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记者手记:乡村产业振兴,巫山脆李为什么行?
新华网·2025-08-20 23:49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巫山脆李产业覆盖全县23个乡镇的6万余户农户和20万余名果农 [1] - 李农户均收入达2万余元 同比增长33.3% 最高户收入突破120万元 [1] - 种植面积从零星分布发展到30万亩 形成规模化产业基础 [2] 产业发展历程 - 产业历时20年发展 从2006年每棵补贴1元推广种植 4年间规模达1000亩 [2] - 2014年后政府大力推动 因脆李独特性与富民性被确定为重点产业 [2] - 品牌命名源于市场反馈 政府将"脆李"注册为地理标志并统一市场形象 [2] 产品特性与技术创新 - 脆李适宜海拔200-1200米种植 形成早中晚熟三类品种 销售周期持续3个月 [3] - 早期品种存在个头小易开裂问题 经育种改良后实现大面积种植条件 [3] - 国内知名农业科研机构参与新品研发 病虫害防治技术已全面普及 [3] 风险应对与产业延伸 - 通过单株覆膜和伸缩避雨大棚应对雨水灾害 强化灌溉系统整治水池抗旱 [3] - 品牌溢出效应显著 衍生出白酒/果酒/啤酒/酸奶等商品及李花观光旅游产业 [3] - 产业结合市场带动与政府推动 避免同质化竞争并维护独特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