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天眼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 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5:13
四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第一手长期观测数据。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布局建设了167个国家野外 站,获取长期、连续的野外科学观测数据,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 撑。例如,我国始建于1955年的"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积累了长达70年的野外科学观测数据,有效服务于"三 北"工程区的防沙治沙。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回应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系统部署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 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设施平台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设施平台体系,有力支 撑了我国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国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探索科学前沿方面,许多成果实现了国际领跑,"中国天眼"发现了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 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力量。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的难 题。在支撑产业创新方面,通过核聚变、光源等 ...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4:13
记者丨 李博 编辑丨周上祺 视频剪辑 王学权 9月18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 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五年。这五年,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 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 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 域创新等方面统筹,央地协同、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 局。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李博 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近年来,"中国天眼"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 并陆续产出成果,非常振奋人心。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 用,"十四五"期间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效?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回应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 系统部署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等设施平台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设施平 ...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1:35
二是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20个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了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了5倍。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 头研制了第一个微生物数据的国际标准。 三是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和共享了一大批宝贵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了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 力。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已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其中微生物资 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李 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近年来,"中国天眼"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陆续产出成果,非常振奋人心。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对科技 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效?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回应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系统部署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 ...
科技部: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
央视网· 2025-09-18 08:54
二是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 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也就是 27亿亿字节,比"十三五"末期增长了5倍。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 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了第一个微生物数据的国际标准。 三是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和共享了一大批宝贵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了 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已保存 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其中微生物资 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国布局建设了 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探索科学前沿方面,许多成果实现了国际领 跑,"中国天眼"发现了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的难 ...
课本中,科学星空有多璀璨
人民日报· 2025-09-17 00:54
教材内容更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旨在通过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1][11] - 新教材系统呈现中国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迹 涵盖南仁东、袁隆平、邓稼先等人物 将爱国、创新、求实等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11][12] 教学实践形式 -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多阶段教学活动:课前资料搜集、课堂事迹讲解、课后跨时空书信对话 并计划在初三年级组织舞台剧排练 [2] - 成都市中学组织稻田研学活动 学生通过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的沉浸式课程亲身体验"禾下乘凉梦" 累计覆盖1.5万名青少年 [4][5][6] - 青海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在原子城纪念馆实地教学 学生通过还原的办公环境和文物了解邓稼先"9次计算"等科研细节 [8][9][10] 科学家精神传播成效 - 学生通过课文和实践活动深化对科学家奉献精神的理解 如南仁东22年打造"中国天眼"、邓稼先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工作等事迹 [2][10] -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通过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和实物展品 让学生将"粒粒皆辛苦"转化为刻入内心的实践认知 [5][6] - 教材编写注重严谨性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由22万字原著五易其稿浓缩为3000字课文 并经过课堂试教反馈优化 [12] 科学教育体系拓展 - 统编教材覆盖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多学科 包含古代张仲景至现代屠呦呦等科学家的跨时代贡献 [13] - 科学教育结合"双减"政策探索加法 通过研学基地、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3][11]
课本中,科学星空有多璀璨(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29
教材内容更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教材2025年秋季学期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发热议 该课文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邓稼先》共同构成科学家精神教育系列 [3] - 新增课文通过南仁东22年建造"中国天眼"的事迹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农业理想 以及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贡献 以生动形式向青少年传递科学家精神 [3][4][10] 教学实践案例 -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多维度教学: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科学家资料 课堂结合课文分析人物事迹 课后组织跨越时空书信对话 并计划在初三年级编排科学家主题舞台剧 [4] - 成都市中学组织30名学生赴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研学 通过实地观察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 体验泥地课堂与稻渔共生课程 理解现代农业科技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6][7] -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三初级中学百余名学生赴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研学 参观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了解邓稼先团队9次复算数据的科研历程 以及零下30摄氏度工作环境的艰苦 [10][11] 教育成效与规模 -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2025年已开展60余场研学活动 覆盖1.5万名青少年 通过"一粒米的旅程"沉浸式展览和实物展区 使科学家精神深植学生内心 [8] - 贵州依托研学资源建设基地 鼓励学生假期参观南仁东纪念馆及"中国天眼" 贵阳十八中学生周奕呈因参观经历立志成为科学家并参加演讲比赛 [4][5] - 青海学生在原子城纪念馆见到邓稼先使用的算盘和计算机等实物 结合课文细节理解"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内涵 多名学生表达以科学家为榜样的理想 [11]
铭记伟大胜利 阔步复兴征途(望海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3 00:02
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14年 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历史转折点 [1] -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体展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神 [1] - 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号召下万众一心 形成磅礴伟力 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2] - 中国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以巨大民族牺牲为全球反法西斯斗争作出贡献 [2] 当代发展成就 - 航天领域取得神舟问天 嫦娥探月 蛟龙入海等重大突破 展现探索未知自信 [3] - 工业技术实现C919翱翔蓝天 中国天眼望向深空 反映发展跃升壮丽图景 [3] -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亿万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3] - 新能源汽车 机器人 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底色更加厚实 [3]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3] 国际贡献与全球治理 -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国家 [4] - 在气候治理全球舞台作出减排承诺 为地球安宁贡献力量 [4] - 以负责任大国态度参与全球公共卫生事业 [4] - 抗战精神穿透历史迷雾 赢得越来越多国家与人民共鸣 [4] 核心价值理念 - 正义战胜邪恶 光明战胜黑暗 进步战胜反动的历史规律再次验证 [2] - 纪念活动凸显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决心 体现鉴古知今的历史智慧 [4] - 伟大抗战精神具有跨越时空巨大力量 源自文明传统并锤炼于苦难岁月 [4]
【人民日报】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08-25 00:38
天文学发展水平 - 天文学处于高速发展和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黄金时代 本世纪以来产生一批思想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性成果[3] - 研究范畴涵盖恒星、黑洞、星系和星系团、宇宙大尺度结构 探索物质、能量、运动与时空规律[3] - 技术层面实现从地面到空间的全电磁波段覆盖 望远镜口径持续扩大推动重大发现[2] 中国天文学成就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研究团队和技术力量 建设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国际关注的大科学工程[4] - 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大尺度结构、恒星与银河系研究、月球探测等领域作出引领性贡献[4] -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领域 具备获得原创性和引领性成果的客观条件[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天文研究支撑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近地天体防御等国家重大需求[5] - 航天工程带动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6] - 引力波探测推动量子精密测量达到自然极限 催生大量高新技术[3] 战略规划与资源投入 - 2024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6] - 规划明确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6] -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渠道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依托重大工程强化基础能力发展[6] 科学价值与文明意义 - 帮助发现新资源支持生活与经济发展 有望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应对地球环境威胁[7] - 促进国际广泛合作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揭示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本质等宇宙奥秘[7] - 深化对生命、宇宙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7]
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院士讲科普)
人民日报· 2025-08-22 22:06
天文学发展水平 -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 始于对神秘星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 - 中国是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天文学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 [2] - 1610年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引发天文学革命 此后400多年技术突破带来重大发现和认识飞跃 [2] - 当代天文学处于高速发展和重大突破的黄金时代 以恒星、黑洞、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为研究对象 [3] - 本世纪产生一批思想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性成果 使人类对多尺度天体形成与演化有前所未有新认识 [3] 中国天文学成就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研究团队和技术力量 是国际天文学舞台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4] - 建设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受国际关注的大科学工程 [4] - 在宇宙学、星系、黑洞和恒星等领域作出引领性贡献 特别是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 [4] - 建造功能独特的高质量大型地面和空间观测设备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领域 [4] - 在天文学和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彰显科技实力并激发公众探索热情 [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天文学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催生高新技术革命 是前沿基础科学之一 [3] - 引力波探测催生高新技术 使量子精密测量达到自然极限 [3] - 航天工程带动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自动控制等大批高技术领域发展 [5] - 天文研究支撑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导航定位等国家重大需求 [4] - 高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支撑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 [4] 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 - 2024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 [5] - 明确五大科学主题: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 包含17个优先发展方向 [5] - 提出强化基础能力发展 要求依托重大工程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5] - 探索宇宙有助于带动众多高技术领域发展 是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发源地 [5] - 人类已初步勾勒从行星、恒星、黑洞、星系到宇宙的多尺度天体形成和共同演化图景 [3] 科学意义与未来前景 - 探索宇宙帮助发现新资源支持生活和经济发展 有望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应对地球环境威胁 [6] - 促进各国广泛合作推动科技进步 揭开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本质等宇宙奥秘 [6] - 可能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新家园 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 [6] - 探索宇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既渺小又独特 [6] -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未来探索前景更加广阔令人向往 人类将在星辰大海征程中书写壮丽篇章 [6]
“不仅是事迹,更是中国科学界的精神坐标系”
科技日报· 2025-07-30 01:06
7月25日,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和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 风"——《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出版座谈会。 "我们需要《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这样的书,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传递给现在的青年 科技工作者。""书中写的不仅是事迹,更是中国科学界的精神坐标系。""我们要坚持初心,将科学家精 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会上,多位科研人员分享了书中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带来的深刻 启迪与激励。 "我与先生接触最多。博士毕业后,我每两三周去看望先生一次。"韩金林回忆道,"先生给我讲得 最多的是,我们的国家还很穷,科研经费有限,不能靠砸钱去和国外比拼,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用 最少的钱做出最好的成果。" 如今,韩金林正身体力行地传承着王绶琯先生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世界科技前 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上,早先他利用国外望远镜和文献数据,揭示了银河系磁场结构,成果进入多本国际 经典教科书;现在他正在利用"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力争做出更大成果。 书中还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有的科学家为国家解决重大难题,却一生低调简朴,连一张公家信 纸都不肯私用,其淡泊名利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