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政等
icon
搜索文档
19项措施扩大服务消费!9部门重磅发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9:28
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包括: 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 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 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文博场馆、景区营业时间,优化预约方式,鼓励推行免预约 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 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 (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文博场馆、景区营业时间,优化预约方式,鼓励推行免预约。 支持文博场 馆创新办展方式,其收益可按规定用于绩效激励,根据工作成效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鼓励文博单位开放馆 藏资源,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数字产品,推动市场化方式举办的各类文化展览进商场、进社区、进公 园。 (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文化和旅游、文物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文如下: 服务消费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提出以下措施。 1、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 (一)实 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工作方案》,从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平台载 体、扩 ...
我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服务1.18亿居民,这些业态排名前三
第一财经· 2025-09-10 08:56
自2021年起,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截至2024年底,这些便民生活圈已覆盖全国79%的地级以上 城市、1.36万个社区,包含零售、餐饮、养老、家政等各类商业网点137.1万个,居民综合满意度超过93%。 便民生活圈的数量、范围、数字化等都在提升。 在今日(9月10日)举行的2025国际消费大会上,中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公布了《2024年度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报告》 (下称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进一步提速,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 5188个,服务社区居民1.18亿人。 同时,便民生活圈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便民生活圈内共建成社区商业中心(包括邻里中心、商业综合 体等)8039座,较上年同期增加4044座,平均每个生活圈拥有1.6座,同比增加0.4座。数智化建设同步推进,使用智慧服务平台的 社区达7250个,同比增长3033个,智慧化覆盖率达到53.2%。 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就业增长。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试点生活圈内的商业网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32.4万个,同比增 长44.9%。 ...
【数说经济】加速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8-21 22:36
服务消费市场现状与表现 - 暑期档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 各地文旅消费活动举办约3.9万场次 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53亿人次[2]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46.1% 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2] - 2024年1-7月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 交通出行服务类 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 服务消费发展瓶颈 - 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深度体验产品不足 养老护理服务稀缺 优质家政服务供不应求[3] - 服务领域存在标准化程度低 专业人才匮乏 品牌信任度不高等问题[3] - 服务消费具有无形性即时性特点 消费者对服务质量预判困难 部分领域价格门槛较高[3] 供给品质提升措施 - 推动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鼓励企业创新服务模式 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4] - 财政部等多部门针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服务行业推出贷款贴息政策[4] - 政策着力点应聚焦提升服务能力 优化消费环境 创新服务场景等长期价值创造[4] 市场壁垒破除与政策支持 - 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 破除新服务模式发展壁垒[4] - 在养老医疗教育文化领域探索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 激发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服务[4] - 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提出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将其作为政策发力重点[5] 消费环境优化机制 - 强化服务领域市场监管 健全服务标准体系 规范预付式消费模式[5] - 完善信用体系使优质服务提供者获得市场回报 营造安全透明消费环境[5]
让消费主引擎动力更足势能更劲
搜狐财经· 2025-08-12 23:25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1] - 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 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1] - 对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等重点消费领域实施财政贴息压降实际利率 [4] - 对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 托育 家政等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给予贴息支持 [4] 消费市场现状 - 中国连续十余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 [2]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3万亿元 同比增长3.5% [2] - 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但存在消费能力偏弱 消费意愿不足问题 [2] - 服务消费领域优质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 [2] 政策导向与措施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列为重点任务之首 [3] -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通过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 [3] - 持续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推出金融支持提振消费指导意见 [3] - 多部门联合出台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措施 [3] 政策预期效果 - 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4] - 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鼓励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4] - 提升市场活力 对冲外需波动 促进经济增长 [4] - 助力经济结构长期转型 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4]
补贴战打不起来的⽇本,沉淀了怎样的消费服务资产?
虎嗅· 2025-07-29 23:05
日本消费服务行业特征 - 头部品牌成为细分行业代名词 稳定增长或创最佳业绩 现金奶牛特征明显 [2] - 品牌覆盖牛肉饭 寿司 乌冬面 理发 干洗 搬家 老人儿童照护等多个生活场景 [3] - 成功要素包括专注细分场景 极致标准化流程 高密度门店布局 情绪化体验营造 [4] - 典型品牌包括吉野家 寿司郎 QB House White Express等 [3][6][7] 日本品牌运营策略 - 选址集中于车站出口和主干道转角 吉野家1254家门店全部分布在关键位置 [6][9] - 价格体系全国一致 无议价空间 年度调价消费者接受度高 [8][15] - 服务流程高度标准化 QB House剪发仅需3步 培训周期≤2周 [8][10] - SKU极简化 供应链冗余小 备货损耗接近零 [16] - 数字化作为效率外挂 聚焦提升门店体验而非替代 [12][16] 中日市场对比 - 中国以规模竞速为先 日本以黄金地段锁定为先 [13][14] - 中国价格波动大 日本构建无议价区间 [15] - 中国靠爆品迭代 日本信奉SKU极简 [16] - 中国数字化主战场在线上 日本仍以线下体验为核心 [16] - 中国市场多样性高 难以实现全国同价同品 [18][19] 日本市场基本面 - 人口连续14年负增长 65岁以上占比29 3% [20] - 私人消费占GDP53% 家庭消费总规模306兆日元 [21] - 通胀率2 5%-3 0% 最低时薪逐年提高 [22][23] - 外国游客3687万人 消费8 1兆日元 [25] - 电商渗透率仅9% 线下门店主导决策 [26] 日本品牌国际化 - 本土深耕型:高频刚需+地段护城河+标准化流程 [29] - 出海扩张型:标准化产品/体验输出 [29] - 国际化挑战包括文化适配不足 产品导向思维过重 [31][32] - 成功案例寿司郎通过体验设计跨越文化障碍 [36][37] - 部分品牌如金子眼镜店通过极致体验建立高价信任 [40][41] 投资机会判断 - 可复制模型评估:盈利靠流量红利还是系统效率 [47][48] - 中国数字化工具可加速日本品牌扩张 [50][51] - 新兴方向包括自助型业态 男性医美 高龄照护 家政服务等 [55]
大连市:7大方面、27项具体举措提振消费
证券时报网· 2025-06-06 05:18
大连市提振消费政策核心观点 - 政策旨在通过7大方面27条举措全面提升消费能力、优化供给、创新场景,打造"能消费、愿消费、乐消费"氛围 [1] - 2025年目标包括:社零增速超全国平均、举办1200+场消费活动、500+场体育赛事、400+场会展、20+场演唱会、10%以上游客及旅游收入增长、40亿+以旧换新销售增量 [1] - 重点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冰雪旅游小镇、开发"滑雪+温泉+旅游"线路、举办10+场冰雪主题活动 [3] 促进居民增收减负 - 实施就业支持计划,落实扩岗补助/社保补贴政策,推进20项保用工行动,强化"直播带岗"人岗匹配 [2] - 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2] - 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2] 提质惠民服务消费 - 发展"一老一小"消费,扩大餐饮/家政消费,支持文旅融合/体育赛事/演唱会/邮轮/冰雪/入境消费 [2] - 申报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引进冰雪龙头品牌,培育安波/铭湖等冰雪温泉康养目的地 [3] - 鼓励庄河/瓦房店等地区发展"冰雪+"经济,完善冰雪装备服装全产业链 [3] 更新升级大宗消费 - 加大汽车/家电/家装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延伸汽车消费链条 [3] - 推动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3] 提升消费品质 - 建立首发经济绿色通道,奖励品牌首店/首发首秀活动,吸引品牌商设立区域总部 [4] - 评定20+个"大连优品",支持新型消费发展 [1][3] 优化消费环境 - 完善消费基础设施,保障休假权益,减少消费限制 [3] - 加强跨部门政策协同,评估调整抑制性存量政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