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皮奶

搜索文档
百年老店的时代岔路口:广州酒家2025年上半年增收不增利、传承中的创新困局
新浪证券· 2025-09-18 09:5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91亿元 同比增长4.1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910.07万元 同比下降33.11% [1] - 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经营态势 [1] 产品结构挑战 - 核心产品仍依赖莲蓉月饼与腊味礼盒等传统品类 [2] - 创新产品存在形式大于本质的问题 未能有效匹配低糖养生、国潮联名等新消费需求 [2] - 年轻客群呈现观光式消费特征 缺乏高频消费认同 [2] 线下体验短板 - 门店装修格调和服务体系更新滞后 部分仍延续二十年前风格 [2] - 在沉浸式文化演出、非遗手作工坊等体验经济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 [2] - 传统"正宗滋味"尚未与当代生活方式形成有效共振 [2] 数字化运营瓶颈 - 电商平台缺乏社交传播型爆款产品 [3] - 直播内容形式传统 互动性不及竞品的粤语脱口秀与烹饪秀结合模式 [3] - 私域流量运营保持公告式克制 未能形成独特声量 [3] - 冷链物流网络存在覆盖密度和效率瓶颈 影响外地客户体验 [3] 品牌发展课题 - 面临从文化符号向当代消费品牌转型的挑战 [4] - 需实现从长辈重温旧梦的仪式性消费向年轻人日常自发选择的转变 [4] - 需要在保持百年匠心的同时适应新消费市场需求 [4]
50家首店“扎堆”长沙:国金街最猛,IFS狂揽大牌!
36氪· 2025-08-18 02:35
首店数量增长 - 2025年上半年长沙重点监测商场新开品牌首店50家 较2024年同期43家增长约14% [1] - 首店包括1家全国首店 8家华中首店 30家湖南首店和11家城市首店 [1] 首店业态分布 - 零售业态34家 餐饮业态13家 合计占比94% [8] - 儿童亲子 文体娱及生活服务类业态各仅占1席 [8] - 餐饮首店中甜品烘焙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新开5家门店 [8] 区域分布特征 - 天心区吸纳16家首店 主要分布在五一商圈 [8] - 芙蓉区与岳麓区各吸纳12家首店 [8] 时间分布特征 - 一季度新开23家首店 其中3月单月新增12家 [9] - 二季度5月成为入驻高峰期 单月新增13家首店 [9] 头部商业体表现 - 长沙国金街引入8家首店 包括M&N面包与蓝调 三元梅园等品牌 [1] - 长沙IFS吸引7家首店入驻 包括Arc'teryx PORTS 1961等国际品牌 [4] - 长沙万象城开出5家首店 包括古良吉吉 窗苔等特色品牌 [6] - 万家丽国际购物广场引入巴黎贝甜 真茶屋等首店品牌 [8] - 四家头部商场共引进26家首店 占比达52% [1] 品牌案例表现 - 三元梅园华中首店开业后销售火爆 五一期间单日销售记录多次创新高 [2] - 古良吉吉湖南首店开业前几个月销售额排名全国第一 [6] - 真茶屋自3月开设首店以来已在长沙布局10多家门店 [8] 政策支持措施 - 湖南省2025年4月发布政策措施 对首店引进提供资金补贴和资源倾斜 [10] - 对品牌方开设首店按实际发生费用给予不高于50%补助 最高100万元 [11] - 对运营管理单位给予最高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11] - 支持本土新消费品牌创新 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 [11] 未来发展预期 - 2025年下半年预计新开永旺梦乐城 长沙君尚等三大新项目 [11] - 新项目开业预计将为长沙市场带来更多品牌首店 [11]
烟火气里的“情绪刚需”:解码广东“夜经济”创新活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0:49
广东夜经济发展现状 - 广东夜间外卖订单占比达全天65%以上,冰品、糖水等"情绪疗愈型"消费同比增长超30% [1] - 深圳龙华夜宵商圈晚上9点后烧烤店上座率保持80%以上,18-24时消费占比达49.3%,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 [2] - 广州夜间消费指数位居全国第五,夜间消费金额总量与活跃度持续领跑全国 [4][7] 情绪价值驱动消费 - 64%中国消费者将精神满足列为首需,90后、00后更愿意为情绪满足的服务溢价买单 [5] - 超七成广东消费者将"放松身心"列为夜间消费核心动机 [5] - 佛山糖水铺和广州湘菜馆通过满足情绪需求,客单价提升40%且一座难求 [5] 多方协作推动创新 - 政府延长地铁与公交运营时间,划设"外摆经营示范区"并简化审批流程 [6] - 商家从"卖商品"转向"卖体验",如深圳"无声陪伴套餐"、广州"深夜怀旧点心局"和"情绪快闪店" [6] - 外卖平台运用大数据优化夜间配送效率,精准推送烧烤、糖水等品类 [6] 多元化夜间消费场景 - 直播与短视频平台成为引流利器,佛山"岭南天地"夜市通过线上直播吸引观众下单 [7] - 餐饮外,夜间消费延伸至手作匠人展示等互动体验 [7] - 消费者认为广东夜经济的魅力在于可感可触的城市温度与心灵慰藉 [7]
传统甜品遭新茶饮夹击,30岁满记甜品再出发
36氪· 2025-04-29 02:11
公司发展现状 - 2024年传统门店业务总净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5%,GMV达6.35亿元,同比增长14% [1] - 线下门店从2023年底193家增至2024年底243家,同比增幅27% [1] - 新零售业务GMV2.4亿元,净收入0.99亿元,同比增长395%,占总收入17% [3] - 2022-2024财年GMV分别为4.74亿元、6.03亿元、8.77亿元,近两年增速27%、45% [26] 战略规划 - 未来3-5年聚焦消费者满意度,以直营为基石,加盟和零售为两翼 [3] - 目标实现直营门店500家、加盟门店2000家,三大业务(直营/加盟/零售)各创10亿元净营收 [3] - 2024年初获数千万元战略融资,用于新零售、加盟及门店升级 [18] - 推出便携杯装产品进入电商及商超渠道,并扩展自助业务(早鸟场、午夜场、冰室) [22][24][25] 历史沿革与挑战 - 1995年创立于香港,2005年进入内地,巅峰期门店超500家,2018年营收达10亿元 [4][6] - 曾因固守堂食模式(95%收入依赖堂食)错失外卖机遇,被7分甜等茶饮品牌弯道超车 [12][13] - 2024年门店缩减至232家(较峰值减少54%),面临茶饮赛道挤压(茶饮甜品占市场34.6%) [16][28] 行业竞争格局 - 初代甜品品牌(许留山、鲜芋仙)多数衰落,仅剩满记与鲜芋仙应对茶饮冲击 [9] - 茶饮品牌通过产品创新(杯装杨枝甘露、奶茶"粥化")抢占市场份额 [13][15] - 2024年中国甜品市场规模1715亿元(同比增13.2%),但甜品企业注册量跌至3.2万家 [27][28] 产品与渠道变革 - 改良产品形态(杯装杨枝甘露、碗装双皮奶),加入潮流饮品、烘焙点心及儿童套餐 [22][23] - 新零售业务尝试打造常温长保产品(如双皮奶),强调工艺壁垒与渠道合作 [32] - 人均消费37.85元,价格高于茶饮竞品(杨枝甘露26元/杯),面临性价比质疑 [31] 管理调整 - 2021年安达富资本完成全球门店整合,引入CEO金国超及茶饮行业高管 [18][20] - 2022年合并小满茶田,强化茶饮基因,开放加盟并优化外卖店型 [20][21]
甜品赛道的行业整合正在加速
虎嗅APP· 2025-03-26 13:19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茶饮品牌通过甜品化菜单模糊品类边界,甜品销售额占比从5%跃升至18% [1] - TOP10新茶饮品牌甜品SKU数量较两年前增长170% [1] - 甜品头部品牌扩张迟缓,区域玩家内卷求生 [1] - 新茶饮品牌甜品销售表现强劲:喜茶芒椰糯米饭首月销量突破300万份,奈雪霸气榴莲千层华南单店日销超200份 [1] 甜品行业发展现状 - 甜品赛道IPO案例稀缺,头部品牌普遍呈现"强盈利能力但谨慎资本化"特征 [3] - 甜品场景覆盖能力弱于茶饮咖啡,主要覆盖亲密社交和家庭社交场景 [5] - 甜品成瘾性弱于咖啡因和茶多酚 [6] - 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2018-2021年资本驱动型扩张导致单店模型失衡 [6][7] 满记甜品发展战略 - 未来3-5年计划加盟门店突破2000家,加盟业务目标10亿净营收 [2][19] - 采取"直营为基石,加盟和零售为两翼"战略,目标直营门店500家,零售业务10亿净营收 [19] - 新零售业务GMV同比增速达395%,终端覆盖超12000个 [14] - 零售业务过去3年增长20倍,GMV同比增长426% [15] 供应链策略 - 采取"双轨并行"机制:经典单品规模化自产,应季新品柔性化供应链 [14] - 拥有三大中央工厂和1200+甜品产品储备 [14] - 供应链体系从服务餐饮进化为同时服务餐饮和零售 [14] 产品创新与品牌升级 - 将港式甜品向中式甜品领域拓展,增强文化包容性 [16] - 通过元素融合创新产品,如薄荷味白雪冰与巧克力结合 [17] - 具备矩阵上新能力,可同步推出杯装、碗装、碟装等多形态产品 [17] 行业未来趋势 - 市场将呈现二八效应和马太效应,头部品牌占据主要份额 [10] - 行业整合已在加速,区域品牌逆袭仅为个案 [10] - 未来关键变革将发生在消费者体验环节 [18] - 需适应消费者生活方式变化,抢占单手消费场景 [18]
从门店到零售:满记甜品30年的“守正创新”
华尔街见闻· 2025-03-03 11:37
公司发展历程 - 2025年是满记甜品成立的三十周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于中国香港,凭借榴莲班戟、杨枝甘露、双皮奶等产品风靡一时[1] - 近年来公司不断迎合消费者需求变化,提升外卖业务占比,扩充菜单至传统滋补品和烘焙产品[1] - 大举入局新零售业务,将便携甜品带进电商、便利店和山姆等渠道[2] 财务表现 - 2022-2024财年GMV分别为4.74亿元、6.03亿元、8.77亿元,近两年同比增速27%、45%[3] - 对应净收入3.92亿元、4.75亿元、5.78亿元,同比增速21%、22%[3] - 2024年新零售业务GMV达2.4亿元、净收入0.99亿元,同比增长395%,占总净营收17%[4][21] - 2024年传统门店业务总净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5%,GMV达6.35亿元,同比增长14%[12] 业务转型与创新 - 2021年底被安达富资本并购后,在供应链、产品、运营等方面进行改革[8] - 将四个中央厨房精简升级为三个配备ISO、SC证照的中央工厂[9] - 菜单更新频率提升至每月1-2次,形成"矩阵式上新"方法论[9] - 从糖水扩展到甜品、饮品、手作点心等多元业态[10] - 与52TOYS、B.DUCK等知名IP联名合作,提升年轻消费者互动[11] 门店运营 - 线下门店从2023年底193家增至2024年底243家,增幅27%[13] - 2024年推出68元"冰室自助",带动10%-15%客流量和营业额增长[14][15] - 2024年同店同比销售增长105%,会员累计数超1000万[16] - 单店盈利能力大幅改善,自助活动吸引年轻消费者社交场景[15] 新零售战略 - 36个月内将零售业务GMV从零做到2.4亿元[17] - 截至2024年底覆盖12000个零售终端,包括盒马、奥乐齐、罗森等渠道[19] - 目标打造超级大标品,未来计划拓展至全渠道[24] - 未来三年目标将新零售业务做到10亿净营收体量[41] 国际化布局 - 海外门店已覆盖多伦多、伦敦和曼谷,进行本土化产品创新[29] - 未来将以联营及加盟模式探索海外市场[31] - 跟随中国制造业出海节奏进行网络布局[32] 产品战略 - 坚持使用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甜味,不使用0卡代糖[33] - 新增桃胶、银耳、燕窝等药食同源食材[34] - 物流体系按"当日配"搭建,甜品产品储备超1200个[35] - 依据时令推出节令限定系列,如青团融合潮流口味[36] 未来规划 - 2025年直营门店目标增长30-50家[39] - 推出更轻、更简单的加盟门店模型,单店投入降低30%-40%[40] - 未来三年加盟门店规模目标2000家以上,对应10亿净营收[41] - 直营标准门店规模目标500家左右,覆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