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万古江河》
icon
搜索文档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一生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的中国
第一财经· 2025-08-08 02:47
许倬云学术成就与著作 - 许倬云是当代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其著作包括《西周史》《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几十种 [1] - 90岁后仍出版《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西方文明》《许倬云十日谈:当今世界的格局与人类未来》和《经纬华夏》三部新作 [1] - 采用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视角 重点关注"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 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10][11] 抗战经历与历史观形成 - 7岁经历抗战爆发 8年逃难中目睹战争惨状:七八百万兵员阵亡 三四千万平民被杀 [1][6] - 抗战期间近7年农村生活经历使其深入了解中国农业 为《汉代农业》研究奠定基础 [7][10] - 逃难途中亲见老年人将生存机会让给年轻人 形成"中国不会亡"的信念 [4] 学术影响与教育理念 - 1970年起任教于美国匹兹堡大学 曾指导作家王小波 并推荐其《黄金时代》获《联合报》文学奖 [12][13] - 采用英国式全科教育方法 融合战争史 地理 政治学与文辞等多学科 [8] - 提出"关注常民 为常民写作"的治学理念 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宝贵价值 [11] 公众传播与思想传承 - 93岁高龄仍在B站开设《许倬云讲世界历史:五百年大变局》课程 通过新媒体与年轻观众互动 [5][15] - 2019年参与《十三邀》访谈 回忆抗战时落泪的画面成为节目经典片段 [4][5] - 2023年出版《许倬云十日谈》 针对新冠疫情 美国政治混乱和人工智能发展等全球性议题发表见解 [15] 个人背景与情感归属 - 1930年生于无锡书香大族 父亲许凤藻为辛亥革命参与者 家族成员包括歌手王力宏(大姐许留芬之孙) [5] - 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 8岁前无法行走 通过自学父亲藏书完成早期教育 [5][7] - 生前在无锡父母坟边购置墓地 最终归葬故土 [2]
许倬云的最后20年:我要唤醒许多的梦,唤醒许多的错
虎嗅· 2025-08-07 13:16
学术成就与著作 - 2006年出版《万古江河》 将中国历史比喻为黄河长江的演进过程 由黄河流域核心扩大到世界文化范畴 [1] - 退休后20多年间出版20多种图书 发表近200篇文章 接受20多家媒体访谈 录制十多场课程 [2] - 主要著作包括《说中国》《我者与他者》 以大历史观剖析中国五千年文化演进与"中国"概念形成 [7] - 撰写《中西文明的对照》《历史大脉络》 通过文明比较分析东西方发展图景及中国近代发展机遇 [8] - 出版《美国六十年沧桑:一个华人的见闻》 记录客居美国期间对政治制度与文化的观察 核心关注点仍为中国历史与普通民众 [9] 学术思想与影响 - 提出"从世界看中国 从中国看世界"的研究视角 融合人类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形成独特大历史观 [18] - 研究聚焦于社会文化史 重点关注一般民众生活起居与心灵关怀 而非英雄人物事迹 [21] - 晚年通过直播与写作告诫年轻人用大历史观看待世界 强调中国文化对安顿内心的价值 [22] - 被学术界誉为"感时忧国知识分子典范" 其思想蕴含的温情对大众产生广泛滋养 [3][11] 教育贡献与学术交流 - 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期间引进新观念改变学风 为研究生与博士生提供系统训练 [19] - 1972年赴匹兹堡大学任长聘教授后 持续关注两岸社会变化并促进中美学术交流 [19] - 指导王小波修改《黄金时代》并推荐发表 助其获得25万台币奖金改变命运 [20] - 1990年代末推动台湾大学设立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兼任南京大学荣誉教授促进高校改革 [20] 个人经历与学术渊源 - 1930年生于厦门鼓浪屿 因先天肌肉萎缩症形成"旁观者"视角 奠定历史研究基础 [12] - 抗战时期随父辗转内地农村 观察基层生活与社会组织 为后来写作《汉代农业》积累素材 [13] - 1946年就读无锡辅仁中学 受东林书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思想影响形成民本意识 [14] - 1948年赴台后转入台大历史系 师从傅斯年 劳幹 李济等学术巨擘 接受跨学科训练 [16] - 1957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 师从顾立雅 伊利亚德等学者 深入研究比较文明与宗教起源 [18]
为什么朋友圈更容易出现“跟风式悼念”
虎嗅· 2025-08-07 10:34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特征 - 热点反应速度被无限拉高 名人离世消息可在半小时内传遍朋友圈[1][2] - 信息获取习惯趋向碎片化 短视频和短平快内容主导认知形成[3] - 社交互动呈现仪式化特征 通过点赞转发构建虚拟悼念仪式[5] 用户行为模式分析 - 群体性参与存在表演性质 部分用户因跟风刷存在感而参与话题[5] - 信息传播形成社交象征意义 发布动态成为经营人设的方式[6] - 认知停留于符号化层面 对名人的理解仅限于标签化概括[8] 内容传播效率分析 - 短视频内容具有极高传播效率 15秒视频可收割百万流量[7] - 知识压缩为金句切片 算法系统奖励浅层参与者[7] - 深度内容获取时间成本高 阅读经典著作需数十小时[7] 信息传播的积极意义 - 社交传播扩大知名度 模糊印象可能转化为深度认知契机[12] - 表达对价值认同的向往 传递对人生态度的认可[14] - 传播行为可能成为起点 促使部分用户进一步探索深度内容[15] 时代认知悖论 - 信息过载与思想匮乏并存 接触伟大灵魂与深度理解形成反差[9][17] - 虚拟聚集与深度连接缺失 形成群体性缅怀与精神消费的矛盾[4] - 技术逻辑加速意义消解 社交媒体的互动仪式导致认知浅层化[5][17]
王小波痴迷,清华学子无人不读:92岁的他,凭什么?
凤凰网财经· 2025-08-06 13:45
许倬云的历史研究价值 - 许倬云是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与黄仁宇、余英时等学者齐名,早年师从傅斯年,被王小波称为"我的老师"[4] -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选择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作为新生入学读物,希望学生通过历史理解世界运转规律[6][45] - 其研究强调"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主张将人类历史经验转化为个人内在力量[8][9] 独特的历史研究视角 - 突破传统历史叙事,如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读为"中国第一次成熟",标志文官地位上升[16] - 提出战争不仅是冲突,更是文化交流的剧烈形式,促进不同文明发展[17] - 采用跨国比较研究方法,如秦汉vs罗马帝国、隋唐vs阿拉伯帝国,建立全球史观[33][36] 中国文化三部曲核心内容 - 《万古江河》:以"中国文化的黎明-百年蹒跚"六阶段重构中国史,聚焦平民生活而非英雄叙事[50][51] - 《说中国》:延伸《万古江河》细节,覆盖新石器时代至清朝,被葛兆光评价为"截断众流的大历史"[55][56] - 《中国文化的精神》:88岁完成的民俗文化研究,通过占卜、江湖故事等市井元素解析中国精神[59][60] 作品市场定位与装帧 - 套装原价182元,促销价136.5元(7.5折),单本成本低于45.5元[25][42] - 理想国出版社出品,精装硬壳设计,含历史插图,纸张护眼适合长期阅读[73][77] - 被《新周刊》评为"年度品牌",业界公认高质量图书标志[74] 学术影响力与评价 - 余英时赞誉其"古今一贯、学贯中西",许纪霖称其为"当今在世的大智者"[29][71] - 92岁高龄仍坚持学术研究,致力于戳破历史谎言,视其为专业责任[30][31] - 研究跨越半个世纪,建立"大历史观"框架,帮助读者在复杂世界中安顿自我[40][64]
一代史学大家许倬云辞世,生前给年轻人的7点建议
虎嗅APP· 2025-08-04 11:04
许倬云的学术成长与治学方法 - 学术成长得益于多元教育背景和名师指导 包括北大清华系统的自由讨论氛围、辅仁高中的士族读书传统以及李济之等跨学科导师的针对性培养[9] - 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建立广泛研究网络 代表台湾学术机构与欧美核心学界进行二战影响、韦伯理论等深度对话 形成比较研究框架[11][12] - 采用"狐狸式"学习方法 跨学科随机吸收知识 注重现象观察与问题联想 如通过气候现象串联历史环境变迁研究[21][17] 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 - 强调开放型知识获取方式 反对固守单一理论 提倡图书馆沉浸式阅读与现代检索工具结合[14] - 利用问题导向思维应对知识爆炸 通过串联问号构建新课题 如从理论物理演进看学科框架重构[16][18] - 保持思维活跃度的三重原则:无偏见、非固执、持续自我修正 以董仲舒时代与当代检索条件对比说明认知迭代[19][18]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认知 - 提出"修己安人"的群体伦理 以中国"我们"文化对比西方"我"文化 体现在《美国六十年》中的文明形态分析[23][24] - 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用费孝通"美美与共"解释文化互动 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23] - 主张失败情境下的自我保全策略 提出"两不丢"原则:人格尊严不丢(失志)、行为得体不丢(失态)[26] 跨学科研究方法论 - 比较研究法的实践应用 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中国文明-基督教文明-现代社会的五维对比[12] - 知识整合的"杂而能连"标准 以儒家思想融合战国百家为例说明学术创新机制[21] - 环境观察作为研究方法 通过生物行为(松鼠)、自然现象(树木)推导生态规律 形成研究切入点[21]
史学大家许倬云去世
券商中国· 2025-08-04 10:20
许倬云生平与成就 -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1] - 许倬云1930年9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70年定居美国匹兹堡 [4] - 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讲座教授 [4] - 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4] 学术著作与荣誉 - 学术代表作包括"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 [4] -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 [4] - 《万古江河》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4] - 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 [4] - 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4] - 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4] - 2024年获得唐奖第六届汉学奖 [4] 个人情感 - 当被问及"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许倬云回答"但悲不见九州同啊" [3][4]
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他研究的落脚点总是普通老百姓
第一财经· 2025-08-04 09:10
许倬云生平与学术背景 -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于2024年8月4日在美国匹兹堡去世 享年95岁[1][2] - 祖籍江苏无锡 1930年9月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 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 - 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文化史 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 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2] 学术研究特点与著作 - 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治史 研究落脚点始终关注普通老百姓 强调"为常民写作"[2][4][9] - 2020年90岁生日之际出版《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 该书聚焦美国60多年历史变迁[2][4][5] - 独辟蹊径的史学视角 在《西周史》中未专章讲述著名人物 着重社会史与文化史 关注"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9] 个人经历与影响 - 先天性肌肉萎缩残疾 抗战期间经历八年颠沛流离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其学术视角[6][7][8][11] - 1957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 亲历美国平权运动 铁锈地带衰败等重大历史事件[4] - 1984年在匹兹堡大学指导作家王小波 1991年推荐其《黄金时代》获台北《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15][16] 学术思想与历史观 - 对汉代情有独钟 认为汉朝将国家基础置于农村 实现"编户齐民"的最佳典范[9] -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强调"常民"价值 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精神留存宝贵价值[10] - 主张"往里走 安顿自己" 持续思考在时代变革中个体与文化如何寻求安定和方向[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