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产业

搜索文档
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9-04 05:21
核心观点 -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 积极支持制造强国建设[1] 金融支持力度 - 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1] - 灵活运用不良资产收购 市场化债转股等业务模式 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2] - 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实质性重组"模式帮助无人机企业重要股东缓解阶段性财务危机[2] - 2025年5月参与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 支持新能源车企发展[3] - 设立专项基金参与中创新航增资 定向偿还企业对外金融负债[3] 企业纾困案例 - 纾困无人机头部科技企业 避免企业股权价格贬损 维护股权结构稳定[2] - 参与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 支持企业壮大资本实力 控制资产负债率[3] - 参与中创新航市场化债转股 助力企业降低负债率 加快创新发展[3] - 参与中利集团破产重整 帮助企业卸下近百亿元债务包袱 保住2600余名职工就业岗位[4] - 支持增洲系公司破产重整 解决原超过18亿元债务问题 新引入产业投资人释放36艘新造船订单[5] - 推进磷化工龙头破产和解 通过"产业+金融"结合助力解除退市风险 重整后市值大幅提升[6] 产业转型升级 - 助力合肥市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链主"企业 拓宽资本金融资渠道 降杠杆调结构[7] - 2024年3月增资英诺赛科 缓解债务压力 支持企业扩产和推进上市 成功实现港股上市[7] - 支持青海省盐湖产业地方国企 助力高质量碳酸锂项目建设投产 修复区域信用状况[8] 业务模式创新 - 采用"定制组包+主动收购+分别重整+产业赋能+分类处置"一揽子方案处理增洲系公司重整[5] - 联合产业投资人定制"庭外债务重组"衔接"庭内重整和解"方案处理磷化工企业危机[6] - 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等投行化手段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发展[7]
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东方累计投资金额超45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07:20
核心观点 -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 积极支持制造强国建设[1] 金融支持举措 - 灵活运用不良资产收购和市场化债转股等业务模式 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 满足制造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2] - 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实质性重组"投行化运作手段 帮助初创期企业重要股东渡过阶段性财务危机 避免股权价格贬损[2] - 设立专项基金参与企业增资 定向偿还对外金融负债 助力降低负债率 加快创新发展[3] - 采用"定制组包+主动收购+分别重整+产业赋能+分类处置"一揽子方案 解决企业债务问题[5] - 通过"庭外债务重组"衔接"庭内重整和解"方案 助力困境上市公司解除退市风险[6] 行业支持案例 - 纾困无人机头部科技企业 维护股权结构稳定 以市场化债转股方式支持降低资产负债率 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2] - 参与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 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问界品牌巩固市场竞争优势[3] - 参与中航锂电增资 助力动力电池企业降低负债率 项目入选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优秀案例[3] - 参与中利集团破产重整 帮助企业卸下近百亿元债务包袱 解决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 保住2600余名职工就业岗位[4] - 支持增洲系公司破产重整 解决原超过18亿元债务问题 新产业投资人释放36艘新造船订单 实现存量低效资产盘活[5] - 助力磷化工上市公司重整 市值大幅提升 提高普通债权清偿率 挽回债权人损失[6] - 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帮助合肥市集成电路"链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降杠杆调结构[7] - 增资英诺赛科缓解债务压力 支持企业扩产和港股上市 企业累计出货氮化镓芯片突破10亿颗 产品拓展至AI及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8] - 支持青海盐湖产业地方国企 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 助力区域信用环境修复 支持高质碳酸锂项目建设投产[8] 产业发展重点 - 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 支持主业突出、发展前景良好的制造业企业发展[7] -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石 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7] - 英诺赛科是全球第一家实现规模化量产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的第三代半导体企业 外延技术优势和产品量产交付能力全球领先[8]
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东方累计投资金额超45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07:16
核心观点 -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 积极支持制造强国建设[1] 金融支持力度与业务模式 - 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1] - 灵活运用不良资产收购 市场化债转股等业务模式 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2] - 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实质性重组"等投行化运作手段帮助企业渡过财务危机[2] - 设立专项基金参与企业增资 定向偿还对外金融负债[3] 重点行业与企业案例 - 纾困无人机企业:通过投行化运作帮助重要股东渡过财务危机 避免股权价格贬损 维护股权结构稳定[2] - 支持赛力斯汽车:2025年5月参与增资扩股 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问界品牌巩固市场优势[3] - 参与中航锂电增资:助力降低负债率 加快创新发展 项目入选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优秀案例[3] - 中利集团破产重整:卸下近百亿元债务包袱 解决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 保住2600余名职工就业岗位[4] - 增洲系公司破产重整:解决原超过18亿元债务问题 新产业投资人释放36艘新造船订单产能[5] - 磷化工上市公司破产和解:通过"产业+金融"结合解除退市风险 重整后市值大幅提升[6] - 支持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帮助"链主"企业降杠杆调结构 夯实发展基础[7] - 增资英诺赛科:2024年3月增资缓解债务压力 支持企业扩产和港股上市 产品累计出货氮化镓芯片突破10亿颗[8] - 支持盐湖产业国企:助力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 支持高质碳酸锂项目建设投产[8] 产业转型升级支持 - 聚焦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目标 因地制宜配置资源[7] - 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 - 支持新能源车企加快发展 巩固市场竞争优势[3] - 促进新能源产业整合 实现业务聚焦和治理升级[4] - 助力船舶产业存量低效资产盘活新生[5] -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7] - 支持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 填补国内行业空白[8] - 支持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修复区域信用环境[8] 专业能力与项目成果 - 综合运用债务 资产 技术和管理重组等实质性重组投行技术[4] - 灵活设计"定制组包+主动收购+分别重整+产业赋能+分类处置"一揽子方案[5] - 创新"庭外债务重组"衔接"庭内重整和解"方案[6] - 中利集团重整项目荣获2024年度"全国破产经典案例"提名奖[4] - 增洲系公司重整项目荣获2024年度"全国破产经典案例"提名奖[5] - 磷化工破产和解案为新破产法实施后全国首例法院直接受理上市公司和解成功案件[6]
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
人民日报· 2025-08-15 08:32
经济表现与外部评价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并实现超预期增长 部分机构上调增长预期[2] - 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7] 供给端创新与产业升级 - 鲸鱼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100万套 出口至51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3] - 海尔推出"AI之眼"系列智能家电 实现从"替人家务"向"无人家务"的技术跨越[3] - 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 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 同比增长40.4%[4] - 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 绿色化 高端化转型实现迭代升级[4] - 低空经济开辟新产业赛道 形成万亿级市场想象空间[6] 需求端变化与消费升级 - 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 多层次 多方面特点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5] - 个性化需求催生私人订制与"小单快反"柔性制造模式[5]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热销带动工厂产能饱和[6]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推动IP经济热度飙升[6] - 14-35岁青年群体约4亿人 形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10] 供需协同与产业循环 - 通过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新需求牵引新供给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3] - 形成"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传导链条[7]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 卡点 脆弱点[10]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10] - 完整产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生共振效应[11] 区域与产业创新案例 - 青海通过工业遗产价值激活与产业跨界融合 推动工业旅游成为盐湖产业新磁极[3] - 山东青岛海尔智慧家庭技术实现家电"看得懂"的能力突破[3] - 上海鲸鱼机器人成为消费增长新亮点[3]
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人民日报· 2025-08-15 08: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通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实现高质量增长 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 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2][3][4][5][6] 供给端创新与产业升级 - 鲸鱼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100万套 出口51个国家地区 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 [1] - 海尔推出"AI之眼"系列黑科技 实现家电从"替人家务"向"无人家务"升级 [1] - 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推动工业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1]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 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 同比增长40.4% [1] - 供给创新体现在原始创新(从制造中心向创新策源地转型)、迭代升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和融合发展(赛场经济首发经济夜经济)三方面 [2] 需求端变化与消费升级 - 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 [2][3] - 一体三滚筒洗衣机解决同时洗不同衣物需求 速干衣满足夏季排汗透气需求 [3] - 私人订制和小单快反柔性制造模式兴起 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3] - 大健康产业受益于体重管理年和轻食浪潮 低空消费打开万亿级产业空间 [3]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热销 IP经济随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度飙升 [3] 供需协同与经济增长 - 2024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 [4] - 形成"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传导链条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扩大市场 [3][4] - 新供给与新需求实现"双向赋能" 供给侧改革突破约束点创造有效供给 [4] - 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群体"双向奔赴" 4亿14-35岁青年群体形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 [5]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完整产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相互激荡 [6]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
人民日报· 2025-08-15 03:30
中国经济表现与增长动力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和实现超预期增长 一些机构上调预期[2] - 2024年上半年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叠加形势下仍保持强大活力和韧性[2]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和稳定锚[6] 供给端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上海鲸鱼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100万套 出口51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中国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2] - 山东青岛海尔"AI之眼"系列通过赋予家电视觉能力 实现从"替人家务"向"无人家务"升级[2] - 青海以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契机 推动工业旅游成为盐湖产业新磁极[2]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 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 同比增长40.4%[3] - 新供给体现在原始创新、迭代升级和融合发展三方面 加速从制造中心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3] 需求端升级与消费趋势 - 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 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4] - 个性化需求催生私人订制、"小单快反"等柔性制造模式 如一体三滚筒洗衣机解决分洗需求[4] - 新需求开辟大健康产业和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后者打开万亿级产业想象空间[5] - "游在中国"、"购在中国"、"食在中国"成为国际新时尚 外国游客通过消费触摸中国发展脉搏[3] 供需协同与循环机制 - 形成"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传导链条 超大规模市场成长性进一步增强[6] - 新供给与新需求实现"双向赋能" 供给侧改革创造有效供给 市场以交易生成回应[8] - 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群体"双向奔赴" 4亿14-35岁青年群体形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8] - 通过"五统一、一开放"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8]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 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推出服务消费提质惠民工作方案[6] - "两新"政策持续加力扩围 真金白银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6] - 政策举措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 推动消费提质升级[6]
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 2025-08-14 22:13
中国经济韧性及增长动力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并实现超预期增长 部分机构上调预期 [2] - 2024年上半年鲸鱼机器人销量达100万套 出口至51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 [2] - 海尔"AI之眼"系列通过智能识别技术推动智慧家庭从"替人家务"迈向"无人家务" [2] - 青海盐湖产业基地通过工业遗产活化、生态转化和跨界融合 推动工业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2] 消费市场创新与升级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 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 同比增长40.4% [3] - 一体三滚筒洗衣机、速干衣等产品因个性化需求催生柔性制造模式 [4] - 大健康产业因"体重管理年"与"轻食浪潮"迎来机遇 低空消费打开万亿级产业空间 [5]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热销带动工厂产能 电影《哪吒》IP经济助推产业链发展 [5] 供需动态平衡机制 - 2024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 [6] - 供给侧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约束点 需求侧以交易生成回应 形成供需"双向赋能" [8] - 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群体"双向奔赴" 4亿14-35岁青年群体构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 [8]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强化产业体系与市场规模协同效应 [8][9] 产业转型与新兴赛道 - 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引发新热潮 如盐湖产业跨界融合创造新磁极 [2][8] - 原始创新推动中国从制造中心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 如AI教育硬件出海标杆案例 [3][8] -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塑造新场景 如首发经济、夜经济激活消费潜力 [3][6]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人民观点)
人民网· 2025-08-14 22:11
中国经济韧性及增长动力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并实现超预期增长,部分机构上调预期 [1] - 中国经济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叠加下仍保持强大活力和韧性,核心在于统筹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1] - 通过稳中求进策略,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新需求牵引新供给,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 [1] 高质量供给与新消费 - 上海鲸鱼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100万套,出口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 [1] - 海尔"AI之眼"系列通过智能化技术推动家电从"替人家务"迈向"无人家务" [1] - 青海以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工业旅游成为新磁极,激活工业遗产价值 [1]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同比增长40.4% [1] - 新供给创新体现在原始创新(如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迭代升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及融合发展(赛场经济/夜经济等新场景) [2] 高品质需求驱动产业升级 - 消费者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点,推动供给体系深刻变革 [3] - 个性化需求催生柔性制造模式,如一体三滚筒洗衣机、速干衣等产品热销 [4] - 新需求开辟低空经济(万亿级产业)、大健康产业(轻食浪潮)等新赛道 [4]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电影《哪吒》IP经济等案例显示文化消费带动产业链增长 [4] 供需双向赋能与市场扩容 - 政策支持(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 [5] - 新供给与新需求形成"双向赋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有效供给创造市场交易活力 [7] - 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与新消费群体(4亿14-35岁青年)"双向奔赴",形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 [7]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完整产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共振 [8]
《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指标》团体标准发布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8-13 09:07
行业标准发布 - 国内首个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指标团体标准T/QAS116-2025正式发布[1] - 标准由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牵头起草[1] - 标准涵盖盐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作创新三大维度共32个关键指标[1] 标准内容框架 - 盐湖知识创新维度包含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等基础研究指标[1] - 盐湖技术创新维度聚焦新技术研发投入、关键技术突破数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等技术指标[1] - 盐湖协作创新维度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创新联盟参与度等反映协同创新程度[1] 行业影响 - 为盐湖产业发展提供清晰指引[2] - 推动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提升产业竞争力[2] - 促进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并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2]
【中国新闻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指标》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7-30 01:28
科技创新标准发布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牵头起草T/QAS116-2025《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科技创新指标》团体标准 这是国内首个相关科技创新指标的团体标准 [3] - 标准从盐湖知识创新 盐湖技术创新 盐湖协作创新三方面选取32个关键指标构建科技创新指标体系 [3] - 标准可直观反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的科技创新活跃度与成效 是推动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3] 盐湖资源价值 - 盐湖资源是青海省第一大资源 主要分布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3] - 青海省钾盐 镁盐 锂盐资源储量居中国首位 潜在经济价值巨大 [3] - 标准对提升产业竞争力 促进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