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猛禽发动机
icon
搜索文档
星舰第10次试飞后,马斯克宣称:未来从北京到洛杉矶只需半小时,他要颠覆跨国旅行
老徐抓AI趋势· 2025-09-06 14:32
星舰试飞成功与战略意义 - 星舰完成第10次试飞 实现全部四大测试目标 包括点火起飞 助推器回收 卫星部署模拟 在轨点火及隔热瓦压力测试 标志人类航天进入新阶段 [2][4] - 试飞过程突破多项技术难点:33台猛禽发动机同时点火 2分40秒实现热分离 助推器在单发动机故障下仍可控溅落 舱门成功打开并部署8颗模拟卫星 [8][9][10][12] - 隔热瓦压力测试中故意拆除部分防护层 飞船仍保持可控状态安全溅落 验证了重复使用可行性 [16] 运载能力与效率突破 - 星舰近地轨道运力达150吨(可复用)或250吨(一次性) 远超猎鹰9号的22.8吨(非回收) [13] - 单次部署卫星能力达400颗(v2 Mini)或100颗(V3) 相当于20次猎鹰9号任务(单次22-28颗) [12][13] - 成本目标降至1000万美元以下 显著低于猎鹰9号单次约1500万美元的发射成本 [13] 火星殖民战略规划 - 火星移民需运送100万吨物资 当前全球年发射量仅2085吨 星舰通过单次200吨运力及高频发射(年均500次)可大幅缩短时间周期 [21] - 关键技术瓶颈包括可重复使用隔热瓦(目标1小时再发射)及在轨加油技术 后者计划明年开展测试 [22] - 地球点对点运输可实现北京至洛杉矶30分钟 纽约至伦敦10分钟 依托星舰30倍于普通飞机的速度 [23][24] 商业闭环与行业影响 - SpaceX通过星链卫星部署(年发射7000颗)形成现金流 反哺火箭研发 实现商业自造血 减少政府依赖 [12][25] - 猎鹰9号复用能力达28次(B1067) 星舰未来复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经济效应 [13] - 航天工业体系规模化后 将改写全球通信、运输及太空资源开发格局 [12][24]
“星舰”第十次试飞有哪些突破
齐鲁晚报· 2025-08-29 00:39
发射任务概述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于8月26日完成第十次试飞 实现所有核心目标[1] - 火箭总长约120米 由可重复使用的70米"超级重型"助推器和"星舰"飞船组成[1] - 本次试飞因地面系统故障和天气原因两度推迟后顺利实施[2] 技术突破与测试成果 - 首次在太空进行有效载荷部署演示 发射18分钟后将8颗"星链"卫星模拟器部署在亚轨道[2] - 飞船成功点燃一台"猛禽"发动机 实现在轨再点火 验证脱轨燃烧关键技术[2] - "超级重型"助推器完成返航燃烧并在预定海域受控溅落 测试中主动关闭三台主发动机中的一台并启用备用发动机[2] - 飞船发射40多分钟后受控再入大气层 利用4个襟翼实现姿态控制 在印度洋预定区域溅落[3] - 重返大气层阶段进行多项耐热极限测试 包括拆除部分隔热瓦 测试多种金属隔热材料和配件性能[3] 历史试验情况 - 今年前几次试飞均失败:1月和3月第七、八次试飞中第二级飞船上升阶段解体[1] - 5月第九次试飞第一级助推器爆炸 第二级飞船入轨后失控[1] - 6月静态点火测试发生严重爆炸[1] 行业影响与评价 - 试飞表明项目正重回正轨 暂时回应了关于"严重工程缺陷"的批评[3] - 未来将承担地球轨道、月球和火星运输任务 在NASA"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中发挥关键作用[4] 现存技术挑战 - 助推器33台发动机中有一台在上升阶段意外关闭[3] - 飞船再入阶段部分后襟翼被烧穿[3]
新闻分析|“星舰”第十次试飞有哪些突破
新华社· 2025-08-28 07:47
核心观点 - 星舰第十次试飞实现所有核心目标 为设计优化提供关键数据 [1] - 试飞完成首次有效载荷部署 助推器受控溅落 飞船再入测试等多项突破性进展 [1][2] - 试飞验证回收路径可行性 备用发动机应急方案及耐热性极限测试 [2][3] - 项目未来将承担地月轨道及火星运输任务 在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中发挥关键作用 [3] 技术突破 - 首次在太空部署8颗星链卫星模拟器 验证太空部署机制和飞行控制能力 [2] - 飞船成功点燃猛禽发动机 实现在轨再点火 验证脱轨燃烧关键技术 [2] - 助推器执行返航燃烧并在预定海域受控溅落 验证回收路径可行性 [2] - 助推器主动关闭三台主发动机中的一台 启用备用发动机完成着陆燃烧测试 [2] - 飞船利用4个襟翼实现姿态控制 完成着陆翻转及燃烧后在印度洋预定区域溅落 [2] - 重返大气层阶段拆除部分隔热瓦 测试脆弱区域压力及多种金属隔热替代材料 [3] - 测试飞船配件耐热性能和结构性能 收集数据优化隔热系统 [3] 试飞背景 - 前几次试飞均失败 第七和第八次试飞中第二级飞船上升阶段解体 [1] - 第九次试飞第一级助推器爆炸 第二级飞船入轨后失控 [1] - 6月静态点火测试发生严重爆炸 凸显系统技术难度高且试验风险大 [1] - 本次试飞因地面系统故障和天气原因两度推迟 [1] 行业影响 - 试飞近乎完美 暂时回应针对星舰存在严重工程缺陷的批评 [3] - 使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美国航天局对项目重回正轨感到放心 [3] - 33台发动机中有一台在上升阶段意外关闭 部分后襟翼再入阶段被烧穿 仍需改进 [3]
马斯克星舰终结“四连炸”,未来有望40分钟全球直达?
虎嗅· 2025-08-27 04:24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完成既定关键任务 终结此前四连炸的记录 [2] - 超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外海实现受控溅落 星舰上级飞船在印度洋完成受控溅落 [5] - 33台猛禽发动机运行状态良好 顺利通过最大动压阶段关键节点 [6] 技术测试突破 - 助推器成功演示着陆点火程序 包括控制翻转和反向推力点火回推 [9][10] - 首次成功释放8颗星链模拟卫星 部署过程每分钟一颗有序完成 [15] - 在太空环境下重新点燃猛禽发动机 验证轨道机动能力 [18] - 主动拆除部分隔热瓦测试极限性能 并测试多种金属隔热瓦材料方案 [20] 星舰设计目标 - 星舰全长120米 直径9米 由不锈钢制成 目标实现快速完全重复使用 [3][4] - 采用热分离技术 可减少推进剂预留 上升阶段使用更多燃料运送更大有效载荷 [11] - 未来每次发射可搭载V3星链卫星 为网络增加60Tbps容量 是猎鹰9号单次发射容量的20倍 [17] 未来发展计划 - 计划每年建造数千艘星舰 目标在火星建立自给自足城市 [35] - 首批星舰计划2026年年底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登陆火星 [37] - 提出地球点对点运输服务 可在40分钟内到达地球任何地方 速度是商用飞机的30倍 [43] 迭代开发模式 - 采用先试后改的开发理念 通过快速迭代保持全球最快开发节奏 [38][39] - 第9次飞行因燃料箱增压系统扩散器故障导致飞船失控翻滚 [32] - 第10次飞行原定飞船在地面测试中爆炸 紧急启用备份飞船完成发射 [33]
马斯克星舰终结「四连炸」!未来有望 40 分钟内到达地球上任何地方
36氪· 2025-08-27 03:59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 星舰第十次试飞完成既定关键任务 在连续四次失败后首次成功[1] - 超重型助推器实现墨西哥湾外海受控溅落 星舰上级飞船完成印度洋受控溅落[3] - 33台猛禽发动机运行状态良好 顺利通过最大动压阶段关键节点[3] 技术测试突破 - 助推器成功演示着陆点火程序 包括控制翻转和反向推力点火回推[5][6] - 首次成功释放8颗星链模拟卫星 部署规格与V2 Plus版本相当 每分钟释放一颗[7] - 在太空环境下重新点燃猛禽发动机 验证轨道机动能力[8] - 主动拆除部分隔热瓦测试极限性能 安装不同材料金属隔热瓦比较可靠性[8] - 改进隔热瓦边缘设计 解决第六次试飞出现的"高温热点"问题[8] 运载能力提升 - 单次星舰发射可增加60Tbps星链网络容量 是猎鹰9号发射容量的20倍[8] - 采用热分离技术 上升阶段可使用更多燃料 提升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能力[7] 开发战略与规划 - 采用"先试后改"开发理念 通过快速迭代积累经验[19] - 目标每年建造数千艘星舰 为实现火星自给自足城市必需[17] - 计划2026年年底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登陆火星 载人任务预计2029-2031年实施[19] - 开发地球点对点运输服务 可在40分钟内到达地球任何地点[21] 面临的技术挑战 - 第9次飞行因燃料箱增压系统故障导致飞船失控翻滚[15] - 第10次飞行备用飞船36号在6月地面测试中爆炸[15] - COPV压力罐的不可预测性给载人飞行带来风险[15] - 载人航天安全标准严苛 星舰距载人标准仍有差距[20]
美“星舰”实施第十次试飞
新华社· 2025-08-27 02:21
发射任务执行情况 - 星舰火箭于美国中部时间8月26日18时30分从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 实施第十次试飞 [1] - 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成功分离 助推器完成返航燃烧并在预定海域受控溅落 [1] - 飞船实现亚轨道飞行 部署8颗星链模拟卫星 首次完成太空卫星部署模拟演练 [1] 技术测试与验证 - 飞船一台猛禽发动机完成在轨再点火测试 发射40多分钟后开始受控再入大气层 [1] - 飞船完成着陆燃烧并在印度洋预定区域溅落 [1] - 任务重点包括助推器着陆燃烧试验 飞船再入阶段耐热性测试 为回收复用积累数据 [1] 火箭规格与设计目标 - 星舰火箭总长120米 直径9米 由第一级70米超级重型助推器和第二级飞船组成 [2] - 火箭两级均可重复使用 设计目标为运送人和货物至地球轨道 月球及火星 [2]
“星舰”第十飞:喷出紫色尾焰,二级飞船返回时内部爆炸
新京报· 2025-08-27 01:32
任务执行情况 - 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完成第十次试飞任务 火箭从得州升空 经历两次暂停发射 [1] - 一台发动机意外关闭 有居民在波多黎各目击火箭拖出紫色尾焰 [1] - "猛禽"发动机在热级分离过程中点火 超级重型助推器加速溅落墨西哥湾区域 [1] 飞行过程 - 第二级飞船进入太空轨道 重新点燃发动机并部署模拟卫星载荷 [1] - 第二级飞船在重返地球过程中内部发生爆炸 导致尾翼受损 [1] - 最终飞船成功溅落在印度洋预定区域 [1]
“星舰”第十次试飞:二级飞船进入太空部署8颗模拟卫星
新京报· 2025-08-27 00:40
发射任务执行情况 - 星舰第10次试飞于8月26日成功完成发射和卫星部署任务 [1] - 火箭发射升空后成功部署8颗模拟卫星载荷 [1] - 超级重型助推器溅落墨西哥湾区域 第二级飞船进入太空轨道 [1] 技术操作细节 - 猛禽发动机在热级分离过程中点火并重新点燃 [1] - 发射过程中经历地面系统和天气问题导致连续2天暂停 [1] - 任务成功后中控大厅出现欢呼和掌声反应 [1]
“星舰”第10次发射升空瞬间 助推器燃烧溅落海中
新京报· 2025-08-27 00:10
发射任务执行情况 - 星舰第10次试飞于8月26日发射升空 超级重型助推器受控溅落得州附近海域[1] - 第二级飞船计划进入太空并重新点燃发动机 部署8颗模拟卫星[1] - 连续2天因地面系统和天气原因暂停发射[1] 历史试飞表现 - 2025年已进行三次试飞 均以飞船解体或助推器爆炸告终[1] - 本次试飞中猛禽发动机在热级分离过程中成功点火[1]
星舰“十飞”两度推迟,马斯克再谈火星梦:想为地球生命上保险
36氪· 2025-08-26 09:17
星舰第十次试飞推迟 - 原定于北京时间8月26日进行的星舰第十次试飞在倒计时40秒时因天气原因紧急叫停 发射计划取消 火箭仍留在发射台上 [2] - 这是一周内第二次推迟 8月24日晚因地面系统故障临时取消发射 [2] - 今年星舰已进行三次试飞 均以飞船或助推器爆炸告终 [2] - 本次试飞原计划携带8颗模拟卫星升空 目标包括超重型助推器受控溅落 飞船入太空 发动机重启及卫星部署 这些目标在前三次试飞中均未实现 [2] 星舰项目战略愿景 - 项目根本目标是帮助人类成为多星球生存物种 将文明和意识扩展到地球之外 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保障生命和人类文明长远延续 以及为人类提供值得兴奋的奋斗目标 [3][4] - 关键转折点在于火星城市实现自给自足 这需要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包括能生产芯片及制造芯片工厂的能力 [4][5] - 估计需要运送至少100万吨物资至火星才能建立自给自足的火星文明 [5] - 星舰设计目标是大规模制造和快速迭代 最终达到每年生产成千上万艘 以支持火星城市建设 [3][4] 技术突破与工程挑战 - 选择特殊不锈钢合金作为主体结构材料 而非铝材 因不锈钢耐热性更好且不需要涂漆 [6] - 猛禽发动机被描述为目前地球上最先进的火箭发动机 能量极其惊人 [6] - 完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是重大工程挑战 目标是实现每次飞行后立即投入下一次任务 而非像航天飞机那样需数月检修 [7][9] - 计划用发射塔机械臂直接在空中接住返回的助推器和飞船 助推器返回后约五六分钟 只需三四十分钟加注燃料即可再次发射 理论上同一枚助推器可做到每小时飞行一次 [7][8] - 轨道加油技术是解锁火星任务的关键 计划明年开始试验 通过专用加油船在轨道上为货舱满载但燃料耗尽的飞船补加燃料 使其能飞往火星等深空目的地 [10][11] 地球点对点极速旅行应用 - 星舰能实现地球点对点极速旅行 理论上可在半小时内抵达全球任何地方 速度是音速的25倍 为民航飞机的30倍 [3][12] - 具体旅行时间示例:洛杉矶到悉尼不到半小时 洛杉矶到东京在半小时内 纽约到新加坡同样如此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