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

搜索文档
2025中国电影节开幕式在新加坡举行
新华网· 2025-09-15 08:22
活动背景与意义 - 2025中国电影节在新加坡开幕 恰逢中新建交35周年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 - 开幕影片《里斯本丸沉没》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故事 警示后人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是各国重大责任 [2] - 活动旨在深化中新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与友谊 [2] 参与方与规模 -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中国国家电影局、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 [2] -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中国银联提供支持 [2] -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及夫人、多国驻新使节及使馆代表、中新各界嘉宾200余人出席开幕式 [1] 活动内容 - 开幕式放映影片《里斯本丸沉没》 [1] - 电影节期间还将放映《铁道游击队》《无名》《唐探1900》《熊出没·重启未来》等多部作品 [2]
伟大抗战精神照亮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57
抗战题材戏剧创作与演出 - 戏剧在抗战期间发挥号角、武器和慰藉人心的作用 通过艺术形式赋予英雄新的生命是对他们的最好告慰 [1] - 重排经典话剧《屠夫》以当代视角呈现战争对普通人的创伤 揭示战争既碾碎生活也扭曲人性的残酷本质 [1] - 通过《屠夫》传递对战争的警醒和对和平的珍视 替前辈和先烈向当代人讲述历史教训 [1] 抗战女性英雄形象塑造 - 舞剧塑造母亲、妻子、女儿等多重身份的抗战女性战士形象 如《八女投江》冷云、《铁道游击队》芳林嫂、《吕梁英雄传》吴秀英 [2] - 抗战女性用柔弱肩膀扛起保家卫国重任 体现宁死不屈、机智勇敢和大义凛然的精神特质 [2] - 演出注重革命战士细节刻画 如军帽佩戴规范 通过每一次起舞实现对抗战精神的接续传承和庄重回望 [2] 抗战精神在杂技剧中的体现 - 杂技剧《先声》以"誓死不做亡国奴"为主题 演员在酷暑中承受200多个舞台灯烘烤和厚重服装坚持排练 [3] - 演员通过近100天高强度排练无人喊苦叫累 在演英雄过程中学习英雄精神 [3] - 杂技技巧仅能还原抗战悲壮的一角 通过腾跃身影与滚烫情感传递铭记历史、照亮未来的精神内核 [3] 南京大屠杀题材舞剧创作历程 - 2005年舞剧《南京1937》上演吸引张纯如家人观看 2017年《记忆深处》获张纯如父母认可其精神延续价值 [4] - 2025年推出《记忆深处》国际版 以张纯如为线索串联救护者、幸存者、施暴者、忏悔者等典型事件 [4] - 作品通过多视角相互印证共同指向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致敬为揭露真相和捍卫正义挺身而出的人们 [4]
大地铭记·燃烧的影像
人民日报· 2025-08-30 23:20
抗战电影历史发展 - 中国电影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响应抗日号召 600多封读者来信要求影片公司摄制抗日影片[6] - 抗战时期创作《共赴国难》《大路》《风云儿女》《八百壮士》等多元民族抗争史诗 涵盖大后方、根据地、沦陷区与"孤岛"影像[6] - 延安电影团1938年成立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专业电影组织 开启人民电影事业新篇[12] 电影制作与创作特点 - 延安电影团克服胶片过期困难 用延河水冲洗完成《南泥湾》拍摄 创造"有声电影"放映方式[7] - 电影创作源于真实抗战实践 如《小兵张嘎》取材白洋淀真实故事 主创人员具有八路军作战经历[8] - 东北抗联题材电影《生还》在黑吉辽全域取景 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中还原历史真实场景[20] 重要作品与历史意义 - 《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极大激发全国军民抗战斗志[14] - 《血战台儿庄》在台湾地区公映后引起轰动 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与民族认同感[15] -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作战1400多次 歼敌9000余人 成功营救89名盟军和国际友人[17] 文化价值与时代影响 - 抗战电影构筑中国人精神家园 体现"群众是历史的主角"的创作理念[13] - 电影《营救飞虎》再现香港抗战历史 展现合作与和平的深远价值[18] - 抗战电影汇入全民族抗战洪流 形成恒久传颂的银幕奇观[16] 史料保存与研究成果 - 《延安电影团影集》收录1938-1939年404张照片 包含30多个篇章 为国家一级文物[10] - 影集记载4万多热血青年奔赴延安的历史 包含抗日军政大学真实场景记录[10][11] - 黄帝陵开机拍摄的《延安与八路军》具有宣誓抗战的特殊历史意义[12]
大地铭记·天地英雄气
人民日报· 2025-08-29 22:01
抗战剧作品与角色 -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角色以"狭路相逢勇者胜 逢敌必亮剑"为标志性口号 展现面对装备精良日军时"刺刀见红也要拼到底"的血性 [4] - 《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坚贞不屈 《悬崖》周乙深沉隐忍 《伪装者》明家三兄弟重情重义 《太行英雄传》杨树生勇猛果敢 这些角色已铭刻于文化记忆 [5] - 抗战胜利80周年展播新作包括《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 展现东北抗联小分队重新集结与崮城县抗日根据地建设故事 [5] 英雄形象塑造与精神内涵 - 英雄形象涵盖从江湖气姜大牙(《历史的天空》)成长为革命者 到国民党特务林楠笙(《叛逆者》)转向共产党阵营的信仰转变过程 [5] - 抗战剧通过无名战士、运送弹药老乡、纳鞋底大娘等配角镜头 展现"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的平民英雄主义视角 [6] - 作品核心精神包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 构成伟大抗战精神的创作主题 [6] 创作理念与艺术表现 - 《归队》聚焦1938年"三江大讨伐"后抗联战士散落各地的困境 通过鲁长山"只要打不死 那就打不散"的宣言体现极端环境下的信仰践行 [12][13] - 演员胡军为角色减重近20公斤 全体演员通过节食保持饥饿状态追求艺术真实 袁姗姗、蒋欣突破类型剧窠臼塑造女性形象 [13] - 东北籍演员任彬、李俊贤呈现地域幽默达观特色 林永健、倪大红、刘佩琦等老戏骨倾力加盟增强表演厚度 [13] 群众工作与基层视角 - 《我们的河山》庄埼风角色展现基层党员通过减租减息、组织农会等具体工作团结民众抗日 体现"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行动准则 [8][9] - 角色塑造强调政策宣传需对接百姓"小心思" 通过改善村民生活赢得支持 折射"胜利基石在人民群众一砖一瓦间夯实"的历史画卷 [8][11] - 演员通过沂蒙红嫂纪念馆采风理解"最后一口粮做军粮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军民鱼水情 [10] 观众共鸣与社会影响 - 网友评价《我的团长我的团》以残酷真实镜头展现战争惨烈 《小兵张嘎》以儿童视角完成爱国情感启蒙 《雪豹》展现极端环境下战斗精神 [19] - 青年演员提及《亮剑》李云龙战场决策、《闯关东》朱家人护家卫国、《悬崖》潜伏者孤勇坚守等场景对个人职业选择产生的持久影响 [15][16] - 抗战剧通过跨越时空的精神传递 使和平年代观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延续"敢啃硬骨头""坚守道义""保持清醒"的英雄精神实践 [7][17]
我心中的抗战文学经典(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3 22:10
抗战文学经典作品分析 - 《四世同堂》通过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祁家、钱家、冠家等家族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作品超越了民族和时代的界限,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11] - 该书英文版由老舍与美籍友人浦爱德合作翻译,浦爱德出生于中国山东,能讲流利中文,曾建立中国第一个医院社会服务部,并在抗战期间筹集资金支持中国[12] - 《四世同堂》近期通过互联网传播获得新时代读者关注,其传递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仍引发强烈共鸣[13] 抗战文学对创作的影响 - 《小兵张嘎》以儿童视角展现抗战,叙述风格更具趣味性,降低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门槛[14] - 网络作家赖尔受抗战文学启发,创作了《我和爷爷是战友》等"红穿"题材作品,将穿越元素与革命历史结合,用更贴近00后的语言传递抗战精神[15] - 其2022年作品《来自1942的重修生》采用"反穿越"手法,通过新四军战士与当代大学生的跨时空对话,探讨红色信仰的传承[16]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分析 - 《亮剑》塑造了李云龙、魏大勇等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其"亮剑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成为激励各行业人士的经典理念[17][18] - 演员张桐通过研读历史资料塑造革命者角色,认为理解人物心路历程是表演关键,如《觉醒年代》中李大钊"燃烧自己、启发民智"的特质[19] - 《亮剑》原著小说与电视剧共同诠释了中国人在抗战中展现的骨子里的韧性[20] 抗战文学的国际化传播 - 《铁道游击队》自1954年出版以来累计销量超300万册,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21] - 该书塑造了刘洪、李正、芳林嫂等经典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敌强我弱环境下的英勇抗争[22] - 作品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十余种语言,推动了中国抗战故事的世界传播,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的战争叙事体系[23]
暴风雨中的微笑(创作者谈)
人民日报· 2025-07-03 22:08
苏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苏俄文学对一代中国作家的影响广泛而持久,从20世纪初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影响了包括王蒙等作家的创作风格 [8] - 王蒙的《青春万岁》等作品接续和贯通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其自由、变化丰富的文体对年轻作家产生极大影响 [8] - 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苏俄诗人的译作与小说、戏剧、绘画、电影共同勾勒出理想高蹈且浪漫的时代画卷 [9] 革命文学与历史背景 - 小说《千里江山图》描绘中国共产党革命者的故事,灵感来源于90多年前中国革命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精神氛围 [9] - 革命者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范围内革命思想传播的影响,投身理想事业,其形象寄寓在时代画卷中 [9] - 地下工作者的艰苦环境与选择在小说中被真实还原,环境描写为人物行为提供依据 [9][10] 谍战小说的文学价值 - 谍战小说不仅是类型小说,更从社会环境、思潮思想、人物关系等角度探索地下工作者的生存状况 [10] - 谍战小说为观察剧烈动荡时代中的人性、命运和选择提供独特通道,揭示幽微之处与复杂动机 [10][11] - 类型小说(如谍战、侦探、犯罪小说)的叙事方式有助于解析人性、探究心理、探寻历史线索 [11] 战争文学的共同记忆 - 《荷花淀》《铁道游击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安妮日记》《辛德勒名单》等作品揭示了法西斯战争的普遍灾难与创伤记忆 [13] -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但包含人性光辉,唤起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悲悯与反思 [13] - 文学作品揭示战争对人的命运的复杂影响,探究极端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 [12][13] 文学创作的意义 - 类型小说是叙事文学的宝库,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智力愉悦与人性洞察,揭开日常生活下的惊心动魄 [12] - 写作的意义在于探究世界表象下的秘密,对不义与不公保持警惕 [13] - 战争文学记录人类故事,唤起对共同记忆的深思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