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沟》

搜索文档
秋天,跟着老舍,在北京城遛个弯儿
北京青年报· 2025-09-26 13:52
若以老舍先生早年和暮年的人生轨迹来梳理北京城,或许你会发现,他早年的生命轨迹主要在西城区及 西郊。比如,老舍先生出生的地方,是西城区的小杨家胡同;开蒙的地方,是西城区正觉胡同内的正觉 寺;就读的小学,在西城区西直门大街内的南草厂;就读的中学,先后是西城区富国街的第三中学、丰 盛胡同与端王府夹道的北京师范学校;他还曾在西山卧佛寺的东跨院养病;在西山八大处、石景山的模 式口古道疗愈散心;老舍母亲的老家,在西北郊北土城的"黄亭子"(距离"蓟门烟树"不远);其父母的 坟地,则是西直门外明光村附近。而老舍先生暮年的生命轨迹,则主要在东城区一带。在这秋风飒飒、 云卷云舒的时节,咱们就来跟着暮年的老舍先生遛个弯儿吧。 绘图/高申 史家胡同与老舍 从整体格局看,这大院可不是单一的四合院, 其院落里套着若干小四合院。据《史家胡同》一书所记及 当地朋友的说法:走进56号大门,右边是东西向的五间大北房,靠左边则是三间较小的平房。五间大北 房前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窄甬道,甬道的南侧又是七间北房,与这七间北房对称的是七间倒座儿南 房。北房与南房之间是宽敞的庭院,院中有一棵主干挺拔枝叶茂密的核桃树和一棵芙蓉树,两丛黄刺 梅。每当春夏之际 ...
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00:17
核心观点 - 孔庆东通过《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视角分析老舍作品,认为其文学创作像"一架多功能的相机",呈现了北京文化的独特风貌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性 [4][5][10] 老舍与北京文化 - 老舍作为"北京人"的身份被置于首位,其作品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叙事背景和语言均体现京腔京韵 [5] - 北京文化在平民气之外蕴含"贵族气",体现于百姓对生活细节的考究,如《龙须沟》程疯子坚持曲艺热爱、《正红旗下》描绘"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 [6] - 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因子,旗人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在《茶馆》《正红旗下》中体现族群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老舍作品呈现北京"乐感文化"的生活美学,如《二马》中老马欣赏雨雾风情趣、《正红旗下》大姐夫养鸽观天,展现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8] 研究方法与视角 - 孔庆东提出地域文化研究需结合"死的材料与活的生活",采用"十面埋伏法":读史访古、观地研图、乘车行路、交人居屋、品食观俗 [9] - 解读方式为开放式、启发性,不拘泥于现代文化范畴,纵横古今且语言幽默,章节内容类似单口相声 [10] 作品与文化价值 - 老舍作品超越世俗浪漫情怀,焕发独特魅力,从文学视角呈现北京文化风貌 [6] - 作品中低徊爱国主义主旋律,如《茶馆》常四爷台词"旗人也是中国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通过文学视角概括北京文化特征,但需注意其流动性与变化性,避免概括性结论丢失全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