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哪吒》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编织视听产业“融合之网”
经济日报· 2025-09-23 22:15
许磊认为,AI需要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人性。人文训练如同为AI安装"价值罗盘",确保它在表达中传递 善意,在交互中体现尊重。尽管前路漫长,但AI的性格底色正逐渐清晰,终将成为人类有益的伙伴。 泛流量时代影视创作的审美坚守也成为论坛的重要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编剧梁振华认为, 流量和创作之间并非完全对立。流量通过"审美提纯",把创作的初始冲动保留下来,放大内容的差异化 特质,将作品中的新奇感受传递出来。在他看来,审美创造输出创新原动力,流量则提供时代扩散力。 当前不少爆款作品,其实是审美和流量的结合体,表面上顺应了流量逻辑,可究其实质,是凭借自身新 异、独特的艺术魅力完成了突围。行业的发展不仅要讨论作品如何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更要深 入思考内容创作者如何坚守创作本质。对此,梁振华呼吁,创作者不仅要讨论作品如何对话流量时代, 更要讨论创作者如何对话自己,要回归咀嚼生活、深掘人性、凝视时代的本职中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在9月23日举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上,一场关于AI的探讨, 展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也形象地诠释着文化与科技的生动碰撞。与会嘉宾表示,AI ...
《浪浪山小妖怪》票房破10亿 本土动画翻越浪浪山|乐言商业
第一财经· 2025-08-18 13:56
电影票房表现 -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累计票房突破10.026亿人民币 进入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1] - 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00亿人民币 其中《浪浪山小妖怪》位列票房前三名[1] 成功因素分析 - 采用现实主义叙事手法 通过小猪妖的职场挫折引发成年观众强烈共情[5] - 创新性地以平凡小妖怪为主角 颠覆传统《西游记》叙事视角[4] - 融合传统故事与创新内容 保留经典IP元素的同时加入现代思考[4][7] - 制作精良 运用水墨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展现独特美学风格[7] - 实现全年龄段覆盖 既包含成人世界内涵又保留儿童喜爱的幽默元素[6] 行业发展趋势 - 本土动画电影进入新时代 融合传统与创新打造爆款作品[8] - 系列作品如《哪吒》《长安三万里》持续获得市场成功 推动行业复苏[4] - 中国动画产业突破发展瓶颈 进入新阶段[8] - 制作企业如上美影、追光动画等通过经典IP与新作联动提升影响力[7] 内容创作特点 - 故事取材自《中国奇谭》系列中《小妖怪的夏天》 电影版扩展了剧情和人物[1] - 提出"如何翻越人生浪浪山"的深度思考 引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反思[6] - 延续《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 契合现代年轻人价值观[6] - 通过草根主角团的高光时刻展现平凡人的伟大[6]
电影产业迎来提质升级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7-21 22:06
行业表现数据 - 上半年电影票房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 观影人次6.41亿同比增长16.89% [1]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达91.2% 过亿元影片25部其中国产占16部 [1] 技术发展现状 - 特效/3D/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加深 IMAX/3D/4K深度推广提升观影体验 [2] - 《哪吒之魔童闹海》采用自研粒子水墨渲染与智能流体特效 《流浪地球2》虚拟制片应用率达60% [2] 产业融合创新 - "电影+"模式创新发展 《熊出没》IP实现主题乐园场景化应用 文旅联动激活消费乘数效应 [2] - 国际传播取得突破 《哪吒》系列在北美千场放映 日本161家影院上映票房超2亿日元 北欧五国全面发行 [2] 政策支持体系 -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确立2035年电影强国目标 [3] - 地方政策持续发力 如无锡"电影20条"覆盖全产业链推动产城融合 [3] 现存发展挑战 - 资本过度集聚头部IP挤压原创内容生产空间 [3] - 票房单极收益模式制约产业链多元化拓展 档期依赖性凸显 [3] - 衍生品开发滞后 特效与虚拟制片领域外包倾向明显 [3] 政府层面举措 - 优化专项资金分配机制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定向扶持 [4] - 推进影视基地联盟化建设 深化产业集群协同效应 [4] - 培育"周末档"消费习惯 扩大电影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4] 产业层面措施 - 强化衍生品开发与授权管理 深化"电影+"产业融合改革 [4] - 构建国际发行服务体系 完善出口退税分级管理制度 [4] - 建立区块链确权/数字水印/AI过滤技术架构 实现侵权全链条追溯 [4] 消费者角色定位 - 消费者成为产业生态校准者与共建者 通过理性消费选择支撑多元题材 [5] - 跨场景消费延伸产业链价值 版权自律支撑创作收益 [5] - 文化认同与责任消费推动中国故事传播 助力电影大国向强国转型 [5]
专访未来数字产业研究院院长巩强:文创企业“只靠情怀,是扛不住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5 14:07
数字文创的定义与内涵 - 数字文创可从名词和动词两个维度理解:作为名词指以数字技术和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包括虚拟产品如NFT或虚实结合体验如VR [5] - 作为动词指用数字手段重塑文化生产消费全过程的动态机制,强调模式革新而非形式标签,例如传统相声通过数字化改良也可归入数字文创 [6][8] - 与传统文创的核心区别在于数字化对生产逻辑的根本性改变,例如纸媒与短视频在信息传达方式上的差异 [6]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阶段 - 当前处于"赛博迁移"阶段后期,主要表现为将现实文化内容数字化迁移,如文物扫描和线上博物馆 [8] - 标志性特征是主流文化消费场景已实现数字化覆盖,但面临数字化深度不足、资源供给单一、公众参与度低等挑战 [9] - 技术发展速度远超产业应用速度,存在显著滞后性,需突破文化数字化的广度与深度瓶颈 [8][9] 企业核心能力框架 - "内容-技术-运营"三角模型是企业定位的核心框架,中小企业需至少占据一项优势领域 [11] - 内容能力关键在于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转化能力,而非简单占有资源,例证如《黑神话:悟空》对西游题材的创新解读 [11] - 技术能力侧重应用而非研发,重点在于如何利用AI等工具提升内容表达与用户体验 [13] - 运营能力涵盖商业模式创新与场景打造,典型案例包括阿那亚社群运营和《长安十二时辰》NPC互动 [13] 商业模式与市场需求 - 五种新兴商业类型(沉浸、焕活、化身、共情、共益)对应消费者从物质到精神、被动到主动的需求升级 [13] - 沉浸式体验满足深度参与需求,焕活式回应传统文化创新诉求,化身式关联数字身份认同 [13] - 未来市场可能呈现多模式融合趋势,爆发力取决于企业捕捉未满足需求的能力 [14] 行业转型关键挑战 - 传统文化机构转型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传统体系与数字经济时代的适应性冲突 [16] - 系统性思维是把握AIGC等机遇的关键,需明确新技术与核心能力的结合点而非盲目跟风 [16] - 政府应发挥引导与赋能作用,通过搭建平台、数据共享、人才支持等政策营造创新环境 [16] 从业者发展建议 - 需平衡情怀与商业逻辑,通过扎实的商业化能力实现文化价值转化 [20] - 在快速变化环境中保持系统性思维,避免被热点牵引而失去核心聚焦点 [20] - 创新想象力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要素,需持续探索未被开掘的领域可能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