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酸汤鱼
icon
搜索文档
给顾客吃大象粪的“云南菜”,为什么那么火?
36氪· 2025-09-26 10:33
就这绕口令一般的悬念,要你3888元/人,不多吧? 别说,还真有人去吃了。 菜名就叫:鲜花插在象粪上。 将液氮冰冻过的大象粪便作为菜品的垫底,看起来就像是趣多多饼干里的巧克力碎,据食客所说"口感是treetree的"。 上海的一家云南菜餐厅,居然用大象粪便做了一道甜品。 人家设定也很奇特:你只知道会吃到这菜,但不知道在哪道菜里吃到。 条件如上,求:咱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大? 其实这"大象粪料理"真不算什么,专业人士将上海该店的操作称为"生态融合料理",是一种"大气层水平"的良心餐饮,至少是不坑我们普通人的。 但有一种料理类型,那就跟我们非常接近了:云贵川Bistro漂亮饭。 跟"盘大量小,摆盘用草"的生态融合料理相比,云贵川Bistro的盘子虽然不大,但菜装得很满。 给你的感觉,就像哈利·波特一去好哥们罗恩家,就被韦斯莱夫人按头喂饭。 人均200-300元,味道以酸、辣、鲜为主,颜值主打一个出片。 还有餐厅把森林、山洞的微景观搬到了商场里,在吃饭之余,让你见识到大山里的苗绣、彝绣,木雕、竹编。 先不说菜品好不好吃,餐厅的热情拉满了先。 不过现在,云贵川Bistro在经历了两三年的快速发展后,却有了一些难以名 ...
餐饮新贵“云贵川漂亮饭”:还能火多久?
36氪· 2025-09-25 08:09
最近两年,餐饮圈有一个品类发展飞快,也许你不久前就去吃过。 餐厅名字,大多含有山、野、果、云、边、川。 食材,是云南的菌子、贵州的酸汤、四川的辣椒。 烹饪方式,主打土洋结合、中餐西做。 这种新玩法叫做"云贵川bistro":用欧洲小酒馆的盘子,把中国西南腹地大山中的美食端上你的餐桌。 云贵川bistro中的"厚烤滇南黑猪肉"和"空气黑豆腐丸子" 小红书上,关于云贵川bistro的笔记数量已经超千万条。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一线城市的热门商场,一层里就能开出两三家云贵川bistro。像Ameigo梅果这样的连锁,等位时间不低于一小时是常态。 而在这些bistro餐厅中,爆款菜式"酸汤鱼"红得发紫。 据黔东南州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该地区酸汤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5亿元,酸汤制品年产能高达16万吨,已经形成庞大的供应链。 这时髦的"云贵川bistro",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让大家如此上头? 01 吃最贵的bistro,做最潮的"野人" bistro一词,原本指的是巴黎街边的小酒馆,各类酒水琳琅满目,下酒小菜精致惹眼,但算不上正餐。 被主理人们引入到中国后,bistro餐厅仍以酒为核心,辅以好看的中式融合料理,很 ...
进阶的云贵菜,正成为夏日餐饮新爆点
36氪· 2025-08-28 12:28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云贵菜餐厅门店数突破4.2万家[1] - 中式正餐云贵菜市场规模从2023年318亿元增长至2025年360亿元[1] - 2024年和2025年同比增速分别为6.9%和5.9% 均高于中式正餐整体增速水平[1] 品类细分与品牌表现 - 云南火锅品类有滇翁 芸山季等品牌保持较好增长态势[3] - 云贵Bistro中Ameigo梅果 山野板扎 野果yeego等品牌门店数增长至40多家[3] - 贵州烙锅 夺夺粉 现舂野果火锅等新奇品类成为餐饮创业绿洲[3] 社交媒体推动力 - 云南美食和贵州美食抖音话题播放量均破百亿次[3] - 云贵菜和云南火锅相关抖音短视频年累计点赞量和直播年累计观看人次均破亿次[3] - 抖音生活服务云南火锅和云贵菜在售商品数和动销商品数同比增长均超100%[5] - 年直播场次超过22万场 日均订单量同比高双位数增长[5] 酸汤赛道二次增长 - 海底捞 巴奴毛肚火锅 朱光玉火锅馆等品牌推出酸汤产品[6] - 抖音生活服务云南火锅商家进驻数量同比增长51.8%[6] - 云贵菜商家进驻数量同比增长60%[6] - 酸汤鱼话题播放量达44.8亿次 酸汤牛肉话题播放量达23.6亿次[7] - 滇翁品牌7月直播观看人数近60万 环比增加28.7%[10] - 日均直播支付GMV环比增加36.7%[10] 云贵Bistro发展态势 - 抖音平台漂亮饭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7.3亿次[11] - 山野板扎通过短视频传播实现活动期间核销GMV环比增长100%[15] - 餐酒结合模式构建微醺社交场[11] - 菜品精致化提升社交属性和餐厅溢价[11] 地域分化特征 - 一线城市重精致化 三四线城市重烟火气[16] - 三四线城市云贵小炒人均价格40-60元[18] - 宣威山野人家7月支付GMV提升超400%[19] - 新客数环比增加230%[19]
让“地方味道”成为乡村经济新引擎
消费日报网· 2025-06-11 03:05
政策支持与产业培育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39个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名单,标志着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1] - 政策释放出通过传统饮食文化拉动乡村经济的意图,加大对特色产区和产业的指导支持力度[1] - 入选产业将享受政策、资金、技术等多重支持,推动从"土特产"向"产业链"转型[2] 地方特色食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 地方特色食品承载乡土记忆,支撑数以万计的农户生计[1] - 特色食品产业带动农业、加工、包装、运输、电商、旅游等交叉融合的全产业链[2] - 贵州酸汤鱼通过"美食+文旅"带动周边村寨的民宿经济与乡村就业,实现"吃"出一条致富路[2]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地方食品应放眼更广市场,借助电商平台和数字化供应链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3] - 地方政府应围绕特色食品制定产业规划,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回流和青年创业[3] - 拥有独特文化基因与自然禀赋的地方食品在食品安全、营养与文化内涵方面更具市场竞争力[3] 产业转型与乡村振兴 - 政策"靶向培育"为地方政府厘清发展路径、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契机[1] - 地方食品品牌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和绿色认证体系建立,推动乡村由"资源输出地"向"价值创造地"转变[2] - "地方味道"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变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3]
这口酸汤有故事(神州看点·一方水土一方味)
人民日报· 2025-05-21 21:59
酸汤产业发展概况 - 贵州黔东南州酸汤产业2024年总产值突破25亿元,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覆盖62个城市[5] - 酸汤从家庭作坊走向产业化,形成米酸汤、红酸汤、豆酸汤、鱼酱酸等多个种类[10] - 黔东南州已建成凯里酸汤特色食品产业园、酸汤产业孵化基地,产业链日趋完善[11] 亮欢寨品牌发展 - 创始人吴笃琴为国家级非遗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传承人,1986年从集市摆摊起步[7][8] - 2002年注册"亮欢寨"品牌,坚持传统发酵工艺,红酸汤底料成为知名火锅底料[9] -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贵州餐桌必备佳肴[9] 老腾食品创新路径 - 医学背景的白坐腾2017年创立公司,专注鱼酱酸产品研发[10] - 结合家传工艺与现代科技实现高效生产,2024年与连锁火锅品牌合作覆盖1300家门店[10] - 带动农户参与原料种植加工,形成鱼酱酸完整产业链[10] 牛角苗酸汤扩张战略 - 潘彩云因在外难觅正宗酸汤而创业,在深圳开设直营店推广传统工艺[13] - 规划建设酸汤食品加工厂,开发白酸汤、复合型火锅底料等工业化产品[13] - 计划通过社交平台推广、体验店开设等方式拓展"餐饮+食品工业"双渠道[13] 产业文化价值 - 酸汤承载1400年"以酸代盐"历史,从调味品发展为特色产业[4][5] - 凯里红酸汤201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推动产业升级[10] - 企业普遍注重传统工艺传承与科技创新结合[9][10][13]
中国(贵州)— 泰国文旅对接洽谈活动在曼谷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5-17 13:57
文旅合作洽谈会 - 贵州代表团与泰国文旅机构举行洽谈会,旨在深化资源互推、客源互换、文旅人才培养合作 [1][2] - 泰国旅游观光协会会长徐佩山高度评价贵州景点如黄果树大瀑布、西江千户苗寨及特色饮食酸汤鱼、茅台酒 [2] - 泰国旅行商安查娜·拉克凯瑞赞赏贵州历史底蕴、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希望推动双方经验分享与项目开发 [2] 合作协议签署 - 贵州省旅行协会与泰国观光协会签署协议,内容涵盖交流机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合作 [2] - 贵州旅行协会入境旅游分会与泰国出境旅行社协会达成合作协议 [2] 政府层面交流 - 贵州代表团会见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曼谷市市长,介绍贵州文旅、大数据、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4] - 泰国国家旅游局对共同开拓客源市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表达兴趣 [4] - 曼谷市政府与贵州明确在文旅资源开发、宣传联动、客源开拓方面的具体对接人员 [4]
去贵州当三天寨民,要花一个月戒断
36氪· 2025-04-28 08:37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 - 贵州村寨旅游呈现差异化特色,化屋村从贫困村转型为热门露营基地,民宿和基地在旺季供不应求[4][6] - 游客可体验蜡染(10元/次)、苗族马尾绣等非遗互动项目,并租赁电驴探索村寨文化[9][11] - 天龙屯堡以明代军事文化为核心,保留"四坊五匠"传统商铺和600年古屋"九道坎",地戏表演免费开放[13][16][19] 特色民宿与在地体验 - 匠庐·村晓民宿由600年布依族古村落改造,提供蜡染DIY、安顺裹卷制作等沉浸式活动[25] - 肇兴侗寨夜间举办侗族大歌篝火晚会,周边小路保留原生态侗族生活场景,手工绣片售价50-60元/件[28][31] - 黎平侗品源合作社招募侗族妇女发展刺绣产业,游客可参与织锦、扎染等非遗工坊体验[33] 文化保护与产业融合 - 本寨村通过"高低门""射击孔"等建筑细节传承明代军屯文化,同时开放晒梅干菜等生活场景[21][23] - 屯堡人保留明代南京方言和"言旨话"习俗,形成独特的语言和非遗体系[13] - 侗寨建立织染绣产业基地,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带动农村妇女就业[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