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鸡心果
icon
搜索文档
河套平原荒滩“披绿生金” 塞北乡村庭院花果富民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1:56
秋高气爽,在河套平原乌拉特前旗,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披上绿装,曾经的闲置庭院也焕发新生, 化作群众手中的"增收宝地"。先锋镇以科技利刃破解盐碱难题,让芦耳、糯玉米在荒滩茁壮成长;乌拉 山镇三湖村则借黄河水润泽庭院经济,用小果园、小菜园编织出一条致富链。一镇一村,路径不同,却 共同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荒滩变良田:科技点亮盐碱地"新希望" "巴彦淖尔市八百里河套最东端,南临黄河北靠山,中间有个盐碱滩,指的就是我们这儿。"站在先 锋镇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里,镇人大主席白勇回忆起3年前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当时地里全是盐霜, 土地板结严重,种啥都绝收。" 转机始于2022年。先锋镇组织干部外出取经,邀请上海交大、黑龙江农科院科研团队现场调研,最 终决定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作培养基,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发展对土地质量要求低的芦耳产 业。 芦耳以乌梁素海"特产"芦苇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每年可消耗乌梁素海芦苇1.8万吨、消耗 农户玉米轴芯9000吨。而芦苇天然含硒,生产的芦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泡发比也远高于普通木耳,市 场认可度极高,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 如今的示范园早已换了模样,179栋种 ...
硕果累累天来村
辽宁日报· 2025-09-23 01:09
天来村,位于辽吉两省交界处的铁岭市西丰县天德镇,原本只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普通村庄。14年 间,村民不仅把"守着土地能致富"的口号变成了现实,还把致富之路走得朝气蓬勃,极具时代感。 9月20日,记者走进漫山红果的天来村。在村史馆中,一张2010年和2024年9项发展数据对比图,把 村子14年间的蝶变清晰地展示出来:果园面积从478亩扩大到8500亩,果品种类从2种增加到22种,果农 人数从15人增长到265人,水果产量从31万斤猛增到1275万斤,果农收入从17万元增加到1402万元,村 集体外债从65万元减少到0元,村集体存款从0元增长到58万元,外出务工人数从400多人减少到不足100 人,村民年收入从人均2000元增长到2.6万元。 出了村史馆,走到劳作的村民中间,数据就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鸡心果变成村民"甜心果" 在半山小广场上,村民赵玉叶忙着打包水果。她把鸡心果套上网套整齐地摆放到纸箱里,称重之后 用膝盖压住箱盖,拿出胶带麻利地封上。 赵玉叶今年35岁,她说自己十八九岁那会儿村里特别时兴外出打工,自己也曾心动过。后来村里一 年一个样,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越来越多。翻盖房子、买私家车、出去旅游……她的 ...
智能养鱼、数字挤奶:“塞上第一村”如何“无中生有”创产值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09:15
核心观点 - 杨家窑村通过智能渔业、生态种植和数字乳业三大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 从欠债4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落后村发展为产值超千万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1][3][5] 渔业项目 - 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11328.62平方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 配备16套智能循环水系统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3] - 采用竖流沉淀池过滤、紫外线杀菌、液氧储罐增氧和恒温调控等技术保障鱼类生长环境 [3] - 预计2025年成鱼产量达25万公斤 创造经济产值约1250万元 [3] - 项目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并拓展研学功能 形成"产研学"融合新模式 [3] 种植产业 - 投资3亿元建设农牧业文旅体验园 融合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 [3] - 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年培育60余种蝴蝶兰超30万株 产值突破1000万元 [5] - 建成4000平方米高标准水果种植大棚 种植木瓜、香蕉和金龙枣等特色水果 [5] 乳业项目 - 2015年村集体投资2.4亿元创立牧同乳业 构建从牧场到工厂的"千米黄金链"生产体系 [5] - 实现鲜奶10秒内锁鲜处理、机器人码垛和特色"黄花牛奶"产品开发 [5] - 带动6800户农民户均增收1万多元 每年吸引游客3万多名 [5] - 作为全国研学基地年均接待学生6500多名 [5] 产业融合成效 - 形成渔业+研学、种植+文旅、乳业+观光的三产融合模式 [3][5] - 智能养鱼、数字挤奶等科技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 [3][5] - 通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将生产空间转化为"果园、公园、乐园"多元价值空间 [3][5]
秋染田园果满枝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迎来初秋第一波水果丰收
内蒙古日报· 2025-08-27 10:2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通过项目订单加农户合作加政府支持等创新机制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 [8] - 行业以绿色有机为导向持续提升果品质量与产业价值 [8] - 行业推动特色林果产业化发展让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成为生动实践 [8] 公司经营表现 - 马永李子园采用农家肥灌溉和心型特色剪枝法阶段性种植不同品种李子 [3] - 马永李子园一亩地产出2000多斤李子一斤卖5元一年一亩地收入大几千元 [6] - 马永李子园一年能赚七八万元 [6] 公司产能与规模 - 锦田生态采摘园种植各类果树5000多株总占地达100亩 [8] - 锦田生态采摘园今年产量估计有十几万斤 [8] - 锦田生态采摘园有20多个品种果树包括人参果鸡心果等海棠类小果子和四五种苹果 [6] 公司发展历程 - 锦田生态采摘园自2014年起正式建设通过利用荒芜河槽引进优质果树品种 [8] - 公司运用先进嫁接技术逐年分批种植果树经过八年多滚动发展 [8] - 果树目前进入旺果期产品准备往各个大型超市推广 [8]
镌刻在海拔4500米的人生高度
陕西日报· 2025-08-04 00:03
文旅产业发展 - 普兰县通过勘测23处景区景点全面摸清文旅资源底数,冬季客流量增长280% [1] - 推动"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项目完工并启用智慧导览屏 [4][9] 农业技术突破 - 在阿里地区成功种植6个品种草莓,单个大棚周收益超2000元,并引进火龙果、柑橘等水果 [2] - 引进油菜、苹果、枣等农牧新品种54个,培育高原生猪品系,试种鸡心果、红枣并实现挂果 [2][3] 产业升级与投资 - 组建陕建象雄、海澜航空等4家属地公司,落地全国首个高原无人机产业示范基地 [4] - 招引9个项目总投资19.7亿元,建成西藏首个工业级"直接提锂"项目 [4] 基础设施建设 - 西部机场集团援建普兰机场通航,狮泉河农贸市场、左左乡公路沿线提升工程改善物资供应 [4][5] - 16列运煤专列运送4.2万吨优质燃煤保障阿里群众过冬 [5] 教育与医疗支援 - "陕阿教师学习共同体"覆盖阿里7县,800余名师生赴陕西研修,10所高校建立实习基地 [6][7] - 医疗援藏开展128项新技术,完成761种大中病本地救治,AI远程会诊平台首次开通 [8] 民生改善 - 噶尔县典角村搬迁安置工程安置500多名群众,阿里高中宿舍供暖项目结束无暖气历史 [5] - "一户一箱一册"项目配备藏语说明书药箱,培训学校老师解决用药难题 [7] 文化交流与融合 - "百名陕厨"培训14名阿里农牧民,陕藏青少年融情交流活动入选全国援藏案例 [9][10] - 10名阿里学者加入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20名陕西文艺家进藏采风 [10]
“方寸地”变“微农场” 山西神池小庭院拓宽致富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00:04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神池县铁炉洼村发展庭院经济,以"微农场"形式整合房前屋后空闲土地,形成"树上结果、树下养鸡、空地种菜"的立体种养模式 [1] - 该村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优选抗寒性强、含糖量高的鸡心果作为主导品种,配套发展林下养殖 [1] - 从单一种植转向多元经营,实现闲置庭院到"微农场"的转变 [2] 种植规划与成果 - 村里制定详细庭院经济种植规划,明确种植区域、品种和密度,选择鸡心果和山楂树两个适宜品种 [2] - 去年种植的48棵树经受住严寒考验,成活率很高,今年95%以上开花,庭院经济第一阶段取得成功 [2] - 鸡心果树栽种两年后枝叶茂盛,今年将首次结果,同时树下种植时令蔬菜 [1] 经济效益与政策支持 - 庭院经济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为农户增加收入来源 [1] - 当地将继续通过政策、资金、设施和技术帮扶等措施,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 [2] - 隧道养鸡模式使鸡群能在果树下自由觅食,形成良性循环 [1][3]
山西闻喜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助力苹果产业延链强链
产业升级策略 - 闻喜县阳隅镇通过特优品种选育、精深加工技术升级和有机农资应用提升苹果产业效益,并计划构建以林果经济为主导、中药材种植为补充的生态农业体系 [1] - 当地采用冷凝技术将苹果加工成冻干产品"苹果脆",取代传统烘干工艺,保留98%以上营养成分 [1][3] - 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推动产业升级,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企业投资2000万元引进设备技术 [4] 新品种推广成效 - 鸡心果新品种具有早熟(8月上旬上市)、高糖度、耐储运等特性,售价较传统红富士高1倍以上,亩均收入从8000元提升至1.2万元 [2] - 新品种减少人工干预需求,免除套袋、反光膜等传统工序,实现"懒人农业"管理 [2] - 瓮村已通过嫁接技术改造1000多亩苹果园,新品种示范效应显著 [2] 深加工产业发展 - 冻干基地配备两条先进生产线,日加工鲜果1万公斤,产出冻干产品1000公斤,产品销往陕西、辽宁等多省 [3] - 加工流程包含清洗、切片、蒸煮、冻干等工序,全程采用先进工艺技术 [3] - 产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为当地提供100多个工作岗位 [3] 基础设施投资 - 政府投资360万元建设130万公斤容量水果保鲜库,解决本地苹果仓储需求 [4] - 冻干基地分两期建设,总占地8.7亩,采用"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的审批机制 [4] - 项目整合8个村的乡村振兴资金,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的投融资模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