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icon
搜索文档
险资另类投资结构生变:债权计划收缩 股权与资产证券化业务扩容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3:07
债权投资计划业务收缩 - 2025年上半年债权投资计划登记规模2121.59亿元 同比下降24.50% 登记数量137只 同比下降23.03% [1][2] - 债权投资计划收益率降至2%-3%水平 登记规模自2021年峰值9600多亿元持续萎缩 [1][2] - 收缩主因经济转型期优质资产供给减少 房地产、基建、城投领域融资需求减弱 且银行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计划 [2][3] 业务结构转向股权投资 - 2025年上半年私募基金登记规模250.04亿元 同比激增524.94% 股权投资计划登记规模267.87亿元 同比增长188.03% [4] - 股权投资能缓解险资"长钱短用"错配问题 契合长期性资金特性 重点关注医疗保健等寿险关联领域 [4][5] - 5家保险资管公司获批试点ABS及REITs业务 机构持续提升私募基金及股权投资计划活跃度 [6] 资产证券化业务扩张 - 2025年上半年资产支持计划登记规模1800.96亿元 同比上升46.15% 登记数量38只 [5] - 险资加大REITs投资力度 底层资产涵盖产业园、物流仓储等 收益具长期稳定性 倾向长期持有获取分红 [5] - 公募REITs吸引银行理财等短期资金关注交易机会 险资则侧重长期配置价值 [5] 行业能力建设需求 - 机构需提升投研能力、项目筛选及风控能力 应对"资产荒"与"本领荒"双重挑战 [1][6] - 股权投资面临优质项目稀缺、退出机制不畅及偿二代二期规则下风险资本占用较高等制约 [6] - 建议优化监管比例限制与审批流程 建立长期考核机制 深化与头部专业机构合作 [6]
北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快讯· 2025-07-10 03:50
政策支持 - 北京市政府将实施"两新"政策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1] - 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以提振消费 [1] - 支持举办符合条件的促消费活动并引进高能级促消费项目 [1] 消费环境优化 - 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并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1] - 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以提升消费体验 [1] - 推动"北京购物"品牌建设 [1] 金融支持措施 -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 [1] - 开发适应消费新业态需求的金融产品 [1] - 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1]
抓好市值管理,推动央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中国化工报· 2025-07-09 02:44
市值管理新规实施情况 - 自2023年11月《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出台后,644家上市公司发布市值管理制度或估值提升计划 [1] -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占比9.14%,但贡献36.32%总市值、43.74%营收和59.03%净利润 [1]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结构特征 - 高市值龙头公司(500亿元以上)数量占比不足20%,贡献80%市值和超90%净利润 [2] - 中小市值公司(100亿元以下)数量占比36.79%,总市值占比仅2.82%,净利润贡献为负 [2] 中小市值公司转型建议 科技型公司 - 试点"项目跟投制":研发团队持股30%带动效率提升40% [3] - 创新孵化机制:专利授权收入50%返还团队 [3] - 股权激励案例:中芯国际28纳米制程团队激励后市值两年增长120% [3] 传统行业公司 - 产能置换升级:鞍钢氢冶金生产线使产能利用率从65%升至85% [3] - 产业链整合:中国建材并购12家民企打造垂直链条 [3] - 资产证券化:中国交建REITs盘活320亿元资产 [3] 公共服务行业公司 - 价值重塑:长江电力承诺70%分红率带动机构持股增至45% [3] - ESG溢价:中国神华AA级ESG评级吸引外资持股突破15% [3] - 智慧服务转型:国家电网"能源云平台"使服务收入占比从8%提升至22% [3] 资本工具协同案例 - 一汽解放"技术骨干持股计划"提升研发效率35%,模式复制至20家央企 [4] - 东北制药市净率从0.62修复至1.1倍,带动医药板块估值提升12% [4] - 哈电集团并购后专利产出增长300%,研发投入强度提升2.1% [4] 市值管理目标规划 - 短期目标:2025-2026年修复30家破净公司至1.0PB,整体破净率降15% [4] - 中期目标:2027年中小市值公司回购金额占比提升15%,机构持仓增25% [5] - 长期目标:2030年研发强度达6%,总研发投入突破5000亿元,总市值目标100万亿元 [5] 转型示范效应 - 181家中小市值央企转型将辐射492家央企及3500家民企 [5]
毕马威:A+H上市热潮驱动 香港上半年IPO集资额同比激增7倍
证券时报网· 2025-07-03 15:15
香港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创下自2021年以来最强劲纪录,总集资额较2024年同期增长7倍,登顶全球IPO集资排行榜 [1] - 上半年香港新股集资额达1071亿港元,同比增长7倍,总共有42只新股上市,数量同比上升约40% [1] - A+H上市项目贡献770亿港元,占香港上半年总集资额逾七成,推动香港跃升至全球IPO集资排行榜之首 [1] - 毕马威上调香港IPO全年集资预测至逾2000亿港元,最乐观上望2500亿港元,宗数预测增加20宗至100宗 [1] - 截至6月底,主板有210宗申请待处理,其中A+H申请有44宗,预计7家企业市值逾千亿港元,2至3家企业集资额超100亿港元 [1] A+H上市热潮 - 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有国际化业务需求,香港凭借独特优势成为理想上市目的地,帮助连接国际投资者 [2] - 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上市活动稳定,上市宗数为61宗,集资总额为537亿元人民币 [2] - 期内共有10宗REITs上市,集资163亿元人民币,占A股市场集资总额的30% [2] A股市场改革 - 内地监管机构发布新改革,支持已在港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同时在深交所上市,推动H+A上市模式发展 [2] - 上交所宣布在科创板增设科创成长层,支持具备高增长潜力但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 [2] - 科创成长层的设立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协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与管理相关行业风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