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行业乱象与监管措施 - 网络自媒体医疗科普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异化为商业工具 通过违规导诊、直播带货和假冒身份推销产品牟利[1] - 2023年8月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 要求规范信息发布行为并防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1] 违规行为具体表现与法律风险 - 违规行为包括穿着白大褂直播时弹出商品购买链接 例如某品牌维生素胶囊售价99.9元/3瓶 以及未完成病理讲解即推荐治疗药物[4] - 此类行为违反执业医师法、广告法和药品管理法 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诈骗罪、虚假广告罪或非法行医罪等刑事犯罪[5]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卫生健康委8月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 明确医疗科普变相广告的认定与监管标准[5] 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 需构建全流程监管模式: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违规营销 卫生部门监督执业行为 药监部门处理违规药品销售 网信部门管理内容并督促平台履责[6] - 网络平台需建立违规处罚与生态治理机制 实施从功能限制到永久封禁的梯度处罚 同时建立优质科普激励制度[6] 优质医疗科普实践案例 -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主任梁静通过短视频科普妇科健康知识 内容基于门诊病例 强调早预防早治疗的重要性[7][8][10]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健2018年以来创建公众号发布1100多个音频、120件漫画和250个短视频 出版7本科普书籍[9] - 医生科普需立足专业领域 如心血管医生不讲胸外科知识 内容需附参考文献确保准确性 坚持利他主义而非流量变现[11] 平台监管责任与措施 - 平台需分类核查医疗领域账号资质 在主页显著位置展示认证信息 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内容[13] - 要求自媒体对医疗科普信息真实性负责 严禁以健康知识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或保健品广告[13] - 坚决清理打造网红医生、传播色情擦边内容、编造健康故事售药、假冒医生身份及鼓动拒绝就医等违法违规信息[13]
“网红医生”打着科普旗号卖产品,人民日报:医疗科普不能成牟利工具
新浪财经·2025-09-05 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