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搜索文档
《艺文北京》丛书:从传统文脉中读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9 00:51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山川悠远,文脉绵长。这丰 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那些优秀文学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构成 了我们的基因。由文津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艺文北京》丛书,立足古诗文经典,挖掘北京文化内涵,分 别从诗歌、散文、戏曲、楹联四种体裁,梳理古都北京的悠长历史文脉。前不久,书乡采访文津出版社 总编辑高立志,漫谈古代文艺中的北京。 《艺文北京》丛书 安平秋等 主编 文津出版社 元末明初画家王绂绘《北京八景图卷》之"蓟门烟树" 从边塞到中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提到最早关于北京的诗歌,很多人脑中也许会浮现出刺秦壮士 荆轲的这首《易水歌》。然而,虽然燕国定都于蓟(今北京),但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易水,按照今日 行政规划乃是在河北易县。而据高立志爬梳,汉代《燕剌王旦歌》应是目前可见最早的确切书写北京的 诗篇之一。这首诗由汉武帝刘彻第三子刘旦所作,刘旦受封燕地为王,其诗曰:"归空城兮,狗不吠, 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可见当时城邑凋敝之状。在当时而言,燕地已属帝国的边 缘之地,无怪乎刘旦心存不 ...
“大家小画”连环画艺术百年巡展在青海启幕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09:59
9月25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大家小画:连环画艺术百年巡展"在青海省图书馆拉开帷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扶持 的文化传播项目,此次巡展落地青海,为青海地区观众搭建了接触国家级连环画精品的平台,以"小画见大家、方寸藏时代"的独特视角,让经典艺术走进基 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大家小画:连环画艺术百年巡展"。主办方供图 此次展览在青海省图书馆B区二楼休闲天景(展厅)开展,开展首日便迎来观展热潮,观展人群络绎不绝。大家或驻足凝视展品细节,或对着熟悉的画 面轻声交流,重温与连环画相关的记忆。本次展览聚焦中国艺术大家及连坛名家的连环画代表作,以此为核心脉络,不仅能让观众清晰感受到连环画在绘画 技法与风格上的演变轨迹,还能深入探寻不同时期文化需求与题材创新之间的紧密关联。展厅内,数十位不同时期知名画家与连环画艺术大师的约200件 (套)代表作品集中亮相,仿佛一幅跨越百年的艺术长卷徐徐展开。 观众参观"大家小画:连环画艺术百年巡展"。主办方供图 在这些展品中,不乏艺术大家的经典之作。丰子恺的《丰子恺连环漫画集》充满了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寥寥数笔便将生活中的点滴趣事描绘得生动有 趣;关山 ...
“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举行,中法电影人带观众重温经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4:14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以音乐为纽带,以影像为载体,9月22日,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移影动——中法 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之"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音乐会上,中法两国电 影人联袂推荐、深情分享,在光影与旋律的交织中,带领观众重温经典,唤起中法电影交流的珍贵记 忆,开启中法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电影音乐会分"世纪回声"和"光影旅程"上下半场,带领观众在光影和音乐中回望中法电影交相辉映的百 年历程。 伴随着钢琴的灵动与二胡的悠扬,奥古斯特·弗朗索瓦和卓别林哥哥西德尼·卓别林拍摄的中国珍贵影 像、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馆藏作品《定军山》《劳工之爱情》《西厢记》等片段出现在大屏幕上,让 人看到胶片记录下的古老中国模样。 1905年,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拉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谭鑫培后人——谭派第六代传人 谭孝曾和第七代传人谭正岩来到电影音乐会现场,向观众讲述谭门五代人在不同时期参与电影拍摄、见 证中国电影发展的故事。谭正岩现场表演京剧《定军山》唱段,浑厚有力的唱腔传递出中华文化生生不 息的力量。 2024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法国上百家影院 ...
百年光影点亮中法情谊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12:34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张敏 很多人不知道,最早记录中国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出自一位法国外交官之手。 9月22日晚,"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之"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 堂举行,这是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的特别策划活动。电影音乐会分为《世纪回声》和《光影旅程》上下 半场,中西乐器演奏家现场演出,配合大屏幕播放的画面,为不同历史时期中法交流中具有标志意义的 影片重新配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任法国驻昆明领事奥古斯特·弗朗索瓦在中国的北京、广西、云南等地拍摄了 一批影像资料,后被整理出版、称为《中国影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珍贵的活动影像 资料。"中国演员刘敏涛介绍道。 中法两国电影人联袂推荐,共同带领观众重温经典,唤起中法电影交流的珍贵记忆,是此次电影音乐会 的特别安排。其中,中国演员刘烨和他的妻子、法国摄影师安娜伊思·马田一起推荐了1958年上映、中 法合拍的奇幻儿童片《风筝》,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 刘烨接受采访说,重温《风筝》后,他发现,当时的电影人虽然在影像呈现、叙事方式、影片结构以及 演员表演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极高的水 ...
当长城遇见塞纳河:中法电影音乐会奏响2025北京文化论坛序曲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08:48
活动概述 - 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推出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 以音乐和影像致敬中法电影艺术成就并开启文化交流新篇章 [1] - 活动通过老胶片展示1922年电影劳工之爱情和数字技术呈现2023年电影封神第一部 结合谭派京剧与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镜头诗学实现跨时空艺术对话 [1] 重要嘉宾参与 - 中宣部副部长慎海雄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出席致辞 强调中法电影130周年和120周年纪念意义 以及电影作为桥梁深化情感联结的作用 [2] -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 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中国演员刘烨 安娜伊思·马田等两国电影人共同参与活动 [2][5] 艺术表演与展示 - 现场演奏中法合拍电影风筝和狼图腾配乐 法国工作者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珍贵影像 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呈现馆藏作品定军山和西厢记片段 [7] - 京剧演员谭正岩表演定军山片段 体现传统艺术与电影融合 [3] 合作成果与案例 - 拉法兰提及中法在电影修复 合拍 影人交流成果 包括狼图腾 山河故人 熊猫月亮等影片 以及刘烨 赵涛等艺术家的贡献 [5] - 演员窦骁分享参演狼图腾经历 称其提升工作包容共情能力 并希望未来挑战海洋题材影片 [5] 文化交流与互赠 - 卓别林孙女卡门·卓别林赠送卓别林与梅兰芳合影给梅兰芳曾孙梅玮 梅玮回赠书籍梅兰芳菲 象征中法电影文化传承 [7] - 中国电影资料馆与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互赠电影礼物 寓意合作圆满持久 [7] 活动意义与后续规划 - 活动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盛典 后续将组织法国影人访问北京文化机构 与中国电影人 学者 青年学生开展多维度交流 推动共同创作 [7] - 活动被定义为文明互鉴的镜像对话 为两国人文交流注入活力 绘就文化并肩前行图景 [7]
“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在京举行,开启文化交流新篇章
新京报· 2025-09-23 06:05
活动概述 - 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 包括电影音乐会及多维度交流[1][3][4] - 活动以电影为轴跨越学术 产业与文化领域 推动中法影像艺术从历史回顾迈向共同创作[4] 活动内容 - 音乐会演奏中法合拍电影《风筝》《狼图腾》等电影音乐[3] - 法国电影工作者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珍贵影像[3] - 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呈现馆藏作品《定军山》《劳工之爱情》《西厢记》片段[3] 文化交流 - 卓别林孙女赠予梅兰芳曾孙卓别林与梅兰芳合影 获回赠书籍《梅兰芳菲》[3] - 中国电影资料馆与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互赠珍贵电影礼物[3] -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及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等出席活动[1][3] 后续安排 - 法国影人将深入北京文化机构与中国电影人 学者及青年学生展开多维度对话[3]
经典重排,读出时代的“心跳”(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40
经典剧目复排行业趋势 - 近期出现经典剧目复排热潮 包括北京人艺《骆驼祥子》 国家大剧院《风雪夜归人》 国家话剧院《物理学家》等作品 [2] - 复排作品涵盖话剧 昆曲 京剧 音乐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并非简单重现而是注重文化传承新篇 [2] - 经典作品具有强大艺术穿透力 能跨越时代触动观众心弦 成为行业持续复排的核心动力 [3] 创作方法与艺术创新 - 创作者需充分理解原作并注入当代之魂 搭建通向当代观众心灵的桥梁 [3] - 大胆运用现代舞台语汇为经典注入时代气息 如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采用新艺术形式与年轻演员碰撞 [4] - 通过实验探索意识改编世界经典 如李建军导演"后人类三部曲"创新手段探讨当代生活困境 [4]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 采用"以戏育人"模式使表演技艺与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如北方昆曲剧院袁国良师承计镇华精准把握人物情感 [4][5] - 青年演员在前辈指导下研磨角色 延续戏剧表演精髓 如北京人艺《骆驼祥子》通过几代演员接力演绎 [4][5] - 院团实施专项人才计划 如北方昆曲剧院"振兴阔口行当"策略推动艺术守正创新 [4] 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 经典作品承载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 复排让沉淀智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力量 [5] - 经典如同镜子照见每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追问 让观众在思考中找到精神共鸣点 [3] - 复排潮流体现文化自信 彰显艺术创造活力 展现民族在传承中创新的文化自觉 [5][6] 经典创作理念演进 - 重排经典不满足于前人树荫 需学习经典观照现实 捕捉人性 探索艺术的精神内核 [6] - 应以真诚锐利目光审视时代 捕捉当代希冀与甘苦 用新艺术语言淬炼成型 [6] - 将经典薪火投入当下生活熔炉 锻造属于当代人的新经典 使经典从历史范本蜕变为时代心跳 [6]
文弱书生,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性气概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财经· 2025-08-01 03:58
男性气概的"去势化"现象 - "文弱书生"形象是前现代中国男性气概"去势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儒家君臣伦理固化 臣子在君主面前呈现阴柔特质 形成与父权制夫妻关系的同构性 [5][7] - 元杂剧《西厢记》中张生角色体现"雌柔化"特征 其体弱多病与容貌秀丽形成自然组合 反映士人阶层的"自我去势"倾向 [5][6] - 宋代科举制度强化"文"的地位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价值观使文弱特质与儒生理想人格兼容 南宋理学兴盛进一步推动性格内向化 [7] 传统文艺作品中的性别叙事 - 《三国演义》《水浒传》存在显著厌女情节 女性常被描绘为破坏男性纽带关系的"祸水红颜" 如貂蝉导致董卓吕布反目 [1][9] - "才子佳人"故事表面呈现男女平等对话假象 实则通过科举功名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收编 如张生最终以官衔财富迎娶莺莺完成叙事闭环 [6][8] - 高罗佩指出中国才子形象具有"白脸窄肩 文弱多愁"特征 认为元代审美走向畸形 北宋儒家道德收紧导致性观念狭隘化 [8] 历史语境下的男性气质建构 - 元代南人政治地位低下催生特殊男性气质话语 蒙古统治下汉人政治无能感强化"阴"位认同 为才子形象固化提供历史条件 [7] - 《西厢记》中"文高于武"情节展现文人权威 如张生通过书信调兵解围 最终科举成功战胜贵族子弟郑恒 体现寒门士子上升路径 [7][8] - 德国作家黑塞对"烽火戏诸侯"进行人性化改写 去除传统叙事中的性别指责 展现历史故事重构的可能性 [10] 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 才子佳人故事起源于元杂剧 明清时期男主角向文武双全演变 如《牡丹亭》较《西厢记》具有更大故事格局 [5] - 前现代文艺作品普遍存在父权制叙事特征 无论阳刚武将或雌柔书生 其故事均建立在女性客体化基础上 [9] - 宋耕认为《西厢记》本质仍属厌女叙事 才子需通过科举进入权力体系 才能获得传诵的婚恋合法性 [9]
燃烧的影像 不灭的记忆(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7-03 00:31
抗战历史影像记录 - 1931至1945年抗战期间造成超过3500万中国人伤亡,中华民族觉醒并展开空前规模的全国抗战 [3] -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500余部抗战纪录片,数字化扫描后从284部影片中精剪133000余帧画面制作成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 [4] - 影像覆盖14年抗战各阶段,涉及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白求恩》《四万万人民》《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等新闻片和纪录片 [3][4] 纪录片《燃烧的影像》制作与影响 - 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公映,10年间走进高校、企业、机关等场所,2025年在中国电影史年会再次放映 [4] - 创作团队超100人,分为史料组、资料组等6个小组,修复濒危胶片耗时近100天 [6][7] - 影片包含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空战等真实场景,以及民众慰问伤员、滇缅公路建设等历史画面 [5][6] 抗战影像的历史价值 - 影像记录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时间跨度,覆盖正面战场、敌后根据地、沦陷区及国际舆论战场 [6] - 包含战地记者、民间拍摄、国际志愿者等多视角素材,如黎民伟1937年拍摄的《淞沪抗战纪实》 [7] - 修复后的影像成为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的重要观察窗口,展现战争残酷与民族韧性 [8] 电影工作者贡献 - 黎民伟等先驱在战火中拍摄抗战画面,其作品《淞沪抗战纪实》记录日军暴行与中国军民抵抗 [7] - 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师抢救发脆、变形的胶片,延续集体记忆的生命力 [7] - 两代电影人通过影像完成使命接力,守护历史真相 [8]
在小人书中读大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6-05 22:02
连环画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传承 - 连环画作为承载中国人童年记忆的文化载体,通过图文交织形式浓缩经典作品并串联古今智慧 [2] -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举办"掌上乾坤"展览,展示《安徒生童话》《岳飞出世》等经典作品,引发跨代际共鸣 [2] - 展览场景重现历史画面:儿童集体阅读《封神榜》《辛伯达航海》等泛黄连环画,与1940年代法国摄影师布列松记录的上海儿童阅读场景形成时空呼应 [2] 连环画的艺术成就与国际影响 - 刘继卣创作的《武松打虎》获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和1956年莱比锡图书展览会金奖,成为新中国首个国际获奖连环画作品 [3] - 刘继卣《鸡毛信》是新中国最早外文出版的连环画,贺友直1988年法国昂古莱姆个展引发当地中国连环画热潮 [3] - 贺友直通过《山乡巨变》《白光》等作品,以生活气息浓郁的线条向西方展现中国故事,形成独特艺术传播效应 [3] 连环画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再版《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该丛书历时5年集结60位文学巨匠77部作品,成为跨语种文化桥梁 [4] - 艺术家通过视觉化手法解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名著,曹禺评价其"从形象兴趣引导认知世界文学" [4][5] - 数字复刻与国际译介成为新趋势,如法国FEI出版社2015年完成法文版四大名著连环画,《西游记》获《费加罗报》2014年度经典好书 [5] 连环画的国际文化交流 -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25年伦敦书展举办彩色连环画精品展,展出王叔晖《西厢记》、刘继卣《闹天宫》等作品,并推动版权输出 [5] - 中英对照版《白蛇传》新篇以56幅水墨连环画形式亮相,法国评论家评价《水浒传》连环画"如同漫步11世纪宋朝" [5] - 连环画从石库门弄堂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文明互鉴载体,兼具民族文化特质与世界艺术表达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