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记忆
icon
搜索文档
“留住我们共同的抗战记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22:22
展览概况 - 飞虎队常设展览于9月7日在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开幕 展厅总面积6000平方米 分为5个部分 集中展出1000余件珍贵文物展品[2][3] - 展览采用"实物+场景+科技"相结合形式 包括复原飞虎队主战飞机模型 电子沙盘展示空战态势 数字技术活化历史影像 中英文双语自助导览系统[4] - 展品涵盖武器装备 生活用品 军服服饰及历史照片 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展出 由飞虎队后裔 美国友人和美籍华人捐赠[3] 历史脉络 - "飞虎队组建"展区系统展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抗日立场 中国空军抗战历程及飞虎队成立背景[4] - "虎啸长空"展区设置5个单元 展现1941至1945年飞虎队与中国空军协同作战 包括保卫滇缅公路 夺取制空权 护卫驼峰航线等重大军事行动[5] - 运用声光电技术还原湘西会战场景 通过环形屏幕呈现空战动画特效 营造沉浸式体验[5] 中美合作 - "中国共产党与飞虎队"展区突出1944年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的历史事件 《解放日报》社论标题"战友们"为毛泽东亲自修改[6] - "并肩战斗"展区展示中国军民对飞虎队的综合保障和生死救援 战争期间中国百姓冒死营救被击落美军飞行员[5] - 飞虎队队员共执行104次任务 曾在单次作战中遭遇13架日机袭击并成功迫降[10] 历史传承 - 专家团队20余年跨越美国27个州 采访200多位老兵 在中国定位20多处坠机点 抢救16TB影像史料[6][7] -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展区陈列近年发现的飞虎队队员遗骸遗骨 展示遗物遗址保护及纪念活动[6] -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强调展览传承飞虎队精神 计划2025年带领美国学生访问中国友谊学校[2][10] 民间交流 - 美国飞虎队后裔捐赠14厘米高双龙纹铜合金花瓶等私人藏品 多代家族成员在中国拍照留念[9][10] - 飞虎队老兵后代通过展览重温父辈战斗经历 高度评价中国人民的勇气与坚韧[10] - 展览开幕式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 国家文物局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多家机构联合承办[2]
微视频|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华社· 2025-09-02 08:29
历史纪念与精神传承 - 中华民族经历十四年浴血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1] - 抗战英雄的精神成为民族血脉中的永恒记忆 [1] - 铭记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和更好开创未来 [1] 国家发展现状 - 百年大党目前处于风华正茂的发展阶段 [1] - 民族复兴进程呈现不可逆转的态势 [1] -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正在全面推进 [1] 社会精神面貌 - 14亿多人民展现出意气风发、信心满怀的精神状态 [1] - 抗战精神在当代社会继续传承和发扬 [1] - 全社会形成铭记历史、自强不息的价值共识 [1]
香港上空,1200架无人机重现“日本投降矣”
观察者网· 2025-08-31 11:03
活动概述 - 紫荆文化集团主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无人机汇演 活动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 共呈现13幕历史场景包括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东江纵队、文化名人大营救及《大公报》报道"日本投降矣"等历史场景 [1] 技术执行 - 汇演出动1200架无人机 采用毫米级定位技术及升级RGBW全色域灯珠打造视觉效果 具备一键中止功能保障安全 [2] - 无人机编队通过夜空变换呈现沉浸式多维观演体验 串联历史节点与城市记忆 [2] 社会反响 - 现场吸引大批香港市民提前等候 观演过程中频繁拍照记录 [2] - 活动通过科技与艺术结合形式弘扬爱国精神 激发社会各界守护和平的共同力量 [1]
永不消逝的经典!刻在小人书里的抗战记忆
中国经济网· 2025-08-19 06:27
内容主题 - 文章聚焦于以小人书为载体呈现的抗战历史记忆 强调其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经典价值 [2] 文化传播形式 - 小人书作为特定文化载体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并传播抗战历史 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符号 [2]
九旬“小鬼”交通员林珍:从经历烽火童年到传承爱国薪火
中国新闻网· 2025-08-12 05:52
核心观点 - 林珍作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员 在抗战期间从事交通情报传递和伤员护理工作 其个人经历反映了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与民族精神 [1][3][5][7] 个人抗战经历 - 1941年12月8日目睹日军轰炸启德机场 时年4岁 家住打鼓岭道41号 [1] - 姐姐林展遭日军诬陷偷军票并被殴打 此事件促使林珍8岁加入东江纵队 [3] - 担任交通员时伪装客家女孩 将情报卷成火柴棒藏衣襟 光脚穿越旱地海滩红树林传递情报 [3] - 半年后调任伤兵医院护理员 冬季徒手清洗带血纱布导致生冻疮 曾照顾脸部炸伤失明战士曾九 [5] 抗战精神传承 - 战士曾九在无麻醉条件下接受手术 术后立即申请归队 体现坚韧精神 [5] - 林珍现任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 持续在校园讲述抗战故事 带领青年瞻仰乌蛟腾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 [7] - 强调历史不能遗忘 需将个人与国家情感相连 培育民族魂 [7]
百年复兴堡承载的两岸抗战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8-06 08:05
历史背景 - 复兴堡始建于清初 原为余氏家族为御匪而建的宅院 呈南北纵长布局 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70余间木构房舍 [3] - 1943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省党部迁驻于此 选址因靠近吉山村的隐蔽性及足够办公空间 [3] 抗战时期活动 - 台湾省党部在复兴堡设立训练 宣传 总务等部门 发展689名台湾党员 包括知名人士谢东闵 [3] - 1944年在此创刊《台湾研究季刊》 开篇宣告"台湾自始至终是中国的领土" [3] - 党部人员题写岑参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于墙壁 堡门朝东正对海峡方向 [3] 两岸交流纽带 - 抗战胜利后党部人员赴台参与接收工作 谢东闵在回忆录《归返》中记载"堂堂正正归还家乡" [4] - 2009年以来谢东闵儿子儿媳多次到访复兴堡 捐赠史料并种下含笑树 [4] - 永安市2023年举办两岸青少年篮球赛等活动 复兴堡成为两岸交流重要纽带 [4] 建筑现状 - 复兴堡历经数百年风雨保存完好 镂空雕花窗棂与砖雕纹饰仍显庄重 [3] - 现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余氏委员会活动场所 余尔望担任副秘书长 [3]
燃烧的影像 不灭的记忆(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7-03 00:31
抗战历史影像记录 - 1931至1945年抗战期间造成超过3500万中国人伤亡,中华民族觉醒并展开空前规模的全国抗战 [3] -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500余部抗战纪录片,数字化扫描后从284部影片中精剪133000余帧画面制作成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 [4] - 影像覆盖14年抗战各阶段,涉及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白求恩》《四万万人民》《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等新闻片和纪录片 [3][4] 纪录片《燃烧的影像》制作与影响 - 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公映,10年间走进高校、企业、机关等场所,2025年在中国电影史年会再次放映 [4] - 创作团队超100人,分为史料组、资料组等6个小组,修复濒危胶片耗时近100天 [6][7] - 影片包含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空战等真实场景,以及民众慰问伤员、滇缅公路建设等历史画面 [5][6] 抗战影像的历史价值 - 影像记录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时间跨度,覆盖正面战场、敌后根据地、沦陷区及国际舆论战场 [6] - 包含战地记者、民间拍摄、国际志愿者等多视角素材,如黎民伟1937年拍摄的《淞沪抗战纪实》 [7] - 修复后的影像成为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的重要观察窗口,展现战争残酷与民族韧性 [8] 电影工作者贡献 - 黎民伟等先驱在战火中拍摄抗战画面,其作品《淞沪抗战纪实》记录日军暴行与中国军民抵抗 [7] - 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师抢救发脆、变形的胶片,延续集体记忆的生命力 [7] - 两代电影人通过影像完成使命接力,守护历史真相 [8]
我的抗战|抗战·青春·记忆
新华社· 2025-05-11 01:45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提及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所有内容均围绕青年学者杨雅丽的学术研究和个人活动展开。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本次分析无相关公司和行业内容可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