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探测

搜索文档
引力波探测器迎来技术升级战
科技日报· 2025-09-18 23:55
下一代探测器各有千秋 美国引力波研究团队计划建造的CE,结构与LIGO相似,但臂长达到40公里。一旦CE建成并投入运行, 每年有望探测到10万次黑洞合并事件,几乎能覆盖整个宇宙历史中的引力波源,甚至包括100多亿年前 星系大量形成恒星、黑洞频繁产生与合并的远古景象。 ET是欧洲提议建设的第三代地基引力波天文台。它采用三条干涉臂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CE主要探测 频段与LIGO相近(约10—1000赫兹),而ET则将频率下限扩展至1赫兹,使其能更早捕捉黑洞碰撞前 的动态,并能观测更大质量黑洞的合并过程。 LISA则是一项天基探测计划,由3颗卫星组成一个边长250万公里的巨型等边三角形。LISA致力于探测 频率在0.1毫赫兹到1赫兹之间的低频引力波。LISA卫星组预计于2035年发射。 中国也规划了类似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天琴"与"太极",预计于21世纪30年代投入使用。 汇聚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汇聚了多项前沿技术,显著提升了探测能力。 2015年9月14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时空的涟漪"——引力波。这 一发现不仅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 ...
谷歌DeepMind用AI探测引力波,登上Science了
量子位· 2025-09-13 06:07
技术突破 - 谷歌DeepMind与LIGO团队、GSSI合作开发Deep Loop Shaping技术,显著提升引力波探测的低频降噪能力[1] - 该技术将10-30Hz频段控制噪声强度降至传统方法的1/30,部分子频段降至1/100,超越量子极限设计目标[4][18] - 通过强化学习方法治理噪声,重构LIGO反馈控制系统,利用数字孪生模拟地震、海浪、温度漂移等干扰因素进行训练[16] 性能提升 - 有效观测范围从1.3亿光年扩展至1.7亿光年,可观测宇宙体积增加70%[20] - 在2024年3月GW240312黑洞碰撞事件中,成功识别振幅比传统阈值低15%的微弱信号[21] - 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处理探测器数据流,动态识别微秒级环境干扰并优化数千个传感器输出[18] 科学价值 - 低频段(10-30Hz)对观测中等质量黑洞并合、双黑洞绕转及中子星并合早期预警具有关键作用[13] - 新技术可对宇宙碰撞事件提供更早预警,实现合并前指向特定天区的观测能力[22] - 突破此前因量子极限无法降低低频噪声的瓶颈,为天文学研究开辟新观测维度[13][18] 研究背景 - LIGO团队因引力波观测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低频段噪声难题长期未解决[3][13] - 引力波由黑洞、中子星碰撞产生,信号强度仅相当于原子核尺度的时空形变[6][7] - LIGO使用4千米长激光干涉仪探测引力波引发的时空拉伸收缩效应[8][10]
【人民日报】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08-25 00:38
天文学发展水平 - 天文学处于高速发展和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黄金时代 本世纪以来产生一批思想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性成果[3] - 研究范畴涵盖恒星、黑洞、星系和星系团、宇宙大尺度结构 探索物质、能量、运动与时空规律[3] - 技术层面实现从地面到空间的全电磁波段覆盖 望远镜口径持续扩大推动重大发现[2] 中国天文学成就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研究团队和技术力量 建设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悟空号探测卫星等国际关注的大科学工程[4] - 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大尺度结构、恒星与银河系研究、月球探测等领域作出引领性贡献[4] - 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领域 具备获得原创性和引领性成果的客观条件[5]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天文研究支撑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近地天体防御等国家重大需求[5] - 航天工程带动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6] - 引力波探测推动量子精密测量达到自然极限 催生大量高新技术[3] 战略规划与资源投入 - 2024年10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6] - 规划明确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6] -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渠道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依托重大工程强化基础能力发展[6] 科学价值与文明意义 - 帮助发现新资源支持生活与经济发展 有望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应对地球环境威胁[7] - 促进国际广泛合作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揭示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本质等宇宙奥秘[7] - 深化对生命、宇宙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