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型保险产品

搜索文档
险资青睐高股息股票 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经济观察报· 2025-09-27 05:07
新会计准则推动险资配置策略转变 - 2026年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将推动保险公司增加FVOCI项下股票配置[2][6] - FVOCI科目下权益资产价格涨跌不计入当年利润表 增强利润稳定性[2][6] 保险公司FVOCI配置规模显著增长 - 新华保险FVOCI项下权益类资产从年初306.40亿元增至6月末374.66亿元[2] - 中国人寿FVOCI项下股票持仓达1402.6亿元 占股票投资规模22.6%[2] - 中国人保表示将持续加大FVOCI会计科目下股票配置力度[3] 高股息股票成为FVOCI主要投资标的 - 保险公司优先将高股息股票纳入FVOCI科目[2][8] - 投资聚焦大宗商品上中游行业龙头现金流改善与分红增加机会[4] - 通过自下而上方法挖掘细分行业现金流改善及分红意愿增强个股[4] FVOCI资产选择标准与操作惯例 - 权益类资产需满足"非交易性"才能计入FVOCI且不可撤销[7] - 长期持有获取稳健股息收入及与主业具协同效应资产纳入FVOCI[7] - 股价波动较大成长型股票计入FVTPL科目[7] FVOCI配置的战略意义 - 构建高股息股票资产池获取长期稳健分红收入[4][8] - 填补固收类资产收益缺口对冲市场利率下行压力[8] - 解决期限错配风险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久期缺口达4-7年[8] 投资策略优化与标的拓展 - 加强中观视角投研 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政策设置中观赛道[9] - 寻找高成长产业赛道高股息个股 构建多维研究体系[9] - 目标股息回报率约4% 除高股息股外考虑纳入协同效应科技股[9] FVOCI的"双刃剑"效应 - 中国平安67%股票纳入FVOCI 约600亿元浮盈未体现在利润表[13] - 有助于资本市场更客观评估主营业务业绩增长稳健性[13] - 推动投资获利逻辑从短期价差获利转向关注长期上涨潜力与股息分红[14]
市场“退烧” 行业“蝶变”
金融时报· 2025-08-27 01:56
预定利率调整机制与市场反应 - 保险行业将调降人身险预定利率 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降至1.99% 连续两个季度低于现行利率超25个基点 触发动态调整机制 [1]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由2.5%调整为2.0% 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为1.75% 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 [2] - 此轮产品调整相较以往更加平稳 绝大多数险企提前1个月完成产品切换 仅个别产品标注"随时停售" [3] 市场预期与理性化趋势 - 市场对利率调整存在充足预期 源于年初建立的动态调整机制及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低位运行 [4] - 消费者表现更为理性 抢购潮现象减弱 更注重产品本身价值和特色 与以往"炒停售"引发的销售热潮形成鲜明对比 [3][4] - 险企提前完成新产品开发与备案 配套销售人员专项培训和渠道合作模式优化 [3] 利率调整历史与行业影响 - 本次为2019年以来第5次重大调整 此前4次分别为:2019年8月普通型养老年金险调至3.5% 2023年7月普通型产品调至3.0% 2024年9月调至2.5%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 2024年10月调至2.0%并实施新定价体系 [5] - 利率下调促使行业回归保障本源 降低产品投资属性 增强保障属性 同时防范"利差损"风险 [7] - 行业分化加剧 头部公司凭借投资能力、产品矩阵和品牌效应取得优势 对中小险企差异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7] 分红险产品战略地位提升 - 分红险下调幅度为25个基点 低于普通寿险和万能险的50个基点 体现监管对市场方向的兼顾 [8] - 分红险采用"保证利率+浮动分红"模式 兼顾安全性与收益潜力 降低保险公司刚性负债成本 通过"分红特储"平滑投资收益 [8] - 险企需从产品设计端保证较高收益率和分红实现率 从销售端转向综合价值导向 [8] 产品结构调整与消费者选择 - 消费者需理性看待财务规划 风险保障型产品应更关注保障效果和综合服务 投资型产品需参考历史表现 [9] - 投资型保险产品可通过保险公司专业投资分享股市红利 同时兼顾风险保障 适合非专业投资者 [9]
58家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率出炉:约九成机构不足3%,4.67%成“天花板”
搜狐财经· 2025-08-12 23:31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至2.0% 较此前下降50个基点 [3] - 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至1.75% 较此前下降25个基点 [3] - 万能型保险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下调至1.0% 较此前下降50个基点 [3] 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表现 - 58家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率集中在1%至3%之间 约九成机构不足3% [5] - 投资收益率最低为0.96%(和泰人寿) 最高为4.67%(君龙人寿) [5][7] - 3家机构投资收益率不足1%:和泰人寿0.96% 恒安标准人寿0.97% 爱心人寿0.97% [7][8] - 海保人寿投资收益率由去年同期-0.43%转正至1.89% [8] 综合投资收益率与投资收益率差异 - 长城人寿上半年投资收益率2.58% 综合投资收益率达6.82% [9] - 光大永明人寿投资收益率2.89% 综合投资收益率达5.1% [9] - 综合投资收益率包含未实现浮盈浮亏 更能反映保险公司全面投资收益水平 [9] 保险产品结构变化 - 分红险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采用"保底收益+浮动收益"模式 [5] - 预定利率下调推动分红险保证收益率持续下调 浮动收益成为主要卖点 [10] - 消费者选择分红险需关注多年综合投资收益率及历史分红实现率 [10]
58家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率出炉:约九成机构不足3% 4.67%成“天花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14:27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至2.0%,较此前下降50个基点 [1] - 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至1.75%,较此前下降25个基点 [1] - 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下调至1.0%,较此前下降50个基点 [1] - 以"保底收益+浮动收益"的分红险成为市场主流产品结构 [1] 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表现 - 58家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率集中在1%至3%之间,约九成机构不足3% [1] - 投资收益率最低为0.96%(和泰人寿),最高为4.67%(君龙人寿) [1][2] - 3家公司投资收益率不足1%:和泰人寿0.96%、恒安标准人寿0.97%、爱心人寿0.97% [2] - 5家公司投资收益率超过3%:利安人寿3.22%、君龙人寿4.67%、国民养老保险3.01%、幸福人寿3.08%、北京人寿3.65% [2] - 海保人寿投资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0.43%提升至1.89%,实现由负转正 [2] 投资收益率的计算与影响因素 - 投资收益率受投资资产分类和买卖策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市值下跌可能导致收益率负值 [3] - 债权类资产出现大笔不良和大额减值时,信用减值计提会拉低投资收益率 [3] - 综合投资收益率包含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浮盈浮亏,更能反映公司全面投资收益水平 [4][5] - 长城人寿投资收益率为2.58%而综合投资收益率为6.82%,光大永明人寿投资收益率为2.89%而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1% [4] 保险产品选择参考指标 - 消费者应关注保险公司多年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以评估长期投资绩效 [5] - 选择分红险需结合历史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及分红实现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5]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下调 部分产品“闪电”停售
证券日报· 2025-08-12 07:27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全面下调 -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全面下调 包括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 市场上不少保险产品正陆续停售 [1] - 预定利率下调呈非对称形态 普通型保险产品从2.5%降至2.0% 万能型保险产品从1.5%降至1.0% 分红型保险产品从2.0%降至1.75% [2]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最新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触发监管下调机制 要求保险公司两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切换 [2] 产品停售特征与行业行为变化 - 出现"闪电"停售案例 某公司分红型增额寿险从停售通知到正式停售仅间隔两小时 [2] - 多家公司提前切换产品 停售高预定利率产品 推出预定利率较低产品 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 [1] - 与历史相比 此次预定利率下调前"炒停售"现象较少 保险公司主动避免销售误导和利差损风险 [3] 分红险产品转型策略 - 保险公司力推分红型保险产品销售 采取非对称下调策略 分红险预定利率仅下调25个基点(2.0%→1.75%)低于普通型产品50个基点下调幅度 [4] - 分红险采用"1.75%保底+浮动收益"模式 测算显示若险企投资收益超2.11% 客户实际收益即可超过传统险2%固定利率 [4] - 长期来看分红保险投资收益率有望超过2.5% 相较普通型产品优势更加明显 [4] 行业影响与产品多元化 - 预定利率下调优化保险公司负债端成本 有利于长期稳定经营 为险资投资预留空间 [1] - 分红险风险共担机制压降险企刚性成本 缓解利差损压力 同时扩大险企在投资端的布局空间 [5] - 行业需避免产品单一化 建议从三方面探索多元化:健康保障型保险产品 保险与养老产业融合 联合开发特色险种如慢病患者"健康管理+带病投保"方案 [5]
预定利率下调引发人身险产品批量停售
证券日报· 2025-08-11 16:48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 -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全面下调 包括万能型保险产品的最低保证利率 近期市场上不少保险产品正陆续停售 [1] - 此次下调前"炒停售"现象较少见 多家公司提前切换产品 停售高预定利率产品 推出预定利率较低的产品 [1] - 预定利率下调有利于优化保险公司负债端成本 长期看有利于公司稳定经营 给险资投资预留空间 [1] 产品停售情况 - 出现"闪电"停售案例 某款保底利率2 0%的分红型增额寿险从通知到停售仅间隔两小时 [2] - 多家公司发布停售通知 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普通型2 0% 分红型1 75% 万能型1 0% [2] - 预定利率下调呈非对称形态 普通型和万能型下调50个基点 分红型下调25个基点 [2]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最新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 99% [2] 停售原因分析 - 下架高预定利率产品主要为避免利差损风险 "闪电"停售是为防止"炒停售"和销售误导 [3] - 上半年寿险公司大多完成保费预定目标 负债端有降低刚性成本需求 促使尽快停售高预定利率产品 [3] - 此次预定利率下调前市场平静 因监管部门严控销售误导 消费者更理性 公司淡化刚性兑付预期 [3] 产品转型方向 - 保险公司大力推动分红型保险产品销售 采取非对称下调策略 分红险预定利率下调幅度低于其他类型 [4] - 在新预定利率环境下 分红险优势凸显 若投资收益超2 11% 客户实际收益即可超过传统险2%固定利率 [4] - 长期看分红保险投资收益率有望超2 5% 相较普通型产品优势更明显 [4] 分红险优势与多元化 - 分红险风险共担机制有利于压降险企刚性成本 缓解利差损压力 给投资端布局留下更大空间 [5] - 行业需避免产品单一化 防止单一赛道过度竞争 适度多元化很有必要 [5] - 产品多元化探索方向包括健康保障型保险 养老产业融合 联合开发特色险种等 [5]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迎来首降,分红险料成突围之星
环球网· 2025-07-31 03:05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从2 5%调降至2 0% [1][2] - 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从2 0%调降至1 75% [1][2] - 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将从1 5%调降至1 0% [1][2] - 超出新利率上限的产品需在2025年8月31日前停售 [2] 产品切换进展 - 长城人寿已启动产品切换 完成部分低预定利率产品备案 [2] - 中国人寿 平安人寿 太平洋人寿等头部险企发布利率调整公告 [2] - 同方全球人寿 恒安标准人寿 中意人寿推出保底利率1 5%的新分红险产品 [2] 动态调整机制触发 - 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从1月的2 34%降至当前的1 99% [4] - 现行普通型产品利率2 5%连续两季度超研究值25个基点 触发下调机制 [4] - 金融监管总局要求险企在2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切换 [4] 分红险发展前景 - 分红险利率仅下调25个基点 降幅小于传统险和万能险 [6] - 超50家险企披露分红险红利实现率 约20%产品达100%以上 [6] - 分红险相比存款 银行理财等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7] - 行业预计分红险将成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1][6][7] 行业影响分析 - 预定利率下调有助于降低险企负债端成本 [5] - 新业务负债成本下降将逐步改善存量负债平均成本 [5] - 长端利率企稳和股市走强将缓解寿险业利差损压力 [5] - 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提升或提高险企权益资产配置比例 [7]
平安人寿下调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50个基点
快讯· 2025-07-25 09:30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 99%,较此前下调14个基点 [1] - 平安人寿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 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 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 0% [1] - 平安人寿的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分别较此前下调50个基点、25个基点、50个基点 [1] 调整执行时间 - 平安人寿将于2025年8月31日24时起不再接受超过上述预定利率最高值保险产品的投保申请 [1]
保险预定利率或将下调 险企一手抓销售一手备新品
证券日报· 2025-05-21 16:53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预期 -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对保险行业产生深刻影响,预计三季度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下调 [1] - 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分红型为2.0%,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2] - 预定利率研究值从1月的2.34%降至4月的2.13%,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至1.7%,5年期以上LPR和存款利率下调进一步强化下调预期 [3]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 行业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确定基准值 [2] - 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连续2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时需下调新产品利率,并在2个月内完成切换 [2] - 三季度预定利率研究值可能持平或低于2.13%,触发普通型产品利率上限从2.5%下调至2.25% [3] 行业应对策略 - 险企加大现有产品销售力度并储备新产品,一季度人身险保费1.66万亿元同比下降0.3%,寿险保费减少近1% [4] - 分红险占比显著提升,新上市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中40.7%为分红型,年金险中29.7%为分红型 [5] - 泰康提出"三差平衡"策略,通过风险管控稳定利差、前后端协同增厚死差、控制销售成本优化费差 [6] 市场影响与产品转型 - 预定利率下调将降低险企负债成本但短期削弱产品吸引力,长期可减少利差损风险 [3] - 传统储蓄险需求透支叠加分红险接受度不足,"报行合一"政策限制佣金进一步影响销售 [4] - 保障类产品如健康险需求刚性,预计二季度保费环比回升,行业重点发展浮动收益型和非利率敏感型产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