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功能

搜索文档
2025齐鲁秋季车展消费者调研报告出炉
齐鲁晚报网· 2025-09-29 04:04
展会表现与规模 - 2025齐鲁秋季车展观展人次达33.6万,累计销量超2万台,销售总额50亿元[1] - 展会规模覆盖4个展馆,汇聚近百品牌、近千款车型,超千平展位,数十款新车首发[5] - 观众综合评价指数85.71,喜爱度88.13,复观比例超80%,推荐度85.08,净推荐值59.10%[3] 消费者观展行为 - 41.05%观众以购车咨询与比价为主要目的,37.17%因喜欢车展氛围前来休闲放松[6][8] - 互联网成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超60%),其中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位列前三[8][10] - 26.71%观众因车展知名度高慕名而来[8] 购车需求特征 - 86.3%受访者有购车计划,其中无车人群仅占12.06%,有车一族换购增购意愿强烈(49.05%有一辆车,28.16%有两辆车)[13] - 90.51%购车预算在40万元以内,其中10-20万区间占比43.97%,20-40万占比24.11%,10万以内占比22.43%[16] - SUV车型最受欢迎(35.76%偏好率),在女性群体中偏好率达36.01%[18][21] 品牌偏好趋势 - 国产车成为首选(40.7%偏好率),比亚迪、长安、哈弗受青睐;德系车偏好率20.3%(大众、奥迪、宝马),日系车13.4%(丰田、本田)[21] - 新能源车偏好率女性42.07%、男性39.43%,选择原因包括智能化程度高、节能环保、使用成本低等[27] - 中国新势力品牌因自动驾驶功能先进、空间舒适、智能座舱体验受认可,传统品牌因造车技术有保障、品控成熟受青睐[31] 政策与市场影响 - 超60%受访者因政策红利提升购车意愿,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影响最大(22.6%),消费信贷支持(21.8%)和消费补贴(20%)次之[23][25] - 多重补贴政策叠加(国补+省补+市补+厂家补贴+经销商优惠)降低购车成本[23] 消费者决策因素 - 电池安全、续航能力、充电便利性、性能操控、座舱空间成为新能源车购买核心关注点[35] - 主要担忧包括电池寿命及更换成本高(19.60%)、续航能力差(17.90%)、充电设施不完善(14.70%)[36][37] 智能化功能接受度 - 54.67%受访者愿为智能驾驶额外付费并主动使用,46.16%希望配置但不愿付费[40] - 车内生物监测(疲劳提醒)和语音控车全域交互为最受关注智能驾驶模块[38]
“智驾”更名“辅助驾驶”是理性纠偏
齐鲁晚报网· 2025-05-06 08:21
近日,有网民发现,小米汽车的宣传物料上,对其智能驾驶功能换了宣传术语,将原有的"智驾"更改 为"辅助驾驶"。问界、理想等多家新能源车企,近期也降低了"智驾"的使用频次或换了说法。 在应对策略上,车企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炫技转向了注重安全教育。小米汽车在APP内测"安全分Beta", 借助算法对驾驶行为风险进行评估;小鹏汽车计划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旨在强化用户对辅助 驾驶功能边界的认知。这些举措充分表明,车企正从单纯的技术提供者转变为安全责任的共担者。正如 一位汽车工程师所说:"最好的智能驾驶宣传,应该像安全气囊广告一样,既要彰显技术实力,又要提 醒消费者这仅仅是最后一道防线。" 车企的纠偏行动,也是对消费者认知偏差的一次修正。北京科协曾明确辟谣"辅助驾驶等于自动驾驶"这 一说法,但"L2+""L2.9"等宣传标语仍在暗示技术已经接近L3级。这种"过度包装"使得消费者对技术能 力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催生出了"脱手驾驶"这种危险的文化。 "智驾"更名"辅助驾驶",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命名层面的变革,更是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价值观重塑。 从以营销为导向转变为以安全为首要考量,这场纠偏也将推动行业走向成熟。 ...
艾睿铂判断汽车关税政策对中国影响有限 中国汽车2030年全球份额或增长至30%
中国经营报· 2025-04-27 09:31
关税影响分析 - 美国及其他国家关税使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出口成本上升24% 相当于增加460亿美元 但仅占行业总产值的3.8% [1] - 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整车出口影响较小 2024年对美整车出口10.7万辆 仅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1.81% [2] - 关税直接影响200亿至300亿美元汽车零部件对美出口 因海外生产基地亦被加征大额关税 [2] 出口市场格局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640万辆 同比增长23% 稳居全球首位 比排名第二的日本高出逾50% [1][6] - 俄罗斯和中东占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35% 首次超过欧洲和北美总和 [3] - 中国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汽车销售过去五年增长2倍多 2024年在俄市场份额一度突破60% [3] 技术竞争优势 - 中国智能驾驶功能普及率领先 2024年近60%乘用车配备L2及以上辅助驾驶 美国不足40% [5] - 免费智能驾驶功能成为重要竞争优势 三分之二全球高管认为中国在智能驾驶系统领先 [5] - 中国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建立独特海外市场优势 [4] 市场增长预测 - 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长预计放缓至4% 受关税影响显现 [6] - 2025年中国国内市场预计增长4% 达2680万辆 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下滑趋势形成对比 [6] - 中国品牌全球市场份额预计从2024年21%提升至2030年30% [6]
记者观察|智驾宣传:不能光讲能力“上限”,更要讲透安全“底限”!
证券时报· 2025-04-24 00:12
行业宣传行为变化 -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期间整车企业弱化智能驾驶宣传 比亚迪将"高阶智驾"更改为"驾驶辅助" 将"代客泊车"更改为"下车泊入" 小米汽车在视频中减少智能驾驶表述内容 [1]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 要求车企规范营销行为 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 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 [1] 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乘用车市场已落地车型最高仅达到L2级别辅助驾驶水平 该级别无法替代司机 汽车仍需人类驾驶员操控 [1] - 车企营销侧重技术上限宣传 如展示时速100公里以上AEB"稳定刹停"能力 但较少说明技术下限 例如现有AEB大多无法识别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2] 营销与安全风险 - 部分汽车品牌负责人通过双手脱离方向盘等危险方式展示智驾功能 造成消费者误导 过度信任未成熟技术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2] - 行业竞争白热化背景下 车企需平衡技术宣传与安全底线 减少对极限实力的作秀式展示 加强技术下限安全知识普及 [2] 行业长期发展导向 - 汽车行业处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关键节点 安全应作为核心竞争力 车企需兼顾发展速度与稳定性 避免因过度营销损害长期品牌口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