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一座新城背后的专项债:3年535亿元撬动南沙大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1:00
财政支持与专项债规模 - 南沙三年累计获得53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 [1] - 广州市本级专项债中南沙占比40.19% 规模达1331亿元 [1] - 2024年南沙专项债限额808.3亿元 居广州各区首位 [1] 基础设施投资成效 - 专项债投入交通项目包括深中通道南沙线 地铁18号线 深圳至江门铁路等 [2][3] - 建成6所三甲医院 包括肿瘤医院 口腔医院 妇儿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 [2][5] - 推动南沙实际人口从2023年96.79万人增长至2025年130万人 [5] 产业园区与经济发展 - 专项债中超350亿元投入产业园基础设施 其中50亿元投向国家级产业园区 [5]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37.8% 先进制造业占比达75.9% [2] - 庆盛枢纽人工智能产业园带动300家企业集聚 2024年园区营收超120亿元 [6] 粤港澳协同合作 - 庆盛枢纽区块汇聚香港科技大学 港人子弟学校 广深港高铁等重要设施 [8] - 提供总规模24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含10亿元母基金和14亿元直投基金 [9] - 港澳投资企业增加近千家 港澳青创团队达798个增长1.7倍 [10] 区域开发与创新生态 - 南沙湾 庆盛枢纽 南沙枢纽三大先行启动区加速成形 [2][3] - 2024年启动区新增注册企业约2200家 为2023年的5倍 [7] - 采用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新鸿基TOD综合体建筑面积32.7万平方米 [9]
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25.1亿元支持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上半年下达25.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和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 [1] - 2025年自治区本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分八批下达遵循"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分类支持、注重绩效"原则旨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 - 第七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2025年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项目促进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1] - 第八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66个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的项目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 - 自治区财政厅将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集中财力保障科技"突围"工程项目实施 [1]
金鸡湖路演香港科创专场举行
苏州日报· 2025-08-12 00:12
活动概述 - 金鸡湖路演香港科创专场于8月11日在苏州2.5产业园苏港联合创新中心举办 聚焦苏港两地科创合作与资源对接 [1] - 活动通过项目路演和深度交流为苏州工业园区科创生态升级提供支持并增强园区科创实力 [1] 项目展示 - 5个香港科创项目进行展示 涵盖人机交互技术 AI手术系统 医疗级可穿戴指环 视障辅助设备及饮料自动化制作方案 [1] - 项目均展现技术研发前瞻性与产业化潜力 围绕前沿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展开阐述 [1] 投资机构参与 - 苏创投 园丰资本 中新资本 领军创投 高美资本等投资专家参与互动 [1] - 机构从商业模式 市场适配性 园区资源对接等角度提供犀利点评和针对性落地建议 [1] 产业园角色 - 苏州2.5产业园是新建元集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项目 [1] - 产业园通过靶向招商 圈层招商 产业链招商 大数据招商链接跨国企业与本地创新资源 引入优质项目 [1]
人聚镇江 才享荣光 科创赋能 产业向新 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暨第三届金山英才周开幕活动举办 赵岩出席并讲话 马明龙徐光辉李孝峰致辞
镇江日报· 2025-08-11 23:59
8月1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主办的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暨第三届金山英才周 开幕活动举办,以"人聚镇江 才享荣光 科创赋能 产业向新"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 苏、镇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校地企交流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 合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副省长赵岩出席开幕活动并讲话。市委书记马明龙、省科技厅 厅长徐光辉、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孝峰分别致辞。来自全国50多家高校院所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和在镇 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及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欢聚一堂,畅叙友情、共谋发展、深化合作。 徐光辉表示,全省科技系统正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省的目标,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 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支持镇江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全力支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镇江国家高新区及省级高新区新质转型升级、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持续 提升镇江在全省科技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李孝峰表示,镇江素有珍视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传统。希望镇江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拿出最 大诚意、最优机制,在产才融合上出实招、校地合作上求实效、优化服务上办实事 ...
科创板指数达32条,约200万投资者参与配置
第一财经· 2025-08-11 12:34
科创板指数表现 - 科创综指2025年年内涨幅达22.51% 领先沪深300、上证50及创业板指数等宽基指数 [2] - 科创AI指数自去年9月24日以来累计涨幅109.25% 科创芯片指数同期涨幅95.98% [2] - 科创新药指数年内累计涨幅75.19% 为上证生物医药指数涨幅的3倍多 [2] 科技行业景气度 - AI领域因国产大模型DeepSeek突破带动资本支出增长 国产算力芯片、光芯片及软件应用呈现高景气度 [2] - 科创板创新药企凭借研发管线储备、技术突破及出海授权交易验证临床竞争力 [2] - 科创板定位"硬科技"企业 行业高成长潜力支撑科技股上扬行情 [2] 市场改革与指数发展 - 科创板"1+6"改革设置科创成长层 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 [3] - 科创成长层32家企业7月日均换手率均值较2024年提升54% [3] - 科创板指数达32条 覆盖宽基、行业主题及策略 构建多层次产品矩阵 [3] 投资产品与资金配置 - 科创板ETF总数超80只 总规模超2500亿元 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板块 [3] - 自"科创板八条"政策发布后新增57只ETF 数量增近两倍 规模涨幅超60% [4] - 中长期投资者对科创板ETF配置规模超400亿元 保险与企业年金持仓占比增长迅速 [4]
GDP超7800亿元的扬州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速跑”
国际金融报· 2025-08-11 11:21
长三角一体化合作 - 普陀区与扬州市签署协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备忘录,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1] - 扬州大数据产业园与普陀区武宁科技园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创新策源、产业互融和要素流动 [3] - 扬州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计划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打造标志性创新成果 [4] 区域经济数据 - 扬州市GDP从2020年6048.33亿元增至2024年7809.64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8200亿元 [5] - 普陀区与江苏南京、无锡等七市合作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建立双轨联络机制 [6] 产业与创新协作 - 普陀区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涵盖产业园区、技术攻关、市场拓展等领域 [7] - 南京探索文旅合作"一站多点",常州联合攻关新能源新材料,南通深化共建产业园区 [7] - 普陀与泰州共建离岸创新中心,与镇江等市推进"在线集市"等产业链合作项目 [7][9] 文旅与商业联动 - 镇江与普陀推出"沿着沪宁去旅行"高铁旅游产品,开通3条双城文旅专线及康养专列 [8] - 镇江8家康养酒店及9家A级景区对上海团队推出优惠,强化文旅资源共享 [8] - 普陀区商务委、体育局举办苏州河半程马拉松、龙舟赛等活动,联动沿沪宁城市 [8]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开发"在线集市"小程序,推动技术资源对接和"揭榜挂帅"项目 [9] - 探索人才库建设,促进跨区域培养流动,并重点打造沿沪宁科创基金吸引城市参与 [9]
上海促进长三角科创协同发展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05:39
政策框架 -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决定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施行 包含十九条具体规定 [1] - 政策目标为打造全球竞争力创新生态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1] - 要求发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龙头作用 结合江苏浙江安徽创新优势形成战略支柱 [1] 基础设施与产业集群 - 四省市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合作推进规划建设与运行 [1] - 支持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 [2] - 推动G60科创走廊等平台高质量发展 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要素汇聚 [2] 服务体系建设 - 共同加强政务服务建设 拓展跨省通办事项提升整体营商环境 [2] -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优化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 [2] - 构建全覆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信贷/保险/融资租赁等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2]
中国A股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慢’牛”
浙商证券· 2025-08-10 10:00
核心观点 - A股处于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性'慢'牛"中,宏观层面风险偏好提升和无风险利率下行推动"系统性牛市",中国崛起和中国优势形成"慢"牛格局 [1] - 上证指数中长期目标大概率已不再局限于挑战2024年10月8日的3674高点附近,有望稳扎稳打挑战更高 [1] - 投资建议关注"大金融+泛科技",采用"1+X"配置思路提高胜率,关注低位的房地产和工程机械提高赔率 [1] 历史复盘 - 2005年4月以来A股经历4轮牛市,前3轮为"系统性牛市"上涨斜率陡峭,第4轮为"结构性牛市"上涨斜率平缓 [2] - 第一轮"股改牛"持续862天最大涨幅513.5%,第二轮"四万亿牛"持续267天最大涨幅95.1%,第三轮"流动性牛"持续326天最大涨幅152.7%,第四轮"结构性牛"持续776天最大涨幅52.9% [13][14] - 2024年"924"行情启动确立市场长周期底部,2025年4月7日后A股正式拉开第五轮牛市序幕 [15] 宏观驱动因素 - 风险偏好提升:政策支持力度空前,2024年9月24日央行推出三大重磅政策包括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创设股票市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16] - 无风险利率下行:2025年5月国有大行1年期定存利率首次降至1%以下,居民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面临再配置 [67] - 中国崛起:美国产业空心化和财政负担加剧经济脆弱性,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蹄疾步稳产业内功更深厚 [3] - 中国优势:AI算法、人形机器人、创新药出海和新消费浪潮反映中国优势的立体生长 [3] 技术量化维度 -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步入稳定升值节奏,上证走势超预期令市场中枢抬升 [4] - 上证呈现"上滚峰"形态,3370点为底部筹码集中区域 [4][52] - 各风格板块分化难以共振向上,昭示"系统性'慢'牛"形成 [4] 投资建议 - 牛市思维下采用"1+X"配置思路,关注金融+科技提高胜率,关注房地产和工程机械提高赔率 [6] - "慢"牛格局下关注具有对外优势的创新药和新能源,对内防御关注银行"压舱石"作用 [6] - 政策鼓励中长期投资,保险资金入市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 [39]
上半年青海推进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搜狐财经· 2025-08-10 02:49
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 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推动重点领域信贷增长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1] -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央行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预计年节省利息支出3300万元[1] - 上半年全省新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58.9亿元,同比增加17.87亿元[1] 贷款利率调整影响 - LPR下调0.1个百分点带动银行调整贷款利率,预计年节约各类贷款主体利息支出约7亿元[1] -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预计年节约11.5万户家庭利息支出约8600万元[1] -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随LPR下调,预计年节约18万户家庭利息支出约5700万元[1]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金融机构走访对接156家科技创新企业和123个设备更新项目,投放贷款26.1亿元[2] - 为2000余户服务消费与养老领域企业发放贷款5.09亿元[2] - 上半年落地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51.2亿元,带动碳减排贷款85.3亿元和碳减排量321万吨[2] 债券市场发展 - 西矿集团成功发行银行间市场科创债券3亿元,利率1.78%创青海省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新低[2] - 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培育企业储备库,推动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债券融资[2]
河南省20条举措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科研项目
河南日报· 2025-08-09 23:14
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 河南省政府出台《河南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从8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旨在减轻企业创新负担并激发创新活力[2] - 政策重点支持企业解决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每年发布100项以上"揭榜挂帅"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不低于1000万元[2] - 鼓励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按国家拨付经费的3%—5%进行奖补,单个项目奖补不超过60万元,每家企业年度奖补不超过500万元[2] 培育创新型企业 - 对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且年研发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资金支持[3] - 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每年最高可获200万元资金支持,推动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3] - 对运行成效好的创新联合体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3] 创新平台建设 - 对企业新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并根据研发投入等情况统筹给予1000万元持续支持[3] - 对首次命名的企业类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给予一次性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支持[3] - 对企业建设的省级研发平台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的,分别给予每年不超过50万元、30万元的资金支持[3] 人才引进与激励 - 对科技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入选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的,给予个人一次性100万元资金支持[4] - 对企业科研人员入选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分别给予个人一次性200万元、100万元资金支持[4] - 省财政资金将投入1.5亿元,在2027年前选派不低于3000名(次)"科技副总"服务企业创新[4] 科研成果转化与融资支持 - 筛选优质科技企业作为省重点上市培育企业,力争科技企业占比不低于70%[4] - 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分别奖补10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4] - 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20万元[4]