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千年文物记载的“交融密码”
新华社· 2025-08-24 11:22
文物历史价值 - 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为东汉工艺杰作 采用分段铸造与错金银工艺 镶嵌11颗红宝石与绿松石 背面刻有吉祥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 系汉朝赐予夫余国的珍贵礼物 [1] - 汉白玉耳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 形制源于周代"羽觞" 与河北满城汉墓玉耳杯相似 证实公元2至3世纪中原王朝与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 [2][3] - 八角形契丹文铜镜直径26厘米 厚0.9厘米 镜钮高1.4厘米 铸有五行二十四字契丹小字 镜缘刻汉字"济州录事完颜通" 反映辽金两代文化传承与官府铜料管制制度 [4][5] 瓷器工艺成就 - 定窑白釉梅瓶出土于金代重臣完颜希尹墓 为宋代五大名窑定窑代表作 胎质细腻釉色莹白 体现宋瓷雅淡风格 证实金代上层社会对中原瓷器的推崇 [6] - 官窑青釉贯耳瓶为宋代官窑典范 采用粉青色釉与大开片纹 底足呈黑褐色"紫口铁足"特征 继承汝窑石灰碱釉配方与多次施釉技艺 被列为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7] 文化交融特征 - 文物串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脉络 从早期边疆与中原互动到宋代瓷器工艺 体现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的灿烂文明 [1][8] - 玉器从西域经中原传入东北 铜镜从辽代传承至金代 瓷器从中原流通至金代贵族墓葬 展现万里流转的文化交融印记 [2][3][4][5][6] - 契丹文字仅流行于贵族阶层 至明代成为绝学 铜镜铭文为研究契丹文字与辽代社会提供珍贵遗存 [4]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遗址文物图鉴》在哈尔滨发布
新华社· 2025-08-15 13:00
图书首发仪式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遗址文物图鉴》首发仪式于8月15日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新馆报告厅举行 [1] - 图书采用中、朝、英、俄、日五种语言出版 [1] 图书内容概述 - 图鉴收录了陈列馆几十年来通过考古发掘、调查搜集、跨国取证、文物征集等方式挖掘的七三一部队罪证 [2] - 包含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七三一部队遗址照片和考古发掘现场照片 [2] - 重点收录了新馆建设以来新获得、新公开的文物史料 [2] - 包括原队员长沼久夫提供的来往信件和原队员所藏盖有满洲第七三一部队永山队印章的照片等 [2] 图书意义 - 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展示,也是对研究新成果的全面补充 [2] - 进一步充实七三一部队罪行证据链,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提供有力证据支持 [2] - 是对历史真相的揭露,推动历史研究、文物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5] - 将成为人们了解侵华日军罪证的重要窗口 [5]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和时间赛跑 向历史求真
海南日报· 2025-08-15 03:23
研究背景与历程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投身日军侵琼研究 重点研究日军对海南的经济掠夺 研究时长近30年 [4] - 研究初期面临资料匮乏困境 现存相关资料十分匮乏 学者相关研究也很少 [4] - 通过日本朋友获得一批日本人撰写的日文资料 为研究提供关键素材 [4] 研究方法与验证 - 采用资料相互印证流程 对日文不同资料进行交叉验证 并寻找相关中文资料进行比对 [4][5] - 通过日本企业史志资料与中文历史文献相互验证 确保研究客观性 [4] - 利用日文档案 国民党抗战人员回忆及中共历史记载进行多方数据比对 [5] - 开展田野研究 带领10多名学生在省档案馆进行数据统计 并实地调查验证 [7] 研究成果与产出 - 出版著作《日本侵占海南岛罪行研究》 [3][8] - 翻译《海南岛史》《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第29卷——海南岛篇》和《海南岛记》等日文史料 [8] - 发表《日本侵占海南时期的经济"开发"政策及活动》《论日本侵占海南岛时期的工业政策》等论文 [8] - 长期在海南日报《海南周刊》撰写海南岛抗战文章 [8] - 2006年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 担任海南省调研报告执笔人 [7] - 2015年出版《海南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该项目耗时近10年 [7] 研究价值与目标 - 通过严谨研究厘清历史真相 提升海南抗战历史研究水平 [8] - 旨在让后世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8]
展“解放书单” 品阅读盛宴 10部佳作与读者相遇 共同编织上海书展多彩图景
解放日报· 2025-08-13 01:35
出版行业 - 第34期"解放书单"精选10部新出版作品,涵盖历史、科技、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阅读参考 [1] - 书单内容多元,包括民族抗争历史、人类未来思考、国际政治分析、文明发展研究等主题 [1] - 作品包括《中国抗战》全景展现抗日战争历程,《未来之地》探讨超级智能时代人类价值,《舍本逐末》分析美国社会科学影响力衰退,《论美国》梳理美国外交政策史 [1] 学术研究领域 - 《货币与政府: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挑战主流经济学范式,重新审视货币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1] - 《阿拉伯人的大航海:从古代到中世纪早期》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航海叙事,还原阿拉伯人在海洋文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1] - 《货郎图:小商贩肩挑大历史》从艺术史角度解码民生图景,关注人类经验的连续性 [1] 商业创新领域 - 《奶茶出海:新中式茶饮品牌的全球扩张》记录新中式茶饮品牌的全球扩张故事,探讨文化生命力在于保持核心基因同时拥抱开放创新 [1] - 《虚拟社会:元宇宙及后人类体验新疆域》前瞻数字时代,探讨如何让虚拟技术成为赋能人类的工具 [1] 文学创作领域 - 《大河源》以诗意笔触描绘江河源头的自然与人文,被视为对中华文明源头的探访之旅 [1]
许倬云: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虎嗅· 2025-08-04 23:36
学术成就与著作影响 - 被视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 [1] - 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 [1] -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1] - 著作《万古江河》《许倬云说美国》在年轻人中产生巨大影响,因其将大历史讲得清晰且具启发性 [8] - 创作被称为"大家写小书",作品兼具学术可信性与大众可读性 [15] 公共传播与教育理念 - 通过《十三邀》等媒体节目进入公共视野,其观点"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被广泛引用 [3] - 主张在无法安身立命的时代需掌握阅读能力、知识素养和思考训练以自救,认为教育启蒙是知识界的责任 [5] - 表示通过媒体传播知识时,"一万个人里有两三个人听到心里去"即满足 [5] - 在混沌大学等平台开设课程,将学院派学术转化为公共资源 [13] 历史观与现实关怀 - 强调从百姓视角写史,《万古江河》中"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关注普通人生活与思想 [16] - 提出中国是"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其历史由多个交错线索构成而非单一叙事 [16] - 以世界眼光分析问题,将中国视为全球文明的一部分,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10] - 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因"人与人疏离、人与自然分割"陷入危机,主张用中国文化特色匡救现代文明困境 [17] - 92岁时仍通过《许倬云十日谈》观察世界格局与人类未来,结合个人经历解读当代不确定性 [17] 社会评价与荣誉 - 获首届刀锋图书奖"年度致敬",被誉"摆渡人"连通历史与现代、大众与学术 [5] - 评委会称其"老而弥坚,始终与时代同频",兼具睿智头脑与丰饶生命体验 [5] - 学者评价其声音"低沉但有力量",体现以深厚学理为基础的现实洞察 [14] - 保持九十多岁高龄仍持续创作,作品兼顾严肃学术与大众写作,为后辈树立表率 [6][11][12]
许倬云:历史的分光镜
虎嗅· 2025-08-04 10:15
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 - 作者因残疾未能早期入学 在家自学史地 受父亲影响培养兴趣 [3] - 无锡辅仁中学老师注重实学 在文史地理领域有深厚学养 引导学生研究顾炎武等学者 [4] - 台湾大学历史系本科及文科研究所硕士期间 师从李宗侗学习文化人类学与古代史 论文涉及古代灵魂观念和"天"与"帝"的界分 [5][6][7] -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阶段 主修埃及学与巴比仑学 受John Wilson教授启发 并学习宏观社会学理论 [9][10] - 博士论文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春秋战国社会变动 后出版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11] 研究方法论 - 采用多变量互动视角分析历史 否认单一推动力 强调特定时期变量配合形成变化 [12] - 注重国家与社会力互动关系研究 避免硬套欧洲"市民社会"理论 [13] - 比较研究聚焦文化特殊轨迹而非普遍定律 关注价值观与知识分子功能差异 [23] - 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重建古代史 提出文化接触-冲突-交流-融合-整合的扩张模式 [25][26] - 反对中原文化扩散论 主张周边与中原文化双向交流 北方草原和南方文化对中原有重要影响 [27] 主要学术著作与观点 - 《汉代农业》分析小农经济特色:精耕细作需大量劳动力 农舍工业利用季节性剩余劳力 市场网络贯穿全国 [14][15] - 提出中国古代网络系统兼具商品集散、信息流传、人才流动功能 行政中心设于网络交叉点 [17] - 《西周史》基于考古资料追溯周人起源至晋西南 认为封建制度是周商融合机制 推动上层文化凝聚 [18][20] - 探讨西周政府组织复杂化过程 指出封建制度代代分封导致贵族贫困化及土地出让的经济转变 [21] - 借用雅斯培"超越性突破"理论分析西周天命观念 视为中国文明重要突破 [20] 历史分期与制度观 - 反对机械套用欧洲历史分期模式 主张根据中国地理条件和发展背景自主分期 [29] - 否认历史周期论 认为制度随时间需要调整 朝代更替与制度衰败相关 [30] - 分析"天下国家"观念演变:汉代具象化 唐代双重身份 宋代后转为文化主义 佛教传入使文化体系多元化 [31] 学术合作与出版 - 接替杨联升撰写《汉代农业》 结合人口压力、农耕技术、市场网络等多维度分析 [13] - 受张光直邀请撰写《西周文明》英文版 中文版《西周史》增加日常生活章节 [18] - 与苏炳琦"区系类型"理论形成互证 均关注文化融合与扩张模式 [27]
纵横六千年,跨越七大洲,这部世界史巨著把人类都讲透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7-26 09:58
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阅读历史尤其是全球通史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格局、培养长远眼光和宏观思维,推荐《全球通史》作为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权威读物 [2][3][16][26][104] 书籍内容特点 - 时间跨度:覆盖300万年前人类诞生至19世纪中期的历史 [27] - 地理范围:按七大洲分类编排,涵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历史 [32][38] - 内容深度:包含各国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 [38][39] - 写作风格:小说笔法讲述严谨历史,富有画面感和代入感 [46][65] - 辅助材料:配有700多幅版画插图,图文并茂 [48][90] 书籍价值主张 - 认知价值:帮助读者理解俄乌冲突历史由来、日韩模仿中国文化原因、美国崛起等当代问题 [20] - 比较视角:通过东西方历史进度条对比,如大唐长安与欧洲中世纪同期发展差异 [79][81] - 文化洞察:揭示阿拉伯真实面貌、犹太人历史遭遇等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24] - 教育意义:适合9岁以上读者,对历史地理学习和写作有帮助 [48][51][114]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资历:塞缪尔·古德里奇是美国著名作家,曾创700万册销售记录 [58][59] - 创作过程:耗时5年,作者实地考察几乎绕地球飞行3圈 [56][61] - 市场反响:首次出版即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人生格局的力量之作" [46][63] 产品信息 - 版本规格:精装版6册共300万字 [18][32][116] - 原价与促销:定价698元,促销价299元 [54][117] - 装帧设计:硬壳双封带精美函套,适合收藏 [116]
2025图博会 | 西文珍本:西方镜头里的老北京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07:19
书籍内容与学术价值 -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系统梳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百年来收藏的145种西文珍本,涵盖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外国人记录的1000余幅北京影像 [2] - 文献跨越英、法、德、拉丁四语,包含照片、版画、水彩画等多种形式,首次以主题化编纂呈现清末民初的皇家建筑、市井生活、庚子事变等十大门类 [2] - 影像来源多样,既有专业摄影师作品,亦有士兵、学生等业余记录者的视角,这种多元性让历史呈现更客观 [2] 书籍设计与美学 - 图书设计采用"减法哲学",全书使用优质轻型纸张降低厚重感,内页可180度平摊确保翻阅无障碍 [2] - 版式统一分栏,保留影像原始比例,设计师耗费一周时间逐张核对高清原图替换 [2] - 超厚书脊与天坛圜丘刷边设计象征历史厚重,封面颐和园铜亭版画传递人文温度,构建出庄重而不压抑的视觉语言 [2] 展览与互动体验 - 展览通过定制支架平铺全书,观众可亲手触摸轻薄内页与立体书口烫印的对比 [3] - 轻纱'记忆墙'垂落展厅,朦胧呈现数十帧精选老照片,文创区复刻了书中元素如北大百年借书卡造型书签 [3] - 互动装置"前门箭楼透卡"让观众将半透明卡纸对准窗外,百年前的街景便与现代都市叠映,创造虚实交错的历史感知 [3] 出版与传播价值 - 该书的出版打破了学术文献与大众阅读的壁垒,展览与文创让它成为可触摸、可带走的记忆载体 [3] - 后续还将在其他城市推出图书及周边装置展览,进一步拓展这部历史文献的公共价值 [3]
九旬教授网上开讲(追梦路上)
人民日报· 2025-05-14 22:41
个人背景与职业成就 -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历史系教授 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西北扎根宁夏从事教育工作[1] - 退休后30多年间撰写《大唐灵州镇将》《大唐和亲公主》等10本专著 持续研究宁夏历史和灵州历史[1][2] - 2023年至2024年开设7次线上讲座 为数百名学生讲解历史[1] 学术贡献与社会影响 - 将1500余册藏书捐赠吴忠市图书馆 成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的重要资源[2] - 获得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 精通修图软件 视频剪辑 线上会议等数字技术[2] - 每日坚持4-7小时学术写作 通过书籍和网络平台传播宁夏历史文化[1][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熟练使用电脑写作 会议软件 平板电脑和手机应用 包括线上授课 购物 海报制作等功能[1][2] - 通过数字技术修复家庭照片并制作相册 展示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2] - 线上讲座采用直播形式 通过链接和密码即可进入直播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