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华为云再掀算力风暴:CloudMatrix384超节点将升级,Tokens服务性能最大可超H20四倍
量子位· 2025-09-19 04:11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华为云算力再迎重大突破! 刚刚落幕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一系列新进展发布—— 这距离CloudMatrix384超节点2025年4月正式发布仅半年,期间其 能力持续进化 : 现阶段, AI行业内依旧被算力焦虑笼罩 。硅谷大厂近期在算力、芯片领域动作频频: OpenAI一边和博通自研AI芯片,一边向甲骨文抛出3000亿美元买算力;马斯克百天建成万卡超算集群,还计划向百万卡规模冲击,同时悄悄 布局芯片;Meta、AWS等企业也在积极获取更多算力资源……但算力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单点技术上极致突破,还涉及芯片、硬 件、架构、软件、网络、能源乃至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演进。 放眼全球,能够输出澎湃算力的供应商,都离不开十数年、数十年的沉淀积累。 华为云作为其中一员,探索路径因所处产业阶段而显得尤为深刻:不仅需要在技术"无人区"重新定义算力运行规则;还需把握AI发展时机,通 过快速迭代响应产业海量需求。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算力黑土地"。 AI算力云服务升级, 基于华为云刚刚发布的最新AI服务器规划, CloudMatrix的云上超节点规格将从384卡升级到未 ...
当科研遇到人工智能
经济日报· 2025-09-16 01:28
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云集的北京,经济日报记者深入调查采访发现,当地积极布局、率先 探索AI4S科研创新路径,近年来已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成果,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 践。 瞄准前沿 搭建基础设施 提起搞科研,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连轴转的研究人员、大量快速更新的文 献。这是以往科学研究的常态,却也面临难言的尴尬——有了基本原理却难以实际应用,理论研究与实 际问题差距不小,许多问题只能通过经验和试错解决;"作坊模式"让科研效率亟待提高;实验手段,数 据收集、处理、分析手段有限……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人工智能破解蛋白质结构的密码,成为突围的重要里程碑。基本原理驱 动、数据驱动的科研模式在人工智能助力下走向大幅升级与融合。AI4S作为加速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已是全球共识,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正由概念导入期进入应用落地期。 提到科学智能,不能不提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这是全球首个专注于AI4S领域研究与发展的新型 研发机构。该院于2021年9月成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研究结合,加速不同学科的融合和突破,以 构建"平台科研+垂直整合"模式为指导,加速构建下一 ...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网· 2025-08-30 03:09
科技前沿突破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多项重大科技突破,包括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三颗明珠"、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交付、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营及嫦娥六号月球采样返回[1]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2025年7月实现首光观测,成功获取150GHz频段月球和木星辐射清晰图像,标志我国在宇宙起源探索领域取得重大进展[3] - 深空探测领域嫦娥六号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刷新世界纪录,生命科学领域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3] -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7月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3] 产业创新转化 - 麒麟软件2025年8月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系首个采用该内核的商业版国产系统,为人工智能应用部署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基座[6]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推动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6] -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落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6]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多家机构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直抵科研范式内核并解放科学家创造力[8] 创新生态建设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确定性应对技术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9] - 中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已具备坚实基础[9]
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社· 2025-08-29 18:48
前沿科技突破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2] -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2] - 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 刷新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2] - 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新希望[2] - 我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 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2] 产业创新成果 - 麒麟软件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 系首个采用6.6内核的商业版国产操作系统[4]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4]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4] - 中国科学院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直抵科研范式内核[5] 创新生态建设 -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存在堵点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亟待提升[6]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以应用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6] - 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具备科技强国坚实基础[6]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社· 2025-08-29 13:51
科技创新成果 - 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并实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业运行 [1] - 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携月壤返回并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1][2] - 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验证 刷新量子系统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2] - 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2] 基础科学研究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 [2] - 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 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 [2] - 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 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 [3] 产业创新应用 - 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 为首个采用该内核的商业版国产操作系统 [4]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 [4] - 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直抵科研范式内核进一步解放科学家创造力 [6] 研发投入与创新生态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到1.2万亿元 [4] -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存在堵点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亟待提升 [6]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以应用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6]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社· 2025-08-29 07:30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涵盖深空探测、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 并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 [1][2][3][4] 前沿科技突破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 [1] -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1] - 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 刷新量子系统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1] - 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1] -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 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 [1] 产业创新与融合 - 麒麟软件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 为首个采用6.6内核的商业版国产操作系统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2] - "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落地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4万亿元 [3] - 中国科学院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直抵科研范式内核 [3] 政策与战略部署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发展 [4] - 研发投入增加激发创新动能 推动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 [2] - 需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堵点 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3]
“神经-符号”融合规划器性能显著超越o1:借鉴人类运动学习机制|中国科学院磐石研发团队
量子位· 2025-08-06 05:56
科研智能规划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磐石研发团队提出新型"神经-符号"融合规划器,融合神经规划系统与符号规划系统优势,解决传统智能规划方法效率低下和盲目性高的问题[1] - 该技术借鉴人类闭环反馈机制构建双向规划机制,在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上显著提升[3] - 规划器已集成至"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面向科学领域提供专用模型支持[5] 闭环反馈机制设计原理 - 基于人类运动学习的Knowledge of Result(KR)闭环系统,通过反馈、错误检测和纠正实现动态调整[6][7] - 规划任务与人类运动学习具有相似性,将问题、规划器和动作序列对应为试验、学习者和行动序列[8] - KRCL机制通过正向神经规划器生成动作序列与反向KR反馈构成动态闭环,实现双向信息传递和持续校正[10] 神经与符号系统融合架构 - 采用神经规划器与符号规划识别器双向连接模式,结合神经网络的表示能力与符号系统的可解释性[11][12] - 正向神经规划器生成高效灵活的动作序列,反向符号规划识别器推理最可能目标并增强模型可解释性[14][15][16] - KR增强信息通过文本相似度量化,校正结果并提升规划精准度[17] 自适应反馈控制机制 - 引入自我控制机制,根据问题难度和模型表现动态激活反向规划识别器,避免固定KR机制的冗余反馈[18][20] - 通过预定义阈值控制反馈频率,减少规划器对反馈的依赖性,提升模型自主性和学习效率[21][22] 性能评估与行业对比 - 在IPC竞赛8个规划任务中,KRCL平均覆盖率达70.81%,显著高于ASNet(57.12%)和OpenAI o1等竞品[23][24] - PlanBench测试显示KRCL在Blocks和Mystery Blocks任务中覆盖率均达100%,平均耗时0.8秒,远优于o1的75.33%覆盖率和61.9秒耗时[25][26]
解码AI科学家智能体:打造“人人可用”的科研助手
环球网资讯· 2025-08-03 07:09
AI科学家智能体平台发布 - 依托中国科学院"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开发,聚焦文献调研、科研阅读、前沿追踪等科研高频环节 [1] - 具备科学文献萃取融合、科学知识表征推理和科学工具编排规划等核心能力 [2] - 融汇数、理、化、生等多个学科领域,可精准解析论文中的公式、图表、术语与实验数据等科学内容 [2] - 通过逾2亿份实时更新的科技文献资源,精准识别前沿成果,生成多维度研究报告 [2] 平台功能与应用场景 - 支持一键生成研究导读,构建知识脉络,支持摘要生成、术语提取 [2] - 面向高校教师与学生,辅助课程教学、开题选题、论文调研与撰写 [3] - 面向科技企业研发团队,加快技术前瞻研究、专利分析、跨学科资料整合等任务 [3] - 在全球权威通用智能体榜单中表现出色,科学工具调用和科学推理能力国际领先 [3] DIOS决策智能操作系统 - 打通"算力—数据—模型—决策应用"全链路,以软硬件协同+云端服务 [4] - 提供从算力调度、数据操作、模型构建到决策应用的全链条AI服务 [4] - 融合"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与自研D1决策大模型,提供"科学思维+决策推演"的智能力 [4] - 通过智川X-Agent智能体开发平台,支持零代码搭建AI应用,实现AI自主任务规划 [4]
科学与健康|智“理”相通 人工智能这样赋能千行百业
新华社· 2025-07-28 11:53
人工智能应用成果 - 可灵AI展位展示文本生成短视频功能,用户可通过输入文字让AI生成细腻逼真的视频内容,显著提升创作效率 [3] - 温维斯等创作者利用可灵AI"多图参考生成视频"功能,大幅减少3D建模和特效制作时间 [3] - Rokid推出轻量化智能眼镜,支持语音操作和跨语言点单功能,实现无手持设备交互体验 [5] - 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曲由"音潮"大模型生成制作 [3] 科研领域突破 - 人工智能已应用于预测蛋白质折叠结构,并在量子计算、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取得突破 [6]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多家机构发布10项"AI+科学"成果,包括60毫秒完成2024个量子比特排布、超导材料工艺设计等 [6] - 中国科学院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具备科学文献萃取、知识推理和工具编排等能力,目标应用于生命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 [6][7] 全球合作与治理 -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提出促进创新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开展安全治理等方向 [8] - 中国通过《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展示AI技术在教育、农业、医疗等领域的跨国应用成果 [9]
国产大模型加速刷新应用“进度条” 人工智能技术化产业发展有望迎来新突破
央视网· 2025-07-28 06:15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现状 - 中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 占全球已发布3755个大模型的40%以上 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1] -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超3.5万家 其中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超5100家 占全球约15% [11] - 行业初步形成领军企业带动、独角兽崛起、专精特新生根、初创企业涌现的发展格局 [11] 技术进展与创新 - 基础大模型迭代速度显著加快 新的技术路线蓄势待发 展现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潜力 [1][11] - 中国科学院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具备科学文献萃取、知识推理和工具编排等核心能力 [1]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集中展示40余款大模型 发布3000余项前沿展品 [5] 行业应用落地 - 大模型在医疗、消费、教育等行业加速落地 教育领域已出现答疑笔等成熟应用产品 [5][7] - 科学大模型主要服务于科学家群体 应用领域包括材料创制、遥感数据理解和天文研究等 [3] - 开源模式成为行业趋势 多家厂商在大会上发布开源大模型产品 [9] 科研突破方向 - 科学大模型采用专业科学知识和数据训练 实现对多模态科学数据的深入理解 [1] - 该技术平台旨在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支撑 目前已在多个科研领域开展应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