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

搜索文档
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虎嗅· 2025-08-04 23:36
学术成就与著作影响 - 被视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 [1] - 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 [1] -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1] - 著作《万古江河》《许倬云说美国》在年轻人中产生巨大影响,因其将大历史讲得清晰且具启发性 [8] - 创作被称为"大家写小书",作品兼具学术可信性与大众可读性 [15] 公共传播与教育理念 - 通过《十三邀》等媒体节目进入公共视野,其观点"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被广泛引用 [3] - 主张在无法安身立命的时代需掌握阅读能力、知识素养和思考训练以自救,认为教育启蒙是知识界的责任 [5] - 表示通过媒体传播知识时,"一万个人里有两三个人听到心里去"即满足 [5] - 在混沌大学等平台开设课程,将学院派学术转化为公共资源 [13] 历史观与现实关怀 - 强调从百姓视角写史,《万古江河》中"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关注普通人生活与思想 [16] - 提出中国是"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其历史由多个交错线索构成而非单一叙事 [16] - 以世界眼光分析问题,将中国视为全球文明的一部分,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10] - 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因"人与人疏离、人与自然分割"陷入危机,主张用中国文化特色匡救现代文明困境 [17] - 92岁时仍通过《许倬云十日谈》观察世界格局与人类未来,结合个人经历解读当代不确定性 [17] 社会评价与荣誉 - 获首届刀锋图书奖"年度致敬",被誉"摆渡人"连通历史与现代、大众与学术 [5] - 评委会称其"老而弥坚,始终与时代同频",兼具睿智头脑与丰饶生命体验 [5] - 学者评价其声音"低沉但有力量",体现以深厚学理为基础的现实洞察 [14] - 保持九十多岁高龄仍持续创作,作品兼顾严肃学术与大众写作,为后辈树立表率 [6][11][12]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他研究的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
第一财经· 2025-08-04 09:10
许倬云生平与学术背景 -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2024年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 享年95岁[1][2] - 祖籍江苏无锡 1930年9月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 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 - 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文化史 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 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2] 学术研究特点与著作 - 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治史 研究落脚点始终关注普通老百姓 强调"为常民写作"[2][4][9] - 2020年90岁生日之际出版《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 该书聚焦美国60多年历史变迁[2][4][5] - 独辟蹊径的史学视角 在《西周史》中未专章讲述著名人物 着重社会史与文化史 关注"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9] 个人经历与影响 - 先天性肌肉萎缩残疾 抗战期间经历八年颠沛流离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其学术视角[6][7][8][11] - 1957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 亲历美国平权运动 铁锈地带衰败等重大历史事件[4] - 1984年在匹兹堡大学指导作家王小波 1991年推荐其《黄金时代》获台北《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15][16] 学术思想与历史观 - 对汉代情有独钟 认为汉朝将国家基础置于农村 实现"编户齐民"的最佳典范[9] -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强调"常民"价值 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精神留存宝贵价值[10] - 主张"往里走 安顿自己" 持续思考在时代变革中个体与文化如何寻求安定和方向[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