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兵张嘎》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技馆将举办“光影科学梦”电影公益展映,14部影片免费看
新京报· 2025-09-02 12:39
活动概述 - 中国科技馆将于2025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光影科学梦"电影公益展映活动 邀请公众免费观影并体验科学与红色文化 [1] - 活动时间为9月2日至30日 提供18000张免费预约票 涵盖巨幕影院和4D影院的14部影片 [1] 影片内容 - 巨幕影院将放映8部科学电影包括《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与象同行》等 展现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历程 [1] - 4D影院将上演科学家传记影片如《我是医生》《钱学森》 带观众亲历科学发现的历史瞬间 [1] - 周六周日巨幕影院特别献映红色经典影片包括《志愿军:存亡之战》《里斯本丸沉没》《横空出世》及高清修复版《小兵张嘎》《地道战》 [1] 特别活动 - 9月7日举办专场活动 放映《地道战》高清修复黑白电影 并邀请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吕晓戈研究员进行讲座 [2] - 讲座主题为《从抗日战场迈向现代化战场——看我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 涵盖从地道战军事智慧到现代高科技装备的国防科技发展历程 [2]
大地铭记·燃烧的影像
人民日报· 2025-08-30 23:20
抗战电影历史发展 - 中国电影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响应抗日号召 600多封读者来信要求影片公司摄制抗日影片[6] - 抗战时期创作《共赴国难》《大路》《风云儿女》《八百壮士》等多元民族抗争史诗 涵盖大后方、根据地、沦陷区与"孤岛"影像[6] - 延安电影团1938年成立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专业电影组织 开启人民电影事业新篇[12] 电影制作与创作特点 - 延安电影团克服胶片过期困难 用延河水冲洗完成《南泥湾》拍摄 创造"有声电影"放映方式[7] - 电影创作源于真实抗战实践 如《小兵张嘎》取材白洋淀真实故事 主创人员具有八路军作战经历[8] - 东北抗联题材电影《生还》在黑吉辽全域取景 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中还原历史真实场景[20] 重要作品与历史意义 - 《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极大激发全国军民抗战斗志[14] - 《血战台儿庄》在台湾地区公映后引起轰动 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与民族认同感[15] -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作战1400多次 歼敌9000余人 成功营救89名盟军和国际友人[17] 文化价值与时代影响 - 抗战电影构筑中国人精神家园 体现"群众是历史的主角"的创作理念[13] - 电影《营救飞虎》再现香港抗战历史 展现合作与和平的深远价值[18] - 抗战电影汇入全民族抗战洪流 形成恒久传颂的银幕奇观[16] 史料保存与研究成果 - 《延安电影团影集》收录1938-1939年404张照片 包含30多个篇章 为国家一级文物[10] - 影集记载4万多热血青年奔赴延安的历史 包含抗日军政大学真实场景记录[10][11] - 黄帝陵开机拍摄的《延安与八路军》具有宣誓抗战的特殊历史意义[12]
大地铭记·天地英雄气
人民日报· 2025-08-29 22:01
抗战剧作品与角色 -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角色以"狭路相逢勇者胜 逢敌必亮剑"为标志性口号 展现面对装备精良日军时"刺刀见红也要拼到底"的血性 [4] - 《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坚贞不屈 《悬崖》周乙深沉隐忍 《伪装者》明家三兄弟重情重义 《太行英雄传》杨树生勇猛果敢 这些角色已铭刻于文化记忆 [5] - 抗战胜利80周年展播新作包括《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 展现东北抗联小分队重新集结与崮城县抗日根据地建设故事 [5] 英雄形象塑造与精神内涵 - 英雄形象涵盖从江湖气姜大牙(《历史的天空》)成长为革命者 到国民党特务林楠笙(《叛逆者》)转向共产党阵营的信仰转变过程 [5] - 抗战剧通过无名战士、运送弹药老乡、纳鞋底大娘等配角镜头 展现"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的平民英雄主义视角 [6] - 作品核心精神包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 构成伟大抗战精神的创作主题 [6] 创作理念与艺术表现 - 《归队》聚焦1938年"三江大讨伐"后抗联战士散落各地的困境 通过鲁长山"只要打不死 那就打不散"的宣言体现极端环境下的信仰践行 [12][13] - 演员胡军为角色减重近20公斤 全体演员通过节食保持饥饿状态追求艺术真实 袁姗姗、蒋欣突破类型剧窠臼塑造女性形象 [13] - 东北籍演员任彬、李俊贤呈现地域幽默达观特色 林永健、倪大红、刘佩琦等老戏骨倾力加盟增强表演厚度 [13] 群众工作与基层视角 - 《我们的河山》庄埼风角色展现基层党员通过减租减息、组织农会等具体工作团结民众抗日 体现"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行动准则 [8][9] - 角色塑造强调政策宣传需对接百姓"小心思" 通过改善村民生活赢得支持 折射"胜利基石在人民群众一砖一瓦间夯实"的历史画卷 [8][11] - 演员通过沂蒙红嫂纪念馆采风理解"最后一口粮做军粮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军民鱼水情 [10] 观众共鸣与社会影响 - 网友评价《我的团长我的团》以残酷真实镜头展现战争惨烈 《小兵张嘎》以儿童视角完成爱国情感启蒙 《雪豹》展现极端环境下战斗精神 [19] - 青年演员提及《亮剑》李云龙战场决策、《闯关东》朱家人护家卫国、《悬崖》潜伏者孤勇坚守等场景对个人职业选择产生的持久影响 [15][16] - 抗战剧通过跨越时空的精神传递 使和平年代观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延续"敢啃硬骨头""坚守道义""保持清醒"的英雄精神实践 [7][17]
徐光耀文学创作80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人民日报· 2025-08-20 22:52
文学创作成就 - 徐光耀文学创作生涯持续80年 始终坚持与民族解放和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文学道路 [1] - 创作代表作品包括《小兵张嘎》《平原烈火》《昨夜西风凋碧树》等优秀作品 [1] - 其创作历程是当代文学在战争中淬炼成长的生动写照 [1] 行业活动与影响 - 中国作家协会与河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徐光耀文学创作80年座谈会 [1]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 [1] - 与会专家呼吁广大作家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人民立场 赓续红色血脉 通过文学创造传递抗战精神和革命精神 [1]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5 00:12
家书内容分析 - 文章核心观点:徐光耀通过家书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抗战胜利的信心以及投身革命的坚定意志 [1][2][3] - 家书情感表达:徐光耀对父亲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心,并提到姐姐参加区里工作,全家共同抗战的光荣 [2] - 抗战背景:家书提到"今年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反攻日本",反映了1944年抗战形势的乐观预期 [3] 徐光耀个人背景 - 早年经历:1925年出生于河北雄县,13岁因八路军纪律严明、亲民而参军 [3] - 创作源泉:抗战经历成为其创作《小兵张嘎》的重要素材 [3] - 代表作品:1958年完成《小兵张嘎》,塑造了经典抗战文艺形象 [3] 历史背景与影响 - 参军动机:八路军纪律严明、官兵平等、爱护百姓的形象促使徐光耀投身革命 [3] - 家书意义:既体现亲情,又展现革命意志和胜利信念 [3] - 文学成就:抗战生活为其文学创作奠定基础,《小兵张嘎》成为经典 [3]
我心中的抗战文学经典(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3 22:10
抗战文学经典作品分析 - 《四世同堂》通过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祁家、钱家、冠家等家族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作品超越了民族和时代的界限,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11] - 该书英文版由老舍与美籍友人浦爱德合作翻译,浦爱德出生于中国山东,能讲流利中文,曾建立中国第一个医院社会服务部,并在抗战期间筹集资金支持中国[12] - 《四世同堂》近期通过互联网传播获得新时代读者关注,其传递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仍引发强烈共鸣[13] 抗战文学对创作的影响 - 《小兵张嘎》以儿童视角展现抗战,叙述风格更具趣味性,降低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门槛[14] - 网络作家赖尔受抗战文学启发,创作了《我和爷爷是战友》等"红穿"题材作品,将穿越元素与革命历史结合,用更贴近00后的语言传递抗战精神[15] - 其2022年作品《来自1942的重修生》采用"反穿越"手法,通过新四军战士与当代大学生的跨时空对话,探讨红色信仰的传承[16]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分析 - 《亮剑》塑造了李云龙、魏大勇等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其"亮剑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成为激励各行业人士的经典理念[17][18] - 演员张桐通过研读历史资料塑造革命者角色,认为理解人物心路历程是表演关键,如《觉醒年代》中李大钊"燃烧自己、启发民智"的特质[19] - 《亮剑》原著小说与电视剧共同诠释了中国人在抗战中展现的骨子里的韧性[20] 抗战文学的国际化传播 - 《铁道游击队》自1954年出版以来累计销量超300万册,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21] - 该书塑造了刘洪、李正、芳林嫂等经典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敌强我弱环境下的英勇抗争[22] - 作品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十余种语言,推动了中国抗战故事的世界传播,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的战争叙事体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