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
icon
搜索文档
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投资价值分析:红利投资新选择
中泰证券· 2025-09-10 13: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红利投资因持续稳定分红与抗风险能力成市场热门,中证诚通央企红利指数表现突出,跟踪该指数的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是布局红利资产新选择,有战略配置、战术投资和组合防御功能,且管理费和托管费低 [4] - 红利投资有长线配置价值和“攻守兼备”属性,“红利+固收”组合是低利率环境下性价比较高的配置策略 [7][9][13] - 市场红利指数在成分股、加权方式和调整方法上有区别,投资者需按需选择,诚通央企红利指数有高收益、高夏普比、低回撤特征 [15][28] - 政策驱动央国企红利估值修复,中证诚通央企红利指数有采用预期股息率、成分以中大盘高股息周期股为主、暂未配置银行、分红水平突出且估值水平较低等优势 [31][36] - 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适合多种投资策略和投资者类型,有成本优势,在低利率和市场震荡环境下配置价值凸显 [4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红利投资——跨越A股风格轮动的长胜率投资 - 红利投资核心是筛选持续分红、现金流稳定、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构建组合,享受盈利分红现金流和潜在资本增值,在全球是重要战略配置资源,国内低利率和风格轮动环境下配置优势凸显,2025年10年期国债利率低至1.6%,目前在1.75%上下波动,同期中证红利指数股息率高于4.3% [7] - 红利投资资本利得稳健,高股息资产在经济下行和顺风期表现好,历史上红利策略是熊市防护盾、震荡市稳定器,2005 - 2024年20年间,上证50、中证红利等高股息、红利指数有9年领涨,2015年至今中证红利指数累计上涨61.8%,超同期上证指数52.6个百分点 [9] - “红利+固收”组合是低利率环境下性价比较高的配置策略,能通过固收提供底层收益,红利增强收益弹性,提高收益风险比,二者相关性低可降低波动率,红利资产可与负债端现金流匹配 [13] 如何选择何种红利指数 - 市场红利指数主要区别在成分股、加权方式和调整方法,带来风险收益差异 [15] - 红利指数编制有样本选择和指数计算两步,传统红利指数多采用历史股息率,存在局限性,中证诚通央企红利指数是A股首次采用“预期股息率”加权和选股的指数 [16] - 各类红利指数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表现有特色,2017 - 2025年7月,红利质量、红利成长和红利低波指数涨幅领先,过去两年红利成长低波全收益和红利低波指数表现好,红利质量全收益和诚通央企红利指数估值偏高,除红利质量全收益与红利成长指数外,其余指数股息率接近4.3% [19][20] - 诚通央企红利指数长期业绩出色,2017年以来累计增长56.02%,年化收益率5.41%,大幅跑赢沪深300等指数,考虑股息收益的全收益指数累计收益达113.16%,年化收益9.4%,与央企综指对比,波动率低、夏普比高、最大回撤小 [28][29] 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红利投资新选择 - 央企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经营稳定性高,近年来基本面和盈利能力改善,但整体估值长期处于低位,有较大修复空间,政策驱动其估值提升 [31][33][35] - 中证诚通央企红利指数首次采用预期股息率方法,成分以中大盘高股息周期股为主,暂未配置银行,分红水平突出且估值水平较低,截至2025年8月,股息收益率4.38%,高于央企和A股平均 [36][40] - 诚通央企红利指数自2017年以来累计收益56.02%,年化收益5.41%,考虑股息率收益累计收益高达113.16%,与红利和宽基指数对比,有高收益、高夏普比、低回撤特征,不含银行股长期收益前景更佳 [43] - 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成立于2025年1月22日,2月12日上市,为完全被动式指数基金,采用完全复制法,风险控制目标是日均跟踪偏离度不超过0.2%,年化跟踪误差不超过2% [45] - 该基金适合多种投资策略和投资者类型,有长期配置价值、战术配置机会,可作组合防御工具,管理费和托管费率分别为0.3%和0.05%,低于全市场高股息、红利基金平均值和约3/4的同类型基金 [46][47]
机构风向标 | 首航新能(301658)2025年二季度已披露前十大机构累计持仓占比22.93%
新浪财经· 2025-08-26 01:12
机构持股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25日 19家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首航新能A股股份9471.41万股 占总股本比例22.97% [1] - 前十大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比例达22.93% 包括深圳市皓首为峰投资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深圳市百竹成航投资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问鼎投资有限公司等 [1] - 前十大机构持股比例较上一季度大幅上升22.92个百分点 [1] 公募基金持仓变动 - 本期较上季度持股减少的公募基金共8个 包括富国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 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 A500ETF等 [2] - 持股减少占比小幅下跌 [2] - 本期未再披露持仓的公募基金达330个 包括国联安中证医药100A 国泰中证全指软件ETF 国泰金福三个月定期开放混合等 [2]
【ETF观察】8月11日风格策略ETF净流出6.94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12 00:02
风格策略ETF基金资金流向 - 8月11日风格策略ETF基金合计资金净流出6.94亿元,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出7.07亿元,5个交易日中出现日合计资金净流出的有3天 [1] - 当日有15只风格策略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入,博时国证大盘价值ETF(159391)净流入额居首,份额增加9900万份,净流入1.11亿元 [1] - 当日有17只风格策略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出,华泰柏瑞中证红利低波ETF(512890)净流出额居首,份额减少3.69亿份,净流出4.43亿元 [3] 净流入前10只基金明细 - 博时国证大盘价值ETF(159391)涨跌幅-0.36%,份额增加66.0亿份,最新份额3.43亿份,净流入1.11亿元,最新规模3.83亿元 [3] - 国泰上证国有企业红利ETF(510720)涨跌幅-0.59%,份额增加0.67亿份,最新份额19.21亿份,净流入0.67亿元,最新规模19.24亿元 [3] - 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513630)涨跌幅-0.26%,份额增加0.41亿份,最新份额79.63亿份,净流入0.63亿元,最新规模122.29亿元 [3] - 易方达中证红利低波动ETF(563020)涨跌幅-0.40%,份额增加0.24亿份,最新份额21.55亿份,净流入0.30亿元,最新规模26.77亿元 [3] - 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ETF(159549)涨跌幅-0.17%,份额增加0.10亿份,最新份额35.23亿份,净流入0.12亿元,最新规模42.32亿元 [3] - 易方达中证红利ETF(515180)涨跌幅-0.35%,份额增加0.05亿份,最新份额62.90亿份,净流入0.07亿元,最新规模90.53亿元 [3] - 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159336)涨跌幅0.55%,份额增加0.05亿份,最新份额3.69亿份,净流入0.05亿元,最新规模4.03亿元 [3] - 博时中证红利低波100ETF(159307)涨跌幅-0.28%,份额增加0.04亿份,最新份额10.97亿份,净流入0.04亿元,最新规模11.87亿元 [3] - 易方达上证科创板成长ETF(588020)涨跌幅1.33%,份额增加0.02亿份,最新份额2.54亿份,净流入0.03亿元,最新规模3.46亿元 [3] - 南方上证科创板成长ETF(589700)涨跌幅1.06%,份额增加0.02亿份,最新份额0.22亿份,净流入0.02亿元,最新规模0.26亿元 [3] 净流出前10只基金明细 - 华泰柏瑞中证红利低波ETF(512890)涨跌幅-0.58%,份额减少3.69亿份,最新份额179.74亿份,净流出4.43亿元,最新规模215.49亿元 [4][5] - 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510880)涨跌幅-0.55%,份额减少0.71亿份,最新份额54.39亿份,净流出2.32亿元,最新规模177.17亿元 [4][5] - 嘉实沪深300红利低波动ETF(515300)涨跌幅-0.71%,份额减少0.84亿份,最新份额39.34亿份,净流出1.17亿元,最新规模54.70亿元 [4][5] - 南方红利低波50ETF(515450)涨跌幅-0.69%,份额减少0.68亿份,最新份额95.40亿份,净流出0.97亿元,最新规模137.49亿元 [4][5] - 华夏创成长ETF(159967)涨跌幅2.29%,份额减少1.16亿份,最新份额79.32亿份,净流出0.57亿元,最新规模38.93亿元 [4][5] - 景顺长城红利低波动100ETF(515100)涨跌幅-0.13%,份额减少0.18亿份,最新份额34.88亿份,净流出0.29亿元,最新规模53.76亿元 [4][5] - 招商中证红利ETF(515080)涨跌幅-0.31%,份额减少0.05亿份,最新份额43.76亿份,净流出0.08亿元,最新规模69.81亿元 [4][5] - 工银深证红利ETF(159905)涨跌幅0.35%,份额减少0.04亿份,最新份额13.35亿份,净流出0.07亿元,最新规模22.93亿元 [4][5] - 华夏上证智选科创板价值50策略ETF(589550)涨跌幅0.69%,份额减少0.05亿份,最新份额0.75亿份,净流出0.05亿元,最新规模0.77亿元 [4][5] - 建信上证智选科创板创新价值ETF(588910)涨跌幅1.90%,份额减少0.03亿份,最新份额3.31亿份,净流出0.03亿元,最新规模3.73亿元 [4][5]
绩优女将范琨清仓式卸任,融通基金红色差异化之路成效几何?
搜狐财经· 2025-05-08 16:58
政策与行业动态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重点改革公募基金运营模式,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1] -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少收管理费,引入浮动管理费机制,扭转"旱涝保收"现象[1] - 将基金业绩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推动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1] - 提高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跟投比例要求,延长锁定期,增强利益一致性[1] 基金经理变动 - 融通基金知名基金经理范琨于2025年4月30日卸任所有在管产品,包括融通内需驱动、融通成长30等,离任原因为"休产假"[5][6] - 范琨管理规模曾超百亿,代表作融通内需驱动任职总回报99.77%,年化回报14.13%,但最近一年收益率为-8.56%[6][7] - 范琨离任前其管理产品已遭大量赎回,如融通内需驱动份额从2024年三季度末13.22亿份降至2025年一季度末3.91亿份[10] 基金公司情况 - 融通基金成立于2001年,股东为诚通证券(60%)和日兴资产管理(40%),2022年诚通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11] - 公司提出打造"红色基因"央企特色基金公司,布局央企主题投资产品,如央企信用债指数基金、央企科技创新ETF等[13] - 管理规模在2020年三季度达峰值1687.52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为1485.82亿元,近年权益投资业绩承压,38只主动权益基金中20只最近一年收益为负[13][16] - 公司强调"平台型、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淡化明星基金经理效应,但范琨离任仍对团队稳定性形成挑战[16]
融通基金百亿基金经理范琨因休产假离任,公司投研体系引关注
南方都市报· 2025-05-06 12:20
基金经理变更 - 融通基金基金经理范琨因休产假离任 其管理的4只基金由刘安坤、王超、李文海及任涛接任 相关变更手续已完成备案[2] - 具体接任安排为:融通内需驱动混合由刘安坤单独管理 融通增强收益债券由王超与刘安坤共同管理 融通慧心混合由任涛接棒 公司强调新任基金经理均具备丰富投资经验[2] - 范琨卸任经历长达11个月系统性交接:2024年6月卸任融通明锐产品 2024年9月融通增强收益债券引入王超共管 2024年10月融通成长30增聘李文海 2024年11月融通内需驱动引入刘安坤共管[4][5] 基金经理范琨背景与业绩 - 范琨拥有12年证券基金行业经验 教育背景横跨理工与金融 2012年加入融通基金 从化工研究员逐步晋升至研究部副总监 2016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2] - 其代表产品融通内需驱动A/B在2020年2月至2025年4月任职期间回报率达99.77% 年化回报14.13% 显著跑赢基准 2023年三季度在管规模达109.39亿元[3] - 投资风格以绝对收益导向、高换手率、全行业轮动为特征 股票仓位常超80% 持股集中度较低(前十大重仓股占比约50%) 但近一年业绩承压:2024年亏损6.07% 2025年一季度净值下跌3.76%[3] 产品规模变动 - 范琨代表作融通内需驱动混合规模从2023年末32.95亿元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13.62亿元 份额缩水42.77%[7] - 融通内需驱动A/B规模从2023年末37.78亿元缩水至2025年一季度末8.46亿元[3] - 融通增强收益债券2024年中期规模为22.17亿元 机构持有比例达58%[4] 公司战略与投研体系 - 融通基金注册资本1.25亿元 股东为诚通证券持股60%与日兴资产持股40% 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诚通控股集团 截至2025年一季度资产管理规模达3243亿元(公募1483亿元+专户1760亿元) 较2022年一季度增长915亿元[6] - 公司围绕服务国有资本运营战略发力央企主题产品 持有国央企股票及债券规模分别达160亿元和2366亿元 并发行多只央企指数产品[6] - 公司推行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摒弃明星基金经理模式 通过多基金经理共管降低单一经理变动影响[7] 行业动态与业绩表现 - 公募行业正从明星依赖转向团队化运作 多家头部公司2025年推行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7] - 融通基金近三年平均复权净值增长率为-14.4% 但范琨管理产品同期回报率达15.77% 显著优于公司平均水平[6] - 新任基金经理中 刘安坤管理的融通跨界成长基金任职回报达57.3% 王超管理产品近三年年化波动率仅2.1% 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