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运费险

搜索文档
京东安联财险两高管任职获批,张李利履新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12:27
核心人事任命 - 核准李丽艳担任京东安联财险审计责任人 完善公司治理架构 [2] - 核准张李利担任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 强化区域业务管理 [2] - 李丽艳为资深审计专家 2009年获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 2012年加入公司全面负责内部审计工作 [5] - 张李利具有泛华保险运营管理经验 2022-2024年担任深圳营销服务部负责人 华南市场经验丰富 [5] 公司发展历程 - 前身为2003年安联保险集团在华设立的首家财产险公司(广州分公司) [5] - 2010年改建为独立法人子公司"安联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 [5] - 2018年引入京东等新股东 注册资本从8.05亿元增至16.1亿元 [8] - 2019年更名为"京东安联财险" 业务进入提速期 [8] 经营业绩表现 - 保费收入从2018年12.41亿元增长至2024年63.96亿元 主要受益互联网场景业务协同 [8] - 2023年实现净利润0.30亿元 2024年净利润0.86亿元同比增长184.4% 创历史新高 [8] - 退货运费险2024年增长64.4% 但平均费率从1.07%降至0.36% 存在以价换量特征 [9] - 退货运费险连续三年亏损:2022年亏损1647万元 2023年亏损6256万元 2024年亏损1092万元 [9] 股权结构与治理 - 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持股53.33%为第一大股东 京东系公司持股33%为第二大股东 [10] - 中原信达持股9.40% 深圳汇京通达持股4.27% 分别为第三、四大股东 [10] - 高管团队呈现年轻化特征 核心管理成员多为80后 近半数拥有外企任职经历 [6][7] - 形成"一正三副"管理格局:总经理梁海健(德勤/安永背景)及三位副总经理分管不同区域 [7] 业务布局特征 - 业务覆盖广东(含深圳)、上海、北京、四川四大核心区域 [6] - 退货运费险为战略支柱险种 深度依托京东生态场景优势 [9] - 总部位于广州 广东分公司为重要区域运营主体 [2][5]
制造大亨“抢滩”保险业!美的曲线入股三星财险的多维逻辑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14:17
股权交易与结构变化 - 君兰酒店拟受让宇星科技持有的三星财险11.5%股权 交易完成后将与曼巴特并列成为第三大股东 [2] - 君兰酒店由美的控股实际控制 交易获批后美的系将间接成为三星财险重要股东 [2] - 宇星科技退出股东行列 结束三年持股历程 [2][4] 交易动机与战略考量 - 通过多层股权结构间接持股可实现合规目标 规避股权集中度及股东资质限制 [3] - 非主业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有利于隔离经营风险 降低对主营业务现金流冲击 [3] - 间接持股结构增强投资灵活性 便于未来股权调整或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3] - 美的系入股可补全财险领域拼图 视为金融版图收缩后的再聚焦策略 [8] 三星财险经营表现 - 保险业务收入从2022年8.99亿元增长至2024年21.32亿元 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3.35% [5] - 2025年上半年保费收入12.98亿元 同比增长24.32% [5] - 退货运费险保费从2023年54.76万元跃升至2024年4.12亿元 成为第一大险种 [5] - 责任险/健康险/意外险2024年同比增幅分别超300%/200%/280% 企业财产险同比下滑10.2% [5] - 净利润从2022年0.87亿元降至2024年0.12亿元 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0.69亿元(同比增2353.07%) [6] - 向微民保险代理支付手续费及佣金从2023年467.25万元增至2024年5455.41万元 [5] 产业资本与保险协同 - 美的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 产业链应收账款/存货/设备等资产可嵌入营业中断险/设备故障险/供应链信用险 [9] - 智能家居场景涵盖万亿级可保资产 为家庭财险/产品质量保证险提供场景入口 [9] - 协同体现在三方面:员工团体保险(庞大员工群体)、供应链产业保险(责任险/设备保障险)、数据与服务整合(客户数据与渠道资源) [9] - 产业资本为保险业带来场景赋能(嵌入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数据赋能(提升风险定价精度)、产业协同(优化产业链现金流) [10] 行业趋势与挑战 - 产业资本涌入保险业案例频现:宁德时代2021年9亿元入股小康人寿(30%)、比亚迪2023年全资设立比亚迪财险 [10] - 外资+互联网+产业股东结构存在战略目标分歧:外资重风险管理、互联网重规模转化、产业重链协同 [11] - 合规风险集中在关联交易与数据安全 需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要求 [11] - 保险业务需保持独立决策能力 避免被异化为融资工具或风险对冲工具 [11][12]
美的入局三星财险!何享健父子已布局14家金融机构
搜狐财经· 2025-09-11 09:53
股权变动与战略布局 - 宇星科技拟将所持三星财险11.5%股权全部转让给君兰酒店 [2] - 君兰酒店由美的控股全资持有 美的控股94.54%股权由何享健控制 [2] - 间接持股方式可实现战略隐蔽性、税务优化及风险隔离 [5] - 美的集团金融版图覆盖消费金融、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基金及银行股权 [2][15][17] 三星财险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95年设立的韩国三星火灾海上保险北京代表处 2005年改制为首家外资独资产险公司 [2] - 2022年增资引入腾讯等5家新股东 注册资本由3.24亿元增至8.76亿元 [3] - 腾讯持股32%成为第二大股东 宇星科技与曼巴特投资各持股11.5%并列第三大股东 [3] 腾讯入股后的经营表现 - 2022年腾讯高级顾问任汇川出任公司临时负责人 2023年6月正式获任董事长 [8] - 2024年向微民保险代理支付手续费及佣金5455.41万元 较2023年467.25万元大幅增长 [10] - 2025年披露10则关联交易公告 其中8则与腾讯相关 涉及微信小店退货运费险 [10] - 保费收入从2022年8.99亿元增长至2024年21.32亿元 三年复合年均增长率33.35% [10] - 净利润从2022年0.87亿元持续下滑至2024年0.12亿元 [10] 业务结构变化 - 退货运费险2024年保费4.12亿元跃居第一大险种 2023年仅54.76万元 [10][11] - 责任保险保费3.91亿元同比增长超3倍 健康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分别增长201%和280% [10] - 企业财产险保费4.05亿元同比下滑10.2% 机动车辆保险保费3.65亿元同比增长13.35% [11]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长24.32% 净利润6885.07万元激增2353.07% [12] 协同效应与治理结构 - 美的家电销售网络和智能家居场景可为保险业务提供客户画像与销售触达 [7] - 物联网与大数据积累可支持保险产品风险定价与设计 [7] - 股东结构形成"外资+互联网+产业"模式 符合政策导向且利于市场抢占 [12] - 多元股东共治带来资源与视角创新 但面临文化差异与决策效率挑战 [14] 美的金融版图演变 - 曾参与设立金鹰基金(2002年)和皖江金融租赁(2011年) 后均退出 [15] - 持有顺德农商行9.69%股权为第一大股东 该行2025年7月主动撤回IPO申请 [17] - 控制美的小额贷款、商业保理及支付牌照等10家产业金融公司 [17][19] - 盈峰集团持股易方达基金22.65%为并列第一大股东 [19] - 金融战略从广泛试水转向聚焦主业协同与优质金融股权 [22]
为民生托底,为文明赋能:论“风险共治”的中国保险新叙事
新浪证券· 2025-09-08 02:07
全球格局与行业定位 - 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东升西落叙事主导新系统与旧系统的更替 [1] - 现代大国博弈聚焦能源 科技和金融三大领域 金融被视为国家命脉 [2] - 保险行业承载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公共使命 深嵌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 国内保险业务于1980年恢复 初期采取"拿来主义"借鉴西方模式 [3] - 1980-2010年保险公司从1家激增至146家 保费规模从百亿(1990年)跃升至万亿(2010年达14528亿元) [3] - 1990-2010年外资产品市占率超26% 中资同质化率达80% [4] 西方模式本土化困境 - 条款照搬导致理赔纠纷 2010年后重疾险拒赔诉讼量同比激增300% [5][6] - 利差依赖模式形成恶性循环 1996-2002年央行8次降息致利差损扩大 [6] 政策引导与创新实践 - 2014年新"国十条"重新定位保险为现代经济重要产业和社会治理手段 [7] - 支付宝退货运费险2023年保费达120亿元 服务超10亿人次 颠覆传统流程 [8] - 上海"沪惠保"首年参保739万人 60岁以上占22% 既往症人群占18% [8] 行业价值重构与服务升级 - 保险3.0阶段强调保障归位 普惠覆盖和技术驱动 [10] - 中国平安创新"防救赔用"体系 案例包括48小时完成印尼脑炎患者跨国转运 [12] - 新疆乌孙古道救援中27小时出动7架次直升机成功救出32人 [13] 创新成果与行业转型 - 行业从国际规则跟随者转变为全球保险治理参与者 [9] - 个体创新正向标配化服务演进 如平安急难救援体系覆盖境内外场景 [14] - 盈利模式从利差依赖转向服务依赖 实现社会总风险成本降低 [12][13]
健康险保费挑大梁、退货运费险保费下降,众安在线中报悄然上演“新”变化
经济观察网· 2025-08-22 02:09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保费达166.61亿元,同比增长9.30% [2] - 归母净利润为6.68亿元,较2024年同期大幅提升1103.5% [2] - 数字银行ZA Bank实现净利润0.49亿港元,历史性扭亏为盈 [2] - 投资收益贡献1.69亿元,主因权益类资产配置增加 [2] 资产配置调整 - 固收类资产占比由76.6%降至72.4% [2] - 股票投资规模由17.13亿元增至26.73亿元 [2] - 权益型基金投资规模由6.8亿元提升至9.42亿元 [2] 健康生态业务 - 实现总保费62.74亿元,同比增长38.30%,占比升至37.70% [4] - 众民保系列产品总保费达10.30亿元,同比激增638.80% [4] - 综合成本率降至92.9%,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 [5] - 综合赔付率42.5%,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 [5] - 综合费用率50.4%,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 [5] 数字生活生态业务 - 总保费62.09亿元,同比下降16.13%,占比降至37.3% [6] - 退货运费险保费下降拖累整体表现 [6] - 宠物险总保费同比增长51.3%至5.63亿元,累计服务711万宠物主 [6] 汽车生态业务 - 总保费14.78亿元,同比增长34.2% [7] - 新能源车险保费同比增长125.4%,占比超18% [7] - 在上海、浙江实现交强险独立经营,上海商业车险同步独立运营 [7] 业务结构变化 - 健康生态成为第一大保费贡献板块(37.7%) [3][4] - 数字生活生态退居第二(37.3%) [3][6] - 形成健康、数字生活、汽车三大生态板块格局 [2]
腾讯系资本入股3年后,三星财险“技术豪赌”赢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16:54
战略投资与股权变更 - 2022年8月腾讯网域出资约2.8亿元参与三星财险增资 持股比例达32% 成为第二大股东 公司从纯外资转向合资架构 [1] - 腾讯高级顾问任汇川于2022年8月担任临时负责人 2023年6月获任董事长 推动公司战略向科技驱动倾斜 [1] 技术转型与系统重构 - 2022年底启动全面上云计划 实现全核心系统迁移至腾讯云 成为国内首家核心系统全量上云的财险公司 [1] - 核心系统数据库从Oracle切换至腾讯云国产数据库TDSQL-PG 年运维成本降低近15% [2][5] - 2023年2月聚焦新业务上云 包括意健险、互联网渠道等 2024年6月云上双活中心建设提升业务连续性 [2] - 全量业务在云端完成验证 打破财险行业仅迁移非核心系统的传统模式 [3] 业务发展与财务表现 - 2022年保费收入不及10亿元 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达21.32亿元 同比增长93% [4] - 业务结构显著变化 退货运费险以超4亿元保费跃居第一大险种 责任险同比增长超3倍 意健险贡献增量 [4] - 目前处于"增收不增利"状态 营业支出随技术投入快速增长 [6] 技术驱动的运营优化 - 云原生架构实现资源弹性扩缩容 解决ToC业务碎片化、流量波动大等问题 [5] - AI深度集成提升全流程效率 电话销售质检环节成本降低50%~60% [5] - 微信生态闭环构建支持保单服务、车主生态等场景创新 [6] 行业竞争与战略定位 - 中小险企需通过技术提升效率与创新 短期利润让步于长期技术投入是必然选择 [1] - 保险行业同质化背景下 竞争力体现为运营能力差异 技术是中小险企核心支撑 [5] - 三星财险技术转型实践为财险行业提供可参考的上云样本 [3]
腾讯系资本入股3年后 三星财险“技术豪赌”赢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16:50
股权与治理结构变更 - 腾讯旗下腾讯网域于2022年8月出资约2.8亿元参与三星财险增资 增资后持股比例达32% 成为第二大股东 公司由纯外资模式转为中外合资架构 [1] - 腾讯高级顾问任汇川于2022年8月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 2023年6月获任董事长 推动公司战略向科技驱动倾斜 [1] 技术转型与系统重构 - 2022年底起 公司在腾讯云支持下启动全面上云计划 实现全核心系统迁移至云端 成为国内首家核心系统全量上云的财险公司 [1][3] - 核心系统数据库从Oracle向腾讯云国产数据库TDSQL-PG切换 2023年2月聚焦新业务上云 2024年6月云上新业务趋稳 2025年3月完成全量系统上云和灾备中心整合 [1][3] - 系统重构工程覆盖基础架构 核心业务系统及数据能力升级 耗时两年完成承保 理赔 财务等核心系统重建 [2] 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保费收入不及10亿元 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达21.32亿元 较2023年11.02亿元同比增长93% [4] - 业务格局转变 退货运费险以超4亿元保费成为第一大险种 责任险同比增长超3倍 意健险贡献显著增量 [4] - 云上系统改造使年运维成本降低近15% 但营业支出随技术投入增长 公司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微利状态 [3][5] 战略与行业影响 - 公司通过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应对C端业务碎片化及流量波动特性 云原生架构实现资源弹性扩缩容 [5] - AI深度集成提升运维效率 在电话销售质检环节替代人工 实现24小时监测并降低50%-60%成本 [5] - 全核心上云实践为财险行业提供可参考样本 展现云技术应对复杂业务能力 [3]
众安在线(06060):保险科技双轮驱动,Web3铸就新增长极
华西证券· 2025-06-17 05:1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众安在线,给予“增持”评级 [5][9][10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众安在线保险主业韧性凸显,四大生态驱动高质量增长,2018 - 2024年总保费CAGR达19.9%,2024年总保费334.17亿元,市占率位列国内财险行业第八,互联网财险市场份额第一 [1] - 科技业务构筑第二增长曲线,对内赋能+对外输出双突破,累计研发投入72.44亿元,占保费比例4.8%,2024年科技分部收入9.56亿元,同比+15.3%,首次扭亏为盈 [3] - 数字银行ZA Bank抢占Web3先机,亏损收窄+稳定币落地打开空间,2024年总资产223亿港元,同比+60%,净亏损收窄42%至2.32亿港元 [4] - 预计2025 - 2027年保费服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1%/14%/14%,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7.15/39.18/41.4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4/10.11/12.21亿元 [9][10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众安在线:“保险+科技”双轮驱动 - 国内首家互联网险企,2013年10月注册成立,以“保险+科技”为双引擎,业务从退货运费险向健康险、车险延伸,2017年9月在港上市 [16][17] - 股东背景强大,蚂蚁科技、中国平安、腾讯等为前5大股东,分别持股10.37%、10.21%、7.82%等,合计占比43.61%,各股东在业务上给予支持 [19] - 2023年以来持续盈利,2024年归母净利润6.03亿,可比口径下同比+105.4%,保险、科技、银行分部业绩均有改善 [22] 保险业务:四大生态稳中向好,投资稳健发力 负债端:数字生活和健康生态为核心 - 国内互联网财险龙头,2018 - 2024年总保费CAGR为19.9%,2025年前4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7%,高于行业整体增速,2024年在国内财险行业排名第8,互联网财险市场份额第一 [28] - 以数字生活和健康生态为核心,2024年数字生活生态保费161.97亿元,占比48.5%,健康生态保费103.38亿元,占比30.9%,消费金融和汽车生态保费分别为48.32亿元和20.51亿元 [29] - 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承保盈利,2024年综合成本率96.9%,其中综合赔付率58.3%,综合费用率38.6% [30] 投资端:规模稳步扩张,投资风格稳健 - 截至2024年末,境内保险投资资产总额397.76亿元,同比+4.1%,增配债券减配权益,投资风格稳健 [75] - 2024年境内保险投资实现总投资收益13.35亿元,同比+85.4%,总投资收益率3.4%,同比+1.5pp [76] 科技业务:对内赋能提升效率,对外输出收入高增 对内赋能保险全价值链,提升运营效率 - 持续布局前沿技术,2018 - 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72.44亿元,占总保费4.8%,2024年末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占比45%,专利申请量463件 [87] - “无界山”系统支撑海量保单,2024年出具197.32亿张保单,承保自动化率达99% [89] 对外输出科技产品及数字化转型方案,收入高速增长 - 2016年成立众安科技,对外输出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2024年新签约保险产业链客户98家,签约泛金融行业客户16家 [91] - 科技输出收入高速增长,2018 - 2024年年复合增速43%,2024年同比+15.3%,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7761万元 [94] 银行业务:全港领先的数字银行,稳定币落地开启新增长极 - ZA Bank积极扩张业务版图,提供存贷款、转账等多种金融服务,已成为中国香港功能及产品最丰富的数字银行之一 [98] - 2024年业务规模位居市场首位,客户存款同比+66%至194亿港元,总资产同比+60%至223亿港元,净收入同比+52.6%至5.48亿港元,净亏损收窄42%至2.32亿港元 [99] - 提前布局Web3领域,为超200家Web3企业提供服务,随着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通过,有望拓展储备银行服务业务,增加净利息和非息收入 [101]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 - 预计2025 - 2027年保费服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1%/14%/14%,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7.15/39.18/41.4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4/10.11/12.2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62/0.69/0.83元 [9][109]
“蚂蚁系”国泰产险多项违规被罚196万,公司称将强化合规
南方都市报· 2025-06-10 08:35
公司概况 - 国泰产险于2008年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26.3亿元,由蚂蚁集团、国泰人寿、国泰世纪产物保险分别持股51%、24.5%、24.5% [4] - 公司已在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9个省市设立24家分支机构 [4] - 2016年蚂蚁集团通过增资8.3亿元获得51%控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10] 业务表现 - 2017-2024年保费规模从13.03亿元跃升至86.07亿元,2018年同比激增近2倍,2020年突破60亿元大关 [10] - 2019年实现扭亏为盈,2019-2023年累计盈利2.96亿元,2023年净利润0.22亿元,2024年净利润下滑至0.16亿元 [10] - 2024年保费收入结构:其他保险54.74亿元(占比64%)、健康保险17.69亿元(20%)、车险6.12亿元(7.1%) [11] 关联交易 - 与蚂蚁集团、阿里系企业关联交易规模庞大,涵盖退货运费险、保险代理、信息技术服务等 [5] - 2024年与支付宝中国累计交易3060.32万元(保险业务1268.62万元,服务类1791.70万元) [6] - 与阿里货通天下2024年交易3322.67万元(保险业务3249.27万元),2025年前5个月交易3018.99万元(保险业务2874.64万元) [6] - 与上海淘天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三年25亿元保险合作协议,与杭州菜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三年80亿元退货运费险协议 [6][7] 合规问题 - 因四大违规问题被罚款196万元:关联交易报告遗漏、不当利益输送、条款费率违规、承保理赔信息缺失 [4] - 公司回应已完成整改,经营稳定并将持续提升合规水平 [3][4] 管理层变动 - 2024年12月原合规负责人胡宇晓(蚂蚁系背景)卸任,由毕马威前合伙人刘皓宇接任 [8][9] - 2025年2月增设首席合规官职位,仍由刘皓宇担任 [8] - 目前9人核心管理层中仍有3人来自蚂蚁集团 [9] 商业模式转型 - 蚂蚁入主后主营业务从车险转为退货运费险等场景化产品 [10] - 深度嵌入蚂蚁系电商场景完成向科技险企转型 [12] - 依赖关联交易的商业模式面临合规考验,需构建更独立业务体系 [12]
从爆款到平台,蚂蚁保如何重塑 6 亿人的保险体验
晚点LatePost· 2024-10-10 09:18
蚂蚁保发展历程 - 2010年支付宝联合淘宝推出退货运费险,成为电商市场标配[3] - 2016年成立互联网保险优选平台蚂蚁保,从单一险种扩展至全系列[3] - 2024年平台覆盖健康险、家财险等全险种,连接90家保险公司和6亿用户[3][5] - 2023年平台在售产品达1264款,累计理赔231亿元[5][10] 产品战略演变 - 早期尝试赏月险等创新险种失败后转向健康险赛道[5] - 2017年联合人保健康推出首款互联网长期医疗险"好医保",半年后推出6年续保版本[5] - 2024年好医保迭代至终身续保版本,成为行业里程碑产品[5] - 产品策略从爆款单品扩展至全险种平台,耗时6年完成转型[6] 平台运营机制 - 建立"五维评分模型"评估产品力,覆盖50+细分险种[8] - 通过性价比、投保门槛等5个维度拆解产品指标,实现标准化评分[8] - 双盲测试显示模型与专家评分一致性达85%[8] - 推出"金选"标识降低用户选择门槛[8] 理赔服务体系 - 开发"安心赔"系统实现理赔智能化,自动识别107种医疗凭证[10] - 门诊险/住院医疗险理赔时效缩短至2/4个工作日[10] - 建成覆盖10万+医疗机构的"医院库",前置化解理赔争议[12] - 2023年获官方授权设立调解工作室处理复杂纠纷[11] 品牌与生态建设 - 2023年10月首次启用全球品牌代言人刘亦菲[3][14] - 与保险公司合作周期长达8年,形成成熟生态[14] - 平台定位从产品供给转向专业服务体系建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