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阶零碳大楼

搜索文档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央广网· 2025-09-28 01:08
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在9月24日的联 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视频致辞,就全球气候治理提出重要主张,并宣布中国新一轮国 家自主贡献,强调中国有决心、有信心兑现承诺。 近年来,我国扎实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坚 定行动派和重要贡献者,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日前(9月16日),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建设。这是目前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投资规模最大的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2029年全面投运后,工程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超430亿度绿色清洁电能,相 当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可替代标准煤消耗约1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300万吨。 广东藏粤直流电力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言乐:工程不仅极大缓解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用电压力,优 化了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结构,同时也为西藏的清洁能源开发与外送提供了关键通道,对推动全国范围 的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建刚:我们既要能源安全,又要"双碳",那么我 ...
中国改革现场|建筑工地上的绿色未来
央广网· 2025-09-22 01:11
而就在山东济南吹起"白色气球"仅仅两个月后,今年8月,位于山东青岛崂山区的全球首个超阶零 碳大楼正式启用。 青岛特中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福鹏:它是在传统零碳建筑的基础上多出了两个技术——一 是电动汽车退役的动力电池用在大楼里,当作大楼绿电的储能载体;二是地下车库电动汽车可以用作大 楼的储能体,作为大楼能源"蓄水池",支撑大楼绿电的储存、放电功能。 在山东济南历城区洪楼片区的核心地带,一个高约50米、占地面积约2.5个足球场大小的"白色大气 球"非常亮眼。历城区全福河公司开发建设部部长王禄仁介绍,这个覆盖整个城市更新项目的"气球", 其实是一种绿色建造方式,叫"气承式基坑气膜"。 王禄仁:项目周边紧邻山东大学、山大附中,周边群众对项目的环保和噪声要求标准非常高,采用 了基坑气膜之后,我们可以将项目的扬尘抑制90%、噪音抑制80%。 建筑业绿色转型,包含推行绿色建造方式、鼓励打造绿色建筑等方面内涵,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程海涛认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央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记者王泽华 宋帅 于杰)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 要》报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 ...
解密“超阶”零碳大楼
中国电力报· 2025-09-18 03:19
大楼实现绿电自给与智慧储能 青岛供电相关负责人介绍,构建"建筑—交通—电网"协同减碳新范式,能在保障供电可靠的同时,实现 能源数字化管理和高效利用,是城市发展转型的新路径。特来电"超阶"零碳大楼则是这一路径的生动实 践,它融合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梯次储能、V2G(车网互动)、智能微网等十项先进技术,不 仅能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具备向电网柔性送电的能力。 该零碳大楼高116米,地上23层,外观与普通办公楼似乎并无二致。然而,大楼的南、东、西三个外立 面均采用光伏幕墙取代传统玻璃幕墙,总铺设面积约4750平方米。这些幕墙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年发电量预计可达40万千瓦时,犹如为建筑披上了一件高效的"发电外衣"。 9月11日,国网山东青岛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前往特来电刚投运不久的"超阶"零碳办公大楼,对分布式电 源接入点、并网设备运行状态、计量装置及保护系统进行全面检测,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工作人员 同步讲解日常维护要点和安全用电注意事项,帮助特来电提升设备运行效率,降低故障风险。 此前,该"超阶"零碳大楼于8月24日在青岛市崂山区正式投入运行。所谓"零碳",是因为大楼安装了光 伏玻璃,可以输送绿电;而 ...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启用
中国化工报· 2025-09-16 03:44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在山东青岛正式启用 通过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协同运行构建园区级虚拟电厂 实现100%绿能替代[1] - 项目于2023年5月开工建设 2025年3月整体竣工 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 建筑总高117米[1] - 集成特锐德集团多项自主研发创新成果 以充电网 微电网 储能网三网融合为核心 结合虚拟电厂与极速智能泊车系统[1] 技术特点 - 东 西 南三立面采用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 光伏可满足整栋建筑约25%用电需求 年减碳量近500吨[1] - 底部配置14组梯次利用汽车动力电池组 每日完成一充一放循环 吸纳光伏发电盈余并在电网深谷时段以0.22元/千瓦时低价储电[1] - 大楼日均用电量约6000千瓦时 直流电直接供给内部使用避免交直流转换能量损耗[1] 运营效益 - 每年可消纳大量绿电 减少近2500吨碳排放[2] - 高度数字化运营使投资成本降低20%~30% 运营效率提升30% 综合用能成本减少约30%[2] - 形成完整的能源生态系统 实现100%绿电自给自足的零碳建筑新模式[2]
100%绿电自给 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大楼在青岛投用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03:42
项目概况 - 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大楼特来电总部基地项目于8月24日在青岛正式投入使用 [1] - 建筑实现100%绿色电能替代 [1] - 超阶指融合光伏发电、梯次储能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放电等多种绿电应用方式 [1] 技术体系 - 构建高度集成、高效协同的清洁能源供能体系 [1] - 创新技术实现多能互补的绿色电力供应模式 [1]
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大楼青岛投用
齐鲁晚报· 2025-08-24 21:09
项目概况与建设 -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特来电总部基地在青岛投入使用 实现100%绿色电能替代 [2] - 项目于2023年5月开工 2025年3月竣工 占地14.33亩 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117米 [2] - 集成充电网 微电网 储能网三网融合技术 结合虚拟电厂与智能泊车系统 [2] 能源供应体系 - 采用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 日均发电满足整栋建筑25%用电需求 年减碳量近500吨 [2] - 底部配置14组梯次利用汽车动力电池组 每日完成一充一放循环 吸纳光伏盈余及低谷电价电力 [3] - 通过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协同 构建园区级虚拟电厂 具备资源聚合与调度功能 [3] 技术创新与效能 - 碲化镉光伏玻璃幕墙日均储存绿能1500度 智慧立体车库每日选取300辆电动汽车放电贡献超3000度绿电 [3] - 部署近3万个微型传感器 通过数字化IoT平台实现设备智慧管控 综合节能率达40% [3] - AI极速立体泊车系统具备四重消防与视觉监测 节省地下空间与建设运维成本 [4] 运营效益 - 项目年消纳大量绿电 减少近2500吨碳排放 [4] - 高度数字化运营使投资成本降低20%-30% 运营效率提升30% 综合用能成本节约30% [4] - 为我国产城融合与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可复制新范式 展现新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前景 [4]
零碳建筑、零碳园区遍地开花 多角度透视零碳带来新变化↓
央视网· 2025-08-24 06:53
建筑创新与能源系统 -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在山东青岛启用 实现100%绿电自给自足 [1][4][5] - 建筑采用三面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技术 提供25%绿色能源并年减碳500吨 [4] - 通过梯次利用14块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储能 实现谷时低价储电(0.22元/度)与峰时供电 [4] 智能化运营体系 - 大楼部署近24000个微型传感器 自动控制灯光空调电梯等设备实现能效优化 [8] - 全自动极速立体泊车系统单辆停车效率达35秒 节省初期建造费用0.5亿元 [11][13] - 数字化系统整合五大站点 实现能源自主调度与离网运行能力 [5][20] 车网互动技术 - 新能源汽车通过碗口大小设备实现反向供电 每日300辆车各供10度电可解决大楼近半能耗 [16][19] - 充放电机器人具备毫秒级电池体检功能 29秒内识别异常并启动安全处置流程 [18] - 员工通过车电差价获取每度1.2元收益 极端情况下可完全依赖车辆供电 [19] 零碳应用场景拓展 - 广东大三门岛渔光互补项目配套1万千瓦时储能 风电使用电成本从3元/度降至0.62元/度 [23][25] - 山东济南130公里长距离供热工程利用电厂余热 满足1亿平米供热需求且年减碳360万吨 [25] - 贵州贵安算力中心采用浸没液冷与氟泵空调技术 配合风光微电网实现100%绿电覆盖 [27] 能源结构转型 - 中国煤炭消费占比从2020年56.8%降至2024年53.2% 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达39.7% [29] - 零碳模式推动动力电池标准化回收 避免分散处置环境风险 [8] - 智慧能源系统成为电网柔性调节节点 提升供电可靠性与绿色竞争力 [20][29]
解动力电池回收难题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建筑”在青岛启用
央视新闻· 2025-08-23 23:58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在山东青岛正式启用 [1] - 项目实现100%绿能替代 [1] 技术特点 - 采用光伏发电、梯次储能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放电等多种清洁能源技术 [1] - 技术组合实现建筑能源自给自足 [1] 行业意义 - 标志着中国在零碳建筑领域取得新进展 [1] - 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创新示范案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