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搜索文档
许倬云“中国古代三部曲”:用最笨最累但最有把握的办法治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2:50
许倬云学术著作背景 - 1961年以社会学量化方法完成博士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后更名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出版 其核心主题围绕周秦汉时期天下国家秩序的形成和转型[4] - 通过分析《左传》中两千余人生平制作几千张卡片完成人名谱系研究 开辟中国古史研究新路径 该方法被评价为系统分析典范[4] - 2024年8月出版六卷本学术作品集《形塑中国》 由芝加哥档案馆原稿重新翻译编纂[4] 汉代农业研究体系 - 《汉代农业》从精耕细作农舍工业市场机制市集网络等角度分析传统农业形态 提出农业市场化是精耕细作演化的重要结果[5] - 农村经济网络通过聚落间赶场形成中心点 逐级提升为市镇县城郡州 最终构成汉代天下国家的多层次嵌套结构[6][8] - 该研究受杨庆堃河北传统市场网分析启发 运用社会学网络观念构建汉帝国大型社会网络 解释农业社会基本面问题[5] 学术影响与评价 - 著作被纳入哈佛大学亚洲研究经典系列 芮玛丽评价其以社会科学方法处理历史问题 费正清称其为小经典[6] - 《西周史》运用青铜器铭文考古材料及传世文献 聚焦文化史探讨西周文化溯源天命观念及中原文化扩散[10] - 将傅斯年与钱穆两个对抗学术系统结合 凭借考古学整合二者卓识 但因新考古发现需后续学者补充完善[11] 三部曲整体架构 - 三本专著形成从西周到汉末的古代中国三部曲 涵盖封建体系国家体制道德伦理基本面构建[11] - 提出中国农耕城镇网络具备阻挡外族入侵功能 而欧洲缺乏类似内在聚合机制导致民族间持续斗争[11] - 指出研究未充分处理村落层级 建议后续基于汉代竹简及新考古发现深入探讨基层权力结构与帝国运作配套关系[12]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一生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的中国
第一财经· 2025-08-08 02:47
许倬云学术成就与著作 - 许倬云是当代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其著作包括《西周史》《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几十种 [1] - 90岁后仍出版《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西方文明》《许倬云十日谈:当今世界的格局与人类未来》和《经纬华夏》三部新作 [1] - 采用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视角 重点关注"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 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10][11] 抗战经历与历史观形成 - 7岁经历抗战爆发 8年逃难中目睹战争惨状:七八百万兵员阵亡 三四千万平民被杀 [1][6] - 抗战期间近7年农村生活经历使其深入了解中国农业 为《汉代农业》研究奠定基础 [7][10] - 逃难途中亲见老年人将生存机会让给年轻人 形成"中国不会亡"的信念 [4] 学术影响与教育理念 - 1970年起任教于美国匹兹堡大学 曾指导作家王小波 并推荐其《黄金时代》获《联合报》文学奖 [12][13] - 采用英国式全科教育方法 融合战争史 地理 政治学与文辞等多学科 [8] - 提出"关注常民 为常民写作"的治学理念 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宝贵价值 [11] 公众传播与思想传承 - 93岁高龄仍在B站开设《许倬云讲世界历史:五百年大变局》课程 通过新媒体与年轻观众互动 [5][15] - 2019年参与《十三邀》访谈 回忆抗战时落泪的画面成为节目经典片段 [4][5] - 2023年出版《许倬云十日谈》 针对新冠疫情 美国政治混乱和人工智能发展等全球性议题发表见解 [15] 个人背景与情感归属 - 1930年生于无锡书香大族 父亲许凤藻为辛亥革命参与者 家族成员包括歌手王力宏(大姐许留芬之孙) [5] - 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 8岁前无法行走 通过自学父亲藏书完成早期教育 [5][7] - 生前在无锡父母坟边购置墓地 最终归葬故土 [2]
许倬云的最后20年:我要唤醒许多的梦,唤醒许多的错
虎嗅· 2025-08-07 13:16
学术成就与著作 - 2006年出版《万古江河》 将中国历史比喻为黄河长江的演进过程 由黄河流域核心扩大到世界文化范畴 [1] - 退休后20多年间出版20多种图书 发表近200篇文章 接受20多家媒体访谈 录制十多场课程 [2] - 主要著作包括《说中国》《我者与他者》 以大历史观剖析中国五千年文化演进与"中国"概念形成 [7] - 撰写《中西文明的对照》《历史大脉络》 通过文明比较分析东西方发展图景及中国近代发展机遇 [8] - 出版《美国六十年沧桑:一个华人的见闻》 记录客居美国期间对政治制度与文化的观察 核心关注点仍为中国历史与普通民众 [9] 学术思想与影响 - 提出"从世界看中国 从中国看世界"的研究视角 融合人类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形成独特大历史观 [18] - 研究聚焦于社会文化史 重点关注一般民众生活起居与心灵关怀 而非英雄人物事迹 [21] - 晚年通过直播与写作告诫年轻人用大历史观看待世界 强调中国文化对安顿内心的价值 [22] - 被学术界誉为"感时忧国知识分子典范" 其思想蕴含的温情对大众产生广泛滋养 [3][11] 教育贡献与学术交流 - 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期间引进新观念改变学风 为研究生与博士生提供系统训练 [19] - 1972年赴匹兹堡大学任长聘教授后 持续关注两岸社会变化并促进中美学术交流 [19] - 指导王小波修改《黄金时代》并推荐发表 助其获得25万台币奖金改变命运 [20] - 1990年代末推动台湾大学设立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兼任南京大学荣誉教授促进高校改革 [20] 个人经历与学术渊源 - 1930年生于厦门鼓浪屿 因先天肌肉萎缩症形成"旁观者"视角 奠定历史研究基础 [12] - 抗战时期随父辗转内地农村 观察基层生活与社会组织 为后来写作《汉代农业》积累素材 [13] - 1946年就读无锡辅仁中学 受东林书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思想影响形成民本意识 [14] - 1948年赴台后转入台大历史系 师从傅斯年 劳幹 李济等学术巨擘 接受跨学科训练 [16] - 1957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 师从顾立雅 伊利亚德等学者 深入研究比较文明与宗教起源 [18]
一代史学大家许倬云辞世,生前给年轻人的7点建议
虎嗅APP· 2025-08-04 11:04
许倬云的学术成长与治学方法 - 学术成长得益于多元教育背景和名师指导 包括北大清华系统的自由讨论氛围、辅仁高中的士族读书传统以及李济之等跨学科导师的针对性培养[9] - 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建立广泛研究网络 代表台湾学术机构与欧美核心学界进行二战影响、韦伯理论等深度对话 形成比较研究框架[11][12] - 采用"狐狸式"学习方法 跨学科随机吸收知识 注重现象观察与问题联想 如通过气候现象串联历史环境变迁研究[21][17] 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 - 强调开放型知识获取方式 反对固守单一理论 提倡图书馆沉浸式阅读与现代检索工具结合[14] - 利用问题导向思维应对知识爆炸 通过串联问号构建新课题 如从理论物理演进看学科框架重构[16][18] - 保持思维活跃度的三重原则:无偏见、非固执、持续自我修正 以董仲舒时代与当代检索条件对比说明认知迭代[19][18]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认知 - 提出"修己安人"的群体伦理 以中国"我们"文化对比西方"我"文化 体现在《美国六十年》中的文明形态分析[23][24] - 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用费孝通"美美与共"解释文化互动 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23] - 主张失败情境下的自我保全策略 提出"两不丢"原则:人格尊严不丢(失志)、行为得体不丢(失态)[26] 跨学科研究方法论 - 比较研究法的实践应用 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中国文明-基督教文明-现代社会的五维对比[12] - 知识整合的"杂而能连"标准 以儒家思想融合战国百家为例说明学术创新机制[21] - 环境观察作为研究方法 通过生物行为(松鼠)、自然现象(树木)推导生态规律 形成研究切入点[21]
史学大家许倬云去世
券商中国· 2025-08-04 10:20
许倬云生平与成就 -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1] - 许倬云1930年9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70年定居美国匹兹堡 [4] - 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讲座教授 [4] - 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4] 学术著作与荣誉 - 学术代表作包括"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 [4] -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 [4] - 《万古江河》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4] - 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 [4] - 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4] - 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4] - 2024年获得唐奖第六届汉学奖 [4] 个人情感 - 当被问及"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许倬云回答"但悲不见九州同啊" [3][4]
许倬云:历史的分光镜
虎嗅· 2025-08-04 10:15
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 - 作者因残疾未能早期入学 在家自学史地 受父亲影响培养兴趣 [3] - 无锡辅仁中学老师注重实学 在文史地理领域有深厚学养 引导学生研究顾炎武等学者 [4] - 台湾大学历史系本科及文科研究所硕士期间 师从李宗侗学习文化人类学与古代史 论文涉及古代灵魂观念和"天"与"帝"的界分 [5][6][7] -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阶段 主修埃及学与巴比仑学 受John Wilson教授启发 并学习宏观社会学理论 [9][10] - 博士论文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春秋战国社会变动 后出版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11] 研究方法论 - 采用多变量互动视角分析历史 否认单一推动力 强调特定时期变量配合形成变化 [12] - 注重国家与社会力互动关系研究 避免硬套欧洲"市民社会"理论 [13] - 比较研究聚焦文化特殊轨迹而非普遍定律 关注价值观与知识分子功能差异 [23] - 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重建古代史 提出文化接触-冲突-交流-融合-整合的扩张模式 [25][26] - 反对中原文化扩散论 主张周边与中原文化双向交流 北方草原和南方文化对中原有重要影响 [27] 主要学术著作与观点 - 《汉代农业》分析小农经济特色:精耕细作需大量劳动力 农舍工业利用季节性剩余劳力 市场网络贯穿全国 [14][15] - 提出中国古代网络系统兼具商品集散、信息流传、人才流动功能 行政中心设于网络交叉点 [17] - 《西周史》基于考古资料追溯周人起源至晋西南 认为封建制度是周商融合机制 推动上层文化凝聚 [18][20] - 探讨西周政府组织复杂化过程 指出封建制度代代分封导致贵族贫困化及土地出让的经济转变 [21] - 借用雅斯培"超越性突破"理论分析西周天命观念 视为中国文明重要突破 [20] 历史分期与制度观 - 反对机械套用欧洲历史分期模式 主张根据中国地理条件和发展背景自主分期 [29] - 否认历史周期论 认为制度随时间需要调整 朝代更替与制度衰败相关 [30] - 分析"天下国家"观念演变:汉代具象化 唐代双重身份 宋代后转为文化主义 佛教传入使文化体系多元化 [31] 学术合作与出版 - 接替杨联升撰写《汉代农业》 结合人口压力、农耕技术、市场网络等多维度分析 [13] - 受张光直邀请撰写《西周文明》英文版 中文版《西周史》增加日常生活章节 [18] - 与苏炳琦"区系类型"理论形成互证 均关注文化融合与扩张模式 [27]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他研究的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
第一财经· 2025-08-04 09:10
许倬云生平与学术背景 -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2024年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 享年95岁[1][2] - 祖籍江苏无锡 1930年9月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 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 - 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文化史 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 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2] 学术研究特点与著作 - 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治史 研究落脚点始终关注普通老百姓 强调"为常民写作"[2][4][9] - 2020年90岁生日之际出版《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 该书聚焦美国60多年历史变迁[2][4][5] - 独辟蹊径的史学视角 在《西周史》中未专章讲述著名人物 着重社会史与文化史 关注"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9] 个人经历与影响 - 先天性肌肉萎缩残疾 抗战期间经历八年颠沛流离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其学术视角[6][7][8][11] - 1957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 亲历美国平权运动 铁锈地带衰败等重大历史事件[4] - 1984年在匹兹堡大学指导作家王小波 1991年推荐其《黄金时代》获台北《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15][16] 学术思想与历史观 - 对汉代情有独钟 认为汉朝将国家基础置于农村 实现"编户齐民"的最佳典范[9] -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强调"常民"价值 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精神留存宝贵价值[10] - 主张"往里走 安顿自己" 持续思考在时代变革中个体与文化如何寻求安定和方向[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