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部: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
央视网· 2025-09-18 08:54
二是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 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也就是 27亿亿字节,比"十三五"末期增长了5倍。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 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了第一个微生物数据的国际标准。 三是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和共享了一大批宝贵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了 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已保存 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其中微生物资 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国布局建设了 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探索科学前沿方面,许多成果实现了国际领 跑,"中国天眼"发现了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的难 ...
核聚变、量子信息、深空探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跑” 原创成果竞相涌现
央视网· 2025-07-10 06:21
安徽前沿科技发展 - 安徽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期,核聚变、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成果涌现 [1] - 合肥聚变堆园区正在测试"人造太阳"关键部件,包括聚变堆主机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装平台,偏滤器部件和遥操作系统集成测试进行中 [3] - "人造太阳"原理为氢原子超高温高压下聚变释放能量,每升海水提取氘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生成物无污染 [5] - 聚变堆园区2022年3月投入使用,19个子系统建设加快,预计2022年底基本建成 [6] - 园区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研究平台,测试装备用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底建成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 [7] 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展 - 合肥已建成3个大科学装置,在建3个包括2026年底建成的合肥先进光源和部分建成的雷电防护设施 [9] - 计划纳入"十五五"规划项目包括超级陶粲、行星环境模拟设施及强光磁等,2027-2028年将形成完整科创体系 [9] - 大科学装置和量子技术是科技创新"富矿",衍生出多项商业应用机会 [10] 核聚变衍生技术应用 - 太赫兹检测技术源自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可穿透扫描坚果内部质量,应用于生物、医疗、工业检测及未来6G通讯 [11] - 聚变衍生技术包括航天辐照用的芯部加料技术和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装置 [15] - 可控核聚变项目建设拉动产业链发展,涉及上游材料、中游系统及下游反应堆,形成100亿元投入带动1000亿元产业链升级的效应 [17][19]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合肥通过场景机会清单(240项)和场景能力清单促进700家科创企业对接 [26][28] - 政府部门设立场景创新推进处和工作专班,建立容错机制解决新技术应用风险 [29] - 成立国内首个场景公司,累计发布场景机会1000项、能力1500项,落地项目1200个金额7亿元 [30] - 联合19个城市成立场景创新城市联盟,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共享 [30] 资金与平台支持 - 安徽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18支子基金投资项目137个金额24亿元,部分项目已上市 [35] - 举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2025年参展企业1800家,落地项目400个涉及资金260亿元 [37] - 全省219家省级以上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万家,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