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维生素胶囊
icon
搜索文档
医疗科普不能成为牟利工具
人民日报· 2025-09-05 07:25
医疗科普行业乱象现状 - 网络自媒体医疗科普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作为牟利工具 通过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及直播带货实现商业变现[1] - 存在假冒医生身份推销产品的行为 直接欺骗误导群众[1] - 典型乱象包括:康复医师在科普直播中弹出维生素胶囊购买链接售价99.9元/3瓶 皮肤病医生在未完成病理讲解时直接推荐治疗药物[2] - 部分账号橱窗商品涵盖药品、保健品、护肤品及口罩等 形成网络商店形态[2] 监管政策与法律规范 - 2023年8月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 要求规范信息发布传播行为并支持专业内容生产[1] -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 明确医疗科普变相发布广告的认定与监管标准[3] - 违规行为涉及多重法律风险:违反执业医师法、广告法及药品管理法 严重情形可能构成诈骗罪、虚假广告罪或非法行医罪[3] 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 需构建全流程监管模式: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违规营销 卫生部门监督执业行为 药监部门处理违规药品销售 网信部门管理互联网内容[4] - 网络平台需承担主体责任 建立违规处罚与生态治理机制 实施从功能限制到永久封禁的梯度处罚[4] - 平台应建立优质科普激励制度 推动医疗科普生态向专业化发展[4] 优质医疗科普实践案例 -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主任梁静通过短视频普及妇科健康知识 内容基于门诊病例且不售卖任何产品[8]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健自2018年创建科普公众号 累计发布1100个音频、120件漫画及250个短视频 另出版7本科普书籍[7] -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申传安主编《烧伤预防》科普书籍 致力于烧伤预防知识传播[8] 医疗科普内容规范要求 - 平台需分类核查账号资质 区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学院校人员等类型 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内容[11] - 必须严格标注信息来源 要求自媒体对内容真实性与科学性负责[11] - 严禁以健康养生知识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广告[11] - 坚决清理借两性健康传播色情内容、利用AI编造涉医文案、编造健康故事售药等违法违规信息[12] 行业专业化发展方向 - 医疗科普需基于权威指南和临床证据 杜绝虚假夸大内容[10] - 医生应立足自身专业领域开展科普 避免跨专业缺乏公信力[9] - 科普目的应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而非吸引流量或违规变现[9] - 需增加权威专业健康知识供给 以多样亲民形式传达给公众[5]
“网红医生”打着科普旗号卖产品,人民日报:医疗科普不能成牟利工具
新浪财经· 2025-09-05 00:06
医疗科普行业乱象与监管措施 - 网络自媒体医疗科普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异化为商业工具 通过违规导诊、直播带货和假冒身份推销产品牟利[1] - 2023年8月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 要求规范信息发布行为并防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1] 违规行为具体表现与法律风险 - 违规行为包括穿着白大褂直播时弹出商品购买链接 例如某品牌维生素胶囊售价99.9元/3瓶 以及未完成病理讲解即推荐治疗药物[4] - 此类行为违反执业医师法、广告法和药品管理法 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诈骗罪、虚假广告罪或非法行医罪等刑事犯罪[5]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卫生健康委8月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 明确医疗科普变相广告的认定与监管标准[5] 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 需构建全流程监管模式: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违规营销 卫生部门监督执业行为 药监部门处理违规药品销售 网信部门管理内容并督促平台履责[6] - 网络平台需建立违规处罚与生态治理机制 实施从功能限制到永久封禁的梯度处罚 同时建立优质科普激励制度[6] 优质医疗科普实践案例 -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主任梁静通过短视频科普妇科健康知识 内容基于门诊病例 强调早预防早治疗的重要性[7][8][10]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健2018年以来创建公众号发布1100多个音频、120件漫画和250个短视频 出版7本科普书籍[9] - 医生科普需立足专业领域 如心血管医生不讲胸外科知识 内容需附参考文献确保准确性 坚持利他主义而非流量变现[11] 平台监管责任与措施 - 平台需分类核查医疗领域账号资质 在主页显著位置展示认证信息 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内容[13] - 要求自媒体对医疗科普信息真实性负责 严禁以健康知识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或保健品广告[13] - 坚决清理打造网红医生、传播色情擦边内容、编造健康故事售药、假冒医生身份及鼓动拒绝就医等违法违规信息[13]
伪科普“网红医生”抹黑“白大褂”
新华社· 2025-07-15 01:29
医疗科普乱象现状 - 网络平台出现大量"假科普、真带货"视频,包括伪造专家资质、跨专业推销等行为,在老年群体中尤为流行[1] - 数据显示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63%已养成定期关注习惯[2] - 典型案例包括神经康复科医生直播推销维生素糖果(3瓶99元)、妇科医生推销男士T恤、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等[2][3] 灰色产业链运作模式 - 头部网红医生账号带货抽佣比例可达60%,主要推荐保健品和食品以规避风险[4] - 操作手法包括发布含产品信息的科普软广、直播隐晦提及通用名、安排"药托"评论区互动引导转化[4] - 平台审核漏洞使未认证账号(如"医学生小李")能通过手术服等元素擦边带货,甚至推荐未经验证药品[5] 行业监管与治理措施 - 公立医院加强医生账号管理(如湖北三甲医院需科室备案),但民办机构管理松散[6] -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清单,明确禁止九类行为包括变相带货[7] - 专家建议建立医生网络科普负面清单,对跨专业带货和虚假认证实施快速打击[7][8] 社会影响与行业建议 - 伪科普挤占真科普空间,武汉大学专家指出其加剧医患矛盾并冲击行业公信力[7] - 平台需提升技术监管能力识别"带货暗广"话术,对违规账号实施"一键熔断"[8] - 应重点培育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为专业医生提供更多传播机会[8]
乱象!“网红医生”挂羊头卖狗肉
经济网· 2025-04-24 02:59
医生短视频生态的双面性 - 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动画演示、情景剧等创新形式拆解医学知识,进行健康科普 [5] - 部分从业人员将医疗科普异化为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商业利益背书,例如在科普时弹出购买链接推荐普通食品(售价99.9元/3瓶)[2][5] - 医生直播间存在售卖与医疗无关的商品(如护手霜、爆炸盐、内裤等)的现象 [5] 身份伪装与跨专业推广 - 部分博主通过标注"医院医师"、使用职业暗示昵称(如"王院长""刘医生")或身着白大褂出镜等方式伪装专业身份 [7] - 部分直播间认证的"执业医师"与实际出镜人员不符 [8] - 医生账号存在跨专业领域内容输出,例如泌尿外科医师推广药膏时讨论脚气、美甲等无关话题 [8] 商业化运作模式 - 健康管理咨询公司通过"知识科普+药品通用名暗示"方式推广处方药,引导网民搜索并完成电商转化 [10] - 医生在短视频中隐晦提及药品通用名,规避直接展示药盒或品牌名的风险 [10] - 健康科普类主播报价差异大,头部中医科主播60秒内视频报价近10万元,头部健康科普主播同类型视频报价高达37万多元 [10] - 30万元预算可匹配15~20个医生账号,涵盖百万粉丝头部账号与垂直领域腰部账号,合作周期为2~3个月 [10] 非医生达人的推广策略 - "母婴达人"和"美妆达人"通过讲解产品优势间接推广保健品,例如美妆博主以"熬夜导致气血不足"过渡到补血保健品推荐 [10] 监管政策与行业规范 -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文规范直播带货,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等行为 [11] -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带货、与不良记录MCN机构合作等九类负面行为 [5][11] - 现行法律对冒充医生虚构疗效、无资质行医、超范围执业等行为设定多重约束,并规定医疗广告禁止承诺疗效或使用医生推荐用语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