星 分为近地小行星 主带小行星 特洛伊小行星 半人马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小行星等类别[4] - 小行星被视作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 富含铁 镍 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战略资源[4] - 全球已开展10余次小行星探测 防御与勘察任务 包括日本隼鸟号采样返回 美国深度撞击任务等[5] 中国小行星探测规划 - 中国嫦娥二号探测器曾对图塔蒂斯小行星完成飞越探测并传回数百张高清照片[5]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2025年5月成功发射 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5] - 计划2027年前后实施小行星在轨处置演示验证任务 通过动能撞击改变目标轨道并评估效果[8] 小行星撞击风险与防御技术 - 近地小行星是对地球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 联合国将其列入二十大生存威胁[6] - 人类仅完成1%近地小行星轨道编目 编号2024 YR4小行星曾出现3.1%撞击概率[7] - 2025年9月3日 直径38米的2025 QD8小行星以12.5千米/秒速度在21万公里处掠过地球[7] - 中国提出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 采用动能撞击为主的多技术处置方案[8] 小行星资源开发经济价值 - 小行星资源开发包括勘察评估 开采加工 运输利用等环节 可形成太空供应链[10] - 700余颗已探测小行星的单颗价值超过100万亿美元[11] - 主带小行星资源未来30年开发价值预估超过7万亿亿美元[11] - 空间核能源与量子技术突破将推动行业向智能化商业化发展[11]
吴伟仁院士解读:我们为什么要去撞击小行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1 23:26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我们为什么要去撞击小行星(院士讲科普) 室供图 太阳系内小行星分布示意图。深空探测实验 地球防御小行星撞击漫画。杨仕成绘 网友:最近看到一个热搜话题,"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有种科幻照进现实的感觉。小行星是颗什 么"星",为什么要去撞击它?假如小行星撞地球,我们怎么办? 编辑:这些话题听起来很科幻,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年初,"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 会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消息曾引起热议。就在9月3日晚,一颗近地小行星2025 QD8在21万公里外与地 球"擦肩而过"。本期院士讲科普,我们邀请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吴伟仁院士,和大家聊聊探索小行星的那些事。 浩瀚的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 的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 石。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中国小行星探测、防御和 资源开发利用构想,并向国际伙伴发出了合作倡议。 数十亿颗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 太阳系小天 ...
我们为什么要去撞击小行星(院士讲科普)
人民网· 2025-09-21 22:25
吴伟仁 太阳系内小行星分布示意图。 深空探测实验室供图 地球防御小行星撞击漫画。 杨仕成绘 网友:最近看到一个热搜话题,"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有种科幻照进现实的感觉。小行星是颗什 么"星",为什么要去撞击它?假如小行星撞地球,我们怎么办? 编辑:这些话题听起来很科幻,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年初,"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 会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消息曾引起热议。就在9月3日晚,一颗近地小行星2025 QD8在21万公里外与地 球"擦肩而过"。本期院士讲科普,我们邀请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吴伟仁院士,和大家聊聊探索小行星的那些事。 浩瀚的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 的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 石。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中国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 源开发利用构想,并向国际伙伴发出了合作倡议。 数十亿颗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 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其中,小行星是指轨道环绕太阳运行 ...
精准撞击将显著提升小行星防御有效性
科技日报· 2025-09-19 00:40
这一研究背景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22年9月执行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 试任务(DART)。该任务撞击了绕小行星迪迪莫斯运行的卫星迪莫弗斯,成功验证了"动 能撞击器"技术,即利用高速飞行器撞击小行星,以动量改变其轨道。 NASA空间技术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双小行星系统质量庞大,轨道不会被明显改变,因 此DART任务中的撞击位置并未引发对地球的新威胁。但对于一些直接绕太阳运行且可能产 生危险的小行星而言,情况则不同。即使其轨道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出现穿越引力锁孔的 现象。 引力锁孔是指太空中的一片特定区域。在该区域内,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引力会扰动经过 的小行星轨道,使其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再次精确回归并发生碰撞。换言之,引力锁孔能 够"锁定"未来的危机。如果一次动能撞击恰好将小行星推入这样的锁孔,那么就可能为未来 的灾难埋下伏笔。 美国科学促进会官网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精确选择航天器撞击小行星表面的位 置,可显著提升防御任务的有效性,避免小行星未来进入可能引发后续碰撞的区域,实现更 长远的安全保障。 因此,关键在于确定小行星表面的最佳撞击点,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穿过引力锁孔的概 率。团队为此开发了一种新 ...
张松山:“小行星防御”背后的中国技术自信
环球网资讯· 2025-09-11 23:26
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规划 - 中国计划对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先获取特性参数后实施高速撞击 [1] - 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创新模式:观测器先抵近获取参数 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再由观测器评估撞击效果 [2] - 任务执行时间较原计划提前一年 反映出应对太空威胁的紧迫意识和技术自信 [2] 政策基础与能力建设 - 2022年《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 提升监测编目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 [2] - 正在打造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网络 包括多口径搭配地基监测网和具备数据汇集风险研判能力的综合服务系统 [3] - 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功对小行星2024 RW1开展接力追踪观测 精准预报其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间和位置 [3] 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 2018年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 积极参与全球太空安全协作 [4] - 2025年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预留国际合作接口 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探测数据向国际科学界开放 [4] - 动能撞击任务规划国际联合观测时段 允许各国利用地面设备参与撞击效果评估 执行位置选择距地球1000万公里安全区域 [4]
克服诸多新挑战,验证方案可行性,中国力推小行星防御计划
环球网资讯· 2025-09-07 23:24
中国小行星防御任务规划 - 中国正在规划通过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改变小行星轨道 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 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处实施撞击 目标改变轨道3到5厘米 使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内无法撞击地球 [3] - 任务分阶段实施:观测器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并获取特性参数 随后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全过程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观测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 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3] 小行星防御技术挑战 - 瞄准难度高:需在千万公里外撞击直径仅几百米的小行星 两者均处于高速运动状态(小行星速度达每秒数公里) 航天器需飞行数月甚至数年并持续修正轨道 最终误差须控制在几十米内 [5] - 效果预测困难:小行星内部结构未知 可能是实心岩石或松散"碎石堆" 前者可能导致撞击效果微弱 后者可能引发碎裂增加风险 轨道偏转效果难以精准预测 [5] - 观测评估复杂:撞击后需通过地面望远镜或伴飞探测器远程分析轨道变化 受数据传输延迟和宇宙环境干扰 准确计算毫米级每秒速度变化需大量时间和复杂运算 [5] 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体系构建 - 已启动近地小行星探测计划和小行星防御工程论证 2006年启动"近地天体探测计划" 2021年启动防御工程论证 2025年5月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目标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并对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 [6] - 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多口径搭配、多功能结合的地基监测网 包括紫金山天文台1米望远镜、冷湖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 "中国复眼"规划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 具备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与高精度成像能力 [7] - 形成以动能撞击为主的多技术处置能力:研制多种处置航天器和在轨评估航天器 建立防御任务库 针对不同尺寸小行星制定预案 实现"发现即有预案、风险即能应对" 并推动国际监测联动机制 [7] 小行星探测的战略意义 - 近地小行星存在直接威胁:联合国定义距地球轨道小于750万公里、直径超140米的近地天体具灾难性威胁 小行星撞击被列为人类生存二十大灾难之首 目前全球已发现逾3.6万颗近地小行星 [8] - 具重要科研价值: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 含有有机化合物的小行星可能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原料 对研究行星形成过程和生命起源至关重要 [9] - 蕴含经济资源价值: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及水冰等资源 其开发利用包括探测、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 是深空探测重要方向及未来太空经济的核心支撑 [9] 国际小行星防御进展 -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2009年起联合国外空委定期举办国际行星防御大会 2014年成立"国际小行星预警网"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 中国于2018年加入咨询小组并参与相关活动 [10] - 美国NASA2022年成功实施DART任务:航天器撞击距地球1140万公里的小行星"迪莫弗斯"(直径160米)验证动能撞击可行性 欧航局"赫拉"航天器于2024年10月发射 对撞击后小行星进行深度探测 [11] - 日本在小行星采样领域取得突破:2003年"隼鸟1号"首次实现小行星采样返回 2014年"隼鸟2号"实现多次着陆撞击采样 取回5.4克样本发现氨基酸、液态水及有机化合物 [10] - 其他防御技术探索:包括"引力牵引器"方案(通过重型航天器引力拖拽小行星)及核装置引爆方案(通过冲击使小行星转向或碎裂) [12]
易会满被调查,证监会发声;美联储主席人选范围缩小至三人|南财早新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23:43
今日关注 - 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易会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 - 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决定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 [2] 宏观经济 - 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军舰过航台湾海峡全程跟监警戒并有效处置 [4] - 9月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达50.6% 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 创8个月新高 [4] - 1-7月广东新设外资企业1.7万家同比增长32.7%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56.7亿元同比增长8.2% 其中制造业占比29.1% [4] - 我国正在规划对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4]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推出智能驾驶金字塔分级测评体系 首次对智能驾驶能力进行科学分级 [4] 投资要闻 - 截至6月末保险资金现身近800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 第二季度增持超280只股票且新建仓超300只 [6]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 其中投向股票资金余额达3.07万亿元 较2024年四季度的2.43万亿元净增6400亿元 [6] - 宁波证监局对李某内幕交易行为没收违法所得26万元并处以80万元罚款 其通过窃听消息获利26万元 [6] - 8月以科创板为主要投资标的的新基金产品达21只 为年内单月次高 新发基金规模超千亿元 [6] - 年内已有40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 其中强制退市和私有化各19家 自愿撤回2家 去年同期为32家 [7] 公司动态 - 禾赛科技启动170万股B类股份全球发售 最高发行价228港元/股 已与高瓴旗下HHLR等机构签署基石投资协议 [8] - 威马汽车被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接管 正推动EX5和E5车型恢复生产 计划2030年产量挑战100万辆且营收1200亿元 [8] - 中国一汽旗下一汽奔腾引入战略投资者 增资金额合计超85亿元 [8] 国际动态 -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敦促日本当局全面承认二战结果 [10] -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联储主席候选人名单已缩小至三人 [10] - 美国8月失业率升至4.3%创近4年新高 市场预期美联储或于9月开启降息 [10] 行业观察 - 公募行业出现高管批量更替 反映结构性人事调整 包括资深高管退休、股东战略调整及跨领域人才涌入 [12] - 广东荔枝IP通过文化传播形成"东方爱情果"品牌效应 成为荔枝季叙事蓝本 [12]
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券商中国· 2025-09-06 08:55
"如果全球共享数据,共同掌握科学成果,最后我们可能得出来更加精确的结论和科学的认知,对我们整个人类都是 有好处的。"吴伟仁说。 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 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 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 "伴飞+撞击+伴飞" 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 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 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 撞击器,交会后争取能够产生极大的 动能从而改变小天体的轨道。比如,目前计划能够改变3到5厘米的轨道,让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之内不能够 再撞击地球。 据介绍,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将向全球伙 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来源:央视新闻 责编: 王璐 ...
热搜!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2022年美国曾实施小行星撞击试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6 07:16
中国小行星防御任务规划 - 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2] - 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 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观测器先期抵近获取目标小行星详细特性参数 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4] - 计划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对迎面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 目标改变3到5厘米轨道 使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内不能撞击地球[4] 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 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 在地面联合监测 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 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4] - 全球共享数据可得出更加精确结论和科学认知 对全人类都有好处[4] 美国DART任务研究成果 - 美国航天局2022年DART航天器撞击导致小行星表面喷射出约1.6万吨尘埃与岩石 对小行星推力远超航天器本身撞击力[5] - 撞击使小行星运行轨道从圆形变成椭圆形 轨道周期缩短约33分钟[5] - 喷射物质质量约为航天器本身质量的3万倍 对小行星轨道的推动效应远强于直接撞击[5] 小行星防御技术启示 - 小行星喷射物质羽流像短暂启动的火箭发动机 给小行星额外推力[6] - 许多近地小行星结构与"双形态"小行星相似 未来研发行星防御航天器需考虑撞击后喷发碎片产生的额外推力[6]
科幻电影桥段成真?我国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央视网· 2025-09-06 05:08
任务规划与目标 - 中国正在规划对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1] - 任务目标为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确保其至少几十年至100年内不能撞击地球 [3] - 任务拟采用伴飞加撞击加伴飞模式包括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进行抵近观测和高速撞击 [4] 技术实施细节 - 动能撞击器将在约1000万公里处与迎面小天体交会通过产生极大动能改变其轨道 [3] - 撞击全过程采用天地联合方式及近距离高速成像技术观测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以准确评估效果 [4] 国际合作与意义 -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是国际社会广泛共识 [6] - 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6] - 全球共享数据共同掌握科学成果可得出更精确结论和科学认知对人类整体有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