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师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 职教何为
中国青年报· 2025-09-07 22:38
人工智能+行动政策部署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系统部署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1] - 文件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产业升级、消费提质、民生改善与治理现代化[1] -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2]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影响 -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全球劳动力市场将经历结构性变革 技术创新被列为首要驱动力[2] - 企业对人工智能开发技能需求提升214% 数据分析技能提升189% 手动灵活性等技能重要性下降37%[2] - 全球一半雇主正在瞄准人工智能催生的新机会并计划调整业务方向[2] 职业教育体系变革需求 - 职业教育需加快构建与智能化产业生态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1] - 需实现从"教技术"到"强能力"的转变 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人机协作能力[3] - 教育部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提出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标准 夯实基础能力 培育高阶思维 提升未来素养[4] 人工智能素养标准建设 -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提出人工智能素养新要求[4] - 制定涵盖通识素养、专业技能、行业能力三核心部分的分层递进标准 贯穿安全伦理教育[5] - 开发基于动态能力图谱的人工智能素养评价系统 针对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开发梯度化测评工具[6] 专业与课程体系升级 - 职业院校需布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农业机器人等新兴专业方向[7] - 推动现有专业智能化改造 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工具应用、伦理规范纳入课程体系[7] - 开发人工智能+模块化课程 开设通识课程和专项技能微证书项目[7] 教学模式创新 - 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8] - 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构建沉浸式、交互式、个性化实训场景[8] - 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评测工具和虚拟协作平台 提供精准化学习支持[8] 教师能力建设 - 教育部开展教师校长人工智能专项培训[9] - 将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分为普及层、深化层和研发层三个层次[9] - 采用分层培训+产教融合策略 构建校企协同的双师型团队[9] 基础设施与治理体系 - 发布《职业院校智慧校园规范》对智慧环境、人工智能基座、数智治理提出明确标准[10] - 强化智能算力统筹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 优化应用发展环境[10] - 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和人工智能内容审核机制[10]
把握人工智能快速演进形势 迈入智能发展新阶段——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
新华财经· 2025-08-28 16:20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阶段与特征 -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 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算法、数据、算力等整个技术体系升级[2] - 应用范围从语音助手、图像识别扩展到医疗、教育、金融、交通、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2] 人工智能+行动政策框架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1][2] - 文件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领域 提出17个具体发力方向[3] - 通过加速场景开放和供需对接 解决"不会用""不好用""不能用"等问题[3] 经济贡献与产业影响 - 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百万亿元 成为最重要增长点之一[4] -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4] -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4] 民生领域应用场景 - 创造智能工作方式 利用机器人完成高空作业降低安全风险[4] - 开发情景化、定制化人工智能教育产品 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5] -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终端[5] - 智慧养老平台和智能护理机器人提供全场景养老服务[4] 科研与社会治理赋能 - AI for Science实现科研范式革命 加速科学发现大爆炸时代[6] - 城市大脑赋能使项目审批时间从9个工作日压缩至9.5小时[6] - 加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公共服务精准化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6] 风险防范与发展保障 - 需防范模型幻觉及模型被滥用、误用等风险问题[6] - 通过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模型算法消除潜在风险[7]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7] - 发展开源开放生态 促进数据跨境流动和设备自由贸易[7]
人工智能+加速落地,教育行业的大考开始了
36氪· 2025-08-28 02:47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全要素全过程深度融合 创新智能学伴与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学模式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1][2][6] 学习方式变革 - 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注重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与解决问题能力 [1] - AI通过模拟实验虚拟场景个性化推荐提供超越书本的学习体验 如历史课堂还原古代场景 科学课堂提供虚拟实验室 [2] - 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AI实时分析学习数据并为每个学生制定差异化方案 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2] - 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 推动灵活自主化探索 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的生活方式 [2] 教育体系重构 - 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与全社会通识教育 系统性重构教育体系 [3] - 基础教育融入AI素养教育 学生需理解AI基本原理与应用逻辑 数学课使用AI可视化工具 语文课借助AI语料库 体育艺术课进行AI数据分析 [3] - 高等教育完善学科布局 加大医学+AI法律+AI金融+AI等跨学科人才培养 鼓励青年人才探索人工智能无人区领域 [4] - 职业教育提升全员AI素养与技能 覆盖护理农业物流等各行各业劳动者 AI技能成为新型基础劳动工具 [4] - 鼓励全民学习AI新知识新技术 打破教育边界 避免技术鸿沟导致的社会分化 [5] 产业机遇与转型 - AI教育产品从题库网课学习机等工具转向具陪伴性交互性的智能学习伙伴 需重构产品逻辑为长期互动情境化体验 [6] - 行业竞争焦点从内容资源堆积转向技术能力较量 依赖模型算法与数据处理能力 中小企业需与科技巨头合作 头部企业可构建教育大模型生态形成壁垒 [6] - 商业模式从一次性课程销售转向长期服务留存与学习效果兑现 需证明AI教育价值以维持用户粘性与付费意愿 [7] - 市场格局快速扩容与激烈淘汰并存 头部企业占主导 中小企业在细分赛道谋求空间 如学科个性化教学职业技能培训或老年终身学习服务 [7] - 数据安全内容合规未成年人保护成为硬约束 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市场生存 [7] - 教育企业作为公共教育体系补充 可能参与国家级教育平台建设与乡村教育均衡支持 中国AI教育方案有望成为出口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7]
首次写入政策 “智能经济”发展路线图划定
北京商报· 2025-08-26 16:24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通过"人工智能+"重点行动推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明确2027年、2030年和2035年三阶段发展目标 [1][3] 产业发展规划 - 培育智能原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鼓励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和组织架构 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3] - 定义智能原生产业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基因创造的新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 例如大模型内容创作平台、自动驾驶系统、智能体和通用机器人 [4] - 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 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4] - 加快人工智能驱动育种体系创新 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4] - 加快服务业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 在金融、法律、交通、物流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广泛应用 [4][5] 应用普及目标 -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超90% [3] -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6] - 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 [6] 消费与民生应用 - 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 培育智能服务业态 发展提效型和陪伴型智能原生应用 [6] - 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 [6] - 探索人机协同新型组织架构 培育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 在劳动力紧缺和环境高危岗位应用 [6] - 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医疗场景应用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7] 教育文化应用 - 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 创新智能学伴和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7] - 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 推动灵活自主学习 [7] -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内容 壮大文化产业 [7]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布局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 降低应用创新门槛 [8] - 通过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布局应用中试基地 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和孵化创新主体 [8] - 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